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88.50KB ,
资源ID:870917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7091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诸子概论.doc)为本站会员(hwpkd79526)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诸子概论.doc

1、1诸子概论一、概说(一)诸子的涵义所谓“诸子” ,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当时出现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这些思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议论确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以致历代的学术无不受到影响。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的学说,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落实在思想言行上。“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从孔子起,开始有私人讲学活动,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 ,简称“子” 。白此相沿成风,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这便是子书命名的由来。这一类的书渐多,古代的史学

2、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诸子略” ,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 ,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产生的背景。以诸子的学术而言,正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的时候。当时各国诸侯,势力庞大,相互争雄,周天子无法号令天下,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彼此蚕食并吞而逐渐崩溃。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因为平民崛起而根本动摇。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

3、出商业,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致富的人取代贵族成为新地主, “世居其土,世勤其畴”的农氓,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我们都知道周朝所行的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动,使平民渐渐有机会受教育,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更富于使命感。他们面对时代的课题,著书立说,彼此论辩,学术越来越兴盛,就此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建了我国古代最宝贵的学术遗产(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古代学术的状况和今天不一样, “政”与“教”不分, “官 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周平王东迁以后,官学衰微,民间学术兴盛,局面才渐渐改观。所以

4、,古人在讨论诸子的渊源时,便有“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注:掌教育)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注:掌典籍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注:掌星历)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注:掌刑法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注:掌礼秩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注:掌祀典)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注:掌朝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注:掌谏议 )2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注:掌农事)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注:掌野史)又说:“诸子十家,盖可观者,九家而已。 ”“九流十家”的名称由此而来。当然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异议,比如近人胡适著诸子不出

5、于王官论便否定艺文志的看法。依常理来看,天下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缘起,周秦之际,时势危殆,战争连年,假使没有前承,必不能产生高深的学术。因此,诸子渊源于王官,是可以肯定的看法。(四)诸子的流派与发展评论诸子流派的文章,以庄子天下篇最早,其次是荀子非十二子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然后才是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九流十家之分。庄子天下篇及荀子非十二子篇论及很多思想家,然而并无儒、道、墨、法、名家的名称。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把先秦时代的学术分成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中国学术史上正式以儒、墨、名、法、道德、阴阳作为诸子流派肇始于此。班固汉书艺文志依刘歆七略立诸子略 ,更分为:儒、道、阴阳、

6、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小说家除外,亦称九流。诸子十家,彼此都有关系。儒、道、墨三家可谓完全独立的门派;名家、法家由此三家分出;而阴阳家是春秋以前就已存在的旧学问;至于纵横家,是说客游说各国的两种谋略(连横、合纵);杂家之作,杂录各家言论,并无中心思想;农家的许行、小说家 的宋均无著作流传,必赖孟子 、 荀子记载方知言论大要。由此可知,十家虽然齐名平列,其学说之内涵与价值,却不能相提并论。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之学最兴盛的时期。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虽有焚书坑儒之举,诸子之学仍保存在官方的博士之手。汉朝初期,诸子之学盛行如故,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才结

7、束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二、先秦诸子概述(一)儒家 1命名由来与代表人物“儒”字的本义是“柔” ,又作“术士”之称。从周礼注的记载,可知儒者是古代职掌教育的人,具备相当的学问与崇高的人格,是学者兼教育家。在庄子天下篇中称之为“邹鲁之士,捂绅先生” 。从儒家的典籍来看,周公是儒者们祖述的宗师,但是儒者形成学派,却是孔子以后的事。 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便明显地将孔子视为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在世的时候,已有“四科”的名目,此即论语先进篇中所说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

8、子夏。 ”可知孔子弟子中,已因性格和能力的不同,而有四种发展倾向。再看韩非子显学篇的记载,孔子死后有八种儒学的分支,即“子张之儒” 、 “子思之儒” 、 “颜氏之儒” 、 “孟氏之儒” 、 “漆雕氏之儒” 、 “仲良氏之儒” 、 “公孙氏之儒” 、 “乐正氏之儒” 。汉书艺文志更著录了三十一家先秦儒家的著述,只是这些儒家的分支若非残存不全,便是学说不纯,今天提到先秦儒家,还是以孔子、孟子、苟子作为代表人物。 论语、 孟子 、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典籍。 论语 、 孟子既已列入经部,存于子部的仅3有荀子而已。2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卿” ,故曰荀卿。赵国人,生于周赧王二年(前 313),卒于秦

