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13KB ,
资源ID:90158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0158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复旦新闻传播学试题答案.doc)为本站会员(scg750829)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复旦新闻传播学试题答案.doc

1、论述题: 2002: 1.何谓受众的细分?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应当如何应对受众的分层化趋向?(概论190,306)新闻媒介要做到深入了解受众,准确定位,仅仅把握它的总体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受众群体做更细致的分类研究。这就是受众的细分。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半受众和特殊受众;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分类的标准很多

2、。 为适应受众群体这种日渐分层的趋向,我国的新闻媒介也要逐渐调整自己的受众观念,更多地顾及和考虑特殊受众的特殊信息需求,实现分层次发展,由笼统地追求“共赏”走向更现实和细致的“分赏”之路,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受众多元信息需求,在不同方向上更成功地争取各自的受众。 媒介足够地重视受众,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方能更好地了解受众,接近受众,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媒介可以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要,然后由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我国的新闻媒介要实现从以宣传为主的体制转向宣传与市场相结合的转变。处理好应知,未知,预知三者的关系,应知己媒介主观认为受众应该知道的信息,未知即受众不知道的

3、信息,预知即受众主观想要知道的信息。 总之,媒介依据受众分化的趋势,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满足分化的受众的各种需求,并以此来谋求自己的发展。2.关于信息流程的研究由哪些主要成果?是联系新闻媒介工作实际,简述其启迪意义。(原理 291,现代 222)信息流程研究的阶段和成果:第一,“二段流程”模式的发现。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以决定把投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意见领袖”,后者较追随者。这就是著名的“二段流程”模式。 第二,“二段流程”模式的证实。意见领袖有三个特征:水平型-就意见领袖和追随者的关系而言,多数情况

4、下,呈水平型。换言之,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之间,难以形成这种关系;单数型-意见领袖多在一个领域中发挥作用;活跃型-作为连结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纽带”,“意见领袖”不但积极地接触媒介,而且在人际传播中也十分活跃。有时,还作为团体规范的维护者出场。 第三,对“二段流程”模式的批评。提出区别“流”的种类,分为“信息流”,“影响流”,“感情流”三种,意见领袖多见于“影响流”的过程之中。 第四,对“二段流程”模式的补充。把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分为认知,关心,评价,使用,采用五个阶段,并得出结论:对认知来说,媒介信息源最重要,对评价来说,人际信息源更重要;全国性信息源在认知阶段最重要,地方性信息源在

5、评价阶段最重要-在个人意向决定过程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显示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受众有各种类型,按照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先后快慢,区分为五类: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迟钝者,并从价值观,个性特征,传播行为,社对关系等方面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这样一来,就突破了“二段流程”模式,形成了“多段流程”模式。多数情况下,信息是通过媒介直接传送给受者,而影响是以人际传播为中介间接传布的。即,信息流是“一级”的,影响流失“多级”的。 第五,对“二段流程”模式的再补充。格林巴克概括出:即便在认知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有时也很显著;意见领袖不仅频繁输出信息,影响,为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必须

6、积极输入信息,既不能把意见领袖和追随者的关系绝对化,有时还会形成“意见领袖集团”;实际传播活动众的“流程”,往往不是一段,二段,而是多段的。此外,施拉姆认为,可将重大事件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事实传播,治疗,解释和采用。他们分别与信息流,感情流,影响流相对应。 综上,大众传播对一般受众的效果,往往是间接的;最容易取得的效果,是强化受者原有的“预存立场”;大众传播的信息大多直接地“流”向受者,其影响却大多间接地-以人际关系中的个人影响力为中介-“流”享受众。“媒介”“受者”的模式,被修正为“媒介-人际关系-受众”的模式。 新闻媒介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大众传播通过人际传播起作用”的理论,注重媒介自身与大

7、众的关系。当前新闻工作中,电视台引进访谈节目,让受众参与到演播室,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很好运用。另外,新闻媒介应考虑如何刺激人际讨论。 1999: 1. 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原理 106) 人类诞生最初的传播手段与其他动物没有明显区别,靠的是表情,动作,喊叫等。后来语言出现,紧密的合作,复杂的思维成为可能。但语言转瞬即逝,于是发明了文字。随着复制技术的提高以及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密切,相对宽松的文化体制的确立,促成了大众媒介的问世。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三大活字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三大声像媒介。书籍是最古老的媒

