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9.50KB ,
资源ID:89860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9860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下老街巷》东舍坊街.doc)为本站会员(fmgc7290)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下老街巷》东舍坊街.doc

1、东舍坊街明朝初年,历城县东南角,从黑虎泉、太平街一带向东至霸王桥(又叫八翁 桥 )间,多是荒郊野坡墓地,荆棘丛生,人烟稀少。在靠近城厢的地方,有一所很大的旧宅,广数十亩,楼宇连亘,但因常见怪异,以故废无人居,久之,蓬蒿渐满,甚至白天也没有人敢进去。后来,房主人即舍出房屋在此修建了玉皇宫。随着城市居民增多以后,这一带渐成为街衢,就沿称为“ 舍房街”。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载有“ 东南舍房”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 历城县志称“ 舍房街”。据此史料,明末时公认为是舍房,经清代康乾盛世一百多年的发展,舍房成为街。 “坊”,市街村里的通称,故“舍坊街”有时也以“舍房街”相称。又过了百

2、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 时,在城外筑土圩,同治五年(1866)又改建为石圩,此时舍坊街即包括在圩子墙内,其与东边挨邻的村庄截然分开,成为了济南关厢的一部分。舍坊街的东头,起自圩子墙上的永固门,(俗称 为“东舍坊圩子门”),西头到兴隆街口,长一百五六十米,宽 4 米许。玉皇宫在路北,距城门约百米。光绪壬寅(1902)省城街巷全图中,又见东舍坊由兴隆街口向北延伸至半边街(今太平街)头上,街就由直线形的布局,变成拐 90 度弯的街道了。清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根据当时这所故宅荒园的传说,曾写了狐嫁女一则奇妙的故事。故事中的殷天官,即殷士儋(15221581),

3、明代济南历城人,少贫,有胆识,勤奋好学,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擢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务,进吏部右侍郎,拜礼部尚书,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进太子太保。因唐朝武后光宅元年(684)曾一度改吏部为天官,后世便以天官作为吏部的通称,故称其为“殷天官” 。狐嫁女说的是殷士儋青少年时曾和学友们打赌,夜探这所荒凉而又常见怪异事情的故宅。时农历七月初七、八,夜 间他进入荒园,摸索着进入数重庭园的后楼月台,坐良久,不见异常,窃笑 传言之讹。于席地枕石沉沉入睡时,出乎意料地受到狐仙的邀请,参加了一次狐女出嫁结婚的仪式,并且做了这对“新夫 妇” 的傧 相。礼成后出席婚宴,席 间丫

4、鬟侍女,簇拥如云,美酒佳肴,十分丰盛。桌上有八只金爵(用金制成的大酒杯),是狐仙摄取一朱姓乡绅家的宝物,用来斟酒敬客的。殷士儋为了确证夜探荒宅的成功,使赌友们信服,就把一只金爵藏在袖子里,并伏席装醉,狐仙也未索找,只还给朱家七只金爵。殷士儋出荒园后,出示金爵,众赌友认输。若干年后,殷士儋做了肥丘县令,有一天他被当地朱姓世家请去赴宴,席间发现他家多年收藏的那只“金爵” ,与宴席上用的金爵款式雕文相同。宾主话间,主人云:“家传有八只金爵, 10 年来放人箱内未动,今取出来,不知怎么就成了七只。 ”殷士儋就把自己当年的这段奇事说出来,并将保存的金爵归还了原主。这则故事,叙述生动,情节耐人寻味。蒲松龄

5、看来很欣赏殷天官的胆识,而又胸怀坦荡。狐仙用别人的金爵摆了阔气,他却能把金爵归还原主,也令人钦佩。明末,党争甚烈,由于殷士儋刚正不阿,受到排挤打击,于隆庆四年(1570)疏辞返里。他回济南后,选定元代万竹园故址为归隐栖身之地,易名“通乐园”,并在园内垒山叠石,疏泉筑亭,构舍植花,著 书讲学。居家 11 年,于万 历九年(1581)去世,葬于历城党家庄东凤凰山南麓。去世后被朝廷追封太保,谥号“文通”,后改谥“文庄” 。经舍坊街,出永固门,是去东南乡的必经之路,也要经过玉皇宫门前。玉皇宫是道教寺院,玉皇又称玉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的神明之一,地位虽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

