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0 ,大小:89KB ,
资源ID:923460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2346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doc)为本站会员(kpmy5893)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doc

1、1试论当前我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及我们的做法(毕业论文)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便异常繁荣火爆起来,散文作家队伍的组成也纷繁多样,似乎包揽了现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这自然是经济腾飞,文化发达的好现象。但散文作家完全自由的写作内容又往往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今天我主要谈谈当前全国散文的基本走向。“走向”这个词值得我们推敲一下,什么是“走向”?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83 年第二版,1543 页)的解释:“走向”就是“向某个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说,当前全国散文向哪些方向发展。要弄清楚它们向哪些方向发展,那我们首先要考察当代文坛上散文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散文界和评论界对散文的大体划

2、分如何?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影响如何?它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读者大众尤其是文学评论家对他们的看法、评价如何?他们提供了哪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本和文学价值?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研究他们是为了借鉴,是为了借法,是为了使我们的写作得到启发和提高,那我们应该如何取法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一、当代散文处于什么状态?第一种状态: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共存、相互激动。当代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众多散文作家和散文作者的努力和实践、推动和变革,终于换来了九十年代散文的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并存、相互激动的局面。多元共生表现在“大散文”的提出,文化

3、散文(或学者散文)的出2现,新生代散文(或新潮散文)的逸出,女性散文的发展及“小女人散文”的提出,以及通俗散文的大面积播种等方面。纵深发展是指九十年代的散文在八十年代打破单一的抒情言志的“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向文化、哲学、历史、思辩、人类心理深层意识等领域纵深发掘。当此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高,读者大众的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专门化的散文杂志创办比过去增多,全国数以千计的报纸副刊和泛散文化杂志的大量需求,使雅、俗散文各自蓬蓬勃勃地生存和发展着。同时雅、俗散文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颇有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之势,两者相互影响着,相互激动着,共同构

4、成这一片散文天地的生态;高雅散文努力使自己更接近艺术,更接近真理;通俗散文努力使自己更贴近读者,更贴近生活,两者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使自己的艺术性和读者的接受性得到更和谐的统一。这是当前散文的第一种状态。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大家知道,创造性的艺术一旦出现之后,必被人重复。艺术道路一旦被开辟出来后,跟着走的人肯定很多。正因为如此,那条艺术道路则越走越宽。余秋雨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文化苦旅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之后,全国许多二、三流的散文作家(姑且称之为“家”吧)或模仿,或因袭,或重复,不一而足,这种风气目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写作者来说,遮蔽在大师的阴影之下写作,真

5、是一种不幸!不幸的是,许多作者连这种耻辱感也没有了,自己放纵自己的惰性,以一点点皮毛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向艺术的艰难开脱自己的责任,甘愿为艺术的寄生虫。当前全国数千种报纸杂志,大量的散文作品质量平庸、短小局促、小家子气,缺乏深刻的思想,艺3术性不高,没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每日都大批量地生产出来,精品比例少,传世之作更少。即使专业化的散文杂志,你打开一本来看一看,实在看不出有几篇可让人耳目一新,目光为之一亮。许多人跟在大师后面重复,学大师的文章,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看你拾人牙慧、袭人皮毛,还是别开一条生路?关键是你到底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生路来,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这个时代深刻的散文如巴金的

6、随想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自成一家的贾平凹的散文,追求“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的散文,沉浑雄厚的周涛的散文,揭示人生困境的史铁生的散文,在这个时代他们标示了他们的高度。可是当今文坛上,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天才与小丑不分,各种人物热闹非凡,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是我们又要看到,许多默默潜心于艺术创新的人大有人在,老中青都有,这就是散文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即使他们暂时还不广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天总会有所回报的。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第三种状态: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这是有创造力的作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在当前中国散文界,张扬个性,开

7、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最明显、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依我看就是贾平凹。其次是张承志和周涛。他们这三个人是有根据地的,目光是开阔的,试验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张、周两人在有根据地这方面要比贾平凹差一些。张、周两人的散文是阳性,雄浑大气,虎虎生风;而贾平凹的散文是阴性,锦里藏针,虚实相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贾平凹出版有散文大系三卷,还有后来的散文集(比如坐佛),他的形象和笔法、文风和道理,愈来愈呈4现开放的体系,读者读完了他全部的散文集就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贾平凹,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有思想、有痛苦、有苦恼、有无奈、有反抗的贾平凹。文学