8、介,但作为大众媒介的排行则以报纸为“老大”,其次是杂志,最后是书籍。它们的公共点是:以文字为传播手段。在整个 19 世纪,活字媒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大量的读者群。但从复制技术的角度看,这只是“量”的进步而非“质”的变化。19 世纪末,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声像媒介,即以声音和图像为传播手段的大众媒介。声像媒介家族中,诞生于 19 世纪末的电影算是“老大”。1927 年之 1928 年间,电影从无声发展为有声,亦增其魅力。在电视普及之前,它一直是世界各国大众最主要的娱乐媒介。时至今日,在电视的巨大冲击下,电影似无可挽回地陷于急剧衰落的过程之中,成了所谓的“夕阳产业”。尽管如此,它作为一种影

9、响巨大的大众媒介的地位仍未失去,并在不断努力摸索“绝处逢生”乃至“重振雄风”的方略。1906 年,继真空管问世以后,人类终于迎来了广播-可传送声音的无线电广播时代。与电影一样,广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手段,一经诞生,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开来。大众传播“家族”终,电视是最“年轻”,由是最“有为”的一个。电视是声像效果的最佳组合。20 世纪 20 年代末,电视技术基本过关,30 年代,这一新技术获得进一步改善。从全世界范围看,电视亦已相当普及。作为一种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大众媒介,电视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正发生着越来越显著而重大的作用。电视与卫星的结合,使世界出现了“地球村”的现象。总之,

10、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从未间断过对传播即复制技术的研究和改革,首先是语言,从无到有经历几百万年;其次是文字,经历几万年;再次是印刷媒介,经历几千年;然后使电影,广播,电视,经历约 400 年;最后是卫星转播等技术,经历 50 年。这当中的规律是:对象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新技术出现的时间越来越短;新技术的精巧程度越来越高。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新媒介”,包括录像,有线电视,光纤通信,电传,综合数字通信网等。其中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是“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电脑与大众媒介,社会通信系统的高度而完美的结合,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11、,并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主流。光纤通信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传播能力又跃升了一个“台阶”。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化电视与“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相结合,可成为 21 世纪的新一代信息终端。通信卫星的出现最终使世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录像的最大好处,是促进了电影家庭化的趋势。发展有线电视不但有利于社会传播事业健全成长,适应受众多样化地方化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有利于经济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惊人发展速度和信息化时代的急速展开,给社会各领域带来或即将带来各种巨大影响。 2.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现实,论述受众在新闻事业众的地位与作用。(概论 185)3.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和

12、功能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受众,作为一种广泛性,客观性的存在,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的对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它与功能定位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风格和整体面貌,并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研究受众,重视受众,了解受众兴趣和需要,已经成为今天所谓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必需。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介运作方式也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 受众在新闻事业中的决定性影响体现在:第一,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表面上是由记者编辑决定,长远看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属于受众。第二,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

13、位,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的风格。第三,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其变革的依据归根到底在于新闻媒介不断追逐受众的新需求,是受众迫使新闻媒介不断变革,并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变革。从中外新闻是上看,重视受重视一切新闻媒介兴旺发达的起点。重视受众的新闻媒介不一定是非常成功的媒介,因为新闻媒介的成功还有其他因素,但不重视受众的新闻媒介决不会是兴旺发达的媒介。中国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新闻媒介真正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介的“衣食父母”,是新闻媒介真正的“上帝”。中国的新闻媒介从这时候开始了从传者为中心逐步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过渡。伴随着这一过渡,新闻媒介更加重视受

