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79 ,大小:1.72MB ,
资源ID:899133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9913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化第二章.ppt)为本站会员(yjrm16270)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化第二章.ppt

1、1,聚合反应,按反应机理,连锁聚合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 阳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的产物占聚合物总产量60%以上自由基聚合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2,自由基聚合:活性中心为自由基 阳离子聚合:活性中心为阳离子 阴离子聚合:活性中心为阴离子 配位离子聚合:活性中心为配位离子,烯烃、二烯烃、炔烃类物质发生的 聚合反应是连锁聚合,根据活性中心不同,连锁聚合反应又分为:,3,分子量与时间的关系,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4,活性中心,单体,5,1、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进行的条件活性种(reactive species)的存在(外因)必须由外界提供,

2、即可提供活性种的化合物。在高分子化学中称为引发剂。,自由基(free radical ) 阳离子(cation) 阴离子(anion),活性种,聚合单体有利于活性种的进攻(内因)与单体的结构有关,6,均裂(homolysis) 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分属两个基团,带独电子的基团呈中性,称为自由基,2、活性种的产生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形式,异裂(heterolysis) 共价键上一对电子全部归属于某一基团,形成阴离子,另一缺电子的基团,称做阳离子,7,均裂 AA,2A,异裂 AB,A+ + B-,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自由基是带单电子的电中性集团,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异裂 AB,A- +

3、B+,8,一、连锁聚合的单体1 单体聚合的可能性 热力学 可能性(thermodynamic feasibility) G(free energy difference)0动力学可能性(kinetics feasibility),3.2 连锁聚合的单体(Monomer for Chain Polymer),2 单体种类,a.烯类单体:单烯类、双烯类 b.含羰基C=O化合物:醛、酮、酸 c.杂环化合物 d.炔烃,9,a.含 的烯类单体,b.羰基化合物,e.g:,(讨论重点),10,碳碳双键: 既可均裂也可异裂,可以进行自由基聚合或离子聚合(ionic polymerization),碳氧双键:

4、具有极性,羰基的键异裂后具有类似离子的特性。可以由阴离子或阳离子引发剂来引发聚合,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11,c.含 杂原子键的杂环化合物,开环聚合, 离子聚合(机理),d.含 叁键的炔烃单体,12,a 无取代基:乙烯(ethylene)结构对称,无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须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1. 电子效应(electron effect)可分为诱导效应(induction effect)和共轭效应(resonance effect)1)诱导效应取代基的推、吸电子性,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

5、,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共轭 p- 共轭 共轭效应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电子的离域作用,13,b 取代基为供电基团(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如烷基alkyl、苯基phenyl、乙烯基vinyl 使C=C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的进攻;供电基团使碳阳离子增长种电子云分散而共振稳定(resonance stabilization),14,X :electron donating groupe.g:,-,阳离子聚合,供电基团增加了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使其易受阳离子进攻,-R,-OR,-SR,-NR2等。,A+,15,阳离子聚合

6、,- 足够大,取代基要有一定的供电性,不能阳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只能配位聚合,16,三级碳阳离子比二级碳阳离子稳定,不容易再发生反应,17,c 取代基为吸电基团(electron-withdrawing substituent)如腈基、羰基、酯基、羧基、醛基、酮基等使双键电子云密度降低,并使阴离子增长种共轭稳定,18,X: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 e.g: NO2 , CN ,阴离子聚合,大部分也能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和阴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19,自由基聚合:,e.g:,活性种是 R,电中性,性质与阴离子更为相似,更易与双键电子云密度较低的烯类反应,20,2) 共

7、轭效应带有共轭体系的烯类如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丁二烯及异戊二烯, 共轭, 易诱导极化(polarization),能按三种机理进行聚合。,可进行三种历程的聚合,21,二.乙烯基单体对聚合方式的选择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乙烯基单体中的取代基Y(substituent)的种类、性质、数量和极性决定了单体对活性种的选择性。从有机化学的角度来定性分析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对聚合机理的选择。,22,p电子云流动性大,易诱导极化,可随进攻试剂性质的不同而取不同的电子云流向,可进行多种机理的聚合反应。,具有共轭体系的烯类单体,23,烷基乙烯基醚(Alkyl vinyl ether) 从诱导效应: 烷氧