8、的最高境界他达到了,读者也记住了他,评论家和作家同行也躲不过这样的山。第四种状态就是:注重理性,观照文化和历史,观照生命和人类,揭示被遮蔽的历史文化,呈现内在的人性和神性。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李辉、周国平、史铁生等人。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余秋雨,他不仅以其丰富的学识开文化散文的风气之先,而且探究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主题,影响了全国散文界。其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余秋雨、李辉等人为代表,以揭示历史文化的某些主题和某些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为写作特色,他们写得比较深厚和深透,观照文化和命运独到深刻。一类是以周国平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执著于对理性(或哲学)、人性的观照和剖析,对理性和神性的追寻和思

9、辩,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从理性入手到理性结束。一类是以史铁生等人为代表,揭示人生的惨淡、生命的困境、命运的无常和对自然的呼应。能够达到这些高度和境界的作家,在全国有多少,我不好具体地说,因为我并不想公开我所有的秘密,况且我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评论的、好像什么都掌握在手的评论家,在这里我只是概括地谈一谈。我们概括性地谈了谈这四种状态。明确了这四种状态,我们就对当前的中国散文有一个总体、高度的把握,它的走向也就容易认识多了。下面我们就概括地谈谈到当代文坛上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影响。5二、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和影响目前全国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有这么

10、几种,代表性作家如下(其作品略):1、大散文:倡导者贾平凹,代表性作家:余秋雨、贾平凹、张承志、周涛、史铁生等。2、文化散文:开拓者余秋雨,代表性作家:余秋雨、李辉、王充闾等。3、学者散文(或思辩散文):余秋雨、周国平、李辉、张承志、谢冕、李洁非等。4、老生代散文: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5、新生代散文(或探索散文,或新潮散文):斯妤、于坚、苇岸、王开林、原野、李洁非等。6、女性散文:杨绛、马丽华、斯妤、唐敏、王安忆、王英琦、林染、韩小蕙、楚楚、叶梦、苏叶等。(附带提提“小女人散文”)7、通俗散文(或大众散文):作者是人民大众,平民百姓,或者达官贵人,等等,遍地都是。代表性的作

11、家谁也说不出,只能是“无”。影响:1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争议较多,备受关注。2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大手笔,备受好评,走红,很有争议。3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4深入文坛,广泛影响,高品位。5蓬勃发展,大有前途,富有活力,富有探索性。6影响不一。(我原来对她们关注不够,此处只能一言以蔽之)6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目前全国散文的主要走向几种散文的主要走向:1、大散文走向开放化,壮大化(壮大自己的艺术和精神)首先说大散文。“大散文”的观念是贾平凹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走向大散文一文中说:“新时期文学以后,诗歌界小说界发生了许多革命,唯散文界进度缓慢,虽然普遍的摈弃了杨朔模式,但又写得内容

12、琐碎,文笔靡弱,典型的例子是处处可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等等的篇什,”然后他分析了这种散文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散文界本身的原因和散文作者的原因,便宣告:“正是面对于散文的这种局面,我们提出大散文概念,我们的粗略想法是: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辩。发动和扩大写作队伍,视散文为一切文章,以不包专写散文的人和不从事写作的人来写,以野莽生动力,来冲击散文的篱笆,影响其日渐靡弱之风。”这就是贾平凹在 1992 年最初提倡的“大散文”观念。它一出来即得到散文界、评论界热烈的呼应和探讨

13、,但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尤其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对他创办的美文发刊词提出的“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混同于“大散文”和“美文”进行批评。如北师大的文学评论家刘锡庆先生就批评说:“大7散文,实在想不出它有什么新意。这提法本身就是很陈旧的。古代非韵非骈即散文就是十足的大散文,现代叙事、议论、抒情三位一体也是相当宽泛的大散文。”“散文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的重要原因。这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现在重新鼓吹大散文,既无视除诗外,作为一切文学母体的散文在自然演进中不断分化,净化的发展规律(小说、戏剧、