14、众的调查,真心实意地倾听受众各种形式的反馈。4. 3 美国有关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举例说明其主要成果对中国当前大众传媒实践的启迪意义。(原理 212。议题设置:概论 124,原理 220,221,现代 244,247;培养理论:原理233,234,现代 248,253;沉默的螺旋:现代 253,256)5. 美国有关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20 世纪初到 40 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主导观点是“强效果论”,即认为大众媒介有十分强大的威力,能形成意见信仰,改变生活习惯,并或多或少按媒介控制者的意图支配受众的行为,几乎是无所不能。其代表理论,即通常被称为“子弹论”的“同

15、一效果理论”。第二阶段-从 40 年代初至 60 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发现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但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说媒介总是在一个现存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的。第三阶段-起始于 60 年代末,被称为“回归强效果论”阶段。以“议题设置”,“培养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含义论”,“模型论”,“幻想说”等为代表。60 年代末“复兴”的“强效果”论,既非对第一次转折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早期“强效果论”的机械回复,而是西方效果研究取向与维面的又一次革命性转折:首先是研究重心的转变,由测定直接,短期的效果到间接,潜在和长期的影响;从仅仅从传者

16、出发到主要从受者出发。其次是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转变,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机械经验主义方法,转向把传播过程至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大结构众考察的宏观分析方法,还出现了方法论多元化的趋向。(现代书中,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 主要成果:第一,议题设置理论。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其理论要点有三:一是大众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二是,大众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三是事件在大众传媒众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

17、性的主要依据。我国新闻媒介应注意通过真实公正的报道以获得受众的稳定信任,这是媒介议题设置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更高一层的要求则是“见微知著”,比较早一点地发现重大问题的苗子,或先进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或时代潮流的趋向,从而起到引导,启发大众的“领先半步”的积极作用。 第二,培养理论。上述“议题设置”重视信息层次上的短期效果,对当前局势的影响;“培养论”重视的是态度层次上的长期效果,对社会观念,文化规范的影响,认为媒介内容对人们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新闻媒介应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对媒介内容的分析,推进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同时,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观点

18、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为避免孤立,一般不愿发出与多数人意见即所谓“舆论”相反的言论。为此,他们不停地关注环境的动静,以便认知何谓“舆论”,如果确定自己的意见与舆论一致,就毫无顾忌地大声发言;反之,则倾向于保持沉默。沉默队伍的扩大,最终是“多数意见”确立起支配地位。我国新闻媒介应从“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得到一点警示。即,为了避免重演言论专制,祸国殃民的悲剧,必须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使人民大众的言论自由和权利得到充分,切实的保障。 1997: 1 结合当前新闻实践,论述新闻媒介在现代中国应有的社会角色。(原理 148,152,概论96)新闻媒介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其与生

19、俱来的“宿命”就是与大众发生联系。我国的新闻媒介也不例外。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又不同的表述,主要是所有制,与政府或者政党的关系,阶级性和办报方针。我国的新闻媒介是在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闻媒介,这意味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媒介还要突现自己的个性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在中国,受读者欢迎的媒介都有鲜明的个性。媒介内部必需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知识和娱乐等合格的精神产品。媒介外部应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的完美结合,既重视协调与政府,广告客户,受众,社区等各方面的关系,又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伸张正义,主持

20、公道,并从分发挥监视环境,监督政府,服务社会,提高大众等作用。唯如此,媒介才会无愧于时代的要求,才能获得最大数量的受众,在激烈的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新闻媒介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1995: 1 述我国新闻工作中贯彻战斗性原则的主要要求,并就其意义,必要性做一说明。中央报刊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也请做一评述。(概论 238) 意义:为捍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这就是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原则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必要性: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21、:第一,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震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第二,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第三,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联系,密切党群关系。第四,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要求:第一,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第二,实事求是是办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第三,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第四,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

22、批评者的申诉权利。第五,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2 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竞争的实质和利弊,对就当前我国新闻竞争的特点及对策做一说明。(概论99,302) 简答题: 2002: 1 怎样理解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概论 98)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即新闻事业具有行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行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

23、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凡事都是有利必有弊的,竞争的副产品也使一些新闻媒介的精神产品品位格调有所下降。 2 何谓“两个环境”理论?试概述其要点。(原理 51,现代 76) 按照李普曼的见解,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

