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文学下学期作品分析(整理 by 佘妙侬)四、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
2、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拉莫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 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
3、足后就妥协投降。 五、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小说通过了 3 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于连收到马蒂尔德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 (“要准备战斗” ) 3 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 ,
4、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六、葛朗台形象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通过对葛朗台的发家史以及其敛财的行径、吝啬的生活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奸诈、狡猾、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经典形象。1.葛朗台对外人的吝啬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除了葛朗台一家外,还出现了不少“外人” ,如克罗旭家和格拉桑家,还有佃户和佣人。葛朗台对待外人十分吝啬,如在他们拜访自己的时候,也不愿意多点一根蜡烛,委托他们办事也千方百计不支付路费。2.葛朗台对
5、亲人的吝啬葛朗台不单只对外人吝啬,对他至亲的妻女也十分刻薄。他对待自己的妻女完全就像对待佣人,每天她们都在在昏暗的屋子里做着针线活。每年无论天气如何,都只有到了规定的时间才能烧火。3.葛朗台对自己的吝啬葛朗台手握巨款,对其他人十分吝啬,而他对自己也很不好。在穿衣方面“他的衣着始终如一,一七九一年是什么装束,今天还是什么样的装束。 ”在住宿方面,葛朗台宅是令人吃惊的,不符合葛朗台家产的寒酸。他从来不曾享乐,当然,他最大的乐趣在于他密室里面的金子和其他资产。葛朗台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初期的法国,资本家冷酷无情,金钱导致人性的扭曲和沦丧的状况。7、爱玛悲剧的根源(复辟王朝后期和七月王朝统治时期)1.
6、修道院的贵族式教育2.对贵族生活的仰慕和对浪漫爱情的追求3.邪恶势力的欺骗、利用,平庸污浊的社会风气八、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他是 19 世纪俄国浪漫主义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的开创性、独特性、民族性和典范性。他第一个在俄国把文学提高到民族事业的高度来认识,认为作家是人民感情和智慧的表达者,作家的任务是要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同时他又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他把文学语言和大众语言区别开来,从语言的混沌中发掘出最简洁有力的文字。他的语言结构、语法结构及基本词汇,成了现代俄罗斯语言的基础。9、 叶甫盖尼奥
7、涅金的艺术特色(1)这部诗体小说主要描述二十年代俄国的上层社会的生活,它以简洁的笔触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习俗,讽刺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贵族和乡村地主,画面广阔,细节描写精确,所塑造的人物及其环境都具有典型性。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起了很大作用。(2)书中吸收了拜伦长诗的一些艺术技巧,运用大段的抒情插叙,抒情性是叶甫盖尼奥涅金最显著的特色。(3)在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方面,全诗分八章,每章节数不等,每节十四行,形成了所谓“奥涅金诗节” 。(4)语言上,作为俄罗斯语言和俄罗斯文学的创造者,普希金把诗的精炼、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典范的俄罗斯文学语言,它既是诗的,又是散文的
8、。十、为什么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 19 世纪 20 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 十一、试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安娜对生活的这种渴求是有其合理性的,在伏伦斯基的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表现出了
9、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安娜无法在这个虚伪冷酷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用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托尔斯泰对安娜同情又谴责。安娜的追求尽管有合乎善与人道的一面,但离善与人道的最高形式爱他人,为他人而活着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是作者对安娜态度矛盾的根本原因。十二、简述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上:(1)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除了对人物一生的心里运动过程的描述之外,小说
10、中还有许多对人物瞬间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2)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3)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艺术结构上:小说用有形和无形的方式使两条主线联结成自然而严整的拱形结构,这是托翁在小说结构艺术上的独创。(1)首先,小说在两条主线之间穿插了奥勃朗斯基和道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中间线,在外部结构上成了两条主线的拱顶结合处。(2)其次,小说运用人物向心对照法沟通了两条主线间的内在联系。安娜和列文的对照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此外,安娜和道丽、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和卡列宁也形成对照。#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相同点
11、:(1) 都是 19 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2) 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腐朽人生观。于连 曾熟读拿破仑、卢梭等人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他天真地以为靠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为了向上爬,他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曾受到俄国王子 56 封情书的启迪。拉斯蒂涅有二位“人生的导师”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他到巴黎之初曾想通过勤奋努力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有钱便有一切。于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不同点:(1) 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于连出生于平民阶层,备受压抑,反
12、抗是其性格的主导面。拉斯蒂涅出生于贵族,他看到资产阶级用金钱向贵族进攻,贵族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步步后退。(2) 反抗的方式不同。于连曾经以占有贵夫人和贵族小姐作为报复来争取与贵族的平等,显示出平民的阶级意识和抗争精神。法庭上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可见他永远与贵族阶级格格不入,表明他还未曾丧失平民的良知,他的平民意识始终没有泯灭,最后为了维护平民的尊严,他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拉斯蒂涅则放弃了贵族的传统观念,开始走一条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道路,即贵族向资产阶级转化。通过追求一个巴黎女人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他接受了鲍赛昂夫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把男男女女当马骑”和伏脱冷“不是靠天
13、才就是靠腐败”的思想灌输,因此他能够爬到社会的顶端也是社会环境的使然。(3) 价值取向不同。于连追求的是一个平民能够生存,能够飞黄腾达,他希望拿破仑时代的再次到来,但是,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于连的梦想永远也不会实现。拉斯蒂涅一开始曾想通过勤奋学习来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他很快发觉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于是他彻底接受了资产阶级肮脏腐朽的人生观。(4) 最后结局不同。于连昂然走上断头台,以大无畏的举动维护了平民阶级的尊严,并向贵族资产阶级发出了最后的抗议。拉斯蒂涅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最后官至副国务秘书。(5) 典型形象的意义不同。于连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青年反抗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拉斯蒂涅形象
14、反映了作品的两大主题:一是贵族阶级无可奈何的衰亡;二是金钱的罪恶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十三、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这件 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 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
15、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索尼雅的人性光辉指引下,皈依了宗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善于思考,探索人生道理,对社会认识深刻;又感受细微,内心敏感脆弱,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孤独的精神疲惫之中,不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这个人物形象使罪与罚的主题走向深入,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