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越苦难的人生价值追求命若琴弦中信仰与生存的探讨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人生价值,对别人对自己生存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不够勇敢的人则会在苦难的安排下委曲求全,自怨自艾。真正强者会给生活一份信仰,筑起生存的壁垒。在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作者似乎也在引导我们探寻信仰与生存这个话题。老瞎子在追求光明的路上,尽管充满艰险与等待,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仰,即当他弹断一千根弦时他就会重现光明,看见这个内心渴望已久的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或许还有那个伴随他走过青涩懵懂而又美好岁月的姑娘,他是快乐的。重现光明的信仰支
2、撑着他生存下去,不论有多么艰难。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一千根弦,拿出他师父的药方却发现上面什么也没有时,他五十多年的期待成了一场空,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他发现自己的信仰原来是虚设的,他面容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一个人,全然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从年轻力壮到脊背如弓,从满怀期待到绝望,记录了老瞎子一生从怀揣信仰到信仰落空,从为信仰积极生存到信仰破灭后的消极低沉,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信仰与生存的相互斗争与统一的过程。史铁生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位大智者。他看透了终极背后的虚无,于是就借老瞎子穷其一生弹断一千根琴弦希望重见光明的故事,喻示人们对终极
3、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拷问其实并旡意义既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到何处去,答案的尽头是空白,是虚无,所以即连设问也无必要。但小说对我们更有启迪的地方并不止于此,老瞎子穷尽真相后大彻大悟,因此才会给同为盲人的弟子留下这样的遗言:要重见光明,必须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看似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其实浸透了一种世间最深的智慧-既然已经了悟结果终将归于虚无,那还不如实实在在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只要盲人徒弟能够在重见光明的企盼与憧憬中继续弹奏生命的音符,想象重见光明的美好,便已经足够了。史铁生说:“我觉得老人和孩子是最具有诗意的,一个是刚从死里来,一个要到死里去。那是诗,中间是一个漫长的小说,孩子和老人最具有诗意了。
4、孩子一来,眼前一个惊讶的世界,老人呢我从小就想那个,人到八十岁他怎么想,指不定哪会就死了,他怎么想?一个人要被枪毙的时候,他吓得不得了,而一个老人呢,他什么时候都可能死,为什么他会那样坦然?”老瞎子和小瞎子是两个不同的生命载体,一个代表着新生,一个代表着沧桑。新生的生命满载希望,他心中的信仰丰富多彩,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他对电匣子里曲折的游廊充满想象,还有对爱情的渴望,让他还没有体会到身体的残缺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苦难。老瞎子历尽世事沧桑,唯一活下去的信仰是师父留下来的那个能重现光明的药方,他为之倾注所有,他的终极目标是让自己眼睛能看见光明。所以当他发现这个终极目标是虚无时,他像是滑向了生命
5、更深的黑暗。王小波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写小说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无中生有。遂合上书思考:这无中生“有”或许是作家无意识塑造的艺术对象,却在无形之中闯入读者心灵之域的某种突如其来之物。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如果说,读者是一本小说最终裁决者的话,那么命若琴弦显现了这样的一种东西:关于信仰危机、生存无意义与存在价值的终极 PK。很早以前忘记在谁的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于是人们必须找到某种信仰,心怀信仰,一切幸福或者痛苦的遭遇便转化为崇高的价值,于是产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本能的顺应了天命承受的生命之重。命若琴弦就是一部深刻诠释上述
6、结论的最好故事样本:“苍茫的深山之中,匆匆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他们流窜于各个村落之间,以拉三弦说书为生。他想,1200 根对于小瞎子是个遥远的数字,他希望小瞎子永远的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打开那无字的白纸”人们一直企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幸福的彼岸。然而在广漠而荒凉的生命里有什么目标是真正存在、不会泯灭的吗?又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值得人们为之活的吗?于是在老瞎子发现那张支撑他生存的药方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时,就不可遏止的滑向了虚无的深渊。人物的个人价值落空,在寻找中丢失寻找的东西,在等待中失去等待的意义,而这一切已成为惯性,令人辛酸的延续着生命,折射了全人类的命运和面临的困境。或许一切都是莫须有,一切终归于虚无。老瞎子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标拉紧,于是,生活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他在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想史铁生想要传递给读者或者是自己的是,在我们充满偶然而短暂的生命中,需要一个信仰支撑我们前行,无论信仰的真实与否,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追逐信仰时的快乐,内心的宁静与幸福的期待。生命本无意义,我们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何不在信仰中快乐的生存?在苦难中寻找一种人生价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