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RA 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MRA 是将预饱和带置于 3D 层块的头端以饱和静脉血流,反向流动的动脉血液进入 3D 层块,因未被饱和从而产生 MR 信号。扫描时将一个较厚容积分割成多个薄层激发 ,减少激发容积厚度以减少流入饱和效应,且能保证扫描容积范围,获得数层相邻层面的薄层图像,使图像清晰, 血管的细微结构显示好 ,空间分辨力提高。 MRA 对中等流速血液敏感,颅底动脉环显示良好。 MRA 不仅是对血管腔内结构的简单描述,更是反映了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MRA 与 CTA、DSA 比较更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其优点是
2、无需注射造影剂,对病人无创伤性、无痛苦,亦无辐射性损害,造影剂反应和并发症显著减少。需要注意的是 3D TOF 图像对比取决于组织的纵向磁化幅度及1 值,短1 组织(如脂肪、高铁血红蛋白等)可误为流动质子表现为高信号,如亚急性血肿在 3D TOF 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有时掩盖病灶信号;受慢血流及湍流影响, 使血流信号丢失,而常有夸大狭窄程度的倾向,空间分辨率也不如 DSA 目前认为:MRA 显示颅内动脉瘤同 DSA 结果相比较具有相等敏感度,均为 97%。 CTA 的技术原理和影像特点 CTA 可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并可进行任意方位和任意角度的旋转,以使 AN 得以最清晰地显示,
3、定位准确,清晰地显示 AN的形态、大小、瘤颈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降低术中风险。CTA 作为一种无创、快捷、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已可以大部分取代 DSA 造影检查。文献报道 CTA 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7%100% 。但对于颈内动脉尤其是海绵窦段颅内动脉瘤,由于受到颅底骨质影响,CTA难以充分显示瘤体全貌及瘤颈,易漏诊。而且 CTA 不能确定血流方向,难以完全分开动脉期和静脉期,大脑静脉血管影像的干扰难以排除,然而 MRA 对于 CTA 的这些缺点来讲可以完全克服。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最长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一般认为 MRA 对伴有 SAH 的颅内动脉瘤不敏感,若患者状态稳定,颅内未形成较大局限性血肿,MRA 对伴 SAH 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是可行的。 MRA 可以成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