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兵避免不了远离家乡和亲人,打仗避免不了流血牺牲,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今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把当兵当作了一种荣耀,但是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百姓眼中它只有恐怖和死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么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兵车行一探究竟。,一、导入,三、写作背景,兵车行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这首诗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
2、所闻。,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是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3、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二、作者简介:,兵车行兵车行朗读.rm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
4、雨湿声啾啾。,1、从第一段中你品味到了怎样的离别,它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四、课文赏析:,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撕心裂肺的送别图,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但是这种“别”却不同寻常,它不是欢乐的送别,它 也不是折柳的依依惜别,而是撕心裂肺的决别。诗 人用浓墨重彩的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震撼,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 剧。,2、“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这一系列的数字诉说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壮士超期服役。 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 农村生产凋敝,土地荒芜。由点及面,由个人及群体,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现象暗示
5、着什么?,重男轻女观念的倒置正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4、品味结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与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是如此的相
6、似。 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转到了青海古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作者对统治者的血泪控诉达到了极值,“哭”声让天地也为之动容。,5、以上这三个反常现象揭示什么样的主旨?,揭露了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者长期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扩张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社会现实。,6、课外拓展:,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
7、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艺术手法:,以史入诗的现实主义手法。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事的客观性、真实性。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8、记叙的巧合,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此外,从“道傍过者”与“ 行人”的谈吐中也可见杜甫“史笔”的严肃性。 生动的场景描写:开头的送别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结尾青海战场的景象,好象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用意仍在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7、艺术手法:,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第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最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的融会在全诗中。 叙述中前后照应。如前有“道傍过者问行人”一语的存在,后才有“长者虽有问”、“君不闻”、“君不见”等语的出现;前有“开边意未已”的原因,后才有“未休关西卒”的结果;前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事实,后才有“租税从何出”的反问;前有“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惨状,后才有“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凄凉。这些都是上下关联,前后照应,给人以更深地思味。,8、总结全文:,“诗圣”杜甫用他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唐代末年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兵车行已驶过了十几个世纪,但他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和为人民奔走呐喊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画廊上。,9、作业(课后第五题):,请你展开合理的想像,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