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非诚勿扰看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摘 要:婚恋问题,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当代中国青年恋爱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告别传统交往模式,走近网络鹊桥,择偶条件在重“情”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向重“利”的倾斜,情爱表达以及性观念,由委婉含蓄走向大胆直白,日益显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当代青年婚恋观,已经从“相对感性单一”向“功利多元”转变。关键词: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曾经,我们为西厢记中崔莺莺不愿攀附权贵、为了爱情私定终身的坚贞爱恋脉脉倾心;如今,我们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马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津津乐道。2010 年,随着各地电视台相亲类节目
2、的热播,尤其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一骑绝尘,人们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关注持续升温,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思考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命题。 一、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嬗变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定义,婚恋价值观,指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或几代人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价值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其婚恋价值观正随社会变迁而悄然发生着变化。1.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例 1:Ton
3、y 陈, 非诚勿扰第 40 期(2010.07.03 )3 号男嘉宾,百合网会员。2010 年 5 月底,百合网(婚恋交友专业网站)通知 Tony 在上海报名非诚勿扰及初试。6 月中旬,他接到节目编导通知到南京复试,之后通过复试入选节目,成为男嘉宾。节目现场,Tony 未能与任何一位女嘉宾牵手成功,下场后他告诉笔者:“参与节目只是我找女朋友的一种尝试,亲朋介绍、网络交友我也都在进行” 。2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恋爱交往也在现代媒介的不断更新中,借助大众传播工具,突破传统的“媒妁之言” ,沿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网缘关系”的路径发展,恋爱方式日趋多
4、元化。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未起步,青年的恋爱对象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的介绍,方式比较单一。1979 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商品信息突发奇想,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依旧独身的原因,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开启了人们通过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进行征婚的先河。继“征婚启事”后,婚姻介绍所如雨后春笋在全国遍地开花。20 世纪90 年代,电视征婚开始出现,较早的一批节目有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湖南台的玫瑰之约、上海台的相约星期六、辽宁台的一见倾心等等。进入 2000 年,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带来了无限可能
5、性,人们通过一根网线超越时空连接起来,网恋开始流行。据专业统计,2005 年中国网上婚恋市场规模达到 9100 万元,同比增长 145.9%。中国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交友网站较往年大规模增长,使用率达 19.3%。 2009 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随机抽样调查了世纪佳缘网站中 7.8 万名会员,年龄覆盖 23-35 岁适婚青年,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寻找、结交对象的首选方式之一,96%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通过互联网寻找结婚对象。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但新兴的征婚方式,使传统介绍人的“把关”作用消减,交友双方
6、身份的真实性打折,从而使婚托、婚骗有了可乘之机。2.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择偶标准更加务实且物质化例 2:马诺, 非诚勿扰第三期(2010.01.17)11 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男嘉宾问她“是否愿意一同骑单车” ,马诺说“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 ,于是被网友称为“拜金女” 。朱真芳, 非诚勿扰第二十期(2010.04.18)2 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她拒绝男嘉宾握手时称:“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 20 万” 。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时,她说:“因为我的男朋友就是要 20 万月薪才行” 。随后3几期中,她又陆续抛出了她择偶的条件:“我要选择的是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人才中的王子”
7、,而“给不了我住豪宅的梦想”的男嘉宾将不予考虑。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 “50 年代选英雄,60 年代找贫农,70 年代奔军营,80 年代求高知,如今看好孔方兄。 ”这句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1989 年,学者李银河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随机选出 300 人,男女各半,用内容分析法归类发现,当时最受国人重视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等。上世纪末,徐安琪等学者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对中国人的择偶偏好进行了 50 年的比较研究,发现除了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政治因素明显
8、减弱外,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逐渐被重视。近几年,随着经济环境的震荡起伏,国人的择偶标准更趋理性务实。 2007 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希望找个人分担经济压力”的只占 2%,国人择偶观还相对感性。2008 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逆转,对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产生了强烈冲击,近 70%的人开始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74%的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 ,41%的女性认为择偶对象必须有房,择偶观开始挂钩于物质经济,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驾齐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与百度网络联合发布的2010 年中国青年网民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 “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婚恋对象。与此数
