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琵琶记.doc

[预览]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52.50KB ,
资源ID:908475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0847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琵琶记.doc)为本站会员(hskm526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琵琶记.doc

1、1琵琶记讲义教学目的: 了解琵琶记故事情节;了解琵琶记主题的多样性;了解琵琶记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琵琶记主题多样性和人物塑造教学难点:赵五娘形象的塑造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方法:讨论、讲授教学内容:元代末年,杂剧走向衰微,而南戏却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出现了非常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琵琶记。琵琶记被称之为“南戏之祖”。一、西厢记与琵琶记比较:在明代戏曲家的心目中,西厢记与琵琶记似乎是两面旗帜,两把尺子,素有“古戏必以西厢 琵琶称首”之说。“北曲当以西厢压卷”受推崇原因在于其曲辞。“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琵琶之妙,以情以理;西厢之妙,以神以韵” 。李贽的观念, “化工”是与“画工”

2、相对的概念。化工者,即造化之工也,天然浑成者;画工者,即人工摹仿,虽穷工极巧,“已落二义矣” 。不难发现,李贽“化工说”的核心在于提倡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无形无迹,无法度可寻,自然浑成,非常理所能拘束。二、高明的生平和创作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瑞安(浙江瑞安县)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戏曲家,善书画,工诗,中过元朝进士,曾任浙江、福建的小官员,为官清廉,与权贵不合,数逆权贵,后辞官归隐。在他十来年的官场生活中,始终是郁郁寡合,抑郁不得志。他的这段生活经验,正有益于他的戏曲创作。曾参与征讨元末起义军,后避乱隐居明州(今宁波)。作品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等。2高明是一位尊崇儒家正统思想的封建知识分

3、子,他有理学思想(理学是继汉代儒学之后产生的新儒学,以天理为最高宇宙本体,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它带有封建等级制的浓厚色彩,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和封建道德,维护三纲五常)。他是一个封建时代中较开明的正统文人,他的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在他的琵琶记中有集中的反映。三、琵琶记改造:(一)题材 是高明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早期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成。赵贞女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考中状元,却贪恋富贵功名入赘相府,而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上京寻夫。蔡不认,竟放马踏赵五娘,致使天神震怒,用暴雷轰死蔡伯喈。高明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

4、而无可奈何。这样改的用意:一是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二)情节:设置“三不”关目。即他要奉养双亲,不去应考,其父不从;他考中状元,牛丞相招赘,他竭力推辞,可牛丞相不从;他想辞官归里,皇帝又不从。(1)“一不从”:他要奉养双亲,不去应考,其父不从。蔡伯喈虽有追求功名富贵之心,但考虑到双亲年迈,无人赡养,情愿甘守清贫。而其父亲却认为“在家奉养父母为小孝”,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为“大孝”。如果家贫、亲老,却“不为禄仕”,则为不孝。以此逼迫他进京赶考。 (2)“二不从”:皇帝要为蔡伯喈与相府小姐主婚,要牛丞相招赘蔡

5、伯喈为婿,蔡要辞婚,牛丞相不从。这样写,也是为了开脱以前南戏所写的蔡伯喈入赘相府,背亲弃妇的罪过。(3)“三不从”:蔡伯喈想辞官归里,皇帝又不从。总之,全剧强调了蔡伯喈由于“三不从”、“三被强”所造成的怨苦极多,处处显示蔡的被逼无奈,迫不得已。倘若他坚持不去赶考,他就要被父亲与群众舆论(张广才即代表了乡亲们对于蔡之应考的普遍看法)看成不孝;倘若他3不遵从圣旨为官入赘,那就是欺君犯上,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只能服从。尽管他被迫服从,但内心是一百个不情愿,内心充满了对父母妻子的思念、歉疚之情。这样一来,蔡终于被改造成一个“全忠全孝”的贤夫。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从主题到人物都有重大改造

