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74KB ,
资源ID:892524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9252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doc)为本站会员(scg750829)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doc

1、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叶 福 生 董 树 平 付 春 晖 叶 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

2、、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 年全省 GDP 为 328.22 亿元,居全国第9 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 4.6%。地方财政收入 42.12 亿元,居全国第 8 位,占全国的 4.3%。“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 年 GDP 增速年均 5.2%,低于全国 0.6 个百分点。1991 年 GDP 总量为 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 9 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 4.3%,比 1984 年下降了 0.

3、3 个百分点。其间,浙江 GDP 在 1985 年超过湖北;上海在 1990 年退居湖北之后。“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 GDP 达到 2856.47 亿元,上升到全国第 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 1992 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 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 1997 年被湖北反超。“九五”后期到“十五”时期,湖北发展速度逐渐减缓,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居全国的位次逐年下移,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4、也日渐受到挑战。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 1997 年的第 8 位退居到 2004 年的第 13 位,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 3.4%。其间,1999 年上海再超湖北,北京、福建于 2003年超过湖北,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并于 2003 年反超湖北,湖南也在 2004 年超过湖北。“十一五”时期,湖北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在全国的位次前移。2010 年,全省 GDP 达到 15967.61 亿元,在全国位次由 2005 年的第 12 位上升到第 11 位(超过福建),占全国比重达到 3.7%,上升了

5、0.3 个百分点。纵观湖北经济地位的变迁,我们认识到,湖北经济发展与全国及先进省市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湖北 GDP、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国占比呈下滑趋势。GDP 在全国位次由 1978 年的第 10 位降至 2010 年的第 11 位,地方财政收入由 1980 年的第 10 位降至 2010 年的第 16 位。(二)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1.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发展要求和发展环境不同,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全盘照搬先进地区和国外的经验,必须深化省情认识,在此基础上,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出切

6、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框架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抢抓发展机遇,在某些领域、某些重点、某些优势方面率先突破,进而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创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跨越式发展路子。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贻误发展机遇。2.深化省情认识是应对省域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当前区域发展呈现全新态势,周边省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在迅速崛起。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 13 个区域规划,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 5 大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沿海第二轮发展已经起步,多省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1 年

7、 3 月,国务院继北京中关村与武汉东湖开发区之后批复同意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第 3 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当前全国四大经济区域内,普遍形成了各种通过国家、地方层面规划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网络的经济区(圈、带)。东部: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经济圈发展的同时,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经由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凹地”上迅速崛起;中部:河南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领先中部发展,湖南紧靠珠三角、安徽紧靠长三角、江西双靠长三角和珠三角迅速崛起。西部:自重庆设立“两江新区”后,四川也规划设立“天府新区”,意在四川地区培育出一个新的增长极,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东北:继 2009 年出台东

8、北振兴规划以后,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意欲加快东北振兴。面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周边省市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湖北要成功实现发展的超越而不是被超越,要摆脱被超越实现反超越,都需要深化省情认识,适应形势的新变化,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3.深化省情认识是将湖北条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一方面,优势从来不会自动发挥作用。虽然湖北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优势,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各种优势就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如果我们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升

9、”传统的优势,把原有的优势进一步延伸、放大,传统的优势只能是条件的、潜在的优势。另一方面,即使那些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一旦我们用积极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从劣势中挖掘出使其转化为优势的潜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新挑战: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根据省委省政府新的战略部署,湖北明确“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今后 5-10 年全省发展的总定位,即在速度上要快于全国,水平上要高于全国,在中部和全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其主题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在结构

10、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竞争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湖北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视角对省情和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一)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但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2010 年湖北人均 GDP 达到 4122 美元,“十二五”将向更高水平迈进。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人均 GDP 在 300010000 美元为经济加速成长阶段。“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揭示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湖北 GDP 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3.9%。二是人均 GDP 水平加快提高。“十一五”湖北人均 GDP 由 11554 元增加到