9、始皇九年(前 238)。十五岁( 据王叔岷先生考证) 游学于齐国,后至楚国。春申君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也废了官,就此长居兰陵。他的学说根据孔子而来,著有苟子三十二篇。在儒家的典籍中, 论语 、 孟子都是弟子纂辑而成的“语录” ,而荀子一书,则已超越语录的形式,使用比较富于逻辑思维的论文方式写作而成。作者虽是荀子本人,可是现在流传的荀子三十二篇,经过历代的传抄、整理、印行,已不是本来的面貌。而这也是先秦诸子著作普遍面临的问题。荀子一书,起自劝学 ,迄于尧问 。其中成相是用民间乐曲的体制写成的劝谕文, 赋篇是用赋体写成。虽然如此,今本荀子中,正名、解蔽、富国、天论、性恶、正论、

10、礼论等篇章,字句错误最少,且为荀子学说精华所在。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精粹,孟子、荀子都是发挥孔子思想的儒者。孟子从人人皆有“四端”之心,提出“性善说” 。荀子由于对心性的认知异于孟子,而提出“性恶说” 。大体说来,孟子的“性” ,相当于“人的自觉心” ;荀子的“性” ,相当于“人的本能” 。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他认为:“其善者伪也。 ”所谓“伪”就是“人为” ,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要变化气质,必须仰赖学问。具体地说,就是以礼乐作为教育的工具。因此,荀子重视师法,弘扬礼乐。荀子从理智的精神,把“天”看作是“自然实体” ,主张“制天用天” ,反对“天人祸福”之说

11、。此外他从认识心的辨析中,发展出初步的逻辑思维;从君臣的对待关系中,提出“尊君贵民” 、 “富国强国”的思想,都有相当的开创性。(二)道家1命名由来及代表人物“道”的本义是“路” ,又可解作“术” ,都指人们共同行走的道路。 庄子天下篇开始把“道” “术”二字连言,指称古代的学术。然而所谓“道家” ,却是比较后起的称呼。在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一文,原称为“道德家”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至班固汉书艺文志才简称为“道家” 。相传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之设置又可以溯源到黄帝,故道家的典籍常把自己的学说托始于黄帝。其实,道家的思想或许可以远溯到上古,道家形成学派,

12、却是老子以后才成立。而庄子的学说,源于老子,所以论及道家的人物时,应以老子、庄子为代表。2老子老子的生平,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从这篇传记,我们大致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生于周灵王初年,曾任周之守藏史(又称为柱下史),职掌方册图书,因此能够博览群书,纵观世变。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周室衰微,于是离周而去。行至函谷关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喜的关尹,强使老子著书,撰成道德经五千余言,然后不知所终。史记)说得很清楚, 道德经是老子撰成的,庄子和韩非子也都引用过老子的言论。4老子之所以称为道德经 ,可能是取用上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与下篇第一句“上德不德”中的

13、“道”与“德”二字而成。全书原先究竟分成几章,今天已经难以察考,现在流传的版本,不论是王弼本还是河上公本,都分成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共五千二百余字。老子一书使用“韵文体”来表达思想,和孔子、墨子使用问答式的语录体颇为不同。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有南北文化之分,南方人喜欢用韵文,北方人喜欢用散体的缘故。 老子之中某些章节颇似楚辞 ,甚至被视为楚辞的前身。“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有很多对“道”的描述,大体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 ,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创生。而“道”是一种虚无恍惚,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在创生万物以后,便内存于万物之中,衣养万物。这一种创生活动,永不竭尽,

14、因为“道”的运作是循环反复的。“道”的运作,既然是循环反复的,因此天地间的事物也就有正有反、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贵有贱、有吉有凶、有祸有福。然而,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时游移的。既然正反互变,祸福无常,那么人应该如何自处呢?老子提示的方案是:“守柔” 、 “无为”与“不争”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 ”又说:“柔弱胜刚强。 ”又说:“柔弱道之用。 ”这些话语,最能透示老子人生哲学的观念。在自我的领域中,老子主张“无为” ,无为才能自作主宰,然后在经验世界中,发挥“无不为”的支配作用。在应世的原则上,老子主张“不争” ,不争才能“无尤” ,不争才能使“天下莫能与之争”

