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城镇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发布时间: 2011-12-22 08:43:00 作者: 访问量: 1319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快速增长。1980 年至 2010 年间,江苏人均 GDP 增长 98.3 倍(现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53.0 倍。在“十二五” 的开局之年,江苏提出了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促进居民增收,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为此,我们对江苏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寻找推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一、城镇居民收入现状(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
2、长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都滞后于 GDP 的增长。从图 1 可以看出,1991 年至 2010 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跟随经济波动,GDP 增速高的年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随之增高,GDP 增速回落年份,收入增幅随之回落,但增长水平基本低于 GDP 增幅,仅 1994 年和 1999 年两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略高于 GDP 增幅。图 1 1991-2010 年江苏 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单位:%(二)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较低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
3、,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从图 2 可以看出,1990 年以来,江苏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始终在 50%以下,并且在 2003 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政府所得和企业所得稳中有升。从全国来看,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在 1983 年达到56.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05 年已经下降到 36.7%,22 年间下降了近 20 个百分点。在美国,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维持在 60%左右。图 2 江苏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 单位:%(三)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来看,缺乏拉动收入增长的亮点从图 3、图 4 中可以看出, 2002 年以来工资性收入保持
4、了稳定增长,占总收入的比重保持在 60%左右,并且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经营净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对收入增长的拉动力有限;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低,没有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近几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提高,转移性收入与总收入保持着同步增长,占总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29%左右。图 3:2002 年-2010 年江苏城镇居民收入情况 单位:元图 4:2002 年-2010 年江苏城镇居民收入结构 单位:%(四)地区间收入差距显著从十三个省辖市来看,2001 年以来,宿迁一直是全省收入水平最低的城市,不及收入水平最高的苏州市的一半,2010 年,苏州可支配收入接近三万
5、元,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可支配收入仍在两万以下,城市之间收入水平差距依然明显。此外,县(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严重不均衡,2010 年,收入最高的吴江市是收入最低的泗洪县的 2.63 倍。从三大区域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之间收入差距的绝对值逐步拉大(见图 5),2001 年,苏南苏北收入差距 2152 元,2005 年扩大至 4779 元,2010 年进一步拉大至 8013 元。从收入比来看, 2001 年,苏南、苏中、苏北收入比为1.30:1.10:1,2005 年三大区域收入比扩大到 1.46:1.13:1,2010 年收入比为1.41:1.14:1。“ 十一五”期间,苏北收入增幅超过苏
6、南,收入比略有缩小,但差距依然显著。表 1 部分年份省辖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地区 2001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南 京 市88481499717538 20317 23123 25504 28312 无 锡 市 9454 16005 18189 20898 23605 24576 27171 徐 州 市76161118512837 14875 16955 18769 20959 常 州 市94041458916649 19089 21592 23751 26269 苏 州 市105151627618532 21260 23867
7、26320 29219 南 通 市84851238414058 16451 18903 21001 23541 连云港市69811000611475 13254 15255 16958 19020 淮 安 市6513911510447 12164 14007 15646 17680 盐 城 市69351058012052 13857 15862 17664 20003 扬 州 市72051137912945 15057 17398 19416 21766 镇 江 市76981239414291 16775 19044 20949 23075 泰 州 市74391112212682 14940
8、17198 19143 21359 宿 迁 市489972128176 9468 10959 12230 13784 图 5 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五)收入水平与浙江、广东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和浙江有差距加大趋势,但收入水平优于山东在 1980 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广东低 40 元,在 2000 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广东低 2962 元,达到最大值,到 2010 年差距缩小至 954 元,江苏与广东的差距主要形成于“八五 ”时期。江苏与浙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 1980 年开始,逐步拉大,至 2010 年,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江苏高 4415
9、元,并且拉大的趋势有所加剧。表 2 1980 年以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城镇居民收入 单位:元年份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苏粤差额苏浙差额苏鲁差额1980433 473488-40-55 -1985766 954904- -188-138 -1990146423031932- -839-468 -1995463474396221- -2805-1587 -20006800976292796490-2962-2479 310200512319147701629410745-2451-39751574201022944238982735919946-954-44152998二、城镇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10、一)宏观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宏观变量很多,我们选取了 1980 年至 2010 年的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 Income 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GDP 表示人均 GDP,Fiscal 表示人均财政收入,用以衡量居民的税收负担;Loan 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invest 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用以反映我国各省市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ind表示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