11、 27906 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14.1% 。三是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十一五”湖北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创造 GDP 由 18712 元增加到 43946 元,年均增加5047 元。四是工业化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湖北第一产业比重由 16.4%降为 13.4%,二三产业占比上升到 86.6%,其中工业上升到 42.1%。五是城市化发展加速。“十一五”湖北城市化水平由 43.2上升到 49.7,年均上升 1.3 个百分点。但是,对比于沿海及周边先进省份的快速发展势头,湖北工业化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1.工业化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10 年湖北 GDP 达到 15967.61 亿元,居

12、全国第 11 位,超过 2 万亿的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其中广东、江苏、山东超过 3 万亿。从人均 GDP 水平看,2010 年湖北人均 GDP 达到 4122 美元,居全国第 13 位,超过1 万美元的有上海、北京、天津, 500010000 美元的有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山东、福建。湖北要达到沿海省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还要至少 10 年的努力。2.产业结构高级化任务仍很艰巨2010 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为 13.4:48.7:37.9,湖北不仅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而且总量偏小,相当于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等省市的 29.2%

13、96。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辽宁、河北、福建、河南等省份第二产业总量大、比重高,占比超过 50%,湖北第二产业仍在 50%以下。从就业结构看,湖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 24.6%,大大低于江苏(44.4%)、浙江(46.5%)、福建(35.6%)、山东(31.6%)、广东(33.4%)等省份。只有湖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42%,第二产业达到近 50%,第一产业在 8%左右,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 30%,湖北工业化水平才有质的飞跃。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按照工业化水平测度,武汉市处于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黄石、宜昌、襄阳等地正好处于中期阶段,而恩施、荆州、黄冈、十堰、咸宁

14、、孝感、随州、天门、神农架等地,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有关资料显示,湖北贫困地区的土地面积达 57%,贫困人口近 10%,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任务还十分繁重。4.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统计数据表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全国经济强县(市)评选中,百强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 2010 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百强县市中的 94 个县市 72 个席位(部分县市因地理位置相连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入选而分别只占 1 个席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浙江分别达到 29 和 24

15、 个,山东 26 个,且多排位在靠前位置。从中部省份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情况看,2004 年以来,湖北已连续六年无一县市入围,而中部河南 2010 年达到 6 个、湖南 4 个、江西 2 个、山西 1 个、安徽也于2009 年肥西县的入围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部百强县市中,河南 36 个、山西 16 个、湖南 14 个、安徽 13 个、江西 12 个,湖北仅 13 个,与安徽并列第 4 位。2010 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GDP 平均为 475.64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 29.04 亿元,而湖北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10 年的 20 个发展先进县市区)的 GDP 平均仅为

16、208.57 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平均水平的43.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 7.72 亿元,相当于 26.6%。(二)湖北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但输入性发展动力不强从发展的现实基础看,湖北不仅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得中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有后发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科教资源聚集、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区位、资源优势不等于发展优势,拥有区位、资源不等于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湖北可谓是区位资源虽“优”,但均未转化为“势”。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自身区位辩证利用、对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战后日本,是一个典型有效配置国际资源取得发展成功的范例。由于资源的短缺,战后日本在推进

17、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其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 87。而且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大量引进。为解决进口所需大量外汇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必须增加出口。为此,从 50 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 60 到 80 年代,日本利用欧美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运用互补优势原则,适时调整产业重点和出口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展现出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明显优势和强大竞争力。反思湖北,在注重内源性增长(指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国内技术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对输

18、入性发展(指积极利用境外市场、境外资源、境外资本和技术的发展模式)重视不够。1.区位交通优势并未转化为客流物流优势湖北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很大的潜在客流和物流优势,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加之地区间流通壁垒,特别是部分地区乱收费、乱设卡等现象的存在,未能将潜在优势变成发展机会,快速便捷的客流物流格局没有形成。2010 年,湖北旅客周转量 1065 亿人公里,分别低于河南、湖南、安徽 733、338 和 413 亿人公里;湖北货物周转量 3097 亿吨公里,分别低于河南、安徽 4105 和 4056 亿吨公里。湖北是“九州通衢”,但 2010 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仅为 1291.68

19、 亿元,少于湖南 143 亿元。2.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形成对高端产业的排挤效应湖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仅对一些中低端企业具备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反而形成了对高端产业的排挤效应。因为高端企业需要高端人才,人才素质跟不上,投资环境跟不上,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跟不上,低工资低成本便成为劣势。2009 年湖北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6547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5697 元,居全国第 25 位;其中在岗职工工资27127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5609 元,居全国第 26 位。3.对外依存度不高目前,湖北与世界上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

