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经济学 2008 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
2、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
3、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 (
4、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又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环境不退化,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
5、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林业: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取得产品、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渔业:是通过养殖、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生
6、产的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化生产的农业的过程,兼业经营:是指即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方式。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其为农户。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农业微观组织形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者适应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必
7、须遵循公认的基本原则。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民工:指在本地乡镇企
8、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二、简答题1、农业的特点和地位?答:特点: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样。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地位: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目标和内容?答: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
9、 3、增长方式集约化 4、经营循环市场化 5、生产组织社会化 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目标: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建立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农村。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和环境的现代化 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3、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 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3、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分类,各类别分别指什么?答: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需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它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和企业家才能。4、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特
10、点:普遍性和大量性,连续性和多样性,可变性,需求弹性小。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农产品价格;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观念;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5、农业集约经营的必要性及途径?答:必要性:1、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2、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资源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 3、实行集约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地水
11、平。途径: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加大农业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 4、广泛运用农特科学技术,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6、农业土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答:特点:(一)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2、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3、质量的差异性(二) 、土地的经济特性1、效用持续性和土地报酬的可能性 2、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 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7、提高
1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答:8、林业的特点?答:1、林业生产同时产生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 2、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3、林业生产周期长,获得多种收益需要较长时间9、畜牧业的特点?答:1、农区畜牧业结构: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以舍饲为主,饲料费用占比较高。2、牧区畜牧业: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农牧结合不充分,饲料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天气的影响,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匀。1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答: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 2、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3、有利于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
13、和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1、发展的任务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11、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条件?答: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12、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 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
14、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 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 1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关键有哪些?14、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三、理解分析题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P17)2、农业生产专业化(3、其他现实问题四、论述题1、农业宏观调控的概念、必要性、目标、手段和内容答: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
15、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要性:1、农业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补充只有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和克服这些缺陷。2、农业生产具有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特殊依赖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但农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因而需要政府对它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目标:1、保证农产品产量和供给均衡。2、增加农民收入。3、平抑市场风险。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手段:1、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价格政策。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内容:1: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2、有效
16、利用资源要素。3、处理好自给和进口的关系。4、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5、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6、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7、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点、制约因素、转移模式及途径答: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特点:制约因素:1、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2、乡镇企业增长乏力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4、第三产业发育滞后 5、城市化滞后 6、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途径:1、控制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2、拓展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渠道 3、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 4、消除制约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3、如何用蛛网理论解释农产品供给问题(P203)4、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答:问题:1、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 2、耕地的细碎化和非优化配置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对策: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限 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经营的弱点 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