8、基具有吸电子性,但氧上未共用电子对能和双键形成 P-共轭,却使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 共轭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可以进行阳离子聚合。,24,许多带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如丙烯腈(acrylonitrile)、丙烯酸酯类(acrylate)能同时进行阴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若基团的吸电子倾向过强,如硝基乙烯(nitroethylene)等,只能阴离子聚合而难以进行自由基聚合。,25,e.g:,只能阴离子聚合,不少单体既能阴离子聚合,又能自由基聚合,但如果取代基吸电性太强,+ 过大,则只能阴离子聚合,26,卤原子,它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但P 共轭效应却有供电性,但两者均较弱,所以VC(vinyl ch

9、loride)只能自由基聚合。,总之:当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共存时,且作用方向相反时,往往是共轭效应起主导作用,决定单体的聚合方式。,27,按照单烯CH2=CHX中取代基X电负性次序和聚合倾向的关系排列如下:,28,自由基聚合: 自由基引发剂(radical initiator)能使大多数烯烃聚合。这是因为自由基呈中性,对键的进攻和对自由基增长种的稳定作用并无严格的要求。,离子聚合: 有较高的选择性,具有供电子基的单体易进行阳离子聚合,吸电子基的单体易阴离子聚合或自由基聚合。,29,30,1, 1双取代烯类单体CH2=CXY ,比单取代更易聚合,若两个取代基均体积较大(如1,1-2苯基乙烯),则

10、只能形成二聚体。1,2双取代单体XCH=CHY ,一般不能均聚。三取代、四取代,一般不能聚合,但也有例外:氟代乙烯 。,2. 位阻效应(steric effect)位阻效应是由取代基的体积、数量、位置等所引起的。在动力学上它对聚合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它不涉及对活性种的选择。,31,取代基位置对烯类聚合能力的影响,32,首先从位阻上来判断单体能否进行聚合。电子效应来判断它属于哪一类的聚合,一般而言:带有共轭体系的单体三种机理均可以聚合,而带有吸电子基团的单体可以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而带有推电子基团的单体则可以进行阳离子聚合。,小 结,33,丙烯(propylene)、丁烯(butylene)

11、 供电性和共轭效应均较弱,只能得到低聚物。,异丁烯(isobutylene) 有两个供电基团,是烯烃中唯一能阳离子聚合的单体。,34,一、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elementary reaction),3.3 自由基聚合机理 (Mechanism of Polymerization),1. 链引发(chain initiation):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中心的反应 链引发由两步组成: 初级自由基(primary radical)的形成单体自由基(monomer radical)的形成,35,初级自由基的形成:引发剂的分解特点: 吸热反应(endothermal reaction); Ed(引发剂

12、分解活化能)高,约105-150KJ/mol; Rd(rate of reaction)小,kd: 10-4-10-6S-1,单体自由基的形成: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特点: 放热反应(exothermal reaction); Ei低,约20-34KJ/mol; 反应速率快。,36,2. 链增长(chain propagation):迅速形成大分子链特点: 放热反应,聚合热约为85KJ/mol;(热量大,散热) Ep低,约20-34KJ/mol;增长速率快。,37,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间的连接形式: 头头(head-to-head)连接与头尾(head-to-tail)连接

13、。以头尾相连为主 自由基聚合物分子链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布是无规(random)的,所以往往是无定型(amorphous)的。 单体活性中心的增长只取决于单体末端单元,38,3. 链终止(chain termination):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反应停止,形成稳定聚合物的反应称为链终止反应 。 双分子反应:链终止反应可分为:偶合终止(coupling)和歧化终止(disproportionation)两种方式。,39,偶合终止: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偶合终止的结果: 大分子的聚合度是两个链自由基重复单元数之和。 用引发剂引发且无链转移时,大分子两端均为引发剂残基。,40,歧化终