6、,把蔡伯喈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逆天大罪”用“三不从”来为之开脱:不肯赴选,父亲不从;欲辞官,皇帝不从;辞婚而牛相不从。将蔡伯喈弃亲背妇的负心故事,改变为蔡伯喈全忠全孝、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宣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他为什么要作如此改动呢?这须从其创作动机上看。四、琵琶记创作动机:即宣扬封建道德,颂扬有贞有烈、全忠全孝,他在全戏开场中云:“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孝子共妻贤。”创作主观是想通过“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来宣扬三纲五常。因此剧中人物都被涂上了封建说教的色彩

7、,表明他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五、琵琶记主题:琵琶记是建国以来古典戏曲评论中问题最为复杂的一个剧本。关于其主题,大致有几种认识:(一)宣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琵琶记是一本宣扬道德的作品。它宣扬了封建时代的忠孝节义,其中以孝为主。因此,此书的主题思想就成了以宣传孝道为主的书。为了体现这一孝道,作者便把剧中的主人公蔡伯喈塑造成孝子,赵五娘塑造成孝妇。用他们两人的思想和行动来体现这一孝道,宣扬这一孝道。(二)反封建说。认为琵琶记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和揭露非常深刻,有相当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赵五娘的悲惨遭遇是古代劳动妇女的缩影,最后与蔡伯喈团圆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望。蔡伯喈的家庭悲剧是由于他追

8、求功名利禄所造成的,作者对此有所批判,显示了他的认识高度。(三)伦理悲剧说。4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此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和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的谴责负心汉更具社会价值。而且通过蔡家、牛家贫富差距的对比,真实的描写了元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六、人物分析人物扮演:生:蔡伯喈。旦:赵五娘。外:蔡公。净:蔡婆。末:张大公(蔡家邻居)。贴旦:牛小姐。外:牛丞相。剧情梗概:据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此剧共 42

9、出,重要场次为:第四出:蔡公逼伯喈赴试。第九出:新进士宴杏园。第十一出:牛相奉旨招婿。第十五出:伯喈辞官辞婚不准。第十六出:五娘请粮被抢。第十八出:伯喈牛宅结亲。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一出:伯喈弹琴诉怨。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第二十五出:拐儿脱骗。第二十六出:五娘葬公婆。第二十七出:伯喈牛小姐赏月。第二十八出:五娘寻夫上路。第三十六出:伯喈五娘相会。第三十八出:伯喈夫妇上路回乡。第四十出:庐墓。主要人物分析蔡伯喈: 受封建道德和权势双重挤压下的封建文人的代表,软弱、可怜的人物,介于忘恩负义与忠贞不贰之间,喜新而不厌旧,富贵而不能心安理得,良心未泯而不敢行动,不能全忠亦不能全孝,是元朝受

10、压迫、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剧中主人公,蔡伯喈不像赵五娘一样是一边倒,全是歌颂赞誉之词。他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一直就是人们聚讼的焦点。而对于这一焦点上的人物,有人读出了重义至诚种,也有人读出昧心薄幸郎;有人看出全忠全孝,但也有人看出忤逆不孝子,总之,同样一个戏本,同样一个人物,在人们的认识和评价上就存在褒贬如此悬殊的差异,个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5琵琶记原称三不从琵琶记,高明对原来的民间传说和南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故事原型所做的重大改造就是在情节上设置了“三不从”的关目,正是由于这一牵动了全剧的改动,琵琶记才从此获得了与原有故事截然不同的意义。蔡伯喈的形象变得比原来更复杂也更丰满,以致于人们面

11、对他三言两语竟已不能轻易地概括他的复杂性格。剧中蔡伯喈学成多年,呆在家中。对于赴试博取功名,蔡伯喈并非不在意,只是眼前高堂在上、父母年迈的现实使得他放弃考试,赡养双亲的念头放在第一位。无疑,他行孝首先关心的是父母的生命存在和健康状态。因此,他最切近的追求就是努力维系一个家庭现有的幸福和伦常之乐。但蔡公对孝理解的着眼点却与儿子不同。作为家长,他更关心儿子的“立身”问题,因为,毕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一孝之大端,不仅关乎儿子个人的前程,而且更直接牵涉到蔡家的前途和利益。在老汉的心念中,只要儿子做官,就不仅能在物质上保证家庭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上满足蔡家“改换门闾”的企盼,