14、新闻、评论、报告文学、杂文等皆相继独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又悖离不同审美特质的不同文体不宜混同。混同异质文体只能增添混乱,延缓其健康发展的文体界划科学,是向后看,开倒车,是不足取,不足法的。”(见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散文选刊94 年第 3 期)刘先生的视点和贾平凹的视点有所不同,贾平凹的主要视点在于文章的内涵和写作范围,刘先生的视点主要在于“文体”,所以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两者是有区别的。刘反对大散文,主要是从文体的划分来说;贾提倡大散文,主要从散文形式的广泛和内涵的真情、博大来说的。我们要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争议是好事,没争议连个声都没有就消亡了,那是彻底的自行的无效

15、。但凡一件事,一个人,有争议正表明着它/他起着作用,否则便无人理会了人们连理都懒得理,那就是一种荒漠状态,既不知有没有人赞成,也不知有没有人反对。虽然招来一些批评,但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念和改革呼吁,得到了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的认同。举例说,著名散文评论家林非先生也一定程度赞同“大散文”观念;余秋雨也曾肯定“大散文”有利于推动现代散文的8进步。评论家辛宪锡先生在贾平凹主张之后就紧接着赞同和呼吁,并提出:“大散文的大,不能仅仅理解为篇幅大,而主要指:题材的背景大、内容的容量大、着眼的角度大、谋篇的布局大、行文的气势大、感情的力度大。”这一看法较能反映出评论界对“大散文”观念的认同。总之,“大散

16、文”的观念被认为是 90 年代散文的观念变革中较有争议的、较有代表性的一例。贾平凹后来在答别人问“大散文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散文?”时,曾说:“纯从字面上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地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说,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为那些咏物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见坐佛散文集中的雪窗答问)时至今日,“大散文”还没有得到明确、公认的定义,但它的观念正深入文坛,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批作家正踏踏实实进行写作实践着。它对于冲破狭窄的散文观念和散文禁区,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我看,大散文似乎

17、无所不包,它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是一个大集合。只要散文写得独到深刻、独树一帜、内容厚重、思想深刻、题材广泛、体例不拘等等,就都可以是大散文。由此来看,余秋雨的散文是大散文,张承志、周涛的散文是大散文,贾平凹的散文是大散文,史铁生的散文也是大散文,这样,凡是能够自成一家的散文都是大散文,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因为大散文是一个大概念,大集合,它的界定不那么严密,它可以容纳很多东西进来。我个人认为,像余秋雨、张承志、周涛、史铁生、李辉等人的散文要归入“大散文”一类里。9“大散文”首倡者为贾平凹,可是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依我看,首数余秋雨、李辉、张承志、周涛等人,余、李、张、周关心的都是天地山水人

18、文景观,都涉猎到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属于“大散文”的范畴。史铁生关注人类的心灵,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也属于大散文范畴。由此看来,“大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上的追求,大境界、大思想、大气魄、大容量、大关怀。这是真正的散文作者无一例外努力追求的目标。受“大散文”观念影响和以“大散文”观念进行创作的人难以计数,这是目前散文队伍里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队伍吧。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大散文”创作的走向,是当前散文界里一个极具实力,备受瞩目的创作走向。这就是当代文坛上散文的一个重要的走向。2、文化散文的走向系列化,思想化“文化散文”的命名主要是根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提出来的。我们具体地谈谈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19、,有利于同学们理解和取法。余秋雨,大家都知道他的代表作是文化苦旅(88、89 年在收获连载)、山居笔记(93、94 年在收获连载),以及这两个系列的合集秋雨散文。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条件到各地去游历、讲学和考察,他本来就积累有相当丰富的学术功底和文化功底(写作文化苦旅之前,他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四部学术著作,论述的几乎都是他的学术本行戏剧,这就是余秋雨藉以建立学者声誉的根本。),后来他对于理性的、考证的、枯躁的学术研究烦腻了,苦恼了,就孤身去文化胜地游历,游历当中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文化的思考写下来,这就是他最初的10几