15、。整体看老子的思想,实以“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 “自然”是“道”的精神所在。惟有因循自然,才能可大可久。他主张绝圣去智、绝仁去义,凡能桎梏人性的文明制作,都在排斥之列。最后,老子以“小国寡民” 、 “安居乐俗”作为政治理想。3庄子庄子的生平,也见之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根据前人的研究,大致是这样: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生于周烈王六年(前 370)前后,卒于周赧王二十年 (前 295)前后( 据马夷初庄子年表)。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孟子同时,可是和孟子不曾见面。他曾做过蒙县的漆园吏,一生贫穷,但旷达不羁,不求富贵。他有超卓的理性能力,又有至深的感性能力,他自期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鄙

16、视万物,不问是非,和世俗相处。和惠施经常往来,是学问上的论敌、道义上的好友。庄子的著作又被称为南华真经 ,全书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至晋代郭象,编定为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内篇七篇的篇名是:逍遥游 、 齐物论 、 养生主 、 人间世 、 德充符 、大宗师 、 应帝王 。内七篇不论行文方式或思想内容,都能前后一贯,自成系统,大致可以肯定是出自庄子手笔,最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至于外篇 、 杂篇中的篇章,后人一致的意见,都认为是庄子门人及后学的作品。这是因为立论点颇不一致,叙述的故事常常互相抵触,又常引用庄子自身的言论。虽然如此, 外篇 、 杂篇却是从庄子到淮南子之间,道家思

17、想的桥梁。庄子书中,不喜欢从片面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善作迂远无稽的议论,放旷不着边5际的文辞。大概是认为当时天下风气沉迷混浊,无法讲述庄严正经的理论,所以故意使用变化不定的方式、虚构的寓言来阐明他的学说。由于这个缘故, 庄子被后人看作是哲学与文学高度融合的典范,同时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思想的发展来看,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也肯定“道”是创生万物的本源。他更进一步说明“道”是“非物” ,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精神性本体。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齐一的,无所谓高低贵贱。从万物齐一的观点出发,不仅事物是相对存在,连人的认知能力也是相对有限。由此,他主张“泯是非” 、 “薄辨议” ,进而主张“齐物我” ,

18、并且由此得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结论。为了达成“齐一物我”的理想,他提示了一系列修养心灵的方法。在逍遥游中,庄子讲了一段鲲鱼变大鹏,凌空而飞的寓言。提示我们真正的自由自在,是不必依赖任何物质条件的。这就是“无待” 。在大宗师之中,庄子又编造了一则颜回向孔子报告自己修养的对话,说明“无己”的道理。在庄子的观念中, “无待” 、 “无己”能使人的心灵绝对虚静,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站在超越而相对的立场,齐一是非善恶之分别,破除生死寿夭的执著,可以说:替人类开启了另一片视野,本质上,这是一种艺术性的精神境界,在此,人们可以拥有绝对的精神的自由。在这样的理念下,庄子自然主张取消一切

19、礼法、制度,甚至音乐、工艺等文明制作,而希望建立一个“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 “同乎无知” 、 “同乎无欲”的“至德之世” 。综合来看道家的思想,其目的在彰显一种纯粹精神的自由,内在方面,不能修心而成就道德;外在方面,不能成就文化业绩,但是独能成就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境界。透过道家思想,可以使人更为达观、更为乐天安命。道家思想在乱世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避难所,原因在此。(三)墨家1命名由来与代表人物“墨”字原指黑色的书写颜料,其后引申为“绳墨”之意。 “墨”又是古代刑法之一。墨子主张刻苦,而其从学门徒,大多囚首垢面,面目黧黑,又自奉甚俭,送死甚薄,重在引绳墨自矫,因此以“墨”作为学派名称

20、,称为“墨家” 。墨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禹。这是因为夏禹治水时,那种“菲衣食、恶衣服、卑官室”的刻苦精神和墨家的精神很接近,墨子十分称道,以后的墨者以此相尚。庄子天下篇、 淮南子要略便根据这点,认为墨子之学是继承夏禹而来的。然而淮南子要略也指出:墨子曾经学习儒家的学术,独对儒者“其礼繁扰,厚葬靡财”感到不满,才“背周道而用夏政” 。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所以,墨家之产生,可能是承继夏禹的刻苦精神,扩充古代人的尊天思想,运用古代的宗教组织形式所建立的学派。2墨子墨子是墨家的祖师,前人都以为他姓墨名翟,鲁国人。见诸于载籍的传记资料不多。在孟子 、 荀子 、 列子 、 庄

