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CL 公司利用会计变更造假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1 ) 公司简介TCL 通讯是 TCL 集团下的子公司, TCL 通讯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拥有优质用户体验的智能终端产品,其中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移动互联设备、可穿戴设备及配件等。1993 年 TCL 通讯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第一支通讯股。1999 年 3 月,TCL 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在这期间,在电话机行业的辉煌成就为 TCL 带来了行业老大的地位,但同时也为 TCL 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自 1999 年起,TCL 通讯的组织层愈发臃肿起来,业务部门滋生各种腐败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呆账。这为 TCL 后续连续几年的巨额亏损埋下了伏笔。
2、2014 年 1月 6 日 TCL 通讯在深交所退市,同年的 9 月 27 日,TCL 通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2 ) TCL 会计操纵过程TCL 通讯的业务急剧扩张虽然创造了多个辉煌,但是也给带来了发展的隐患。1998 年TCL 通讯盈利微薄,只有 304 万,处于亏损的边缘。1999 年 TCL 电话机丢掉了稳居年的老大宝座,电话机的辉煌成就使 TCL 通讯的业务部门滋生各种腐败,而且也造成了大量的呆坏账。彩电的利润日渐趋薄,电工产品更是日落西山, 白色家电刚刚起步,电脑业务也是挣扎度日,因此 1999 年 TCL 通讯出现了巨亏,净亏损 17984 万元。2000 年企业通过会计操纵使得
3、盈利,随之在 2001 年采取“追溯调整法”,使得 2000 年的亏损,以为 2001 年的盈利做下铺垫。2003 年 1 月 22 日 ,TCL 通讯接到了中国证监会广州证管办下发的一则关于责成 TCL 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 证管办责令 TCL 通讯对年度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2、 案例分析(一)TCL 通讯确认的重大的会计差错1.2000 年度及以前年度, 公司在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由于账龄分类不准确、公司内部分单位未严格执行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等原因,造成了年度及以前年度资产的准备计提严重不足。于年度及以前年
4、度公司少计提的资产的减值准备合计分别约为 6949 万元及 942 万元。2.2000 年度 ,公司由于收入确认标准的差错而确认了未实现的销售收入,造成多计利润约 426万元。3.2000 年度及以前年度, 公司由于成本结转计算的差错,造成少计算成本分别约为 2265 万元及 350 万元4.2000 年度 ,公司所得税返还款于年末并未实际收到,而公司己冲减了 2000 年度的所得税费用,造成少计所得税费用约 300 万元;5.2000 年度及以前年度, 公司将实际己发生的广告费用记入待摊费用摊销,造成少计费用分别约 1915 万元及 77 万元;6.2000 年度 ,公司将研究开发费用记入长
5、期待摊费用摊销,造成少计费用约 1200 万元;7.2000 年度 ,公司未将公司内部本部与分公司间交易产生的存货未实现利润予以抵销,造成多计利润约 840 万元;8.2000 年度 ,公司由于其他会计差错,造成少计费用约 221 万元。(二)利润操纵分析1.增加收入、减少费用的分析表 1 TCL 通讯 19982001 年主要财务数据比较表TCL 通讯 2000 年(调整前)会计利润刚好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 6%配股及格线,1998、1999、2000 年经营性现金流都为负数, 分别为2461 万元、一 7476 万元、一 1003万元。整体行业在 1999 年的营业收入基本上升的状态下,TC
6、L 通讯 1998 年主营收入为40282 万元,而 1999 年就剩下 33440 万元,2000 年又突然增加到 92294 万元,这其中可能有会计操纵问题。2000 年(调整前)收入比 1999 年增加 178.78%的同时营业费用仅增加 800 万元,增幅不足 6%,但是管理费用反而下降了 41%,这就使公司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变化趋势与公司的竞争策略出现了矛盾(公司的竞争点在于高端、上档次,而此时的两种费用应该上升)。因此通过上述分析,TCL 通讯可能存在故意增加收入、减少费用的动机。2.少计提减值准备的分析TCL 通讯 2001 年报中披露的 “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中,因以
7、前年度少提减值准备而补提的坏账准备为 4392 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2813 万元,调减了 2000 年年度利润6948 万元,占总调整金额的 46.5%。而 2000 年的坏账准备是采用账龄分析法,而 2001 年计提政策除了账龄分析法还有专项准备法,在年报中解释如下:“专项坏账准备的提取是对各重大应收款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综合考虑此账款的账龄、债务单位的财务及实际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账款的当期回收情况及期后回收情况等,从而进行坏账准备的估计并计提”,即采用了更弹性的会计估计。这种坏账计提政策的变更只能算会计估计变更,适用“未来适用法”,即调整影响数进当年年会计损益,而非“采用追溯
8、调整法”。公司之所以没有采用“未来适用法”是因为如果当期调整,则会使 2001 年补提 6417 万元,使得2001 年出现亏损。(三)利润操纵原因分析1. 事务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就说明“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如果会计师没有发现从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那就是典型的审计失败, 会计师将非常难堪。只要上市公司有重大会计差错发生,审计失败就一定跟着发生, 除非差错事项已在审计报告中对此发表了恰当意见。通讯年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说明中天勤在年报出现审计失败,当然中天勤可以以“通讯滥用重大会计差错”或“已尽应有职业关注”为由进行抗辩,如果中天勤的“通讯滥用重大会计差错”抗辩得
