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砒霜从古至今的中药毒理研究摘要:经砒霜提取的有效成分,现在多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回顾砒霜的研发历史以及它的药理毒理作用,以便于临床的更好应用。关键词:砒霜;三氧化二砷;恶性血液病;中药毒理学。砒霜又名白砒,是砒石经升华而成的精制品,而经砒霜提取的有效成份砷剂制成的静脉制剂,称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目前该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并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本文回顾砒霜的研发历史,并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以及毒理机制,以便这一古老的中药在以后得以更好地应用。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1、毒即谓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毒”与“药”不分,统称“毒药
2、” 。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直到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为药。如汪机说“药,谓草木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之毒” , “景岳全书”中也有“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为毒药。 ”2、毒即药物的偏性秦汉时期,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对医药领域的渗透,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毒指药物的偏胜之性。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并将 3 6 5 种药物分为上中
3、下三品,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 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日毒药攻邪也。 ”张景岳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之一。3、毒即毒副作用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
4、乱,与人为害,亦能杀人” ;唐新修本草在部分药物性味之下标明的“大毒” 、 “有毒”和“小毒” ,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后来许多本草书籍在具体的药物项下,均有有毒无毒的记载,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记述了药物的适应症、炮制方法、配伍用药的“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 、 “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二、现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现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有毒成分,科学地揭示了“毒” 的本质,为确定药物有无毒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认为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对人体有损害作用。如巴豆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巴豆油、蛋白质和巴豆毒素,所以巴豆为有毒之品。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有毒中
5、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份为非有效成份,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份,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份也是有效成份,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含有的乌头类生物碱,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即是有毒成份,也是有效成份,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中药炮制具有减毒或增效的目的。某些中药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因此通过炮制可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 现代医药学家认为毒药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并把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突变、致畸胎)。剧毒药,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治
6、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的药物;二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后果药物。砒霜性辛、热,有毒,归肠、胃、肺经,功主平喘化痰、截疟、蚀疮祛腐。古方中,砒霜一般以内服 1 日量 0.0 0 30 .0 0 6 g,或 1 日量 0 .0 10 .0 3 g 人丸、散外用,或研末外用,或入膏药贴之。因其用量甚微,单用时要加赋形剂,制成复方膏、丹后,始能内服或外用。砒霜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剧毒物质,因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及剧烈的毒副作用,经胃肠道口服给药毒性较大,剂量难以掌握等诸多因素,故而限制了临床应用。总结: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继承发扬。认真总结中药的安全性及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
7、测工作就在于更好地使用中药,为使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上发挥更大加作用,保障人民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尽快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使中药材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中药材市场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业务考核,确保流通领域药品质量;严格规范和完善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内容,对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配伍禁忌均应详细说明; 尤其是今后非处方药的中成药说明书更应是比较详细且通俗易懂;大力开展中药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研究,尽快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药方剂的功效更为几千年的历
8、史所验证,是中医学的精髓和主流但中药材成份复杂,名称混乱,不同的产地的药物功效相差悬殊,复方制剂更是如此,难以做到规范、统一中药的疗效要得到世界的承认,必须对其进行提纯、分析,并从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进行现代化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使之合理用于 I 临床治疗。砒霜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并广范应用于 I 临床, 正是由于对这一古老的中药进行了极其深入的研发,明确了它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更好地应用提供了可能。参考文献1高芳.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安全用药.中兽医医药杂志,2000,(2):4 3_ 44. 2张东玲,张秀英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5,1:51 - 5 33陈
9、怡和,祁雄,朱莹等.中药房常用饮片重金属含量测定中成药,2 0 0 3,2 5 ( 5 ):4 0 5 - 4 0 7 4严永清,余传龙,黄泰康,等中药辞海(第 2 卷)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 9 9 6 :1 4 7 2 5 Wi l l ma n C L Mo l e c u l a r e v o l u t i o n o f a c u t e 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 s J S e mi n He ma t o l ,1 9 9 9,3 6:3 9 0 6林英城,吴名耀 ,李德锐.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 肿瘤防治杂志,2 0
10、 0 2,9 ( 2 ):2 1 2 7 K i n i A R,P e t e r so n L C,T a l l m a n MS ,e t a 1.A n g i o g e n i e s i s i n a c u t e p r o my e l o ey t i c l e u k e mi a:i n d u c t i o n b y v a s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a n d i n h i b i t i o n b y a l l t r a n s r e f i n o i
11、c a c i d J B l o o d ,2 0 0 1 ,9 7:3 91 98 A k a o Y,Y a m a d a H,N a k a g a w a Y A r s e n i ci n d u c e d a p o p t o s i s i n ma l i g n a nt c e l l s i n v i t r o J L e u k L y m p h o m a,2 0 0 0,3 7 ( 1 2 ) :5 3 .9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I I )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 9 9 5 :1 5 2 10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 6 版 Mj.
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0 0 4:8 9 2 11马利华浅析有毒中药及毒剐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 0 0 4,1( 6 ) :3 7 712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 s 国家药监局,1 9 9 8 ,1 i ( 2 ):2 813胡志祥,肖金莲含毒中药毒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1 9 9 9,1(2):9 6.14孙圆媛,高月中药毒性的研究概况航空航天医药,2 0 0 3 ,1 4 (4):2 5 3 - 2 5 5 15陈达理:常用中药与不良反应 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 9 9P 7 6 77.16吴普:吴普本草 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9 8 7 ,P 4 6.17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1.18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2,7 4 ( 5 ) : 2 6 2 2 6 519陈奇,邓文龙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3 ,2 5 ( 51 4 ) 20徐树芸.建立与完善中药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 0 0 4,6 ( 4 ) :6 5 - 6 6.21 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 肿瘤防治杂志, 2 0 0 2,9 ( 2 ) :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