21、子 、 韩非子中皆称为“墨翟” ,或单称“墨” 。在高诱注淮南子修务训 、 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名“翟” ;6惟江琮读子卮言 “论墨子非姓墨”一章,认为“墨”非“墨翟”之姓。算是比较新奇的说法。墨子生活年代大致在孔子以后、孟子之前。孟子滕文公下说:“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又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韩非子则称儒、墨为“显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这本书非作于一人,不成于一时,大都是门弟子所记述,说是墨家学说之总集也无不可。其中经上下、 经说上下、 大取 、 小取又称为墨辩 。而尚贤 、 尚同 、 兼爱 、 非攻 、 节用 、 节葬 、 天志 、 明鬼 、 非乐

22、、非命 、 非儒等篇,最能表现墨子之思想,是全书的精华。墨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兼爱” ,但是“兼爱”不是道德性的主张,而是着眼于治乱的功利性主张。墨子以为一切混乱起源于不相爱,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天下人若能彼此相爱,就不会有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产生。“兼爱”也是上天的意志,顺天意、兼相爱,必得天赏;反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必得天罚。墨子的兼爱、利天下具有游侠的精神。由“兼爱”的原则,墨子又提出“尚贤”和“尚同”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不论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而“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 。可是,天子如何顺天之意呢?墨子的答案是:“兼爱天下之人。 ”

23、根据“尚同”的原则,百姓要上同于天子,天子要上同于天志。这样,墨子也建立了一套权威主义的观念。基于兼爱的原则,墨子反对战争,此即“非攻”之主张。墨子把战争视作亏人不义之最大者,攻伐所得,往往不如所丧之多。有时攻伐别人,适足以使自己亡国。君子应兴利除害,不可不非攻。此外,墨子以儒为论敌,反对儒家天命的说法,改以“天志” 、 “明鬼”之说。又就儒者烦饰礼文,不事生产,讥议儒者礼文为虚伪;由非议礼文,从而主张“薄葬”。另就音乐“不中圣人之事” 、 “不中万民之利” ,足以废事,无利天下,从而有“非乐”之说。因为墨子太过于重视功利与实用,所以荀子评之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3墨子的后学墨子大概死于

24、战国初期,身后墨学正盛。前期墨家之著者为宋趼、尹文。后期墨家,至庄子时分为南北两派:北为“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 。南为“苦获、己齿、邓陵氏之属” 。根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分为三派: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趋合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墨。墨子后学的思想已经很难考察详情,但是仍可以从经上、 经下、 经说上、经说下、 大取 、 小取这六篇来了解一个大概。这六篇作品内容十分驳杂,有辩护墨子思想者,有阐发墨子思想者,也有涉及逻辑思维及初浅的科学思想者,更有涉及其他哲学者。墨子后学的时代,主要的论敌是名家的辩者,因此,墨家的后学努力研究辩论技巧以及逻辑问题。在墨辩之中,比较

25、重要的部分便是对“同异问题” 、 “坚白问题” 、 “诡辩问题”之讨论与驳斥。这些论辩的成果,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其不可抹煞的责献。(四)法家71命名由来与代表人物“法”字,原作“灋” ,从水,取其平直如水。从廌去,相传廌为神兽,能以一角触不直之人。 “法”字为“灋”之省文,有求平直之义。其后引申为“宪令” 、 “刑罚” 、 “准绳”之义。韩非子定法篇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不别亲疏,不论富贵,一切是非功过,以“法”作为论断标准。这是法家的精神,也是法家命名的由来。法家的兴起与春秋以来诸侯之间互争雄长有关。他们心中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

26、进行有效的统治?法家诸子,依其学说的中心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和强调,可以分成三大派别:一是重势派,以慎到为代表;二是重术派,以申不害为代表;三是重法派,以商鞅为代表。至于韩非,则认为势、术、法三者不可偏废,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此外,战国时代,伪托管仲所作之管子一书,亦为法家之重要著作。2慎子慎子名到,是赵国人。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曾学黄老之术。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慎子四十二篇, 注云:“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可知慎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生活年代比申不害、韩非早。他的著作大半亡佚,惟有威德 、 因循 、 民杂 、 知忠 、 德立 、 君人 、 君臣七篇留存传世。慎子的思想中,含有道家的成