20、篇散文,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其实单以这几篇而论,无非比一般的山水游记略胜一筹而已;可是余秋雨却已经在游历当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与其短短地写景抒情谈感受,不如拓展开去,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善于概括的文化功力,抓住一个主题挖掘下去,铺陈开去,揭示它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思考的命题(如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等等),这也就是“凭借山水风物来写出自己思考的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于是在积累丰富的资料和文化负重感之下,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之余,他写下了一篇篇具有特色的文化散文。他愈写愈成熟,愈写愈文笔老到,取舍史料精当,游刃有如,终于写出了风雨天一阁、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等等

21、许多这样的名篇,自成一家而风行全国,影响远及海外东南亚一带的华人。余秋雨的散文未出之前,即八十年代末期,散文界正在苦苦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什么?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寻找,都想突破,于是就有了“散文小说化”、“散文可以虚构”等等之说;同时许多人的散文仍在重复“小感悟、小体验”,太局限于个人的种种经历和命运,不开阔,不壮大,格局太小,陷于泥潭难以自拔,太过于沉醉个人的感情,缺乏思想的力度!余秋雨的散文在 88、89 年出来之后,尤其是文化苦旅1991 年结集出版,大家的目光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惊,全国散文的空气为之一变,所以余秋雨不仅开风气之先,而且是当代散文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是一个大手笔。

22、正如文化苦旅的内容提要所说:“它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散文之变,不先自散文界内部开始,而自学者介入其中开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学识的重要!11下面就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具体分析一下,看看其优点和长处。以风雨天一阁为例,全文共分六节,以一二三四五六标明,主要叙述的是作者登楼遇雨和作者对天一阁藏书即承传文化的思考,以及天一阁的风雨变迁。第一节写天一阁难进,作者登楼时遇雨,暗示天一阁的不凡及风雨历程。第二节从文化的承载:“文字书籍藏书藏书楼”概括写到藏书家,点出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第三节扼要简介范钦做官、搜罗图书、藏书,并建起藏书楼,说明范钦超凡的意志力和文化良知。(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是

23、余秋雨曾经深深思考的命题。)第四节写范钦以遗嘱形式要求后代承担起艰辛的藏书事业(文化良知的生动例证),及其后代形成的登楼读书的严规禁律,以防止图书流失。此节还写了破例允许大学者黄宗羲登楼读书,进一步说明藏书世家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力量。最后还写到清代天一阁对清朝国家编篡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而大出其名,进一步说明“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传”。范钦获得了藏书文化意义的大成功:保存了文化,最终又让保存的文化得以广泛流传。第五节简略概括天一阁在近代的遭遇变迁,先被窃贼偷盗,欲卖与外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斥资收买,藏于涵芬楼,后被日本战火所毁。此节暗示风雨变迁,与第一节遥相呼应,含而不露,实在高明!第六

24、节为尾声,作者重新思考文化良知对于保存文化的重要,以及登天一阁观书时自己的感受,隐约透露出本文写作的目的。文章最后说:“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院呢?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余秋雨在询问的同时,也以其散文笔力稍稍做到了一点。12总的来说,全文六个部分,重点是第二、三、四部分,这三个重要部分是余着力的重点,第一、六节写作者访天一阁的起因,登楼所遇,观书则一笔带过,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而以重笔叙述此楼的创始人及其后代子孙保存文化的文化良知和艰难历程。全文以“风雨天一阁”为题,暗示了天一阁的风风雨雨,走过了艰难的保护历程

25、及历史变迁。在这样的艰难历程中,藏书世家的人格力量和文化良知便闪光和凸现出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种种原因,竟落到由一个家族(其实是不止一个!)的藏书来保存、继承,这是何等的可悲和沉重!余秋雨写一个藏书阁的风雨,其实是写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的风雨了,于是藏书文化的涵义便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作者言之不尽的苦涩、沉重、叹息、庆幸尽在其中。于是,“风雨天一阁”便风雨大作,沉重如千钧了!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样,由某一特定的事物,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文化现象铺陈开去,挖掘下去,辅以史料,加以合理裁剪,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文化思考,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主题,如“书院文化”、“藏书文化”、“毛笔文化”、“贬官文化”、“流