14、止: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终止反应歧化终止的结果: DP与链自由基中的单元数相同。 每个大分子只有一端为引发剂残基,另一端为饱和或不饱和(两者各半)。,41,终止方式与单体种类和聚合条件有关 St(styrene):偶合终止为主; MMA(methyl methacrylate): 60,歧化终止为主, 60,两种终止方式均有。,链终止特点: 双分子反应,双基終止(偶合、歧化) Et很低,8-21KJ/mol 終止速率快, KtKp 双基终止受扩散控制,42,链终止和链增长是一对竞争反应,终止速率常数远大于增长速率常数,但由于体系中, M(monomer concentra

15、tion)(1-10mol/l)M. (radical concentration)(10-7-10-9mol/l) Rp (增长总速率) Rt(终止总速率),引发、增长、終止是自由基聚合的三个基元反应, 链引发速率是控制整个聚合速率的关键。,43,链转移反应不仅将影响聚合物的分子量,形成支链分子往往也是链转移的结果 。,1、4 链转移(chain transfer):,单体(monomer) 溶剂(solvent) 引发剂(initiator) 大分子(macromolecule),链自由基,夺取原子,活性种从一条大分子链转移给另一分子,形成新的活性种继续增长,而原来的大分子終止,称为链转移

16、反应。,44,二. 自由基聚合特征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微观上可区分为链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 具有为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的特点。 其中引发速率最小,所以它成为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增长与单体种类有关, Rp极快。体系仅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 在聚合全过程中,聚合度变化较小,如图2-1所示。,延长聚合时间可以提高转化率,如图2-2所示。,图2-1,图2-2,45,引发剂(initiator)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易分解产生自由基、能引发单体聚合的化合物(或物质),引发剂 在聚合过程中逐渐被消耗、残基连接在大分子末端、不能再还原成原来的物质催化剂 仅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度、不参与

17、反应、反应结束仍以原状态存在于体系中的物质,3.4 链引发反应(Initiation Reaction of Chain)控制聚合速率的关键,46,一、引发剂类型 要求:了解常用引发剂的名称、结构式、活性及分解方程式 偶氮化合物(azo compound)CN=N C ,-C N键均裂,分解生成稳定的N2分子和自由基,过氧化合物(peroxide)(无机及有机过氧化物)有弱的过氧键,-O O-, 加热易断裂产生自由基,氧化还原体系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生成自由基,47,1. 偶氮类引发剂(azo initiator),R、R为烷基,结构可对称或不对称 活性上:对称不对称,并随着R基团

18、增大,活性增加,常用的偶氮类引发剂有:AIBN、ABVN,48,重要的偶氮类引发剂: 偶氮二异丁腈(AIBN,2,2- Azobisisobutyronitrile),引发特点: 分解速率慢,Kd=10-5-6(5060下),活性低 分解中副反应少,常用于动力学研究。无氧化性、较稳定,可以纯粹状态安全贮存有毒,49,偶氮二异庚腈(ABVN),偶氮类引发剂分解时有N2逸出可用来测定它的分解速率工业上可用作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特点:活性较高(中活性)的偶氮类引发剂。分解速率较快, Kd=10-4-5(5060下),50,2. 过氧类引发剂(peroxide initiator),1) 有机过氧化物过

19、氧化氢的衍生物,有机过氧化物通式:,R,RH、烷基、酰基、碳酸酯等可以相同或不同,过氧化氢均裂形成二个氢氧自由基、分解活化能高(约220KJ/mol),须在较高温度下才能分解,一般不单独用作引发剂,51,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烷基(alkyl peroxide): 过氧化二酰基 (acyl peroxide):过氧化酯类 (perester):过氧化二碳酸酯类:,前三类是低活性,过氧化酯类是中活性,而过氧化二碳酸酯类是高活性,主要类型:,52,重要的有机过氧类引发剂: 氢过氧化物低活性的引发剂特丁基过氧化氢(t-BHP) 、异丙苯过氧化氢(CHP) 过氧化二烷基类低活性引发剂过氧化二特丁基(TB