12、为此,他强逼儿子赴试。“非爹苦要轻拆散,也只是要图你荣显”。这是蔡伯喈临别时蔡公发自肺腑的一番话。所以说,蔡伯喈必须服从家族利益,蔡伯喈除了赴试,别无选择,这是必须要走出的一步。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士子,在现实中要实现“立身”的根本目标,又常常需要面对和解决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仕”,一个是“婚”。求仕朝廷能换取金章紫绶,而攀婚高门又极易获致有力者的庇佑。以两者关系而言,求仕固然为晋身的必经之阶,但攀婚的成功则稳固仕途和加速腾达。因此,当求仕者赴选高中之后,身份、地位遽然发生变化,进而又侥幸受到豪门世族的垂青时,他原有的婚姻就自然面临严峻的考验。从唐代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大量的有关书生负心婚变的

13、故事其实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世美就是典型)而琵琶记中蔡伯喈中举之后出现的“婚变”实际上也可以透过这样的背景来认识。不过,与一般负心婚变故事不同的是,蔡伯喈作为一个被作者着意塑造的孝子角色,攀附权贵、婚配牛府并非出自他个人自觉的意愿。因为,他赴试的目的纯然是出于行孝,出于整个家族利益考虑。所以,当牛相依仗权势以“逼婚”相胁迫时,他曾做出过十分坚决的辞婚努力: 但遗憾的是,他最后还是6俯首就范了。蔡伯喈的矛盾也就在这里:尽管他实际未曾负心,但他的退缩和让步毕竟造成了他对发妻赵五娘的遗弃,至少在“书馆相逢”一出以前一直是如此。这样的结果无形中把蔡伯喈自己推至负心汉的位置。作为一位天性善良而又

14、熟知礼数的士子,蔡伯喈当然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背叛”在道德世界里的窘迫境地,但良心的自觉却又不足以唤起他的勇气和力量来做出自主的选择。蔡伯喈“辞官”,而“辞官”在剧中实际上又是与“辞婚”紧密相连。从琵琶记的剧情看,“强官”主要是因“强婚”而起,为“强婚”服务(当然,这也由于联姻的主张是出自圣意),但从根本上说,蔡伯喈“辞婚”不成,归根结底又是因“辞官”的失败。师相之情可逆,圣上之意不可违。如果说,“强婚”使蔡伯喈仅仅陷于良心的自责和道义的重压的话,那么,“强官”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蔡伯喈内心“忠”与“孝”之间的尖锐矛盾。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百行孝为先”,但“忠”又一向被视为出仕的最高原则。在

15、家行孝,在朝尽忠,这是封建时代对每个士子的伦常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偏偏在蔡伯喈身上产生了可怕的对立。蔡伯喈向皇上辞官,他首先是出于行孝的考虑。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年高在堂,无人侍奉,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辞官的要求本当无可厚非,但官里为维护牛相的利益,竟以拒绝。对此,蔡伯喈曾试图抗争,但“官里”的绝对权威和他赴试所抱的复杂心态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违忤圣意,这样,他便只能被迫奉旨为官,从而恪守臣子尽忠的责任,但是,蔡伯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最后又是以牺牲了“孝”作为沉重的代价。琵琶记的故事似乎有意通过蔡伯喈个人努力的失败来展示一个现实的背谬:一个内心由始至终充满孝行渴望和自觉意识的士子,在现实中竟