26、人文化”、“隐士文化”、“小人文化”等。据余秋雨自己说:他有四个文化态度: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二、关注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三、诚实的理性;四、关注群体人格。(见我的表白,1995 年初文论报)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余秋雨的写作取向,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他是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那些过去的历史文化人物和人文精神,以这一坐标去衡量和把握他所关注、所思考的文化现象的,并且特别关注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人格(尤其是文人),以理性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去努力给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以准确13的定位,并且展示蕴含于其中的精神灵魂和“群体人格”。文化苦旅之后,文化散文风起云涌,许多作家相续以犀利

27、的笔触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对于被遗忘的历史现象、被淡忘的历史人物,以现代的理性高度来观照、把握其命运和生命的悲剧,或者加以综合分析,揭示、剖析、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涵义和文化涵义。其中成绩斐然的有李辉。早在1992年李辉就在收获第 1 期、第 3 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云与火的景象我所理解的巴金,二是平和或者不安分关于沈从文(其时他35 岁)。收获由此约请他开设专栏。收获从 1994年第一期开始连载他的沧桑看云系列,直到 1996 年底,历时三年共十八篇。沧桑看云专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物在时代中的身世浮沉、命运变迁、荣辱兴衰,如巴金、沈从文、翟秋白、丁玲、吴晗、邓拓、周扬、赵树理、老舍、田汉等等,还

28、写到红卫兵、姚文元。他注重不同的文化人物不同的性格在历史风雨中的呈现,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揭示他们的命运和历史的沉重,活现出所写人物的真实。同时他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都融进其中,因而呈现出一种沉重的、难以言说的穿透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李辉的人生扫描散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年版)和李辉文集四卷(花城出版社 1998 年 1 月出版)。后面四卷,是他至今的文化散文/文化随笔的总的收录。)总结这两位作家的写作经历,我们可以得出:写成一个系列,挖掘某个(或某些)重大的主题,是现代散文里的一个重要的走向。它不是零敲碎打,随意游击;而是集中火力,攻城掠地。作家的思考不是无目

29、的、无系统的,而是一以贯之的。那么这样的作品一个系列出来,就容易引人注目,就容14易出成绩,就容易达到惊人的效果。挖掘自己最拿手、最熟悉的领域,应该是散文创作里的一条准则。如果说余秋雨把“艺术观照”的镜头对准历史上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而很少把镜头对准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很少把自己感情的燃烧、精神的闪烁和生命的体验展现出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他很少写自己!”他写的都是“他人”、“它物”和“群体”,我可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很快就要写到他自己的,他的散文肯定要写到他本人及其命运的。那么,李辉的文章,则较多地深入自己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更多地溶入自己的感情,凭借历

30、史人物进行反思,阐析他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说,到了李辉又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散文的写作道路,更多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感悟和思考。总的来说,文化散文这一条写作道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而更多的年轻作者正追随其后,这正是目前散文界里一个明显的、影响极大的走向。3、学者散文的走向理性关注历史人文,拷问命运和灵魂,开启心智学者散文即学者们写的散文。这些学者主要指大学教授、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及博士硕士之类。他们的散文是由学识的深广而发,故不同于一般文化水平较低的作者随意所写的散文,他们的写法有时是系统性的,有时是随意的,有时是就某个专题。然而“学者”也并非绝对不变的,有不少非学者的作家也写这一类散文,如王充

31、闾、王英琦等人。因此,所谓学者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学术研究的学者所写的散文,一类是非专业学者所写的有学者风度、理性思考和智性见长的散文。总而言之,“学者散文15”以思想和知识见长,视界开阔,纵横驰骋,精神体验和理论剖析并重,求真求实,写得很开阔,富有书卷气,写得篇幅很长,读者没有一定的素养和耐心恐怕是读不下去的。一些专业化学者的散文,多为随笔、随想,重说理,显个性,讲情趣,崇即兴,即它强调四个方面:“理性”精神,“文化”意蕴,“自由”气度,“闲适”(或幽默)格调。所以又有人称学者散文为学者随笔。散文和随笔,有所相同,也有所区别,难以严格区分。不同点主要是散文以情为主,以象为主;随笔以