20、P)、过氧化二异丙苯(DCP) 过氧化二酰类低活性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过氧化十二酰(LPO) 过氧化酯类中活性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BPP)、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TBPB),表3-7,引发剂的活性常以半衰期为10小时的分解温度表示,分解温度越高,则表示活性越低,53,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benzoyl peroxide)过氧类引发剂中最常用的低活性引发剂,60下,kd=10-6 S-1,t1/2=96hr,不对称的过氧化酰类引发剂的活性特别高。 如:过氧化乙酰环己烷磺酰(ACSP),31下,t1/2=10hr,54,过氧化二碳酸酯类 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IPP) 液体

21、10 下贮存 过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EHP) 固体 5下贮存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DCPD) 固体 室温下贮存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乙酯(BPPD)固体 室温下贮存,过氧化二碳酸酯类引发剂的特点: (1)活性高,易分解,高活性的引发剂 (2)有较强的溶剂效应 (3)随R基团的增大,引发剂贮存稳定性增加,55,有机过氧类引发剂分解活性的次序:不对称过氧化二酰 过氧化二碳酸酯过氧化二酰过氧化特烷基酯过氧化二烷基过氧化氢物,56,2) 无机过氧化物,最常用的无机过氧化物过硫酸盐 典型代表:水溶性的过硫酸钾(KSP)和过硫酸铵 一般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57,过硫酸盐若单独使用,一般在50以上。

22、它更普遍的是与适当的还原剂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可以室温( 050)或更低的温度下引发聚合。,58,3.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redox initiator),由氧化剂与还原剂组合在一起,通过电子转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而引发单体进行聚合的引发体系叫氧化还原体系。 特点:活化能低,可以在室温或更低温度下引发聚合引发速率快,即活性大诱导期短(Rp=0),59,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组份可以是无机和有机化合物 可以是水溶性(water soluble)和油溶性(oil soluble),1) 水溶性氧化还原体系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氢过氧化物等还原剂:无机还原剂和有机还原剂(醇、胺、草酸、

23、葡萄糖等) 主要有过氧化氢体系和过硫酸盐体系,60,(1)过氧化氢体系:过氧化氢和亚铁盐组成 5下可引发聚合,特点:双分子反应1分子氧化剂形成一个自由基若还原剂过量,进一步与自由基反应,使活性消失还原剂的用量一般较氧化剂少,61,(2)过硫酸盐体系 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与过硫酸盐分别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形成两个自由基,水溶性氧化还原体系:一般用于乳液聚合 或水溶液聚合,62,2 ) 油溶性氧化还原体系,氧化剂: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烷基、过氧化二酰基等还原剂:叔胺、环烷酸盐、硫醇、有机金属化合物等常用的是有机过氧化物和叔胺体系, 如过氧化二苯甲酰和N,N二甲基苯胺为常用的引发体系,氧化还原体系的种类

24、、O/R的比例、浓度等对 引发速率、聚合速率均有影响。,63,1. 分解动力学方程 一级反应,Kd分解速率常数,时间-1 物理意义:单位引发剂浓度时的分解速率 常见引发剂的kd 约10-410-6秒-1,二、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kinetics of initiator decomposition)研究引发剂浓度与时间、温度间的定量关系,积分得:,I0:引发剂的起始浓度(t=0) I:时间为t 时的引发剂浓度,mol/l,64,kd的测定: 一定的温度下,测得不同t下的引发剂浓度的变化 ln(I/I0) t作图,由斜率求得kd 过氧类引发剂:多用碘量法来测得引发剂的残留浓度偶氮类引发剂:测定分

25、解时析出的氮气体积来计算引发剂分解量,: 引发剂残留分率,65,2.半衰期(t1/2) (half life) 半衰期引发剂分解起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以t1/2 表示(hr)。 t1/2 与kd 的关系如下式:,衡量引发剂活性的一个定量指标60下t1/2的大小t1/26hr: 低活性引发剂,如LPO(12.5hr)AIBN(16hr ),66,3. kd与温度的关系,Arrhenius经验公式:,Ad :频率因子,Ed :分解活化能 一般引发剂的Ad 数量级为10131014s-1, Ed 约105150KJ/mol,lnkd 1/T作图,由直线斜率求得Ed(105150kJ/ mol