9、据相呼应的是,广州妇联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愿意嫁给“富二代”的女生最多,占 59.2%,其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适度的务实可以矫正盲目的爱情,但过度的务实,却让当代青年给自己贴上了“拜金女” 、 “剩男” 、 “剩女”的标签。 3.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例 3:徐春春, 非诚勿扰第四十六期(2010.07.24)1 号男嘉宾。在节目中,他希望“我的爱情过程,首先是一见钟情,然后迅速坠入爱河,然后快速地走近婚姻的殿堂” 。这,即是当下人所谓的“闪婚” 。419
10、50 年婚姻法的颁布,给婚姻自由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婚姻不再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进行的一项从众行为,结婚与否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当代青年对婚姻既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也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追求超前、新鲜生活方式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理念。当代青年认为,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最重要的是满足情感上、心理上的寄托与需要,从而共享人生之乐与幸福。他们愿意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感情需要等选择婚姻生活,于是社会上衍生出多种婚姻形态。据了解,现在试婚、闪婚、急婚、裸婚、隐婚、 “周末夫妻”等婚恋形态,已被当代青年接受与认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公众对以下几种新型
11、婚姻形式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为 48.18%;隐婚为 52.15%;闪婚为 34.11%;不婚为 62.17%。这些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的出现,是社会压力的衍生物。譬如裸婚,即指结婚“无房无车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 ,是由婚姻成本高衍生而来。网友们称裸婚是高房价赐给青年人的“新时尚” 。再如隐婚,是指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并不对外宣称“已婚”身份。如今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由于工作压力所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隐婚族” 。当代青年呈现的婚姻态度,是社会挤压造成的人的本能的一种反馈,这些态度亦会因社会发展而继续变化。 随着离婚率、晚婚率以及终身不婚率的上升,婚前性关系和性行为的日益
12、普遍,所谓的“变异”家庭增长很快。除此之外,再构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等也在社会生活形式中占据相当比例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当然,这些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模式,传统型婚姻家庭模式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4.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性观念更加大胆开放例 4:马诺, 非诚勿扰第五期(2010.01.31)11 号女嘉宾。节目中,三号男嘉宾说到自己谈过七八个女朋友后,主持人问马诺:“这个数字和你比怎么样” ,马诺答:“还没有我的零头多”!此外,她还曾表示自己有收集丁字裤(一种情趣内裤,可以增添性感)的爱好。性观念是对性的一种态度、评价和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泛道德论,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性
13、看作是“万恶之源” 。人们对性讳莫如深、5耻于公开谈论。而今,性爱日记、性爱视频、裸照等床笫之事没有不敢公开的。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1992 年,吴鲁平所做的调查表明,对于恋人之间的婚前性行为,持明确反对态度的青年占 55.7%。1998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占 32.5%。2002 年,田毅、陈景璐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显示,在回答“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时,非常同意的占 11.66%,同意的占 45.67%,二
14、者相加为 57.33%。2006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全国 5459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8%的人认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只有 11.8%的人认为不可以。 2009 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显示,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数仅为一成。当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尚未进入人们生活时,社会好似一个平面体,个体在其中保有基本的安全感,信息获取相对封闭。然而上世纪 80 年代起,通讯信息快速大量涌入,社会开始越来越立体,当代青年逐渐丧失生物体本能渴求的安定感,传统思想与西方观念碰撞出的内心躁动,使自我可控性逐渐缩水,性价值观的约束力也开始下降。性观念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开放无
15、度引发的“一夜情” 、 “换妻”等现象,却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堕落。 二、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嬗变的原因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嬗变,不仅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受青年个体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还受社会物质生活水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制约。1.经济体制转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互动结构,给人们的意识、理念体系带来全面影响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当代青年身处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婚恋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这一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使人摆脱了对其所在群体的依附,尤其是广大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