11、展状况。首先,使用 ADF 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具有时间趋势,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平稳上升的基本态势。在计量经济学上,称为非平稳变量,因此,在分析之前,我们仔细诊断这些数据的基本特征,使用 ADF 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3 所示,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些变量的水平值都不能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它们具有单位根过程;另一方面,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可以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因此,我们认为,本文所用宏观经济数据均为非平稳变量,服从 I(1)过程。表 3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检验形式 (C, T, K)p 值
12、 结论(C, T, 1) 0.4439 单位根(C, T, 2) 0.4609单位根(C, T, 0) 0.8838单位根(C, T, 1) 0.1754单位根(C, T, 4) 0.6712单位根(C, T, 0) 0.7541单位根(C, 0, 0) 0.0390 平稳(C, 0, 1) 0.0090平稳(C, 0, 0) 0.0397平稳(C, 0, 1) 0.0099平稳(C, 0, 4) 0.0283平稳(C, 0, 0) 0.0004平稳注:通过观测数据序列是否具有时间趋势确定 ADF 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具体形式,即是否包含常数或趋势项。通过 Eviews 软件中的 AIC 准则自动
13、选择最优滞后阶数 K。其次,使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构建宏观经济系统,并通过不同信息准则选择最后滞后阶数,如表 4 所示。可以看出,LR (似然比检验) 、FPE (最终预测误差)、SC (Schwarz) 和 HQ (Hannan-Quinn) 信息准则等都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一阶。表 4 最优滞后阶数对数 LR FPE AIC SC HQ滞后阶数似然值0-97.4184 NA 5.04e-057.13237.41517.2209199.1737298.2779*8.28e-10*-3.9430-1.9627*-3.3228*2139.99445.04378.45e-10-4.2754
14、*-0.5979-3.1237注:*表示最优滞后阶数。再次,我们使用 Jahansen 协整检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结果如表 5 所示。可以看出,尽管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对协整关系的具体个数并不一致,但是它们都显著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展开进一步分析。表 5 Ja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迹检验 p 值 最大特征根检验p 值None 135.3688* 0.0000 42.3775*0.0270At most 1 92.9912* 0.0003 30.58380.1176At most 2 62.4074* 0.0012 29.
15、5755*0.0274At most 3 32.8318*0.0217 17.63670.1440At most 4 15.1951*0.0554 14.4181*0.0473At most 5 0.77690.3781 0.77690.3781注: *、*、*分别表示在 10%、5%、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一般使用误差修正模型 (VECM) 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调整关系。但是,由于这里我们无法确切判断协整个数,而且我们主要关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作为初步分析,我们使用 OLS 估计模型参数,结果如表 6 所示。估计结果显示,人均 GDP 对人均可
16、支配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每增加 1 单位的 GDP,可支配收入就增加 0.92,说明提高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人均财政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税收负担,税负越重,可支配收入越少;类似地,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一味追求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是上升,反而下降。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此外,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贷款余额,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7、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有助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表 6 模型估计结果参数 估计值 标准差 t 统计量0.9119* 0.0530 17.2060-0.0930* 0.0097 -9.54060.0828* 0.0501 1.6519-0.0044* 0.0017 -2.48460.0060* 0.0032 1.85410.0614 0.1547 0.3971注:*、*、*分别表示在 10%、5%、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 OLS 残差是平稳的,这就说明表 6 的回归结果并不存在“伪回归” ,估计结果是可靠的。图 6 给出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值和拟合值,以及回
18、归残差。图 6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二)微观因素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了六成左右,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因此企业的分配效率和分配格局影响着工资性收入。2010 年,江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40505 元,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51245 元,远高于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于占在岗职工人数一半以上的其他单位平均工资较低,这也阻碍了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表 7 1998 年-2010 年江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年份 全部职工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各单位平均工资比1998
19、 8256 8872 6033 88671.00:0.68:11999 9171 9855 6452 97631.01:0.66:12000 10299 11109 6962106981.04:0.65:12001 11842 12917 7543117901.10:0.64:12002 13509 15030 8638126331.19:0.68:12003 15712 17502 9836146561.19:0.67:12004 18202 20876 11350163461.28:0.69:12005 20957 24659 13064184681.34:0.71:12006 23782
20、 28722 15550206911.39:0.75:12007 27374 33411 18837236411.41:0.80:12008 31667 39325 22929270671.45:0.85:12009 35890 45446 27022299011.52:0.90:12010 40505 51245 31502 从行业角度来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存在着巨大的行业差异。2010 年,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0876 元,不及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6044 元)的四分之一,此外,吸纳大量就业的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在三万元左右。由
21、于国有企业的改制等原因,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从 1995 年的 581.88 万人下降到 2010 年的 281.21 万人,导致部分职工没有了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城镇居民就业的结构来看,2010 年江苏城镇就业人员 2520.87 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721.34 万人,私营企业 855.51 万人,个体 291.57 万人。2010 年私营单位平均工资 23402 元,远低于城镇单位工资水平。并且在各类企业中,职工工资增长普遍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除工资性收入外,其他非工资性收入也是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 年江苏城镇居民经营性净收入 2
