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清明节的介绍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 、“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 ”,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 、“二寒食”、“三寒食 ”,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
2、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 )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二、清明节的由来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 3 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 3 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 3 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
3、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 。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 ,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 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
4、一次澡。上巳节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也有过“三月三“ 的习俗,“曲水流觞“便是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都读到过。至于清明祭祖的风俗,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之推而设。朱旭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后人附会的说法,就像将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块儿那样。寒食节的来历与古代取火困难有关,一旦得到火种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在屋子里设火塘的风俗。而寒食节便是一年一度“改火“ 的日子,人们在那几天要替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扫并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