16、6来越自强自立,婚姻不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筹码。市场经济倡导的平等互利理念,一方面造就了青年男女更趋独立自主,婚姻自由度日增,夫妻间的关系由附属转变为平等,一些个人本位的婚恋新形式出现,婚前财产公证和协议离婚也普遍被接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使青年男女的婚恋更趋务实,人们越发看重对方的教育背景、职业收入、住房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在玫瑰与面包的博弈中,面包越来越占据上风位置,随之而起的是一群爱情投机分子,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归宿,利益甚至成为婚姻天平的重要砝码。2.中西文化的日益频繁碰撞,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多元化、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人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贬低和压抑男女之情
17、, “存天理,灭人欲” 。改革开放为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提供了快速通道,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摩擦碰撞,让国人禁锢的性观念步入开放,未婚同居“常态化” ,离婚率攀升, “小三”防不胜防。西方强调性自由与性解放,认为人类的性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欲望,不应当压抑;婚姻则是满足人们对性的需要,婚姻的延续或变更由当事人意愿而定。正如学者孙抱弘所说:“当代青年对于婚姻中爱的关切明显提高,对于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特别是对于以往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默认的有性无爱乃至无性无爱的婚姻,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持否定立场” 。此外,在西方享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对待性只是欢乐与享受,而没有了责任感。学习性技巧,提高性能力,享受
18、性乐趣,成为青年男女普遍关心的内容。 3.社会开放改变了社会环境,充分释放了人际交往的空间,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模式。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一个身份结构体系稳固、低流动的社会。随着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播工具的发展,社会流动加快,交往活动呈开放趋势。以前,年轻人想要寻觅到一个理想的伴侣,主要依靠自己结识和亲戚朋友的介绍。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择偶方式日益社会化,征婚广告从报刊覆盖到广播、电视、网络。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平台。同时,已婚人口潜在的婚姻替代资源比以前更丰富,婚姻重组几率也增大了。7此外,在信息交流更趋开放的环境下,青年们
19、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等多种渠道,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自己所处的环境等情况和问题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人们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当代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始终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计划生育等方针政策的影响,可以说,当代青年婚恋呈现的一系列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是时代赋予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认为:人到了顶峰,能感到情感的激荡,那种情况下的喜悦超越一般的物质需要,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是比自我实现更高的一个层次。在爱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峰体验。为此,当代青年男女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爱的前提
20、下,端正婚姻的动机建立起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婚恋与事业并不矛盾前提是恋爱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应成为相互的精神寄托,成为彼此进步的动力;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总之,当代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已从感性单一模式向功利多元化转变。这一变化,一方面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契合,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都应以情感和两情相悦为基础。马克思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继发性的社会问题。 李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王珑玲中国女
21、性恋爱观的变迁2004-3-18 10:06:24 来源:易文网1传统女性的恋爱观中国女性始终生活在最为完善的和彻底的男性文化环境中。女性本来应该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的主体,然而自从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之后,千百年来,女性在世界范围内被当作“第二性”来看待,女性作为主体的身份被剥夺,沦为男性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尊严。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男性为主导的观念象一张无形的网,束缚了女性的肉体和心灵,这张网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在七千多年的父权制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制的历史中,被不断地强化和巩固,使得女性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形成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被动、顺从、依附和自卑的特点。正如
22、恩格斯所言,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 而妻子则被贬低 , 被奴役, 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 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 ”中国妇女在长期受奴化过程中默认了这种屈辱的身份和地位, 形成了极强的依附心理, 因此她们的恋爱观自然也表现出与之相应的特征。这种特征首先体现在女性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是被动接受。许多女性以谈论爱情婚姻为耻, 在终身大事上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中国古代婚姻的主要内容。 诗奇风南山中就写到“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这种做法成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婚姻形式。而“媒妁之言”是与“父母之命”直接相关联的,是封建婚
23、姻制度的另一要素。凭着媒人的一张嘴和父母的一句话, 不论对方如何, 女性都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嫁给对方,数不清的女性为此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第二,传统女性信奉男主女从的婚恋观,认为女人生命的全部在于家庭。“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 也是女人对自己的要求。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和感情依附使得女人只要操持家务, 做贤妻良母, 不该有任何其他非份之想。男人是女人生命的中心, 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为男人而活, 给男人当妻子, 替男人生孩子, 帮男人待奉公婆。第三, 视贞操重于生命,高于一切。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直接表明了当时的女性一旦失去贞操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全部幸福。丈夫早逝的