27、分,例如:他主张因循自然,顺应情势,则本自老子。他主张“齐万物以为首” ,则与庄子相同。他主张弃知去己,更是道家共守的要旨。所以慎子可以说是由道家转变为法家的人物。在慎子威德篇中,他说:有雾的时候,腾蛇可以漫游雾中;有云的时候,飞龙可以翱翔云端,一旦云雾散去,腾蛇飞龙便和蚯蚓无异。为什么?因为它们失去了遨游飞翔的凭借。相同的,一个贤者之所以屈就在不肖的人之下,是因为他权轻;一个不肖的人肯臣服于贤者,是因为他位尊。可见“权势”与“地位”是何等重要。在威德篇中又说:“法”虽不善,还是比“无法”好。法令制度、礼仪书籍,目的在建立公正的规范。凡是建立公正,都意味着要抛弃私人的、自我的立场。在君人篇中,

28、又从人君的立场主张:法以公平为原则,信赏必罚,惟法是赖。因为人君若不依法赏罚,而是自由心证,那么受赏再丰盛,臣下仍不满足;受罚再确当,臣下仍然怀有怨恨。由此可知人君须有威权,才能驱使臣民,身为人君,一样要信守法律。法家一贯主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正是慎到开启的观念。3申子申子名不害,是战国时代郑国京邑人。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申不害,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为相十五年,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汉书艺文志著录了申子六篇,今天已全部亡佚。但是从韩非子征引申子的遗文及前人对申子的记述中,仍然可以考察一个大概。申子的学说,以黄老一派道家思想为本源,特别重视刑名。申子在当时的法家以注重用“术”出名。所谓“

29、术” ,就是看能力授官位,依官位要求职责,掌握生杀的权柄,考核群臣的成效,一种执掌在人君手上的东西。8这一种“术”是不能随便显露真相给臣下的,因为臣下会有种种巧诈的办法去适应君主,只有清静无为可以避免臣下的揣摩与适应。君主要做到:看清别人看不清的,听懂别人听不懂的,遇事能自行决断;也就是要怀抱利器,但是高深莫测。然而,作为一个国君,还是要以法令显现尊严。他说:“令之不行,是无君也。 ”一个圣君,应该“任法而不任智,任术而不任说” 。应该“明法正义,若悬权衡” 。可知申不害的中心思想在于“重术而任法” ,权术的运用只是人君必要的手段,法令才是最终的准绳。4商子商子姓姬名鞅,原为卫国的庶公子,在春

30、秋时代,凡是诸侯的旁支子孙都以“公孙”为氏,所以又称公孙鞅。起先是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没有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征求贤才,于是投效秦国。定变法之令,使秦国国富兵强。因为建了大功,封于商,所以改称商鞅。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法家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商君书并非商鞅自著,而是后代研究商君之学者,追辑其法令与言论而成的。商子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对“法”很重视。所谓“法”就是官府颁布法令,使人民相信赏罚绝对要实施,奖赏是赐给守法的,刑罚是处分违令的,这是人臣所必须遵守的东西。 他认为治国之道有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 “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法令必明,赏罚必信,令出必行。他重视农业,以达到国富

31、的目的;他奖赏军功,鼓励国民好战,以重赏重罚,严厉整饬内政;修守战之具,和各诸侯国争雄。秦国行商鞅的新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功劳不小。但是商鞅过分重视法令的效用,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惜主张“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又一味尊重人君,卑视臣下,相当泯灭人性,所以有很大的流弊。5韩非子韩非子,姓韩名非,是韩国的公子。生年不详,卒年是秦始皇十四年(前 233)。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 ”又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于苟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可见他的思想与道家、儒家都有渊源。 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法家韩子

32、五十五篇,和今传的韩非子篇数相合。韩非是荀卿的弟子,他承继了苟子性恶说,认为人无善恶意识。也承继了苟子的“尊君”说,强调人君的利益至上。又袭取了道家虚静的修养理论,强调人君应以静制动,驾御臣下。此外,他吸收了法家前驱的思想,建立了一个以法治为基础,集“法” 、 “术” 、“势”于一炉的政治思想体系。他反对儒家尊贤之说,认为人才不值得仗恃,惟有“法”才是治国的张本。一个有道的君主,应该“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作为人君,必须以“利”来收拾人心,以“威”遂行意志,以“名”作为上下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一个万乘之王,千乘之君,能宰制天下,征伐诸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威势” 。他主张运用权术的手段