20、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 3 个、二类口岸 9 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对外贸易规模在中部占据领先地位。但与沿海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外贸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依存度甚至低于中部安徽、江西等省,与湖北的经济实力不相称。2010 年湖北以 259.06 亿美元的外贸规模居于中部第一位,但外贸依存度仅为 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9.6 个百分点。而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分别为 61.9%、50.0%,中部安徽、江西也分别达到13.3%、15.4%。4.招商引资规模不大区位好资源好不一定发展好,借力才能锦上添花。沿海江苏和中部安徽的发展均为例证。与江苏比较看,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从 19

21、86 年的占全国比重 0.8%一路上升到 2008 年的 27.2%,同期湖北只从 0.3%上升到 3.5%,最高水平的 2006 年也仅占 3.9%。即使就低按 7:1 的汇率动态累计,1986-2008 年江苏仅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就比湖北多 1 万多亿元,同时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动态累计比江苏少5.2 万亿元,总额只有江苏的 39%。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比重看,湖北亦低,2009 年为 0.8%,而全国平均为 1.8%,粤、苏、浙、鲁分别为4.4%、4.9%、1.9%和 2.5%。与安徽比较看,1992 年,湖北、安徽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 2.11 和 0.55 亿美元,2000 年

22、分别为 10.36 和 3.18 亿美元,湖北均高于安徽。而近几年来安徽综合运用其资源、区位优势,大力承接长三角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外资,取得明显成效。2010 年安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50.1 亿美元,增长29.1%;而湖北只有 40.5 亿美元,增速 10.7%,低于安徽 18.4 个百分点。由于利用省外资金不够,导致湖北项目建设相比于先进省份明显落后,最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上。“十一五”时期,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虽然高达 29.6%,但投资总规模不仅落后于沿海先进省份,也落后于中部河南、安徽。“十一五”湖北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32920 亿元,而同期江苏、河

23、南、安徽分别高达 79582 亿元、54699 亿元和 36551 亿元,分别是湖北省的 2.4 倍、1.7 倍和 1.1 倍。(三)湖北产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但产业发展仍需做大做强近年来,湖北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一批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汽车、钢铁、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石化、电力、机械为支柱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形成。目前全省工业 39 个行业大类中已形成销售收入过千亿的行业有 5 个,过 500 亿的行业有 7 个。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6053.

24、37 亿元。湖北作为全国产业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仍是产业发展不足的现实写照。1.产业规模竞争力不强2010 年湖北规模以上(500 万以上)工业市场占有率为 3%,而东部沿海省市均在 5-10%之间。2009 年工业销售收入过千亿行业江苏 19 个、广东有 20 个、浙江有 15 个、山东有 22 个、辽宁 10 个、河南 10 个,均远多于湖北。2009 年湖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石油化学工业、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6.1%、4.2%、2.8%、3.98%、2.4%。湖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低于上海(9.2%)、吉林(7

25、.2%)、广东(10%)、江苏(8.6%)、浙江(6.5%);黑色金属压延业占有率低于河北(16.9%)、江苏(14.7%)、浙江(7.95%);化学工业低于山东(17.8%)、江苏(13.85%)、广东(8.7%)、辽宁(6.7%)、浙江(6.4%)、上海(4.7%);食品业低于山东(21.4%)、河南(8.7%)、广东(7.3%)、江苏(6.7%)、辽宁(6.2%);纺织服装业低于江苏(19.1%)、浙江(17.9%)、山东(17.1%)、广东(12.6%)福建(7.77%)。作为新兴行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占有率仅为 1.4%,低于广东(34.8%)、江苏(23.2%)、上海(11.4%)

26、、山东(6.4%)、福建(3.8%)、浙江(3.3%)。同时,湖北产业集群少。在2009 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全国有 19 个省市入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 5 省共占了 70 个,其中浙江 24 个、江苏15 个、广东 13 个、山东和福建分别为 11 个和 7 个,中部地区山西 4 个,河南3 个,湖北、湖南均为 2 个。2.市场主体发展不足湖北企业主体数量和注册资本规模居全国前列,但户均水平低,发展慢,与东部地区及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作为经济发展新生力量的个私经济户均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慢。从市场主体数量规模看,2010 年湖北市场主体实有企业(不含个