16、致弃亲背妇,沦为“忤逆不孝子”(蔡公语)。如果说,蔡伯喈的选择造成了家庭的悲剧,那么,这一悲剧是不是一个士子选择了“忠”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知道,蔡公逼试的初衷主要是希望借助儿子的立身扬名来实现“改换门闾”的目标。本来这种世俗的欲念,对于一位急切要求改变贫困现状的老汉来说,原是一件十分自然十分平常的事,但琵琶记为蔡公逼试所设置的特殊背景却使人特别地关注到这种最平常最普通的愿望背后隐含着的传统意识。自古道:学成文武艺,合当货于帝王家。这话可以说几乎涵括了所有士子们寒窗苦读背后的真实内容。因为,在封建时代,士子实际上只有被纳入君臣关系的模式中7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君权笼罩

17、的官僚体制中才得以真正确立。所以,对蔡伯喈来说,他辞官的心理困境在于:他为完成父亲规定的孝的义务而出仕,但当他终于功名到手的时候,却仍然是父亲“改换门闾”的愿望使他面临着要不要放弃功名的痛苦选择。因为,一旦放弃,付出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这样,他非但辜负了老父的心意,而且也将陷己于不孝;但是,假如不放弃功名,滞留京师的现实又将使他因失去孝养双亲的义务而同样沦为不孝。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进退两难的选择。在此,选择所面临的压力比之“强婚”时感情背负带来的压力还要可怕和痛苦。蔡伯喈行孝的困境所揭示出来的一个残酷事实就是,“孝”这一原本基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基本伦理观念,在现实中由于濡染上功利性的欲求而被扭

18、曲。而扭曲造成的结果又令士子行孝的意愿最终不得不受皇权绝对要求的左右而实际沦为“忠”的附属品。“三不从”的关目,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改造成“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最后以“一门旌表”大团圆结局,这一充满善意却又略带人为捏合痕迹的结局里,宣扬了封建道德的思想,也让人们对蔡伯喈这一形象有新的思考。赵五娘剧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是赵五娘。她温顺,勤劳、善良、忍耐,孝敬公婆,她身上带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好品质,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在琵琶记里,德、才、色三者和谐统一在赵五娘身上,她不仅妇德彰显,而且才、色双全。五娘自己的一句念白可作注解:“大则琴棋书画,小则针指工夫,下则饮食肴馔,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19、。”(第三十四出)可见她不仅外貌端秀,而且受过良好的文艺教育。色:“赵女姿容”,这是高则诚在第一出“副末开场”里对观众交代清楚的。“赵五娘子,仪容俊雅,也休夸桃李之姿”(第二出),这是男主人公蔡伯喈第一次出场时对新婚妻子外貌的夸奖,连桃李都为之逊色,足显五娘的美貌。需要指出的是,后来五娘“貌短身卑”(第二十八出),是连年的饥荒和沉重的生活压力所致,而不是原本就是“貌短”。8才:赵五娘富有才养,琴棋书画俱通。她善于弹琴,用琵琶卖唱的形式赴京寻夫,第三十三出弹唱的劝孝曲博得听者的叫好声。她擅长绘画,用写实的方法描画出饥馑状态下的公婆真容,虽然不很传神,但蔡伯喈拾捡到此两幅画像时,仍然辨认出是自己的

20、父母,可见,赵五娘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也正是五娘的才情,才挽回了与蔡伯喈的婚姻。在书生看来,娶到贤德的妻子,过着举案齐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能够娶到有才的女子,过省琴瑟相鸣的生活,则是理想的。原来的故事赵贞女是没有才、貌,只有德,到了琵琶记里,单纯有德的赵贞女变成了德、才、貌俱全的赵五娘。在剧中,牛氏也是个贤妇,她不仅有优越的地位,而且孝敬父亲,贤助丈夫,知书达理,有德有行,是位贤妇。最主要的是,她的姿容非凡,从现在的审美观来看,也是一位完美的女性。面对这样有势、有德、有才、有貌的女子,蔡伯喈是无法拒绝的。所以入赘牛府后,他迟迟未归陈留,这与牛氏的贤德美貌不无关系。与牛氏相比,五娘无权无势,如果