33、来维护人君绝对的权力,对于不能绝对臣服的下属,不惜忍痛去除。为了维护人君的“威势” ,他主张统一言论,同时,要以“刑德二柄”来宰制群臣。什么是“刑”呢? 他说:“杀戮之谓刑” ,什么是“德”呢?他说:“庆赏之谓德。 ”作为一个人臣,都是喜欢受赏,畏惧受罚。以赏罚作为宰制手段,便能保证人君的绝对权力不受到挑战。9此外,人君的意志也不可以让臣子测知。韩非认为人君应该“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在和氏篇中又说:“主用术,则大臣不敢擅断,近习不敢卖重。 ”具体地说:一个人君,应以冷静客观的心态,不苟同世俗之言,循名实来定是非,依参验所得来审视臣下的言辞,如此,臣下不敢伪诈奸私,必能竭尽心力来为

34、人君服务。人君在上位只要以法制之,赏罚严明,便可无为而治。综合来看韩非立说大旨是在替专制君主建立绝对的统治权力,他不能理解儒家仁政的价值,对于道家虚静的人生境界也不能正面承受,反而转化为人君的权谋工具,对于中国文化精神而言,这是一种堕落与沉沦。6管子管子名夷吾,字仲,齐国人。少时与鲍叔牙友善,鲍叔牙深知其贤。齐桓公立,鲍叔牙进荐管仲,管仲遂为齐相,以区区齐国,位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子虽是春秋人,其事迹亦见之于左传 、 国语 、 史记诸书,但今本所传之管子 ,非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同一时间。南宋朱熹已怀疑管子非管仲所作,明代宋濂已提及管子中有

35、绝似曲礼者、有近似老庄者,今人罗根泽先生管子探源分析尤详,已断定为战国时人所作。管子一书在道德思想方面,完全承自道家,但是转入法治主义,认为“法”之来源,出于“道” 。无为之治为法治之最高理想。但是管子亦强调礼治,礼不能治,方继之以法,以济礼治之穷。在政治制度方面,以“四维”为立国之本,国本既立,乃有五官、五卿之设,施行文政、武政。在教育方面,主张教军士、教子弟、教士民。其教育事业,全委诸地方官吏。在经济方面,主张盐铁专卖,矿产国有,开发森林,敛散谷物。并鼓励生产,均节消费,调剂分配各种资源,贩有易无,从事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方面,敦睦邦交,联盟诸侯。总之, 管子一书在为政处事、经世济民方面有

36、很高的价值。(五)名家1命名由来与代表人物“名”字本指对事物之称谓。 “名”是由“实”而来的,古代以“名” 、 “实”的关系作为探讨对象,从而发展出来的学问称为“名学” 。早自孔子、老子,已经使用了“名”这一个术语。孔子曾有“正名”主张,老子也曾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荀子擅长名实之辩,有正名篇之作。墨子的后学,有“同异” 、 “坚白”之论辩。但是真正使“名学”成为一种学术,始于邓析,而大盛于惠施、公孙龙。至于“名家”之称,则起自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他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 ”庄子天下篇称呼从事这门学问的人为“辩者” 。虽然荀子非十二子篇批评名

37、家“好治怪说,玩琦辞” ,然而琦辞怪说也正是名家的特色,因为名家的辩者以逻辑及形上学作为主要的课题,他们运用诡辩的方法,作纯粹的思考和概念的辨析,无意在道德、政治或历史文化方面提出论见或方案。102惠施提到名家人物,虽然可以从邓析说起,但因邓析的思想也有法家的色彩,他的著作又是后人伪托的,又邓析、惠施二者之说可以归入同一系统,所以论及名家代表人物,从惠施始。惠施是战国时代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 370 年,卒于公元前 318 年。曾担任魏相十余年。 庄子天下篇说:“惠子多方,其书五车。 ”可见是个博学的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惠子一篇,今已亡佚。从庄子天下篇及荀子 、 韩非子 、 吕氏春秋的引述,