26、 )。,67,判断引发剂活性的参数可归纳如下:kd :同一温度下,kd大,活性大Ed :Ed大,活性低,反之,活性大t1/2:同一温度下,t1/2小,活性大,同一t1/2,分解温度低,活性大,68,三、引发剂效率(Initiation efficiency),f:一般为0.50.8,?因为引发过程中诱导分解或笼蔽效应伴随的副反应损耗了一部分的引发剂,引发剂在均裂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用于 引发聚合的部份占引发剂分解总量的分率,以f表示。,1 . 诱导分解(induced decomposition),转移的结果使自由基终止成稳定分子,产生新自由基,自由基数目并无增减,但消耗了一分子引发剂,从而使引

27、发剂效率降低。过氧类引发剂、引发剂浓度大时易发生诱导分解。,实质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69,2 . 笼蔽效应(cage effect),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处于周围分子(如溶剂分子、单体分子)的包围中,像处在笼子中一样,形成稳定分子,使引发剂效率降低。这一现象称之为笼蔽效应。 大多数引发剂均可观察到些现象,偶氮类引发剂易发生。,引发效率随单体、溶剂和引发剂的特性、种类有不同程度的变化。,70,含有容易转移的H 原子或基团的引发 剂,容易发生诱导分解。如,氢过氧类 引发剂易发生诱导分解,引发剂的 f 比较低(小于0.5),AIBN诱导分解 很少。 AIBN在溶液聚合中有可能发生初

28、级自由基的双基终止而使引发效率降低。,笼蔽效应,71,根据反应体系选择: 本体、悬浮和溶液聚合:偶氮类和过氧类等油溶性引发剂 乳液、水溶液聚合:过硫酸盐等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体系,四. 引发剂的选择,根据聚合温度选择: 为了使自由基的形成速率与聚合速率适中,一般选择半衰期 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高,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低,则选用高活性的引发剂 常采用高低(中)活性引发剂复合使用的方法,72,选择引发剂时还须考虑的因素:对体系中其他组份有无反应:若体系具有还原性则不宜使用过氧类引发剂;着色、有无毒性等:产品若要求无毒,则不能使用偶氮类引发剂;过氧类引发剂

29、因其氧化性,易使聚合物着色;贮存、运输安全、使用方便、经济效果等,引发剂用量的确定: 需经过大量的试验 总的原则为:低活性用量多,高活性用量少,一般为 单体量的0.010.1%,73,五、其它引发作用 (Other Initiation),1. 热引发(thermal initiation),直接在热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叫热引发聚合. 苯乙烯的热引发聚合已工业化。,苯乙烯的热引发聚合机理:双分子机理: 热引发是两个单体分子间的双分子反应,生成能在两端增长的双自由基,74,三分子机理:,从碰撞理论看,三分子碰撞发生反应是很困难的热引发机理先由两个苯乙烯分子形成加成中间体,再与一个苯乙烯分子反应,生

30、成两个自由基,再引发聚合。这一理论相对较为合理,被推荐采用。,75,2. 光引发聚合(photo initiation),烯类单体在光(电磁波)的激发下,形成自由基而进行的聚合。 特点:a. 选择性强,某一物质只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b.光照时,产生自由基,光暗时即停止。c.紫外光照射下才能引发。d.低温下反应,Rp快, 副反应少。,直接光聚合的单体:丙烯酰胺、丙烯腈、丙烯酸等。,直接光引发聚合:单体直接吸收光子后,形成激发态,然后再分解产生自由基的引发。,76,间接光引发聚合:通过对光敏感的物质吸收光后产生自由基再引发单体聚合。由光敏引发剂引发或光敏剂间接引发。,光敏剂必须具备:吸收能量成激

31、发态的寿命必须较长,有足够的时间将能量传递给单体或引发剂激发态的光敏剂分子的能量应大于传递单体或引发剂激发时所需的能量 如二苯甲酮、安息香,荧光素等,光敏剂:即对光敏感的物质。能吸收光能并将光能量传递 给单体或引发剂而引发聚合。,77,3. 辐射引发(radiation initiation),以高能辐射线引发单体进行的聚合。 高辐射线可分为射线、X射线、射线、射线和中子射线 特点:能量比光量子大得多,能使原子核外电子电离,故又称电离辐射吸收无选择性,能被各种分子吸收穿透力强,可进行固相聚合 工业上尚未广泛应用,多半在实验室中进行研 究。实验室中以同位素Co60的源用得最多,78,3.5 聚合