6、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作为世间最高天神的玉帝,据说起始于殷、周,那时人们把天、天帝 视为一物,故在先秦文献中把玉帝称为天、皇天、皇天上帝, 这都是指上帝这个最高天神。东汉后期,道教产生,道徒们便把天帝请了进来,让他当了神仙界的皇帝,并总管 3界、10 方、4 生、 6 道的一切 祸福,把原来比较抽象、概念化的玉帝,进一步神化和人格化,道教的理论家们还特意编纂了一部玉皇经,记述了玉帝一生的“神迹 ”,说他本是早年光严乐园的王子,后来舍弃了王位,在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众生,经过了无数劫难,始证金身,当了玉皇大帝。唐代的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韩愈等,就常在诗词中吟咏玉皇上帝,描绘其壮

7、丽天宫,随侍群臣。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管辖着天神、地祗、人鬼,住在天上宫阙里,办公衙门是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手下文神有李老君、太白金星、文曲星等,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四大天王、二十八宿等,还有四海龙王、雷部诸神,以及地藏菩萨、十殿 阎君等。玉帝的塑像或画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还手持玉笏,旁立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汉帝王的打扮。玉帝是道教尊神,在比较正规的道观中都要供奉。济南的玉皇宫也有多处,而东舍坊的这处玉皇宫则更有些名气,因为此地有过“狐嫁女” 的传说。当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时,道观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诵经礼忏;腊月二十五日的玉帝出巡日,

8、说此日他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祸福,还也要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很是庄严隆重。丧葬礼俗是针对人死亡的一种仪式。清末民初,由于儒家“ 慎终追远”的思想和封建宗法社会礼俗影响,旧时济南人在办丧事时,大都尽量隆重,以示孝心,目的是使死者安宁,活人满意,因凝含着“ 念祖怀亲”坚忍的信念,故不少习俗相沿传袭。当地的习俗,凡是出殡的,把棺木抬出家门以后,一律先向西走,俗称“ 西方接引”,意欲接引佛会把死者的灵魂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送葬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敲开山锣开道,有的还加上黑无常、白无常、打道鬼、先道神一同开路;接着是长孙幼辈撑举的灵幡或铭旌,以给亡灵引路;其后由大姑爷抛撒路钱和香幢、执事(钺、斧、

9、拳、掌等) 、清道( 飞虎、龙等);后边跟着唢呐、笙箫、堂鼓等吹奏的乐班,有的 还有道士或和尚诵经,敲打响器以表哀悼;再次是各种挽幛、挽联、花圈显示着排场规格;随后在绣花伞下,抬着灵桌上面摆放的灵牌或遗像;后是孝女、孝媳姗姗步行在灵柩前,而扶着灵柩哀哀哭丧的,则是披麻戴孝,手拎哭丧棒的孝子;灵柩后拖着两匹白布,由继后披白戴孝的血亲、朋亲相挽,尊长者乘马车,随在最后。逢路祭棚要致谢,走走停停,前进很慢,不断的哀乐,轰动街里,是做给活人看的。当年的老户富家多有自己的坟地,这些坟地又大都在城外的马家庄、窑头、下井一带。据说阴“ 室”多在阳宅的东南,这是按择“巽” 位而阴“居”的风水来定的。如南关后营