24、妇女无论老少都应守寡终生。即便为生计所迫改嫁, 也会终生遭受鄙视。解放后的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力。但由于我国女性的翻身解放直接受益于民族民主革命, 她们是随着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解放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待遇, 因而缺乏西方妇女那种痛苦的自我追求过程, 在心理上没有建立起自觉的主体意识, 做着近乎传统的妻子、母亲, 维持着低质量高稳定的婚姻。92现代女性的恋爱观(1)现代女性恋爱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女性同男性一样享有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女性的自我意识产生了觉醒并开始复苏。特别是近
25、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行, 社会体制的全面变革, 使女性的生存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女性在告别了单纯依靠男性生活的时代之后,开始形成新的恋爱婚姻观。这种现代恋爱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把妇女推向了广阔的社会。城市女性可以有第二职业或业余经济活动, 下岗女工需另谋职业, 农村妇女在种植、养殖、加工、家庭商业等许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参与作用。近年来小保姆和打工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这有利于女性实现经济独立和人格自主。其次, 经济发展使家用电器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服务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微波炉、自动洗衣机、洗碗机、成品食物、邮购服务、钟点工等使女性逐渐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
26、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再次, 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为女性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职业创造了条件。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使得科技日益现代化, 电脑的普及又使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信息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使女性体力较差的弱势在工作中得以避免。另一方面, 女性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特定的优势。比如在教育、文秘、公关及服务业中发挥心理细腻、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感情丰富的优势, 会比男性更容易成功。女性一旦通过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上获得较多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面对男性的自卑和依附心理自然会消失。最后, 紧张的竞争压力 , 使人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向
27、事业和工作 , 无暇顾及他人的私事, 社会舆论对婚姻的控制力降低。各企事业单位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 更多地注重才能、业绩, 个人生活问题已不作为主要考察因素。这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体价值, 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女性从中获得10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下一页中国、視聴者募集、複数若男女誕生恋愛番組非誠勿擾(冷断) 大反響呼。今年1月放送以来、衛星番組対象視聴率、数週間連続記録。番組、24 人女性主導権持女性質問、男性出場者主導権持男性質問部分。、容姿、学歴、職業、性格異女性、出場者男性、出、気入手元押自分消。次、主導権男性移、男性点灯女性質問。最終的、気入女性、手誕生。中国90 年代末見合番組。
28、湖南省局、湖南1998 年放送番組 玫瑰之約 人気呼、全国局真似。10年以上前当時、出場者前、世間体気控目、相手対条件、含言方多見。10年後、80 年代生、90年代生若者結婚適齢期入。不動産市場教育、医療、10年間変化、若者結婚観大変化、車家物質面条件、語。変化番組表。 一緒行男性問対、 中泣方答女性。受、 好。、着、貯金額600万元(日本円8153万円) 富二代(金持親持男性) 。家 農村出身嫁発言、出場者男性母親。度重合視聴者目引。穏控目、見合時代終告、粗野無遠慮恋愛時代迎。、金銭社会的地位、性別役割、家庭関係結婚価値観前、自分答求彷徨若者姿。妇联调查国人婚恋观:7成女性称男方有房11才嫁
29、2010年12月16日10:08新华网周宁 我要评论(8020)字号:T|T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题:中国“剩男剩女”的婚恋观究竟是啥样? 解读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新华社记者周宁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15日联合发布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调查,从多元的婚恋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单身人士婚恋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男公务员” “女教师”成择偶“香饽饽”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以下依次是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等。这说明女性在择偶中倾
30、向于寻求稳定;383的受访男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为教师,以下依次是公务员、医务工作者、金融财会人员等。521的受访男性对女性的职业没有要求。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总干事田范江认为,调查结果说明男性对女性的职业要求不高,希望伴侣的职业稳定,能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照顾家庭。报告指出,农业户口的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差异较大:在受访的农业户口的农村女性中,仅有07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因此农村男性择偶非常困难;而农业户口的城市男性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的比例仅为33。田范江说,这表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村人(如农民工)受城市文化熏陶,其婚恋观已发生变化,不愿与农民结婚。“男性无房结婚免谈” “婚前财产公证
31、难接受”在所有备选择偶标准中,除“道德人品”和“脾气性格”外,男性和女性在择偶中最看重“感情投入” 。 “剩男”和“剩女”最大的不同是:男性在择偶时主要追求女性的外貌,不太看重她们的工作能力;而女性主要追求男性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具体来看,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其中,65左右的女性希望男性的收入比自己多1倍以上,而逾63的男性对女性收入的要求不高。12此外,近30的未婚女性难以接受婚前财产公证;超三成受访女性主张“男性为结婚买单”或“男方出大头,女方出小头” ;在婚后财产处置问题上,男性更主张家庭财政 AA制,而532的受访者认同妻子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社会