32、速率(rate of Polymerization),一、概述 (Introduction) 自由基聚合特点:慢引发、快增长、速終止。 聚合过程速率变化规律怎样? 宏观上,常用转化率时间(Ct)曲线表示反应过程中 聚合速率的变化 转化率(C)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总单体量的百分比,79,C t曲线:S型: 1 诱导期由于杂质等原因,聚合速率为零。 2 聚合初期聚合开始,C%在020,直线 3 聚合中期C%在2070,加速 4 聚合后期C%80 速率降,80,反应时间/min,反应速率,1 2 3 4,81,1)诱导期零速期聚合反应开始阶段,由于体系中的杂质消耗引发剂分解生成的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实

33、际上为零,故此阶段为诱导期。如果单体非常纯净则不出现诱导期。2)初期匀速期从聚合反应实际开始到转化率达到5%10%之前,体系中单体和引发剂的浓度相对较高,聚合反应平稳地进行,在此阶段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大体呈线型关系,故称匀速期。工业上往往将此阶段扩大到转化率在10%20%以下。,82,3)中期加速期单体不断消耗,聚合物不断生成,体系粘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的转化率时聚合反应速率呈急速增加之势,即发生“自动加速过程”(聚合反应体系粘度随着转化率的升高而升高是产生自动加速过程的根本原因),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转化率将很快升高到50%70%,甚至更高。4)后期减速期随着单体和引发剂的不断消耗,聚合反

34、应速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通常情况下如果需要达到很高的转化率,此阶段将消耗很长时间。,83,二、自由基聚合动力学(Kinetics of Radical Polymn.) 1.微观动力学方程 从聚合机理出发,推导低转化率下的动力学方程。,三个假定: (1)等活性理论: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即各步速率常数相等 (2)聚合度很大,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 (3)“稳态”假定:假定体系中自由基浓度恒定不变,即引发速率和 终止速率相等,构成动平衡,1)链引发,84,2)链增长,应用第一个假定:等活性理论即各步增长速率常数相等令 为自由基浓度的总和,链增长速率为各步增长反应速率的总和,85,3)链終

35、止,聚合总速率R用单体消耗的速率 来表示,2 代表终止时消失两个自由基,美国的习惯用法,86,第二个假定:聚合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高分子聚合度很大,用于引发的单体远少于用于增长的单体,即:RiRp,87,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的普遍表达式:,第三个假定:稳态假定,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体系自由基浓度不变, 即Ri=Rt,如何求 ?,结论:引发速率提高一倍,聚合速率仅提高 倍,双基終止之故。,88,自由基聚合若为引发剂引发:,聚合速率与引发剂浓度平方根、单体浓度一次方成正比,是引发剂引发的重要特征。,代入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的普遍表达式,,(1),89,聚合速率与引发剂 浓度平方根、单体浓度一 次方成

36、正比,90,在低转化率下,并采用低活性引发剂时,视引发剂浓度为常数,将(1)式积分得:,代入,(2),(3),91, t 及 t呈直线,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 由直线的斜率求得 自由基聚合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约为1102(l/mol.s)1/2,若考虑引发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则(3)式中的【I:,上述动力学方程是在三个假定(等活性理论、聚合度很大、稳态)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稳态假定,只适合于低转化率。,92,2、聚合速率的测定方法: 直接法:测残留单体量或聚合物量 聚合物量沉淀法:聚合时定期取样,加沉淀剂、分离、干燥并称重,求得聚合物量。间接法: 利用物理常数的变化