10、坊街上的殷实户不少,那在东南乡有茔地的人家若出殡时,便先西行出本街,过水潮庵南顺山水沟,再拐经正觉寺街东行,因顺直的岳庙前、仁里街、斜桥子、红墙庙一线,有条自东向西的泄洪沟,且街巷狭窄多弯,路面高低不平等,所以发丧的队伍便绕行北边的南关大街、岳庙后、司里街,走这条较宽敞平坦的路线,加上岳庙后街的石牌坊、所里街口等处有设棚路祭的场地,故民间便有了“所里街看出 殡的” 俗说。送葬的人 员浩浩荡荡,缓缓而行,一般到了东舍坊已是过晌午了。若坟地在东舍坊围子门外较远的地方,走过所里街拐弯到东舍坊街路北的玉皇宫时,仪仗队和送行亲友,便都站在庙的两旁,丧家叩头谢客,在一片吹打哀乐声中,把棺木抬入庙内,停放在

11、侧殿里,停留于此休息。第二天丧家换“ 龙杠”抬棺出城到茔地埋葬。龙杠即在棺前加一龙头,棺后加一龙尾,意乘龙飞去,因中间停顿少,除稍事休息,可加快 进程直到坟地。当然丧家还要给玉皇宫若干停柩费,俗称“香资”,这是庙中道士们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凡出殡当天可直出东舍坊围子门的,习俗上也是到玉皇宫门前“谢客”, 换杠后再出城下乡,送殡的亲友和大部分仪仗便不再远送,所以,东舍坊和玉皇宫也就成了老济南人皆知的地方。解放后,城市的道路几经调整变化,1991 年原舍坊街成为泺源大街的一部分,而今存的东舍坊街,是为解放后由围子门起,沿着城墙根向南修建的一条小街。寺庙亦被征用,玉皇宫于早年时先改为济南第六十四中学,

12、1987 年又改为济南市大学生委培中心南校,再后是解放路派出所,今为泺源大街 7 号,是某公司的驻地, 。东舍坊街自清代开始发展较快,筑圩子墙后,地片荒凉景象更是大为改观,因地处交通要冲,往来人员不断,人气日盛。最初街面为土路,两旁都是平房,建筑比较简易,大多是 经营生活服务性的小店铺和手工作坊。如围子门内外,早年有专门驮脚的长行驴,这些驴户,既备脚驴,又开车马店,专供过往大车、赶脚的落脚休息。清早,他们把驴拉到城门口,一边喂草料,一边等待乘客。也有山区的农民利用农闲来做些赶脚的小买卖,以挣钱养家糊口。当年凡是出城走亲戚,或东去龙洞、佛峪游山观景的,多于此处雇车骑驴代步,所以每日清晨的买卖声不

13、断,是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两个大轮的马车,又叫大车,不带棚,供一般人或女眷乘用或拉东西,驾辕的或骡或马或驴,赶车的坐在车厢前面一侧,每辆车约坐五六人,乘客包车或合伙坐都行。他们坐在慢腾腾的大车里,任凭风吹日晒,闻着牲口身上的泥土、草料味,隐约感受到一些农村气息。驴属哺乳纲马科类的家畜,体较马小,耳长,尾根毛少,尾端似牛尾,其性温驯,富忍耐力,但 颇执拗,可作乘、挽、驮及拉磨等用。毛驴不怕小,只要毛色漂亮,长耳朵高高地竖起来,这才招人喜欢,如再配上土格布的褥子、鞍子、脚蹬,脖子上挂的小铃铛,嚼子上配几个红绒球,倒也整齐利落。一般客人坐在驴腰的鞍子上,两脚伸到脚蹬子里,手扶鞍头。而技高的常客,不用