22、519 元,占总收入比重为 10.0%,主要得益于近几年城镇私营及个体从业人员数量的大幅增加,由 2000 年的 177.75 万人增加到 2010 年的1297.30 万人,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 4.0%提高至 27.3%。从全国来看,浙江的经营34260 1.50:0.92:1性净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最高,为 12.1%,达到 3641 元。财产性收入也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不确定支出角度,居民收入相当部分转化为储蓄存款,因此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就国内各个省份来看,财产性收入普遍不高,但浙江省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
23、入 1470 元,是江苏的三倍多。此外,对个体来说,教育、工作经验、所从事的行业、性别等因素对个人收入也有巨大影响。2007 年南京理工大学一份针对北京、江苏、广东城镇居民收入的研究表明,工资收入与教育年限存在正相关,多受一年教育,江苏居民收入回报优势为2.11%;工作经验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也是正面的,每多一年工作经验,回报优势为7.18%。(三)制度因素制度对收入的影响体现在分配的各个环节。首先,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没有完全建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民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在财富分配的时候,个人被放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劳动者报酬占 GDP 比重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导致占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
24、资性收入增长有限,分配制度的不完善还导致各种灰色和隐形收入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分配的不公平。其次,税收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缺陷。目前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限制条件多且形式单一,主要按照项目进行优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优惠政策体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覆盖面的扩大之后,保障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养老、医疗和住房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居民。第四,金融市场不发达,且缺乏有效的监管。金融机构理财服务内容单一,造成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并且金融业从业人员缺乏综合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外部的分业监管模式存在不透明,使得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三、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25、一)宏观政策方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期而言,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影响和反馈关系,其中经济增长是影响居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居民收入七年倍增,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并保持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更加关注国计民生,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加快沿海开发,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繁荣,降低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当然,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的良性互动。诚然,当前仍然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宏观调控还需在短期有效弱化
26、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带来的影响。全球的经济动荡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但是也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特别需要注意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体会受经济周期的显著影响,由此会造成收入增长的波动。(二)微观政策方面参照国际经验,日本在 1961 至 1970 年间也曾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吸收其成功经验,包括引入“最低工资制度” 、扩大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全面提高所有群体的收入水平等等。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建立工资增长和协商机制,推动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推进
27、劳动者工资协商制度的建立,要在工资增长和企业效益以及物价之间建立联动机制;视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调整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二,拓展收入渠道,提高非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鼓励居民开展多种经营,并且从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可以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居民普遍有了一定财产的积累,扩充财产增值的途径可以有效的提高居民收入,并且培育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三,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布企业需要信息,减少结构性失业人群。大力发展教育,教育对收入的正面影响是长期的,注重发
28、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再就业培训。完善要素市场,推动行业、职业的收入均等化,促进人力资本在行业和职业间流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三)制度方面首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在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中,通过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的阶层差异。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支出向民生方面倾斜。财政支出在保障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财政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结合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养老、医疗的保障水平。最后,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密切联系。其一,鼓励金融企业进行产品创新,通过合理细分市场,开发出针对不同群体的金融产品,提高个人理财的个性化服务水平,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其二,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收益意识,培养理性成熟的投资群体。其三,注意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特别注意监测、引导和规范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必须明确监管责任,防范局部或系统性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