27、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1.78 万户,在全国居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四川、河南、辽宁之后,排第 10 位,其中江苏、广东分别达到 123.96万户、121.82 万户,分别是湖北的 2.97 和 2.92 倍。在中部六省中,也少于河南 5.28 万户。从注册资本数量看,湖北市场主体实有企业注册资本总额 15114 亿元,在全国居第 12 位。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湖北除内资企业数量高于全国外,其余均低于全国。私营企业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126 户,注册资本低 23.85 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低 7355 户,注册资本低 28.58 万美元。从个私市场主体看,湖北个私经济

28、户均规模偏小,发展速度也偏慢。近几年来湖北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注册资本均居中部第 2 位,但户均注册资本偏小,以小企业为主体,规模效应不够。2010 年湖北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 203 万元,低于山西、湖南、安徽等省 30-80 万元。同时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周边地区。2009 年湖北私营企业数增长 12.6%,而河南、湖南、江西分别增长 14.9%、17.3%和 20.7%;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长 17.6%,其他 5 省均增长 20%以上,其中河南增长 22.3%、安徽增长 35.2%、江西 29.1%、山西增长 47.7%。3.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是传统产业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2009

29、年湖北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 79%,其中冶金行业占 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 8.4%,化学工业 7.6%,三大行业投资份额占 25.1%。与此同时,多数传统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高耗能产业偏重,低耗能产业发展不足。2009 年湖北八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 39%,但其能源消费总量占 85%。高耗能行业产值单耗为 0.94 吨标煤/万元,是电子设备制造等七个装备行业的 14 倍。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优势不突出,辐射作用不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仅为 10.7%,除汽车产业外,还没完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而目前上海已确

30、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两大先导产业,2010 年完成产值达 6327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 20%以上。4.产业融合不紧密一是制造业内部产业链存在脱节,湖北是全国汽车大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达 3000 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 17%,但本土汽配行业配套不够。以神龙为例,整车厂发布 150 亿元的零部件订单,本土订单不到三分之一,汽车电子产品的配套比例非常低。二是本土制造业对服务业“拉力”不足。湖北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并不高,自身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

31、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占相当比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5.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湖北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优势较大,2010 年增加值合计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达 40.1%。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慢,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一直在 5%左右,低于全国 1个百分点,2010 年比 2005 年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二是湖北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不够鲜明,游购娱食住行配套不均衡,产业链条短。2010 年湖北旅游总收入 1460.53 亿元,低于河南 834.27 亿元。三是文化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湖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产业发展不够

32、。2009 年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556.55 亿元,低于湖南 125.61 亿元。(四)湖北科教优势突出,但新型实用能力不足湖北的科教优势突出,总体实力长期居全国前列的位置,是全国第 3 大教育中心,第 2 大智力密集区。但科教优势主要体现为数量优势,缺乏科教质量特别是高层人才。1.实业界精英人才流失多、引进少湖北实业界精英人才不多、研究型顶尖人才层并不庞大,全国知名企业家人才明显偏少;院校、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多被发达省市和国外机构以高工资许诺“挖走”,特别痛心的是,大批进入实业界的初级人才经过多年培养成为高级人才后,因为各种原因主动和被动离开。原创、自主技术少,大部分企业为人作嫁,利润率

33、不高。2.创新试验型科技人才投入不足,试验型成果比重低一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RD)人员和新型实用人才明显偏少。湖北RD 人员为 13.2 万人,大大少于发达省份。其中,基础型人员比重达 17%,高于各相关省 8-14 个百分点;应用型(主要是研究基础成果的可能原理性应用途径,不是完全的实际应用)人员比重也达 15.6%,居各省市之首;新型实用人员的比重为 77.4%,明显低于发达省份(80%以上)的水平。二是 RD 经费投入特别是企业新型实验经费明显过少。湖北 RD 经费为214 亿元,只有发达省份的 30-50%;RD 占 GDP 的比重仅为 1.3%,与全国平均水平(2009 年 1.7