37、间接求得聚合物的生成量,如比容、粘度、折光率、吸收光谱等。 a.折光指数纯溶剂与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折光率的不同。 b. 比容法(膨胀计法)最常用的间接法,93,膨胀计法: 原理:聚合过程中体积收缩与转化率(C%)成线性关系,K:转化率为100%时的体积变化率,Vm、Vp:单体、聚合物的比容,VCC t kp/(kt)1/2,94,1)与 的偏离終止方式的改变当体系粘度增大,双基终止困难时,或当聚合为沉淀聚合时,终止为单基终止(或为部分双基终止)。,单基终止,双基终止和单基终止并存,热引发,3.动力学方程的偏离,正常动力规律:,机理,引发与M无关,双基終止,95,2)与 的偏离当引发反应与单体浓

38、度有关时: a. f与【M有关 b. 产生单体自由基为慢反应 C.引发体系存在诱导反应,96,:双基终止 :引发与 无关 :引发与 有关 :双基、单基终止兼有 :单基终止 :热引发,综合上述情况,自由基动力学方程;,由此可判断反应机理:,n=0.51 m=11.5,正常规律,97,三、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Dependence of rate constants on the temperature,总速率常数K与各基元速率常数间的关系:,K与温度T的关系遵循Arrhenius方程,即,98,Ed:125KJ/mol,EP:29KJ/mol,Et:17KJ/mol,热引发:聚合活化能约8096

39、KJ/mol,与引发剂引发相当。 光与辐射引发:活化能很低(约20KJ/mol),T对聚合速率影 响小,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E=83KJ/mol,E为正值:温度升高,速率常数增大E值越大,温度对聚合速率影响就越显著,99,四、自动加速现象(auto-acceleration effect),T(hr) M , I Rp应,Rp ? 自加速,100,c50% ,粘度 ,Rp下降。,1.自动加速和凝胶效应(gel effect),C% 粘度 自由基浓度和寿命 kt , Rp加快 自动加速。,自加速因体系粘度引起的加速现象,又称凝胶效应。 但两者又有区别,先出现凝胶效应,后出现自加速。,101,

40、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和在苯中的溶液聚合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图,C为15%时:明显加速,几十分钟内可达7080%;C为5060%以后,聚合开始减慢;至80%以后,速率几乎慢到实际上停止聚合的状态,102,2.自动加速现象产生原因扩散控制,粘度 kt Rp加快? 双基終止随粘度增加,終止受到阻碍扩散控制。,体系粘度随转化率提高后,链段重排受到阻碍,活性末端甚至可能被包埋,双基终止困难,终止速率常数下降,转化率达4050%时,kt降低可达上百倍,而此时体系粘度还不足以严重妨碍单体扩散,增长速率常数变动不大,因此使kp/kt1/2增加了近78倍,活性链寿命延长十多倍,自动加速显著,分子量也同时迅速

41、增加。,103,在于体系粘度变大,链终止反应受扩散变慢所控制 链自由基的双基终止过程可分三步 链自由基的平移 链段重排,使活性中心靠近 双基相互反应而使链终止 体系变粘后,链段重排受到阻碍,双基终止困难,终止速率常数kt显著下降,总之:粘度 包埋程度 kt 自由基浓度和 寿命 Rp 分子量 MWD,104,3. 影响因素1)单体与聚合物的溶解性 良溶剂自加速出现迟,C40 不良溶剂自加速提前,C15 劣溶剂自加速出现早,C10 2)聚合方式 均相体系自加速迟,甚至没有 非均相体系自加速早, 沉淀聚合一开始就出现自加速。 3)其它因素 温度,溶剂,分子量,引发剂用量,105,106,(因为黏度的

42、增加是自动加速过程的根本原因,所以凡是可能影响黏度的因素如溶剂的浓度、温度和聚合度等都可能影响自动加速过程产生的早晚和程度。) a.良溶剂型聚合体系(如PS的本体聚合) b.非良溶剂型聚合体系 (如PMMA的本体聚合) c.沉淀聚合 (如PAN、PVC的本体聚合),107,影响自加速现象的因素,聚合物在单体或溶剂中溶解性能的优劣对链自由基的卷曲、包埋的影响很大, 苯乙烯是聚苯乙烯的良溶剂,链自由基链段扩散重排较容易,因此出现自加速现象要晚。 若聚合物不溶于其单体或溶剂中,长链自由基边生成边沉淀出来,构成非均相体系,称为沉淀聚合。聚合一开始即出现自加速现象。例如丙烯腈、氯乙烯的聚合均属此类。其自