24、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两个环境”理论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有大众媒介构成。换言之,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是媒介环境)。 概言之,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甚至扩张到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去了。然而,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地大大缩小了:一是媒介有意无意

25、“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结果难免会制造出一幕幕悲剧,如二战和我国的文革。 1999: 1 新闻与宣传有何关系?(概论 41)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宣传活动也和新闻活动一样,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两者的关系尤为密切。 新闻和宣传又有区别。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已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二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起

26、其他一系列区别。(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的需要。(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收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的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2 如何理解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概论 204)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

27、合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上下左右的联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件,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个事件。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的整个现实的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必须真实,这是共同的要求。我国新闻事业所以要特别

28、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党和人民心连心。(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原理 166)4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做出的一系列重要的修正,而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它。主要有:第一,明确否定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媒介自由当然

29、也不能例外;第二,大众自由与大众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第三,大众媒介必须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第四,政府不再是媒介自由的旁观者,当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大众媒介损害时,政府应出头管束媒介的行为。这几点构成了报刊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框架。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介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第一,报刊应提供“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并说明事件的意义”;第二,媒介应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第三,报刊应准确表现“社会各成员集体的典型形象”;第四,媒介应“提出和澄清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第五,媒介应使人们充分贴近每天的信息“。总之,媒介需要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社会

30、责任的关系。 4 麦克鲁汉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原理 125) 麦克鲁汉理论在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研究领域里,是最独特的,其理论要点有:第一,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思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第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的功能。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键钮和拨号盘是人类思想力量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计算机不仅是

31、眼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第三,冷媒介与热媒介。(有争议)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如广播,电影,照片;“冷媒介”则相反,如电视,电话,漫画。 第四,地球村。这一概念,是麦克鲁汉最早提出来的。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麦克鲁汉不是仅仅拘泥于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把媒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为媒介。

32、但麦氏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容易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1997: 1 简述政党报纸的特点。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的五大原则,以硬新闻为主。2 简述新闻选择的基本过程。(概论 266)新闻选择的标准是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新闻选择的过程如下:第一,从新闻来源到新闻定义。记者一般通过现场观察和采访当事人的两种方法获得材料,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应多深入现场力争得到第一手材料,对间接得到的材料加以核对。新闻选择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一切不真实的东西和陈旧过时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材料筛选掉,使所有的材料符合新闻定义的要求。第二,从新闻定义到新闻价

33、值。这一道工序是尽量去掉只满足个别人或少数人特殊需要的材料,选用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材料。这是去掉“杂质”的过程,淘汰不适宜于新闻事业传播的材料。 接下来,两条流程同时进行,一条从新闻价值到宣传价值,另一条从新闻价值到新闻法规。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有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虽然宣传价值不高,也会刊登。政党所办新闻事业对宣传价值比较讲究,商业性的新闻机构就不会那么严格。因此,经过新闻价值筛选以后的事实,到新闻法规这一工序时,有些具有宣传价值,有些并无宣传价值。第四,从宣传价值到新闻法规。把凡不符合新闻法规的材料都筛选掉,使所有能传播出去的事实都符合党纪国法。这是去掉“毒质”的过程,力求使传播出去

34、的新闻不会产生危机国家利益的社会效果。到新闻法规为止,新闻选择即挑选什么样的事实来供新闻事业传播的新闻者以全过程就结束了,接下去进入新闻写作阶段。当写成的稿子送到编辑手里时,编辑就再经过一次新闻选择。先考虑新闻稿中的事实是不是符合要求,在考虑新闻写得是否符合要求,质量较次的稿子就被淘汰掉。之后从版面到受众,从受众到社会效果,来考核新闻选择是否对头。总之,新闻选择要综合考虑受众的兴趣需要和社会效果。 1994: 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1“新闻是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为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有意义的事实”。(概轮 2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和新鲜是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特点。而

35、“为大多人所关心,有意义”则属于新闻价值的范畴。新闻定义不同于新闻价值,符合新闻定义的新闻不一定具备新闻价值,但新闻价值的前提是必须符合新闻定义。2“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应是事实完全真实”(概论 205) 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新闻真实性的几个要求是:第一,注意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上下左右的联系。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实,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