21、她再无才、无貌,那么,与蔡伯喈相聚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公婆死后,五娘上京寻夫,张大公很为她担心,担心身居高位的蔡伯喈不认这位受尽穷困而无以装扮自己的“貌短”娘子。即使到了牛府,牛氏见到她后,也教她要装扮装扮,说:“你这般蓝缕,又怕伯喈羞不肯认你。”可见,蔡伯喈非常看重女子的秀美相貌和鲜活装扮。此外,伯喈还非常看重女子的才情。为了能在情感上打动蔡伯喈,牛氏建议五娘写诗留给丈夫看。五娘的才情使得与蔡伯喈最终团圆起到了重要作用。德: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妇德。在妇德里,贤是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可见,要做到“贤”,一则要“相夫”,即尊重丈夫,辅助丈夫,贞节娴静,尽到妻子的责任;二则要“敬老”,孝敬公婆,赡

22、养老人,尽到媳妇的责任;三则要“教子”,即勤俭持家,抚养子女,任劳任怨。用这三点来考察赵五娘,会发现她除了抚养子女,其他的都有具体体现,而行孝和守节是主要的两个方面。孝:是晚辈孝敬长辈的一种伦理行为,对于儿子媳妇来说,孝顺长辈是需要两人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蔡伯喈外出赴考后,本来由他承担的孝敬父母的责任,就落在了赵五娘的身上,也就是说,赵五娘不仅要尽到媳妇的孝心,而且要替代丈夫尽到儿子的责任,她承担了双重的孝行。维持家庭生计本来是儿子的责任,但蔡伯喈赴京后杳无音讯,又遇灾年,五娘被迫独自承担起赡养公婆的责任。9父母过世,儿子应该亲葬,但蔡伯喈不在,无人可求,无以安葬,五娘只得罗裙包土筑坟台。

23、节:是妻子尊重丈夫的一种伦理行为,在传统社会,属于妇德的一个内容。蔡公被媳妇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的贤孝行为所感动,临终前嘱咐赵五娘再嫁,表现出他开明的一面,却被五娘当面拒绝,她表示“我一鞍一马,誓无他志”(第二十二出)。其实,蔡公之所以劝其改嫁,是因为时值灾年,改嫁可以让无以谋生的五娘找到一条生活出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五娘却发誓只守着伯喈,不愿他嫁,这与其说五娘是为了守护妻子的名节,不如说她坚守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即做个贤妇的信念。正因为行孝、守节,成全了赵五娘贤德的圆满形象,她不仅德性闲雅,而且才、色兼备,成为戏曲史上较为完美的一个艺术形象。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赵五娘的。糟糠自厌,发生在饥馑

24、境遇的早期。蔡伯喈赴京之后没有音讯,陈留遭遇饥荒,赵五娘在典完衣衫、首饰之后,一家人的生计成为问题。一次,官府发放救济粮,赵五娘领的一份,被坏人抢走她悲痛欲绝,要投井自杀。可是她一想到公婆又犹豫起来了。自己死了,公婆就无人奉养,便决定活下来。这是孝心占了上风,突出了她的行孝。张大公把领来的救济粮分了一半与她,作为临时的急救之需。赵五娘担回家去,把谷子加工出来,米拿来煮成饭给公婆吃,自己偷偷在背后吃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公婆能多吃些曰子,少受些饥饿。但是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的痛苦,因为糠是很难吃的。面对米糠,她不能下咽,她说:“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碧被春柞,筛你簸

25、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这是一段精彩的唱词。赵五娘让公婆吃米,自己吃糠,这把她的孝心推到了顶峰。代尝汤药,发生在饥馑境遇的中期。婆婆得知孝顺的媳妇用糠疗饥,当即昏死以后,公公也一病不起。五娘赎了些药,煎给公公喝。公公因为心苦,喝不下去,五娘就代丈夫亲尝汤药以劝慰公公:“论来汤药,须索是子尝方进与父母。公公,莫不是为无子先尝你便寻思苦?“尝”,就是用嘴尝,足以体现五娘的孝。祝发买葬,发生在饥馑境遇的后期。婆婆死后,是张大公周济棺木之费,公公病死后,赵五娘不可再去求人,又无钱买葬,只得剪发卖钱以作送终之用。10包土筑坟,也发生在饥馑