43、由基寿命很长,例如四氟乙烯在 50水中聚合时,自由基寿命 可达1000秒,40 时甚至高达 2000 秒以上,M 可达10-5mol/L。,108,时间 / min,转化率 / %,各阶段总速率 = 正常聚合速率+加速反应贡献速率1. S型 低活性引发剂 2. 匀速聚合型 中活性引发剂 3. 前快后慢型 高活性引发剂,聚合反应类型,109,曲线1-采用低活性引发剂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反应初期慢,中期加速,后期又转慢的情况 引发剂的半衰期长,残留浓度比率大,聚合过程中浓度变动小,接近匀速分解 两部分叠加结果仍有加速现象曲线2-半衰期适中的引发剂,使正常聚合速率的衰减与自加速效应的自动加速部分互补选

44、用低活性和高活性引发剂混合使用,也能达到匀速聚合的效果曲线3-高活性的引发剂,聚合初期就有大量自由基产生,使正常聚合速率很大 聚合中期,引发剂浓度降低较多,正常聚合速率降低较多,自动加速速率仍抵补不足,结果聚合总速率还是逐渐降低,110,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率很快提高,接着便进入减 速阶段,此后转化率提高就困难了,一般情况下, 自动加速出现早,最终转化率低,产率也低。 反应速率迅速增加,温度迅速升高; 相对分子量 和分散度都升高; 自动加速过程如果控制不当,会 导致事故。在自动加速过程中若大量热不及时散 发出去,有爆聚的危险.采取措施:降低体系的粘度,合理地利用自动 加速现象,如MMA的本体聚合

45、制造有机玻璃: 分段聚合,自动加速现象产生的后果及采取的措施:,111,3.6 分子量和链转移反应 Molecular Wight and Chain Transfer,分子量是表征聚合物的重要指标,分子量与聚合速率是动力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聚合速率。通常的链转移反应不影响聚合速率,但对分子量有重大影响,首先我们讨论无转移时的分子量。,分子量,1、动力学链长 (kinetics chain length) 为什么要引入动力学链长?,为了排除终止方式对聚合度的影响。,112,偶合终止:歧化终止:,定义:每个活性种从引发到终止平均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或R*从生到灭连接的分子数。以

46、 表示。,动力学链长在无链转移情况下与终止方式无关,可以与聚合度关连。研究方便。,113,无链转移时: 动力学链长即为增长速率与引发速率之比 稳态时:引发速率等于终止速率,自由基浓度? 方法1 ,114,动力学链长与引发速率的关系:,可见动力学链长与 有关,即与单体性质有关,若为引发剂引发,则,在低转化率下:动力学链长与单体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方法2 稳态处理,115,数均聚合度:每个聚合物分子所消耗的单体数(结构单元数)。,2. 动力学链长和平均聚合度的关系,是动力学研究时学术上的概念,聚合度是实验测定值。 两者间的关系怎样?,偶合终止: 歧化终止:两种终止共存:

47、,116,3. 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聚合度的综合常数k:,分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E=-41KJ/mol,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大小,主要由Ed的值决定。一般引发剂的活化能大,温度的变化对分子量影响大。而光引发和辐射引发时,E为很小的正值T对聚合度影响很小。,117,二、 链转移反应和Xn(Chain Transfer and Xn),Xn,链转移常数:,链转移反应是活性中心的转移,不是消失,所以 动力学链并没有終止。,聚合度不同: 第一种情况下,形成3条大分子(100, 200,100) 第二种只有一条聚合度为400的大分子 (只考虑歧化終止),与 链 转 移 无 关,118,活性链向单体、引发剂、溶剂等低分子物质转移的反应式和速率方程如下:,119,平均聚合度 增长速率与形成大分子的 所有终止速率之比。,向单体、引发剂、溶剂的链转移常数分别定义如下:,120,在歧化終止时:链转移反应对平均聚合度影响的定量关系式,正常聚合终止 (歧化终止),链转移终止,:表示无链转移反应时的聚合度。 (歧化終止),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