36、个事件。第二,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也可称为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第三,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很显然,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名词解释: 1999: 1 舆论:(概论 47)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 新闻体制:(概论 75)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等。 3 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原理 32)关于传播结构(过程)的一种线性模式,即谁(who),

37、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4 两级传播(二段流程):(原理 201)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经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做“意见领袖”,后者叫做“追随者”。这就是有名的两级传播(二段流程)模式。1998: 1 新闻价值:(概论 262)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个素质包括五个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传:(概论 42)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

38、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1997: 1 新闻体制:(概论 75)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等。2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概论 107,236)这是我国新闻的工作路线,见于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即坚持党的领导,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要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1996: 1 新闻批评众的“开,好,管”方针:这是 50 年代为了搞好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报纸上的批评的三字方针,开-

39、开展批评;好开展的好;管党委把报纸上的批评管起来。3 新闻选择:(概论 257)对现实生活众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1995: 1 宣传:(概论 42)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4 新闻信息传播的三种类型:一是亲身传播,二是组织(群体)传播,三是大众传播。 5 西方新闻学中有关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国新闻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6 我国党报工作

40、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党性,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五个原则。 1993: 1“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社会风气,报道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内容。2客观主义,客观报道:新闻传播的基本准则是真实客观。(这是新闻工作应追求的目标,但一般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其阶级性)(没有出处) 3稿件辛迪加:新闻垄断,一种不合理的传播秩序。1992: 1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概论 107,236)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见于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即坚持党的领导,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要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2

41、 新闻道德:(概论 284)新闻道德主要是指新闻职业道德。即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二者相辅相成,促成新闻工作者完成社会使命。 文化工業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 西奥多阿多諾及 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这个概念是阿多諾的哲学理论的中心,它首次出现于阿多諾的启蒙辩证法(1948 年)。在这部著作中阿多诺称文化工業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这部著作标志着批判理論早期的结束。 后来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

42、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阿多诺希望以此找到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的文化角度来看自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俄稳定的。他的答案是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胶”,它是统治和结合的工具。文化工业的结合作用在于其产品也不断地调节着消费。这个调节作用不但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而文化工业本身就有相当高的物质性的趋势。 文化产物的商品特征阿多诺在分析文化产品时主要使用了两个基本的分析商品的技术:1 按照 卡尔马克思对商品的特征的分析分别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 在另一方面他对比文化产品与“真正的艺术品”之间的差别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一个物件有一个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用途,这个用途

43、决定着这个物件的使用价值。一个物件的使用价值是在这个物件内本来就存在的。而交换价值只有在人们对这个物件进行交换时才存在。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个物件才成为商品。马克思称交换价值是一个商品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础是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件被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而在另一方面,“真正的艺术品”是文化商品的一个对比。阿多诺使用这两个技术对文化工业进行批评性的分析。阿多诺将他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来体现文化在文化工业出现前和出现后的不同: 市民-自由主义时期 资本主义后期 o 艺术和文化是解放的标志 o 艺术和文化是关键的刺激的起点 艺术和文化对当权的敌人始终是反对的 o 艺术和文化相当独立

44、o 艺术和文化能够突出社会现实,发展创新的思想 通过文化工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 o 文化的独立性大部分消失了 文化世界分裂成了两个部分: o 大部分是文化工业的商品 o 小部分是剩下的市民阶级的真正的艺术 文化工业的商品成为了市民文化的继承人,从而成为了“真正的”艺术 按照阿多诺的看法在市民-自由主义时期艺术虽然是一个优秀阶级的产物因此阿多诺在他的启蒙辩证法中称之为市民艺术,从一开始它就与下层阶级隔绝,但它总的来说是为整个社会的福利服务的,而且是整个社会可以接触到的。它的刺激导致了社会的发展。但在资本主义后期它的社会的发动机的作用改变了。阿多诺认为在这个时期里本来只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这个使用价

