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93.10KB ,
资源ID:849859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4985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方波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方波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doc

1、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0目录1 技术要求 12 基本原理 13 建立模型描述 24 模块功能分析或源程序代码 25 调试过程及结论 45.1 调试过程 .45.2 结论 56 心得体会 77 参考文献 .8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1方波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的设计1 技术要求已知某一周期性方波,用 matlab 仿真软件演示谐波合成情况,讨论参数对分解和合成波形的影响。2 基本原理根据三角傅里叶级数:t1+Tt1 cos2()=1+1 2()=2(1)1+1 cos()cos()=1+1 sin()sin()=0,(2

2、)1+1 sin()cos()=0 m、 n为任何整数(3)对于任何一个周期为 T 的周期信号 f(t) ,都可以求出它在上述各函数中的分量,从而将此函数在区间(t1,t1+T)内表示为 ()=02+1cos()+1cos(2)+cos()+1sin()+2sin(2)+ +sin()+=02+=1cos()+()(4)这就是函数 f(t)在上述区间内的三角傅里叶级数表达式。方波函数表达式:(5)()=1 0/2 () /2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2先把这个函数展开为三角级数,为此就要求出分量系数 a 和 b。0=20()=2T202=0(6)=20()

3、()=220cos()2cos()=0(7)=20()()=220sin()2sin()=4 当 n为奇数0 当 n为偶数 (8)因此,该非周期性方波在区间(0,T)内可以表示为()=4 sin()+13sin(3)+15sin(5)+(9)3 建立模型描述4 模块功能分析或源程序代码figure(1)ts=0.0001;t=0:ts:4*pi;%t 的取值范围为 0 到 4*pi,间隔 0.0001 取一个点f=1/ts;N=length(t);y1=square(0.32*pi*t);%产生一个方波plot(t,y1);利用 Matlab 画出方波波形 根据公式(9)令=1分别作出各次谐波

4、的波形分别作出不同次谐波叠加后的波形将各波形图叠加作图与方波比较得出结论:方波可以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3title(产生一个方波);pausehold onfigure(2)subplot 321y2=4/pi*sin(t);%频率为 1(f=1/2*pi )的正弦基波%plot(t,y2);title(正弦基波)subplot 322y3=4/pi*(sin(3*t)/3);%三次谐波plot(t,y3);title(三次谐波)subplot 323y4=4/pi*(sin(5*t)/5);%五次谐波plot(t,y4);titl

5、e(五次谐波)subplot 324y5=4/pi*(sin(7*t)/7);%七次谐波plot(t,y5);title(七次谐波)subplot 325y6=4/pi*(sin(9*t)/9);%九次谐波plot(t,y6);title(九次谐波);pausefigure(3)subplot 221y7=4/pi*(sin(t)+sin(3*t)/3);%将前两次谐波叠加plot(t,y7);title(前两次谐波叠加)subplot 222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4y8=4/pi*(sin(t)+sin(3*t)/3+sin(5*t)/5);%将前三次

6、谐波叠加plot(t,y8);title(前三次谐波叠加)subplot 223y9=4/pi*(sin(t)+sin(3*t)/3+sin(5*t)/5+sin(7*t)/7+sin(9*t)/t);%将前五次谐波叠加plot(t,y9);title(前五次谐波叠加)%重新定义 y,把各次波形数据存为一个三维数组y=zeros(10,max(size(t);x=zeros(size(t);for k=1:2:15x=x+4/pi*(sin(k*t)/k);y(k+1)/2,:)=x;end%将各波形叠合绘出pause,figure(4),plot(t,y(1:9,:),title(各波形叠合

7、)5 调试过程及结论5.1 调试过程在调试过程中,编写方波时由于当时没有注意方波扫描的精确度,将 ts 的数值选取的过于大了而导致方波的波形出现了大的失真,经过反复几次的调试后终于得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波图形。由于在设计之初是要将方波与后来要形成的多次正弦波叠加后的波形放到一起,所以对于方波周期的选取以及方波振幅的确定也尝试了好多次。最终才将这两个数值确定下来。本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要证明方波能够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所以程序的设计目的在于体现分解的过程以及最后 n 次谐波叠加后所形成的波形是否为方波。根据上述公式 9 得出的方波表达式,令 =1 后分别画出 y=4/pi*sin(t)的正弦基波

8、、y=4/pi*(sin(3*t)/3)的三次谐波、 y=4/pi*(sin(5*t)/5)的五次谐波、y=4/pi*(sin(7*t)/7)的七次谐波以及 y=4/pi*(sin(9*t)/9)的九次谐波,为了能够充分的显示风波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5的过程,又分别作出了前两、三、五次谐波叠加的波形。最后为了能够完美的证明方波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利用了一个 for 循环语句画出了经过前 n 次谐波叠加后的波形(其中令 n=15) ,并且与之前程序最开始画出的方波波形相互叠加。由于经过三角级数傅里叶分解得到的方波表达式是一个非周期性

9、函数,故只有当无限次谐波叠加后才能形成正真的方波,所以本次的实验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本想在程序中作出其误差的图形表示以及计算出不同次数的方波叠加形成的方波所造成的误差,但由于知识以及能力有限,经过多次尝试无果后放弃了计算误差这部分项目。造成了一定的遗憾。5.2 结论经过此次的实验,充分的证明了方波能够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叠加次数越多误差越小越接近方波真实的波形。所得波形如下所示:图 5-1 方波波形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6图 5-2 各次谐波波形图 5-3 叠加后的波形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7图 5-4 前 n

10、次叠加后的波形6 心得体会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知道利用 Matlab 所得出的结果与利用理论知识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方波,正弦波,以及正弦波叠加后的波形都能够利用程序编写出来的,并且通过利用 Matlab 所得出的波形能够很清晰的表达出各个波形的物理意义。Matlab 是一款非常强大非常实用的软件,利用 Matlab 我们不仅能够证明许多数学上的问题,而且许多我们通过理论知识所无法计算的问题都能够解决,比如说我们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人工计算我们能够得出方波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却是一个非周期性的,我们无法准确的算出方波的波形。但是利用 Matlab 却是能够做到。通过利用 Matlab

11、 进行仿真,仅仅用一个循环语句就能够让我们的波形无限的接近方波的真实波形,而且我们还能利用 Matlab 计算出不同次正弦波叠加后所产生的误差并且通过图形模式表示出来以及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三维坐标模型将方波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的趋势表示出来,使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方波是如何分解为多次正弦波之和的。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课程设计 3(信号与线性系统) 课程设计说明书8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真的很难忘,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课程设计。开始做课程设计不知道从何入手,困难很多,经过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终于了解了许多。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主要的是我对 Matlab 的运用更加熟

12、练了,同时对信号这门课的知识又弄懂了不少,增加了对信号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临的一项综合素质的考验,如果说在我们的学习阶段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那么现在的课程设计就是对过去所学的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理论进行深化和重新认识的实践活动。在这期间,我们有艰辛的付出,当然也有丰收的喜悦。首先,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都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不仅对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还培养了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7 参考文献1吴大正.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刘卫国.MATLAB 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梁虹,梁洁,陈跃斌.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及 MATLAB 实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韩利竹,王华.MATLAB 电子仿真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5陈怀,高西全.MATLAB 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