14、鞍蹬,将褥子搭在驴腚上,直坐上去,两腿自然垂放。驴的主人,又叫“赶脚”的,手举响鞭,嘴里发出“啾! 啾!”的指令,以 让毛驴起步上路。赶驴人一路上不 时的鞭子声铜铃声,嗒嗒的驴蹄声,以及骑驴人哼唱的小曲或说笑声,浑然一体,似一曲合奏的交响乐。毛驴是十分稳当的替步者, “上坡 骡子下坡马,平地要数小毛驴”。上坡时驴虽不如骡子有劲,下坡时也不及马能急停,但平地里行走毛驴是不逊色的。到站时,随着“吁 !吁!”声毛驴停下脚步,待主任卸下鞍褥蹬嚼,驴子便抖一抖身驱,在地上滚上几滚,又抖抖身躯的灰土,再尥个蹶子,长声嘶叫几声,真是舒坦极了。历史上以骑驴出名的人不少。神话八仙中的张果老,总是倒骑白驴;诸葛亮

15、高卧隆中时,出入也以毛驴代步;杜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一辈子过的都是穷日子。柳宗元在 黔之驴中虽然描写得无技无能,但面对兽中王,却也敢尥蹶子!近 见电视剧聊斋先生中蒲松龄等学子也是骑毛驴的。当年,毛驴用途广泛,人骑、驮物、拉车置办都少不了它。因为毛驴口杂,吃得比马、 骡少,且耐性长,故深受人们喜爱。如果毛驴遇有不顺心,也会耍脾气,上来犟劲,爱尥蹶子,故人们便以“犟驴 ”来比喻 性格倔犟的人。如今, “犟驴、蠢驴” 之类的用语,已渐为人们生疏,但那句古老的俗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至今还在沿用着。东舍坊以做豆腐卖豆腐的具多,豆腐是街上的一大特色。豆腐,黄豆制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副食品

16、。豆的古名叫“ 菽”,故豆腐的雅名又叫“菽乳” 。我国是豆腐的故乡,据本草纲目云:“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豆腐制作始于汉朝,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 历史了。制作过程是将大豆经过浸水、磨细、滤净、煮浆、加入少量石膏或盐卤,使豆浆中蛋白质凝结后,放入框中,压去过剩水分,即成豆腐。这种以黄豆加水磨浆而成的食品,由于营养丰富而经久不衰,以豆腐制作的各种菜肴品种多达 400 余种。当年的每日清晨,从东舍坊挑出大批的豆腐挑子,分头去东、南、西三关,他 们或进进城里,或转商埠,各自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销售街区。他们敲打着小木头梆子,走街串巷,边走边敲出的“哪、嘟”声,音谐声调,相约成俗,老主雇一听,就知是

17、常来此地卖豆腐的来了,需求者便出门购买。做成的豆腐论“ 个”,一挑前后各放两个,卖时,用薄铜片制成的铲或刀,轻轻切下然后再以铲相托放入秤上,过秤后再送人雇主的盆碟之中。那些卖完豆腐挑着空挑子回家的人,有是很也买些黄豆或其他东西捎回家。东舍坊走出去的豆腐挑子占据了大半个济南市场,只要吃豆腐,人民都乐意买东舍坊的豆腐。东舍坊的豆腐何以如此出名?主要是制作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黄豆,仔细挑除杂质,不搀其他豆类,泉水清洗泡豆磨浆,选用卤水点豆腐,俗叫卤豆腐,用卤水点的豆腐质细味正,好吃。而有的地方用石膏点豆腐,叫膏豆腐,膏豆腐质粗,做不好吃起来还牙碜,味道不及卤豆腐。东舍坊的豆腐瓷实,雇主买回家不会淌很

18、多水而减少分量。豆腐上秤按斤两卖,秤好后,东舍坊那卖豆腐的,往往会给买家再外加一小块,这令买主十分高兴。也有不上秤卖成个的。那成个的豆腐是专做的,其形状方不方、圆不圆的,有 5 厘米厚,每个重约半斤。天寒地冻时, 还有的卖成个的冻豆腐,这冻豆腐更是百姓爱吃的大众食品。有的豆腐挑子发迹后,便多在所走卖的街上,或租或买房落了户,开个磨房或做个小买卖,因街上人们都熟,故相处关系十分融洽。豆腐是最通俗平常的副食,不论是山乡荒村,还是城里百姓,就是皇家盛宴也少不了它。人们对豆腐可谓百吃不厌,长时间不吃还想它。传说,康熙年间宋荦任江苏巡抚,康熙南巡迎銮时,皇帝尝赐云:“宋荦是老臣,与众巡抚不同朕有日用豆腐