45、值体现于满足社会的正义感)成为了一个市场商品,其价值在于它的交换次数。这个艺术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它的作用仅仅在于产生资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化工业创造了一个全球化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基本结构在于文化生产、文化商品、及其在全世界的分售。此外它还制造了一个文化商场,这个文化商场成为了商品与其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它是这个网络中的第四个基本点。 工业化的出现、通讯技术的提高和跨地区报纸的出现使得文化机关的性质改变了。没有这些创新文化工业是不可能的。阿多诺认为,任何文化产品,尤其传播媒体都无法逃脱文化工业,相反地文化工业也离不开文化产品,尤其是传播媒体。工业与产品总是分不开的,总是必须看作为一个整体。媒体与

46、其它文化产品一样是文化工业的一个产品。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其自己的需要而产生,而是按照其交换价值而被生产。整个文化工业将其利润的需要强加在其产品的精神价值上。这样一来文化工业的精神价值也完全成为了商品。 对象作为商品文化当然要找到它的消费者。一个消费者只有在一个产品中看到其用处,或者以为在一个产品中看得到用处的时候才会消费这个产品。一个艺术家,或者围绕着这个艺术家的机构必须合乎这个消费者的口味才找得到他的产品的消费,因此他必须适应他的消费者的口味。这样一来文化就丧失了它在这会儿中的批评作用,而成为了社会的结合体。同时文化的对象对文化并不提出创新的要求,而是让文化来为他服务。阿多诺

47、认为这样一来文化就成为了消遣的一部分。而消遣只不过是一个人工作过程之间的休息恢复过程,因此是工作过程的一个服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应该尽量少化力气。文化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少化人的力气。 相互作用:对象大众消费品阿多诺相信文化工业对其消费者有操纵的作用。不过这个操纵作用并不是有目的性的、受控制的、有方向性的,而是潜伏的。虽然如此这个潜伏的操纵对整个社会施加影响。阿多诺认为这个操纵作用有两个结果: 1 个人被文化工业退化为了消费者 2 文化工业向其消费者提供通俗的、表面的无意义的事物 .因此文化工业是一个由上层阶级领导的文化影响,而不是一个大众文化,也不是一个民族文化。 阿多诺认为这个“上层社

48、会”并不是一个阴谋的主导人。他们并不是因为文化的批评作用而想要控制文化,将文化变成陈腐的琐事,他们是资本主义的主导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试图将一切变成商品。 文化要成为商品必须受到其消费者的欢迎,文化工业必须向他提供他所想要的、他明白的、不使他迷惑的货物,比如简单的、优美的旋律、简单的侦探小说和电影。这是消费者与文化工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产生文化工业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工业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停滞,而且还有许多其它的影响。它们可以分为: 1 对消费者的影响:文化工业在这里是工业与观众之间的调解人。在这个作用中它也影响人的意识。不广泛的,通过文化工业无法交换的物件无法存在 2 在消费者内

49、的影响:文化工业防止人产生批评性的思想。这样人也无法抵抗文化工业了 .这样一来文化工业稳定统治。这个稳定作用不是一个副作用,而是文化工业的本质。它向它的观众提供思想。通过这个方法它成为人的基本原则的定义者。此外文化工业还使得人不再认识到关键点,而只注意不重要的东西。一个例子是将一场首演推进为一个社会大事。这样一来首演的交换价值成为了看到和被看到。而首演的节目只不过是这个社会大事的原因。重要的不再是首演的节目(假如其内容是古典的话反正没人能懂),而是在那里和旁边的闲谈。想到的不再是艺术家想通过这个节目表达什么,而是参加这个节目会怎样影响到一个观众的社会地位,而是别人会怎样想。这也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一个标志。阿多诺非常尖刻地说,过去人们不允许自由思考,今天人们允许自由思考,但不会自由思考了,因为一个人只想他应该想什么,而这个思想被感觉为自由。奥斯邦上海广播电台,始于年冬。当时。有个在日本的美国新闻记者名叫奥斯邦(E G Osborn)的,偕同一位留日的张姓华侨来上海造了一个五十瓦特的广播无线电台,还组织了一个“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售收音机。翌年月日晚时,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上海、也是中国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