32、学家李银河分析认为,有些女性存在弱者心理,觉得男方购房理所应当,这是典型的封建观念,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的精神不符。本次调查的执行者、婚恋专家王治国指出,现在单身人群的择偶期望存在明显误区,“择偶错位(期望错位) ”影响了人们的择偶行为。报告反映出当下婚事中不少女性将婚姻视为一种社会保障,不久前公布的新婚姻法征求意见稿 ,正冲击着“傍大款” “房子都比男人可靠”等被扭曲的婚恋观。“剩女”门槛约27岁 “剩男”门槛约30岁报告显示,女性的择偶压力主要源自于男性对女性年龄的要求,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约32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结婚年龄为2024岁。可见年龄对女性的择偶相当残
33、酷。此外,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报告认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其事业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经济实力,说明女性更愿意嫁给成熟男。“80后”择偶更听“父母命”报告显示,238的单身人士的父母在到处帮他们找对象,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报告还显示, “80后”在择偶中更遵从父母的意见,因父母反对而与恋人分手。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教授蒋永萍分析说,这说明一方面由于“80”后独生子女居多,经济上尚未独立,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择偶中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意见。多数“剩男剩女”在受访中表示需要接受多种形式的婚恋指导与援助,他们认为单身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子太窄
34、、自己不够积极主动、感情受过伤害、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等。“受访者普遍希望接受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婚恋咨询与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活动、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如何在择偶中积极主动,这说明中国的婚介市场潜力巨大。 ”田范江说。13从被动接受婚姻到“自己找婆家” ,从速配爱情到“丁克”家庭,从“剩女”流行到“我的生活我主宰”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改变了女性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婚姻对女性而言仅
35、仅意味着传宗接代,于是,包办婚姻、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现象长期存在。女性只有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彻底改变了这一切。195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女性进入了择偶自由的历史阶段。“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 ”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唱
36、出了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 “模范” 、“英雄”成为女性择偶的关键词。虽然是“自己找婆家” ,但小芹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秧歌队里风华正茂的女青年褚琴,于是两人结为夫妻。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 组织安排。在这种安排下, “先结婚后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解体,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婚大潮。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这被社会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37、“单身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离婚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显然是悲剧大于喜剧。可以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女性为自己的解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不管怎样,追求婚恋自由,已经成为女性的普遍共识。乱世不谈爱情。从“为了革命”而结婚到回归个人意志,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自由、平等的新婚姻正欲一路前行,浩浩荡荡的“文革”却已拉开了序幕。很多现在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荒唐的事,当时却在生活中认真地上演。那时候,一件鲜艳点的衣服一不小心就成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代表。所以,人们的着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爱情属于被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因此谈恋爱只能是“地下活动” ,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
38、志,结尾也一定要“致革命的敬礼” 。14乱世不谈爱情。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红配红,黑找黑,当然也不乏主动或被动攀高枝的。在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婚姻的功能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安定。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尤其是对于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女知青来说,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曲折、悲情。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热情而到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她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了。 ”很多在文
39、革期间结婚的女知青,都像这位漂亮女生一样,出于生存的考虑,只要能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就够了。而更多的女知青后来回到了城市。她们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难,返城后又因为早已过了结婚年龄而成了大龄单身青年。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单身潮” 。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 。所以,女性再一次成为“单身潮”的主角。“文革”结束后,整个社会拨乱反正回到正轨,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1980年,实施了30年的婚姻法进行了首次修改。其中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将“感情确已破裂