32、理为主,以论为主。两者都自由,都散,从形式上无法严格区分开来,只有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判断,才能做到。尤其要注意的是散文以情感为内在重心,以理析为辅,随笔以理性分析为主,情感较少甚至不形象。我们这里是大而化之来说的。这一类的学者散文的代表性作家可分为三类:一类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前面已讲过,不提;一类是幽默散文,比如王小波的散文随笔。王小波这两年走红,主要是因他去世后而引起世人注意。他的遗作印出来有六大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天长地久和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还没有具体看过,只是听说和得知而已。他的散文随笔、杂文作品比较幽默、机智,冷嘲热讽,诙谐成趣。一类是思辩散文,以周国平

33、为例,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曾经在广西呆过多年,翻译过尼采的著作如偶像的黄昏等,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之余,也写起散文来,他的这些散文以开启人们心智为目的,一些理性很浓,一些写得生动活泼,哲理蕴含其中,读后令人回味沉思。周国平去年写了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写给他死去的小女儿的,怀念他的小女儿从出生到死去的过程。他的16小女儿仿佛天使一般地来,天使一般地去,一个多可爱的小女儿突然病死了,作父母的谁受得了?更何况周国平,一个专门思考哲学思考人类命运的专家!周国平的心灵受到了沉重震撼,一直承受着生与死的拷问和煎熬,于是他在深深的痛苦和追问之中写下了这本拷问灵魂、拷问命运的书,深

34、深地思考人的生与死的命运,令人读了为之同情和深思。学者散文的走向,随着 21 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世界,信息一体化,随着人类知识的整体进步,随着人们的知识精神的更高需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开启心智,益人目光,深化认知,引领探讨。学者们术有专攻,各自的散文随笔也各式各样,可以标高一个时代的水准,也可以弥补普通大众的不足。目前,可以说散文界都面临着一个学者化的问题,没有知识的散文家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思想的散文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是不可想象的。哲理、思想与历史结合,心灵、形象与抒情结合,独白、倾诉与剖析结合,我认为是未来散文的一条发展之路。学者散文亦正如青年散文家

35、王开林所说:“这一类散文更多地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走的是纯理性的路子,以开启人们的心智为目的,对现实并非漠不关心,而是采取一种由远及近的迂回包抄的方式,从理念上加以审视和把握。这一类散文大多是由阅历、智慧和学养淬炼而成,所以做到者不易,成精品更是难之。”(见散文选刊1996 年第 4 期关于当前散文的一些思考)这就是学者散文的走向:以理性来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开启人们的心智,由远及近地关注、审视现实,拷问人类的生命与灵魂。其理性观照深刻独特,又不乏人文情怀。17、老生代散文及其走向说真话,取信后代老生代与新生代是以年龄来划分作家的一种方法。老生代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以前早已成名的作家,如

36、在解放前已经成名的作家,如巴金等人(我姑且也将他们算进老生代里);一种是年轻时被打成右派或因为文革动乱,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作家,如牛汉、曾卓等人;一种是大器晚成,到老年写作才步入辉煌,创造出奇迹的人,如杨绛、金克木、张中行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特点是:多以写回忆性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贯穿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他们在回忆中念及亲人、好友、师长以及种种经历,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或披心沥血,或发人深省,文笔老练周到,简洁老道。老生代里有一批学贯中西(中外)的学者兼作家,比如萧乾、季羡林等便是代表。萧乾自 1996 年在收获上连载玉渊潭漫笔,回忆他的求学、记者、出版、翻译等的生涯,颇有史料

37、价值和文学价值。季羡林晚年也多写散文,有一些散文写得情深意长,蕴藉丰盈,流利得当,别具一格,有兴趣的同学可找来读一读。老生代把当代散文支撑了十多年,以他们的创作填补了几十年战争和政治斗争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自文革结束后这些老作家的作品总的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说真话,不做作,不买弄,求真求实,取信后代,文笔简练,思想深刻,充满了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首推巴金。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把心掏给读者”,反复强调说真话,“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的活下去。”随想录既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又是“一座文革的博物馆”。巴金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文革博物

38、馆来”,“它不是一部普通的书18,它会让人永远记住那十年中间的许多大小事情。”并痛切地指出:“才过去二十年,就有人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要大家尽早忘记干净”,“回过头来看看文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它的痕迹?”“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见随想录合订本,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年 9 月出版。)巴金的这部说真话的大书,非常值得同学们去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会得到许多人生和生命中带血和伤的经验和智慧的宝贵启示。巴金在 1987 年写完随想录后,宣布搁笔小憩,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对人类炽烈的爱,使他无法真正停下手