19、一品,与 寻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以后半世受用。 ”皇帝以豆腐秘方赏大臣,想来是因为豆腐非常好吃。乾隆皇帝也爱吃豆腐,其御膳中,有时一顿早餐就有两样豆腐菜。如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八日早膳有厢子豆腐、鸭子豆腐汤,这是一般百姓难以想象的。宋朝的朱熹虽然不吃豆腐,但却有一首好豆腐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王,安坐获泉布。 ”此诗很有哲学味。明人李 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也有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篦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道,多有僧家与道家。 ”全诗对豆腐的来源、制作、形 态等作了生

20、动的描述。说起东舍坊的另一特色,那就是高跷了。昔日正月初五刚过,闹元宵节的活动就开始了。元宵节的民间有扮玩活动,包括玩龙舞狮、玩四蟹、踩高跷、跑旱船等多种形式, 这些活动大都是群众自发组织,他们辛苦忙活一年,借着年节空闲凑到一起玩个痛快。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传历时悠久,战国时列子 说符中已有记载。据说踩高跷开始时是一种水中捕鱼的方法,后来不再用它捕鱼,而变成了一种很受民间欢迎的娱乐活动。 “高跷”又称“跷子”,是用两根木棍,中间嵌着短横木,横木上装踏板以便踏脚。 “跷子”低的尺余,高的有一人多,故又有跑跷、中跷、高跷之分。踏跷人,就是将脚放于踏板上,用带绳将跷杆缚紧在腿上,即可行走舞

21、蹈。 “踏”即“踩”,故士人多叫为“ 踩高跷”。表演的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有两三人表演的小场,各种人物手持道具,配以乐器,双足踏跷而舞。有的地区称高跷为“高跷 秧歌” ,如 京都风俗志有:“秧歌以数人扮头陀、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 锣,足皆登竖木, 谓之高脚秧歌。 ”东舍坊有一支出名的高跷队,逢年过节都出来扮玩,人们只要远远的一看到扮玩队伍前面的“东舍坊高跷队” 旗号便会相互传告:“东舍坊来了”。那时候东舍坊、西青龙、老东门 的高跷是济南民间最有名气的 3 支高跷队伍。这 3 处扮玩队伍,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地理区位,都在圩子门附近,位置适宜,东舍坊在城东南

22、的永固门里,西青龙街在城西南的永绥门里( 杆石桥里),老东门即城东偏北的齐川门;二是在此间居住的,多是干小买卖、开手工作坊、沿街叫卖、赶脚车夫等基层劳动群体,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辛苦一年,借年节前后稍事歇息,好好玩玩,以休养身心,并寄希望来年有一个好的创收;三是由于传承与熏陶,孩子们从小就掌握了踩高跷的要领动作。这里扮玩队伍的人员整齐,表演内容多,技巧性高,翻滚跌打的难度大,故他们的高跷队受到广泛称赞。每年进入腊月,东舍坊街上那几位德高望重的热心人就开始准备道具、戏箱(服装)、乐器、用具等,如缺少的东西,他们就会在卖完豆腐回家时捎带回来。每到临近年关的时候人们就停做豆腐,开始分散和集中练习