40、”作为离婚的条件。“遇罗锦离婚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遇罗锦当时迫于生存压力,嫁给了一名普通工人。但两人一起生活才两年,婚姻就触礁了,遇罗锦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诉状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他们一起去香山赏红叶,可走到一半,她丈夫忽然想起菜市场正在卖处理的黄花鱼,于是赶去排队买鱼了遇罗锦说:“我应当结束这种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而她的丈夫却认为她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遇罗锦离婚案”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报纸批判她不检点,有人称其“堕落” ,法院审判更是一波三折,但遇罗锦最终还是离婚了。个人意志终于得到了尊重。政治因素在婚姻中的绝对强势地位迅速衰退,情感、人
41、品、学识等因素开始重占上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女性择偶的理想对象。“谈恋爱”终于成为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曾经,上海外滩情人墙挤满了一对对热恋的男女,浓情蜜意却连手也不敢拉一下,生怕被工人联防队的手电筒照见。但庐山恋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吻开了, 原野开禁了,恋爱不再是洪水猛兽。开放的中国刚刚打开一条门缝,但此时,中国女性的婚恋观依然是传统和保守的。速配爱情、试婚、 “丁克”家庭、熟年单身传宗接代的概念被时代弱化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各种思潮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温饱问题基本
42、解决后,情感需求迅速膨胀,婚姻呈现出五花八15门的变化。经济大潮对婚姻的冲击最为明显。 “万元户”早已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住房、户口都成为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中期,涉外婚姻突然激增,在拿婚姻作跳板出国的人当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爱情不再神圣至上。 非常男女 、 相约星期六 、 玫瑰之约等电视速配节目的出现和风靡,让爱情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游戏。性渐渐成为公开的话题。未婚同居虽属“非法”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偷尝禁果” 。与此同时,一种舶来品 “试婚”出现了。小琳曾经是“试婚一族” 。1990年,她从遥远的边陲小城来到上海读大学,并在这里落户。纯真浪漫,相信爱情,又害
43、怕失望,加上孤身一人,这些原因促成小琳走上了“试婚”的道路。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找的另一半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人,这其中的变数太多。而结婚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果单纯从感情方面来考虑结婚与否,显然太理想化了。真正稳固的家庭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这其中当然包括我做的菜是否好吃、他的工作能力如何、彼此的性格能否相适应”后来,小琳经过两年的“试婚” ,感觉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和男友分道扬镳。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有另一种婚姻时尚 “丁克”家庭,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丁克”家庭从概念上讲,是指那些拒绝生育子女的家庭。据上世纪90年代一份对“丁克”家庭的调查问卷显示,他们之所以选择不生育
44、子女这一生活方式的原因,一是出于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二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三是为了实现自我。如果说, “试婚”和“丁克”还仅仅流行于小众的人群中,那么,中国第三次“单身潮” ,无疑是一场对婚恋观念的大冲击。这场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单身潮”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那些追求自由婚恋的青年男女不是被动单身,而是主动选择了单身。一位新生代作家这样分析第三次“单身潮”的成因: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很低,单身成为“众矢之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单身分不到房子,一些人为此被迫结婚。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社会对单身的容忍度在增加,经济上的逐步宽裕也为“熟年单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1995年
45、的上海,一些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女性单独拿到了房屋补贴,成为“单身潮”的标志性事件。“熟年单身”现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尤为突出,其中单身女性远远超过男性。据当时的一项调查,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要比单身男性多出50。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学者陈慧平则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熟年单身”的成因。她认为,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当生育不再与婚姻的传统模式紧密结合时,原本息息相关的人类繁衍、生活、爱情、性爱和亲子等关系就被打破了。 ”其直接结果是传宗接代的概念被时代弱化,而曾因此备受道德压力的中国单身人群将越来越轻松。“人品” 、 “才能” 、 “性格” 、
46、 “外貌” 、 “身体状况”分别列在当前年轻人择偶标准16的前五位,年轻人更期望自己的另一半具有“正派宽厚” 、 “德才兼备” 、 “善良温柔”等品格跨入新世纪后,中国女性的脚步继续跟着时代向前迈进。“我单身,我碍着谁了?”30岁的林芳菲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如果没有真心喜欢的人,与其随便找个人过一辈子,误人误己,还不如一个人来得潇洒。 ”旁人眼中的林芳菲属于典型的“三高”女性: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这类女性还被称为“剩女” 。生活中唯一缺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早该解决终身大事的年龄,她还没有一个可以谈婚论嫁的对象。而在她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没有男朋友,下班后我可以上网跟朋友聊天、参
47、加拉丁舞培训班或者去健身房练瑜珈,生活非常充实。 ”但这样的潇洒,却很难被父母接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去婚姻介绍所替女儿物色男朋友,已成了林芳菲妈妈每周必修的“功课” 。尽管效果并不理想,女儿显得很不乐意,而且成功率很低,但为了女儿的幸福,林芳菲妈妈始终乐此不疲。“见过几个男生,没有感觉,话题也谈不到一块去。 ”林芳菲无奈地说:“要不是为了不让我妈伤心,我真懒得去相亲。 ”当被问到她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时,林芳菲思索了片刻说:“感觉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要会体贴人、有责任心、孝顺老人。 ”这种想法和大多数年轻人的观点不谋而合。据一家婚恋网站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人品” 、 “才能” 、 “性格” 、 “外貌” 、 “身体状况”分别列在当前年轻人择偶标准的前五位,年轻人更期望自己的另一半具有“正派宽厚” 、 “德才兼备” 、 “善良温柔”等品格。当女性有可能抛却经济因素来考虑择偶条件时,她们往往更多地强调人格尊严、自由和独立。有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正在拥有自己独立的居住空间。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北京的一项购房调查中,13.6的单身职业女性认为购房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