34、%)也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经费来源上,湖北来自企业和国外的比重明显过少,分别只有 71.1%和 0.3%,明显小于发达省份比重;来自政府的比重明显过高,达 26.1%。湖北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资金和大中型企业 RD 经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 3.7%和 3.6%,大大低于发达省份。三是核心科研成果即三项专利数比重偏低。湖北三项专利数虽然居全国第9 位,但占全国比重很低。2009 年三项专利受理数为 2.7 万项,只占全国的3.1%,授权量 1.1 万项,只占全国的 2.3%,均远低于人口比重,而且大大低于发达省份比重,粤、苏、浙、鲁 4 省授权量分别占全国的 16.7%、1

35、7.4%、15.9和 6.9%。3.人才战略跟不上形势发展人才需要环境汇集,湖北却沉浸低工资低成本作投资优势而不努力去改变。低工资、低成本对某些外来企业有优势,但它同时容易使多数高层人才只出不进,损失远远大于高工资发展环境。同时,对高端人才不仅要用高工资吸引,还要关心其家属、主动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用真感情吸引人、留住人。湖北在这方面的软环境做得不够。(五)湖北农业优势明显,但现代农业进程缓慢湖北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湖北耕地虽然只占全国的 3.8%,但粮棉油产量居全国前列,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2010 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

36、国的 5.3%。同时,湖北农业条件和基础较好,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但农业发展也存在明显问题。1.难将“农业丰收曲”弹得欢畅农业相对价值低,对经济总量贡献作用有限。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全球农业占比逐渐下降,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变小。湖北重视农业体现了顾全大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但是牺牲了自身第二、三产业发展机会。尤为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许多地方靠广“种”工厂、加速工业化取得迅速发展,生活水平逐步远超湖北,湖北靠“鱼米之乡”的优势而获取的幸福感正在递减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农业比较效益低,但是湖北仍然必须坚守农业,投入农业,保住耕地,多收粮食,同时还要把由此丢失的第二、三产业利益通过

37、其它办法补回来,这是一支难弹的“钢琴曲”。2.一些农业条件优势并未变成现实优势湖北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匀,防旱涝和调水等水利建设占用了大量财政支出。2009 年湖北财政用在农业上的比重为 12.2%,明显高于粤(6.4%)、苏(10%)、浙(8.9%)、鲁(11.3%)等发达地区。如果财政优先投入在农业加工业或其它方面,其效益将大得多。发达省份主要是靠银行、企业和个人的高昂投资热情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2009 年湖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向农村的比重为 8.7%,在中部最低,全国平均是 13.7%,粤、苏、浙、鲁分别高达20.9%、24.7%、30.6%和 18.9%。江汉平原是湖北的重要农业资

38、源优势,但江汉平原由于优先发展农业而影响了第二、三产业,在全国三大平原中处于明显滞后状态,目前江汉平原人口占全省的 45%,但经济总量只占 35%。3.湖北现代农业进程比较缓慢主要体现在农业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组织化等方面进程缓慢。一是农业现代生产手段不多。2009 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湖北为 3.09 千瓦/人,居全国第 18 位,仅为最高水平的 40%,也明显低于苏、浙、粤、皖水平。二是土地产出水平不高和农业成本过高。2009 年,湖北土地产出率(每千公顷耕地农林牧渔业产值)是 0.64 亿元/千公顷,分别只及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的 54.3%、79.9%、65.

39、6%和 75.6%的水平,居全国第 11 位。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跟不上现代化的要求。2009 年湖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为 3.01 万元/人,居全国第8 位,仅为江苏的 70.9%。(六)基本结论: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综上分析,从发展态势和环境看,目前湖北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湖北与先进省份仍有较大差距。对湖北省情的基本判断可以概括为: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但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但输入性发展动力不强;产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但产业发展仍需做大做强;科教优势突出,但新型实

40、用能力不足;农业优势突出,但现代农业进程仍需加快;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三、新思路:立足省情,扬长避短,奋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立足湖北省情,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发展能力,奋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做到“六个突出”:(一)突出转型创新,转变发展方式1以产业转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要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高新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襄阳、宜昌高新区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血液。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

