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集体备课前教师要认真讨论设计教学案,布置预习题,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导学案设计的编制注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弱化教师的传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进行预习。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家预习新知,自己看书或动手想办法用家中生活用品、玩具等做实验去体验、验证新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体验去思考和提出问题。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把不理解的推导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用笔记下,以便在听课时更能注意老师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5 分钟)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的一般方法:直接的导入;
2、直观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悬念导入;先学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用恰当的方法. 采用各种不同的新课引入方法,可使学生觉得老师每堂课都是那么新鲜,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约 25 分钟)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自己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分组组织实验探究,获取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并讨论获取实验结论。教师组织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完善实验结论。让学生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同伴互助、组内交流、组间质疑,教师进行实时的点拨,鼓励学生
3、充分质疑,引导学生释疑,突破难点。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四、当堂训练,应用创新(约 10 分钟)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要善于挖掘物理教材,从课本基本内容来拓展问题。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熟知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使学生较
4、为深刻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并能够较为熟练地加以实际运用。其次,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生发,拓展问题。第三,改进课后作业的布置方法,注重在作业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拓展问题。反馈练习一定要当堂完成。这个反馈相当于课堂小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掌握的程度和应该达到的程度。五、归纳反思,深化提高(3-5 分钟)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课堂小结。引导的方法主要有:1、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梳理知识,方法可以用一张卡片,可以用一幅图画,也可以是知识网络等。2、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
5、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学生根据自己总结出的概念、规律,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形式:分析概念、研究过程、针对性的例题讲解等。师生合作共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技巧,阐释知识内涵、外延
6、,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点、误点,活化思维,开阔视野,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适时引导、巧妙质疑,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讨论、辩论等,实现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新授课模式实施步骤:新课引入时间:不超过 3 分钟方式:以复习、讲评、习题训练、实验、故事、图片、视频等2、 预习交流导入新课后,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及预习试题,各学习小组围绕教学目标及预习试题进行自学,着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时间控制在 1015 分钟。这段时间,老师穿插巡视各学习小组,观察、答疑、抽查、询问。3、 师生探究全班进行重点、难点交流,教师因势利导、
7、串讲点拨,组织学生信息加工、实验探究、归纳整理。充分运用实验设备,设计各种活动,实施情景教学。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4、 学以致用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相应习题(有一定的层次性:多数为基础题,12 题提高题) ,学生各自独立解题。做好后,小组间互相讲评纠错,基础题组内解决,提高题集中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5、 总结归纳组内交流,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学科思想和有关实验等) 、典型试题及解题思路。教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激励。最后教师再出示知识体系,作简要的强调。时间控制在 5分钟左右。新授课教学模式分析
8、:环节一:课前预习设计课前预习题,根据上一节课的旧知识结合新授课的内容设计合理恰当的预习题。注重难度适中、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可以是知识复习、可以是实验,可以是习题。 (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环节二:新课导入A复习提问的形式 B预习题展示 C实验引入 D设置情景(多种形式引入新课,以达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三:新课教学1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及自习的能力。2学生动手:通过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合作协调的能力。3集中交流:通过交流来激发学生思考、理解的能力。教师适当纠正有偏颇的思考方向,放手学生去讨论。也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
9、的沟通能力。4教师点拨:A概念的关键点 B相关的思想方法 C知识系统化D物理概念的深刻内涵 E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学生的充分参与、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环节四:巩固练习1读、说、写:训练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2教学反馈性练习:通过练习再次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3巩固性实验操作:情景再现。环节五:小结回顾(重在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环节六:发现问题。在小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可以说,这种课型模式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领提升将一堂新授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新授课教学案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用具准备:教师:投影仪学生:电池盒 1 个,开关 1 个,灯座 2 个,电池两节,导线若干(共 16 组)教学过程
11、:课前预习由学生看课本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以及自学电流表的使用技能,并能完成当天的预习作业。新课引入设置情景,激发疑问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采用有结构的材料, (2.5V 的灯泡 2 个,3.8V 的灯泡 2 个,有的组采用同规格的灯泡,有的组采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教学各抒己见,大胆猜想教师不倾向任何一种观点,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营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本环节设计不期望学生的设计方案统一化、标准化,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2、此处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和观察时间,从而收集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总结反思这一环节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的及时表扬,实际上表明了教师对如何对待实验数据的态度,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总结反思,意在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对于培养学生乐于用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
13、具有推动作用。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教学案上的巩固练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结回顾由学生去完成发现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搞清楚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那么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教学反思:学生在这一课中沉浸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完整的探究过程。如何准确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驾驭课堂进程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虽然我准备得很充分,但还是差一点被学生的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牵着鼻子走了,这实际上就是放开学生的“度”的问题。虽然我们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还是把握不到位。因此,如何引导?如何将一堂课的各个小问题具体细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考虑、周密安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