26、境遇的后期。公婆死后,要垒坟墓,无钱请人,只好自己动手,用罗裙包土。赵五娘是个弱女子,她十指捧土,磨得鲜血淋漓,湿透衣袄。在这一行动中,又突出了她的孝妇之心。公婆埋葬之后,侍奉公婆的事算是完了,因此,她便决定上京城去寻找丈夫。没有路费,便画下公婆真容,身背琵琶,一路卖唱求吃,往京城而去。去京城,她有一个主导思想,“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是为了延续蔡家的香烟后代,才去找丈夫的。在这延续香烟后代中,也突出了她的孝妇之心。蔡伯喈和赵五娘都有孝道,但不同的是,蔡伯喈远离家乡,对父母的生养死葬只尽了心,没尽到力。而赵五娘对父母的生养死葬,不仅尽心,而且尽力。由她一个

27、人全力担负着公婆的生老病死,正是这样,作为一个贤妻孝妇是十分典型的。七、艺术特色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如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等。2、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一是蔡求功名、升官、入赘而锦衣玉食的描写,另一条是赵五娘在灾荒中的艰难生活描写。这种结构可以展开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众多的人物描写,并且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是洞房花烛,一方是哀鸿遍野;一方是在荷花池旁燕饮消夏,一方是在家中咽糠;一方是中秋赏月,一方是麻裙包土。苦乐贫富对比烘托,悲剧色彩更加浓厚。3、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赵五娘孝顺

28、、忠贞、善良,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蔡伯喈:软弱、动摇三被强,三不从,是元朝受压迫、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4、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如赵五娘的曲词多质朴自然,蔡伯喈的曲词多文雅绮丽。名曲为第二十出 孝顺歌 三支曲。八、琵琶记的成就与地位111琵琶记对蔡伯喈故事的严肃改造。正史中蔡邕的故事至少在宋代以来就在民间敷衍,说唱文学、永嘉戏(永嘉戏中有赵贞女剧目)中,都有这个题材,这些故事都背离了历史人物原型,有很浓的娱乐搞笑性质。据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当时流传的故事显然背离了东汉作家

29、蔡邕作为孝子的真实面目。据徐渭南词叙录说,这些民间故事中,“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元末,高明作琵琶记重要目的是:“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才使这个故事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2琵琶记的思想意义。此剧以彰显民族美好道德为宗旨,塑造了一位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形象。但作者不是简单化地歌颂,而是通过悲惨的气氛,表现出这种道德精神之难能可贵。另外,也间接地表现出对人民在战乱年岁月饱受苦难的深刻同情,暗含了中国文人常有的忧国忧民的精神痛苦3琵琶记的成功主要在心理刻画。这种心理刻画是通过“三不从”关目的设置体现的。第一,欲在家养亲,父不从,他被迫上京赴考。第二,考中状元后,他想辞牛相招婚,但牛丞相不从,并以奉旨成婚的方式逼他“重婚”。第三,他时刻不能忘怀家人,欲辞官归里,可朝廷不从。每一个“不从”,都是他不敢违背的。于是,在这些荣光的情景之下,却出现了一个心理凄苦的蔡伯喈形象。这一方面反映了蔡伯喈性格的软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在的规范、社会的准则与基本做人准则之间的冲突,因而,使全剧表现出元代后期文人在重建精神文化系统上的苦闷。4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很有特色。这就是剧中两条线索的交叉进行、对比衔接。一边是蔡伯喈求取功名,享尽荣华的经历;一边是赵五娘在家历尽磨难的痛苦遭遇。一贵一,一乐一苦,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巨大差异。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