41、示范效应的同时,撬动民间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等专项科技行动计划,以重大项目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以自主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强化目标导向。大力推进“品牌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一次开发与引进吸收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创新策略,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更多自主品牌向湖北名牌、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跃升。二要提升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阵地,大力推进科技

42、研发孵化器、加速器工程建设。三要打造产业链条。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构建由多个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政策引导,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3以开放招商助推发展方式转变一要主攻大项目招商。充分发挥我省区位和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世界 500 强、央企、大型民企,发展总部经济。二要把好项目“准入关”,做好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要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和龙头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引资质量,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引进企业审核

43、的首位,严把生态环保关。(二)突出科教优势,提升发展能力1优先发展教育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时期,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应逐年提高,并超过国家提出的到 2012 年实现的 4%的目标。二要推进教育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投入、资源整合、师资、体制和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三要坚持“以用立业”。以需求为导向,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湖北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2.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一要继续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并着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科技专家、科技

44、尖子人才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二要坚持培养开发和人才引进并重。加快市场化体系建设,运用市场化办法,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三要实施人才保障配套措施。对高层次人才的住房、生活津贴、家属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和奖励制度,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要发挥政府在促进转化方面的引导、协调、支持、管理等作用。在信息服务、成果交易、公共服务等搭建服务平台,在成果转化测评与监督管理、风险转移与投资方面构建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二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激励机制。

45、允许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等参与收入分配,保证科技研制和科技创新的成果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激发企业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市场机制把企业培植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提高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开发科技成果的能力。三要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三)突出产业兴省,增强发展活力1.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运用地区分工、群集发展来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我省的钢铁、汽车、冶金、石化、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应区别对待。在汽车产业方面,创新和引进新品牌,加快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在船舶产业方面,可以整合现有船舶资源,做强做大湖北船舶产业。钢铁

46、、冶金和石化等产业均受到资源和能源的很大制约,应调整结构,稳步发展。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建材等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应以提升科技含量为重点形成先进制造业。2.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下,抓好省级高新区培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形成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优势。在当前有一定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突破,对有潜力的产业如“泛在感知网络”和“泛在制造信息处理技术”,应抓住机遇,抢先占领,形成湖北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各级政府要在政策配套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3.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突破性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核

47、心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重点是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交通业要着力调整结构,打造黄金水道,振兴湖北水运。物流业应以武汉、宜昌 、襄阳三大物流中心和长江物流带为重点,并不断向其它工商业和人口密集区延伸。金融业以武汉为中心,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集中精力将武汉建设成中部金融中心。新兴服务业方面:一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武汉服务外包平台的优势;二是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和动漫产业,要利用武汉现有优势,扶持其做大做强;三是临空经济,要进一步规划发展;四是“三网融合”业务,要抓住机遇,率先突破,形成新的产业。消费性服务业方面:一

48、是商贸业,要巩固武汉、宜昌、襄阳三大商业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一批各类大型批发市场,加快零售业向农村延伸,构建覆盖全省的一体化商贸网。二是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规范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发展速度。三是旅游产业,大力宣传“灵秀湖北”,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狠抓重大项目,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新型业态。努力建成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4.富有特色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学管理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突破性建设“涉农新型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向农

49、业领域渗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物流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调控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突出支点作用,打造区域合力1.打造“武汉核心支点”利用国家赋予的武汉“两型社会”社会试验区和武汉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条件,驱动武汉率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抢占科技、金融制高点,高附加值制造点。利用“1+8”城市圈战略,合理分工,使武汉核心更坚硬,周边更结实。2. 打造“不同核心带”充分利用“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根据国家定位的“四基地一枢纽”,合理分配各地功能。武汉重点在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及现代物流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并合理定位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功能;宜昌、襄阳 2 个副中心要提升到突出地位,要参照武汉定位并体现互补,要打造成辐射周边的龙头,发展速度应走在全省前列;江汉平原在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轻工业走在全省前列;山区和丘陵地区在能源原材料基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3.打造生态核心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使湖北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要着眼创造生态效益;要充分挖掘厚重的荆楚文化,推动、迎接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整合湖北丰富的旅游资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