39、中的笔,于是在病榻上断断续续写下了一系列的总结自己创作经验和怀念亲友的散文,后来这些文章编成了再思录。再思录是随想录的继续,也是一部说真话的书。(再思录,“火凤凰文库”之一,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年 3 月版。)老生代散文作家中,我还想提提近年影响较大的张中行先生。张中行的作品集有负暄琐话、负暄继话、负暄三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回忆北大求学时的故事以及追忆师友的文章,文笔简洁老练,内容丰富生动。现又出版流年碎引一书(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可见宝刀不老。简言之,他的作品老而弥丰,多忆旧念亲,反映半生世事。老生代的散文,大多是回忆当年的经历(譬如求学的故事等)、遭遇以及追忆亲人师友的文

40、章,文笔简洁老练,冲淡平和,内容丰富生动,渗透着人生的经验和智慧,甚至带有血的教训,在人生感悟上带有难能可贵的亲历者的印记和见证,带有平淡的回味或者痛切的反思,这非后来者的记述可19比。其中自成系统者,更显沉郁深刻,譬如巴金。一般而言,他们的作品多忆旧念亲,反映半生世事,如张中行、金克木等老先生的散文便是如此。老生代的散文正如木弓先生所说:人到老年,或功成名就,或修身养性,或无拘无束,或淡泊名利。这个时候人的思想和经验积淀了大半生,仿佛有如闪光的珍珠,那么他们的作品,则是炉火纯青,韵味无穷。他们的作品,不似年轻人的急功近利,过于浮躁薄浅,过于雕饰造作,或者力不从心,端个架子。而老先生的作品,无

41、论他们怎么写,写什么,都让人感到一股“佛”气,平和中正之气,难以名状的美感。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人的作品,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读来平淡无奇,却令人回味不已。正如太极拳,看似舒缓,却招招见功力,这才真正见精神的魅力啊!所以说,散文是与人生阅历、思想、气质、学问以及修养相辅相成的,这些内在的思想、学问和修养才是其灵魂。老生代散文走向是回忆性的,这一类散文还会大量地出现,大量地出版,因为人谁也不免老去,到了晚年回顾人生道路乃是人之常情,总结过去多了一番参悟、淡泊和感慨是免不了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自然就是好文章了。而老生代作家提供的散文文本和文学价值则值得我们关注、总结和吸

42、收。他们是当前散文领域里的老树开花,自成一方风景,好也罢,败也罢,总之是生命的最后绽放。“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们的作品是留给世上人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5、新生代散文及其走向散文变革的希望说完了老生代,则应该说到新生代。新老是相对而言的。新生代散文或是按年龄,或是按出道成名时间晚来划分散文作家的一种称谓。六十年代出20生的作家是新生代的一部分,九十年代崛起的成名的散文作家也是其中一部分。首先说来,新生代有几个优势:基本上受过完整的文化教育;处于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政治文化时期;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西方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影响;一定程度远离传统,对传统“持拒绝回归”的心态

43、;在思想上基本与现代精神同步;一定程度偏离文革,没有文革的创伤或影响;文体意识强烈,超越意识强烈;学识修养较高,而生活经历似欠广阔。据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楼肇明先生(他专门跟踪和研究新生代散文,为新生代散文摇旗呐喊)认为:“现在全国发表过一定数量、产生一定影响的新生代散文作家,大概有 50 位以上。”新生代的代表性散文作家因评论者观点不同而有所出入。我因接触有限,姑且引用别人的一些评论来说一说这些新生代作家罢,仅供同学们参考。(举例略去。当年刊发时删去。现寻不到原稿来补上。只记得举了于坚、苇岸等人。于坚用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苇岸则引用他人的评论)总的来说,我认为新生代散文作家有

44、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更多地受到 20 世纪某些外国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参照系不局限于本土,中、西方文化融入文本之中。第二,反对文体规范化,张扬创新意识,冲击陈旧规范。第三,自创意识强烈,自我生长。第四,正在路上。第五,成熟的经典文本不多,更多的是试验品。第六,中西结合,目光不再局限于中国,开阔到世界范围。第七,新生代散文作家很多是从别的领域插进来的,比如诗歌、小说和学术领域,他们异军突起。比如于坚,就21是从诗歌界插进来的,他的散文/随笔别具一格。新生代散文被视为探索性散文,因为他们勇于开辟新路,不囿成见,不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探索有两种可能: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所以当前新生代中经得起考