38、仍可得到一个大概轮廓。惠施的名理思想大致是从“合同异”的角度出发。他说:“大到极点没有外围,叫做大一 ;小到极点没有内核,叫做小一 。 ”“大一”是就宇宙整体来看, “小一”是从普遍万物而言。 “大一” 、 “小一”都是自然形上学的概念。惠施说:“无厚的东西,不可以累积。然而它的广大,在空间上可以推展到千里。 ”这是指“面”的物理性质。“天与地一样卑下,山和泽一般齐平。 ”“太阳刚到正午时,就偏斜了;生物刚生下来,就走上死亡。 ”“南方没有穷尽,然却有穷尽。今日刚到越地而其实是老早就来的。 ”“连环是可以解开的。我知道天的中央;无论在燕国的北方,或者越国南方都是。 ”可以看出惠施刻意要人突破一

39、般的感官经验,而从一个绝对的、超越的角度去作判断。有两段话最能彰显出惠施思想的特色,他说:“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做小同异 ;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做大同异 。 ”又说:“要普遍地爱万物!因为天地是一体呀!, ,这种泛爱万物的态度是一个智性的探讨,而不是生命的感通。 “天地一体”也和“万物异同”一样,是一个形上学的假定。3公孙龙子与惠施相对的是公孙龙,惠施宣扬“合同异” ,公孙龙则主张“别同异、离坚白”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代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 325 年至公元前 315 年间,卒于公元前 250 年。曾经是赵平原君的门客,很善于辩论,他厌恶事物的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杂错乱,就凭

40、着自身的天赋和才智所长,提出“坚白同异”之论,成为名家最有名的辩者。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 ,原有十四篇,现存六篇。迹府是后人对公孙龙言行、事迹的记载,其余五篇:白马论 、 指物论 、 通变论 、 坚白论 、 名实论都是公孙龙自己的手笔。“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重要主张之一,他认为“白”是指谓颜色的概念, “马”是指谓形象的概念。颜色的概念异于形象的概念,所以说:“白马”不是“马” 。这当然是一种诡辩,但是使人注意到概念的类别以及概念的内含与外延之问题。同样,有人问他:“坚硬、白色、石头合称为三,可以吗?”他答:“不可以。 ”再问他:“称为二可以吗?”他答:“可以。 ”原因是:对一块白色的石头,

41、我们看不出它的“坚硬” ,而只能看出它是“白色”的“石头” ,因此只能举出“白”与“石”两点。用手来摸,不能摸出它的“白色” ,而只能感觉它是“坚硬”的“石头” ,因此也只能举出“坚”和“石”这两点。就事物的性质来说,公孙龙认为“坚” 、 “白”是可以相离的。11此外他主张“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意思是说:“一般人都认为:天地万物无非是指谓它的概念,但是事实上被概念指谓的天地万物,并不等于概念。 ”都在指陈“概念”与“物自身”是有分别的。综合来看惠施、公孙龙的名理思想,惠施喜欢从绝对超越的观物角度去强调事物的“同” ,公孙龙则爱从绝对超越的角度强调事物的“异” ,他们虽然都使用诡辩的方法提示

42、学说要旨,却能使人跳出常识的观点,对事物的性质作抽象的思考。名家的思想或有令人难以苟同的地方,但对知识层面的开拓、逻辑学的形成有很重要的贡献。(六)阴阳家1命名由来与代表人物阴阳二字,皆见于说文阜部,阴的本义是“暗” ,阳的本义是“高明” 。以后引申为“南与北” 、 “表与里”等相反相对的观念。儒家和道家均曾以阴阳作为形上学名词,如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四十一章说:“万物负明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但是先秦时代阴阳家命名的取义,与此不同: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阴阳家源出于古代“羲和之官” ,以天文历象作为主要的职掌。他们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并对于天道人事作种种的猜测。为了审察物

43、势的顺逆生克,判断人事的吉凶祸福,于是运用上古即有的阴阳、五行观念,构成一套神秘的阴阳术数之学,这便是“阴阳家”命名的由来。艺文志著录了宋司星子韦、邹衍等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都已经亡佚。而邹衍的学说较具有独创性,后世便推尊为阴阳家之代表人物。2邹衍邹子名衍,齐国人。生活年代大致在战国齐宣王之世,比孟子稍晚。邹衍曾经仕于燕国,其后赴齐国,成为稷下名士之一。齐国有三位邹子,分别是邹忌、邹衍、邹夷。邹忌曾任齐相,而邹爽则完全接受邹衍的思想。因为邹衍好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之说,有迂远而超越现实的倾向,因此当时的人称之为“谈天衍” ;而邹爽推演邹衍的文章,有若雕镂龙文,因此当时的人称之为“雕龙夷”

