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21KB ,
资源ID:883036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8303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doc

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个体亲社会与否

2、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一样: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通过与母亲和抚养着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的忧虑,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太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目前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

3、为的产生也与周围环境有关。学龄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这一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从动机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成人期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更关注社会,更多地体现社会取向,动机系统也更复杂,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性,往往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规则来界定。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一

4、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不考虑动机因素。利他行为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强调利他动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既有可能是有利他主义引起的,也可能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而包含了一定的目的性,如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避免惩罚等。利他主义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行为。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或奖励。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表现在时间、精力、物质上的付出。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社会认知结构是指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解释社会事件,理解社会事件,理解人际关系以及解决人际关系。这种认知结构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提供作出某

5、种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信息,二是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的产生。这两个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以三个步骤实现的:1、注意过程:包括注意他人的需要、对帮助时机的知觉。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他人需要帮助的觉知。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很重要。对目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若把唤起视为合理需求,怎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不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2、评价过程:个体主要通过三类标准来评价可能采取的行为:代价和利益、道德准则、自我。3、计划过程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理论模型社会生物学观点:E.Wilson 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

6、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有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产生较多的后代。他把这一演化原则用到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中,指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间更容易发生亲社会行为。社会进化论:Campbell 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因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遍布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在进化中也得到了提高并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比如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互相规范,也叫互惠规范、社会公平规范(

7、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亲社会行为的互惠理论,研究者们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符合群体合作的规则和目的,互惠可以是亲社会行为发生后的一种现实回报,也可以是对回报的期待。研究指出个体愿意帮助他人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同样的帮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困境。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在社会交换中获得较大的收益。亲社会行为是帮助他人获得利益,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回报,比如他人的赞许,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内心的愉悦等。当助人代价过高,助人行为会明显的减少,这种现象是社会交换理论中代价与收益进行权衡的结果。人们只会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提供帮助,这也解释了代价小的帮助行为非常普遍,而代价巨

8、大的帮助行为实施者较少的现象。摩根和帕克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认为,人们决定是否作出助人行为时要考虑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的获得是通过与其他行为的获得相同的机制来完成的,即通过直接教授和模仿过程而完成。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是模仿对道德行为的获得起作用。通过很多实验证明,榜样模仿、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在获得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作用。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艾森伯格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初始阶段,对他人的需要的注意阶

9、段。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情景的解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意图的确定阶段。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中起主要作用;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和人格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助人意图和亲社会行为的联系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并不总是一致的。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本身会加强以后的亲社会行为。艾森伯格还提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 5 个阶段:阶段 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 2: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 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阶段 4:分为两个子阶段。阶段 4a 为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阶段 4b 为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

10、值观等,但没有清晰地表达出这些思想。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其他的理论模型舒瓦茨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型认为,个人的行为受个人行为规范的支配,如果个体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规范并形成道德义务感,就会推动利他行为的发生,反之个体是不会表现出利他行为的。拉但尼和达利提出了解释产生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的模型,模型认为,助人决策包括五个步骤: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正确解释场景;对个人责任的确定;对恰当介入方式的确定;执行助人行为。其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他人在场情境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责任分散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及发展本能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是一种为保护物种的生存而牺牲个体的内部机制。亲

11、社会行为是先天存在的,而不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后天逐步形成的。但这种理论受到很大批评。习得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形成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在他律阶段,儿童只有在权威者的要求下才会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由于缺乏移情能力,他们很难主动做出助人行为。在自律阶段,儿童变得会关系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且移情能力增强,助人行为随之增多。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移情能力、道德推理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外部因素:1、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态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由于他人在场,会抑制或激发个体的利他行为。一般会造成责任分散减少助人行为,但对儿

12、童的研究却表明有人在场时助人行为增加。2、榜样示范作用。3、情境的模糊性。4、环境因素,如气温等。5、时间压力因素,比如急着去上课时有人拦着你帮忙,可能助人行为要比你在校园闲来散步发生的概率小。内部因素:1、认知因素的影响:观点采择能力和社会规范以及期望的调节都会影响亲社会行为。霍根认为道德行为是由一个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五个独立因素决定的。第一个是个体能意识到规则。第二个是有进入角色的能力。第三个是能认识到规则是可变的服从是必要的,但要从实际出发。第四个是可以违背由别人强迫制定的标准。第五个是按照各种道德模式办事,使道德决定建立在直觉的或个人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上。2、个体的心理状态,即

13、心境的好坏。3、个体的特质:助人者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总的来说赞同的需要和公正世界的假设和利他行为有关。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比如外貌因素,无论男女,漂亮的人会更容易受到帮助。2、是否值得帮助,相比于躺在地上的醉汉人们可能更愿意帮助一个因生病而晕倒在地的人。3、性别因素,女性通常会比男性容易受到帮助。(1)内疚情绪能促进小学 5 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难过情绪不能促进小学 5 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2) 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对团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产生内疚情绪,但如果其将注

14、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不良结果,则产生难过情绪无论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道德启动方向对亲社会行为意向的主效应均显著,心理成本的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均不显著,阈下道德启动和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交互作用可达到边缘显著水平。研究二无论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道德启动方向对亲社会行为的主效应均显著,心理成本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显著。.阈上道德启动方向和阈下道德启动方向都对亲社会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正向道德启动能引发亲社会行为意向上更高的捐助水平。2.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上效应显著,被试在低心理成本条件下会做出更高的亲社会意向上的捐助水平,在高心理成木条件下则相对较少。3.阈上道德启动与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交互作用不显著,阈下道德启动与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交互作用边缘显著。4.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对亲社会行为都有显著影响,正向道德启动总是带来更高的金钱捐献。5.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在低心理成本下比高心理成本下捐赠更多的金钱。6.真实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道德启动和心理成本交互作用显著。当心理成本低时,正负道德启动引发的捐献差异比较小,当心理成本高时,正负道德启动引发的捐献差异更大。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