9、到法庭支持,则安达信华强在通讯年报上不该追溯而同意追溯、造成通讯年虚盈实亏,同样也是审计失败。民事法律强调“有损害、有赔偿”原则,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 不管是主动纠正还是被媒体揭露,都要进行赔偿, 投资者在状告上市公司时, 完全可以对负有审计责任的会计师提出连带索赔,后任会计师指控客户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等于是帮投资者进行了举证, 前任会计师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然如果会计师没有发生变更而同意客户作“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就等于自己把自已送到法庭。因此中天勤和安达信出于自身利益放纵了 TCL。2.经营管理者方面与审计的事务所一样,上市公司经营者也可能不愿意
10、背上前任留下的包袱。为了使公司业绩看上去优良,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对股东交代,经营管理者只能进行会计操纵来获得表面上的繁荣。3.大股东的期望、公司树立形象和企业发展方面一方面,一直是惠州市政府的重点企业, 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一方面,1998 年年报每股收益分钱已经露出亏损的先兆,1998 年巨额亏损,如果此后的 2000 年年报再亏损,那么通讯将面临被特别处理的命运。帽子不仅会使公司在年内失去再融资的资格,而且对于一家以家用电器为主业的公司来说,ST 帽子将重创的品牌形象,一旦品牌形象受损, 则整个集团想咸鱼翻身恐怕就更加困难。在某种意义上,会计造假也是一个时代坏境使然的结果,而理解了这一
11、点才能理解监管部门在“假帐风波”事件里骑虎难下的苦衷。(4 ) 总结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操作利润的的特点判断公司的重大会计差错是否合理主要在于判断企业是真实存在差错还是进行利润操纵。下面我们将分析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操纵利润的一些共性和特点。1. 适用范围广。字面意义上来看,“会计差错”是指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错误而形成的会计核算错误。这种错误的范围很广泛,不仅包括会计政策的适用方面,还包括会计估计错误等等。由此看来,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适用范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只要企业认为过去会计处理方法存在过错以致披露的信息不靠谱就可采用。2. 一般不会影响本期利润的数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
12、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若采取追溯调整法,只有对于本期发现的与上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才需要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而只调整这两个项目并不影响本期的利润,同时一次购销过去的虚增利润。3. 操纵金额大、速度快。由于“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指超过该事项 10%及以上的会计差错,因此企业一旦采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追溯调整,那么可调整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3、 案例启示由上述分析可知,TCL 通讯主要是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来进行利润操纵而导致发生如此巨大的造假丑闻。2003 年 12 月 1 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9 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
13、披露,借鉴美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建立了中国的财务信息更正制度。我们认为,为了保障会计差错更正准则得以严格遵循,应采取措施:(一)政府部门1. 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滥用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对于严重违反有关法规操纵利润的行为应予以严惩,以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2. 加强对信息披露的规范我国目前会计差错更正的信息披露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公告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及时披露会计差错内容、更正的态度是要么不发布临时公告、要么与其他时间混合在一起披露,即使有个别公司采用临时公告方式披露会计差错及更正信息,也往往是含糊其辞。因此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3. 建立并完善与财务造假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发现会计差错时应根据差错的性质及时纠正,但更正差错并不意味着既往不咎。财务造假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因此造假的主体和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承受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二)注册会计师1. 规范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对相关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事项进行调整的时候应当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判断对该差错的会计处理是否得当,并将此考虑到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