44、。邹衍有邹子四十九篇及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两种著作,可惜都已经亡佚。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以及清人马国翰的辑佚,仍然可以获知邹衍学说的大要。邹衍有感于“有国者之淫侈,不能尚德” ,于是作“迂怪之变, 终始之篇,十余万言” 。史记说他的学说“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也就是说,他由及身个别事物之观察,类比推演,至于广大无边的境地。基本上,这是一种主观的方法,而不是客观的推理,含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在内。他认为自有天地以来, “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所谓“五德” ,就是土木金火水。 “土德之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每一时代,各主一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

45、是他对朝代更易,治乱盛衰提出的解释。此外,他又有“大小九州”之说。他认为中国名叫赤县神州,乃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而已。赤县神州之内自有九州,此为“小九州” 。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此为“大九12州” 。此种地理观念,虽不尽符合事实,可是能够恢廓我们的地理观念,此为前所未有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 ,本为迂怪之学,没有什么哲学价值,但到了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之说,班固白虎通进一步说明五德相生相胜之原理,刘向父子更将先秦时代本来各为系统的“八卦”与“五行”合而为一,最后又混入谶纬之学。阴阳五行遂成为汉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说。至今,卜筮星相仍流行于民间,可见阴阳

46、五行学说的影响至今未泯。(七)其他各家1纵横家纵横家虽被班固列入九流十家,实为战国时代两种外交策略。 韩非子五蠹篇说:“纵横之党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当时苏秦倡导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联合抗秦,是为合纵” ;张仪倡导六国共事秦国,是为“连横” 。苏秦、张仪皆非思想家,他们游说各国的事迹全载于战国策 ,被作为历史资料来看待。相传苏秦、张仪同事于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鬼谷先生是周代的高士,不知其乡里姓氏,以所居住的地名鬼谷为号,有鬼谷子一书,因此,论及纵横家之思想,应以鬼谷子为代表。鬼谷子现有十二篇,分为三卷,以捭闻、钩钳、揣摩、权谋等术作为主要内容

47、。纵横之学目的在贯彻自己意志,制服他人。因此对于人性的弱点、思虑的性质、揣情的技术、制敌的谋略都有精深的设计与掌握。是书实为帝王之学,所谓权术谋略、纵横捭阖,在今天的国际外交、国家战略的设计运用上,仍有很高的价值。2杂家杂家之所以名为“杂” ,是因为他们杂糅诸子的思想,自身并无一贯的宗旨。先秦杂家之作,流传至今者,有尸子与吕氏春秋二书。尸子名佼,晋国人。相传商鞅曾经奉之为师,可知尸子是战国末期的人。 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尸子二十篇,大部分亡佚,现在流传的尸子二卷,是清人汪继培的辑本。从尸子的内容来看,部分言论与儒家相通,但也有非议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说的地方,因此刘勰(文心雕龙批评尸子说:“尸佼兼

48、总于杂术,术通而文钝。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以往来各地、买贱卖贵为职业,因此累积巨大的财富,并借此取得禄位,曾任秦庄襄王之丞相。秦始皇十二年,饮鸩而死。吕不韦好客,门下曾有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大多豢养门客,著书传布天下,吕不韦也令门客各著所闻,聚成八览)、 六论 、 十二纪一共十余万言的学术著作,命名为吕氏春秋 。相传曾将此书陈示于咸阳市集,悬赏千金,给那些能对此书内容增损一字者。吕氏春秋大体以儒家为主,而参以各家之说。它采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参以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对于墨家,只取其节俭好义,不赞成其非乐非攻之说;对于法家,只取其信赏必罚的守法精神,而反对其严刑峻法;对于名家,赞同其正名观念,而反对其诡辩混淆是非;此外,对于阴阳家的五德终始、农家的重农主张,都有所取。此书瑰玮宏博,各家学说粲然兼备,是了解先秦两汉之际学术大势的重要著作。3农家13农家以“播百谷,勤耕桑,以足衣食”作为诉求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