45、验的、成熟的散文还不多见,还没有水落石出。前驱容易出成绩,也容易受到攻击,被视之为异端。探索艺术新径的人往往有如履薄冰之感,也面临着失之毫厘之险。探索性作品是一个时代前驱性的工作,新生代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并将在今后继续做出更大的成绩。在当代,新生代散文崛起并日见成绩。评论家楼肇明先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说:“新生代散文的贡献非常大,它回归了散文本体,让人们看到弥补文化断层的希望。虽然真正成熟的作家还不多,经典文本还不多,但气势已经形成。散文的变革是非常缓慢,非常艰难的,有待于新生代散文作家进一步以其生力、活力、冲撞力进行冲击,在破坏中建造。他们不但要破坏旧的艺术规范,而且要创造新的艺术规范

46、。”(见散文选刊,1996 年第?期)它跟中青年学者的散文一样,同为散文变革的主要活力和希望。新生代的散文在表现时代突进、社会巨变、人性异化、生活变异、宇宙意识、人生意识等方面殚思竭力,在技巧上冒险贪新,在熔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上奋不顾身,他们的作品给文坛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影响还不显著,有待于新生代散文作家进一步努力。新生代散文的走向,就是以其创造力、生命力向传统的散文冲击,为未来散文发言,同时向西方文学取法,溶合中国文化,开放、吸收、容纳、壮大,贯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于民族审美和民族需求的崭新散文来,使中国散文在 21 世纪创造新的辉煌。2

47、2、女性散文及小女人散文的走向所谓女性散文,即女作家写的散文。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在散文创作上势头强劲,成绩令人注目。许多女作家把散文视为“心中的文体”,视为生命的召唤,灵魂的归宿,心灵的自然流露和宣泄。这是由于这种文体更切近于她们,更有利于她们抒发心中的感情和人生的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的感知、思维、表达,更趋直觉,更重感性,更重形象。女性的角色使她们容易抛开社会政治的宏大取向,更关心自己的心灵和生命的真实,更注重人世的炎凉和人性的本质,更注重生命的起源和不可知的命运。由于她们生理心理的潮涨潮落注定了她们的情感情绪的丰富善变,敏感灵慧,玄秘莫测。女性对命运的把握比不上男性,对自身有时过于

48、软弱和迁就。女性的优点在于:女性的心灵、直觉和悟性恰恰与散文很接近,女性对自我的认识细腻、敏感、内省,女性作家往往透过种种生活现象,体验内心和世界的变动,感悟生命和时光,注重内心的开掘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书写,其为文或清新明媚,或温婉深情,或激越率真,或诡异莫测。但由于女性的活动天地比较狭窄,格局较小,对历史和权力的注重远逊于男性(这是其不利方面)。但女性对人生的苦难、孤独的寂寞、生命的脆弱、人性的丑陋感受得更深、更暗,表现得更细致,更尖锐。总的说来,女性散文呈现这样几个特点:关注自己,感悟生命,表达内心。体验世界,注重内心开掘。不甘落在男性散文之下,努力以自身向世界发言。好写自己的心理与生理的

49、真实体验。女性的视觉,女性的心灵,女性的体验,女性的书写。真23正形成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的不多。女性作家的心灵压力有些比男性还重。女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列出如下的一些供大家参考阅读:杨绛、斯妤、马丽华、铁凝、唐敏、王安忆、王英琦、林染、韩小惠、叶梦、苏叶、海男、冯秋子等等。下面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作家谈一谈。据北师大教授刘锡庆先生的看法:斯妤是最值得一评的。她是时代精神敏锐的感受者,知识分子良知和情绪的表达者。她已经创作了第一流的作品,梦魇在象征层面,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压力。心的形式是一代知识分子良知和情绪尖锐的表达,非常有勇气,女性作家写出这样的作品是第一等的胸襟,在女性作家中达到这样的高度,男性作家也未必超得过。斯妤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