23、,排练行进队伍,打场子队形和啊一出出戏剧场面,过了初五就正式上街。扮玩队伍出发,那高挑的大红灯笼及红布上写有“东舍坊高跷队 ”的高大灯 门走在前面。跟着是 锣鼓队。锣鼓队都是两套家伙,一套是鼓、锣和小镲,另一套是堂鼓和镗锣子,按不同节目进行伴奏。跟在锣鼓队后面的是两人一对的高跷队,最后是若干名服务人员和车辆。那手拿指挥小旗的两名领队,一人走前跑后地来回照看着队伍,一人专门指挥着高跷队、锣鼓队。 队伍一出发,那淳朴敦厚的高跷鼓点声就响起来,散发着一种古老而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与高跷队走步和表演配合得完美无缺。按照俗规,走在高跷队前面的是头戴戟箍帽,身穿夜行衣,手拿半截棒的行者武松,又叫“ 打棒”

24、的;那一身将军打扮,拿着一竹制花担的是豹子头林冲,又叫“ 担担”的,他们在行进时还利用手中的“兵器” 负责打场子。走在高 跷队最后的是老鸨子和赃官,他们伴着鼓点有时直行,有时穿花串行。每次高跷队伍外出,不仅有事先计划好的行走路线,路过街头或宽阔场地,或单位、机关及生意红火的旺铺和住户大宅院门前等,都会停留演出。在行进中,若遇有在路中间放个小桌或凳子并燃放烟花,就表示有人在此地请高跷队表演一番。这时候,领队便赶忙与之接洽,并把手中的红旗交叉摆动,或是拿过灯笼来高高举起,意为已接受邀请,锣鼓声随即换成高跷点,高跷队也变成单行就地打场,走出一个大圆场子来。济南的一般常规,先上场表演的是水浒传的英雄武

25、松、林冲,接着是傻小子“扑蛾子 ”。傻小子抹着 锅灰脸,露着两颗白眼珠,光头顶上红绳扎着一尺长的“朝天锥” ,上身戴个 红兜兜,下身穿条又肥又短的大绿裤,手拿一把破扇子。而村姑傻大妮呢,则头上扎着两个羊角辫,身穿色彩鲜艳的大花袄裤,手拿一只用竹条挑着的纸蝴蝶,上下左右地翻飞引逗,傻小子便跟随着做出捉,跌、扑、滚、翻的各种动作样样。傻小子在队伍行进中,还不时去些灯火辉煌的食品果瓜店铺里顺手拿些小东西戏玩,店主人此时大都不干涉,反而认为这是一种荣幸,以借机生财,生意会更加红火。 “扑蛾子 ”之后,是扮成戏剧打渔杀家的萧恩和桂英儿演一出撒网、捕鱼、摇船的跟头戏;再接着是青蛇、白蛇、许仙、法海,还有悟

26、空、八戒等出场。他 们多是演些架子戏,花哨好看,多彩多姿。要说最引人的, 还是那压轴子戏老鸨子逗赃官。这出戏诙谐有趣,那赃官头戴红顶子官帽,衣着大红官袍,嘴上粘着两撇小胡子,还不时抖动一番。他一手拿把大折扇、一手拿一杆大烟袋。而那老鸨子的扮相如同戏剧中的“彩旦”,头戴两块瓦,脑后牛角纂,身穿肥肥的大襟滚边袄,腰间揣着个大水瓢,白面红腮上点着个大痦子,两耳挂着尖红的辣椒,左手拿一根三尺多长的旱烟袋,右手拿把破芭蕉扇,随着专门的鼓点,她与赃官插科打诨,做着一些滑稽可笑动作,引来观众阵阵笑声。每场表演,既有故事,又有绝活,真可谓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东舍坊高跷队人员齐备,后备人员充足,尤其是妇女力量雄厚,不少坤角,全由她们担当。东舍坊的高跷队中,女角大都是大闺女、小媳妇装扮的。她们个个艺术高超,场场都有高难度动作,其表演表情细腻,感情丰富,戏剧场 面多,在表演劈叉、倒地等动作时,不用他人帮助,自己就能很容易地起来。高跷表演,装扮丰富,朴实敦厚,雅俗共赏,其风 土感、民俗味,是任何其他歌舞所不能替代的。豆腐让东舍坊扬了名、高跷使东舍坊亮了彩。 (秦若轼)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