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3KB ,
资源ID:841239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4123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doc

1、1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例:才美不外见 (马说 ) “见”通“现” ,表现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 “被”通“披” ,穿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

2、学识鄙陋。常用作谦词。 今义:指人品质恶劣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食 食不饱,力不足 (马说 ) 动词,吃。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 名词,吃的东西,食物。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 ) 名词,专指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 通“饲” ,喂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1)

3、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例: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 “腰”作动词用,腰佩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 “王”作动词用,称王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服”作动词用,穿、戴(2)名词+“之” 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策之不以其 (马说 ) “策”作动词用,鞭打(3)副词+名词 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例: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 “福”作动词用,保佑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 “鼓”作动词用,击鼓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 “水”作动词用,游水2(4)所+名词 名词前有“所”字,该

4、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 “罾”作动词用,用网捕2、名词作状语 名词+动词名词后是动词,但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不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动词。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斗” “蛇”作“折” “行”的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作“刺”的状语,当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箕畚”作“运”的状语,用箕畚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一般就是用作动词。例: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 “亲” “远”作动词用,亲近,远离君逆

5、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 “轻”作动词用,轻视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若处在句子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位置时,一般活用为名词。例:将军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坚”作名词用,坚硬的铠甲,“锐”作名词用,锐利的武器温故而知新 (论语 ) “故”作名词用,旧的知识“新”作名词用,新的知识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 “奔”作名词用,奔跑的马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6、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贫困。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有“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 “主语觉得宾语动”的意思,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词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 “者,” , “, 也” , “者也。另一种是用“则

7、” “皆” “乃” “为” “即” “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例:(1)吟鞭东指即天涯。(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5)陈胜者,阳城人也。(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 、省略主语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 (渔人)从口入。(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例: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8、。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介词的宾语例: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 (4)省略介词例: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也就是“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a.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置例:“时人莫之许也”是“时人莫许之也”的倒装,译为“当时的人不同意他” 。 “之

9、”代词,充当“许”的宾语。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译为“我同谁一道回去呢?”“谁”疑问代词,充当“归”的宾语。c.句子用助词“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 “之” ,助词,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唯利是图”是“唯图利”的倒装,译为“只图谋利益” 。 “是” ,助词,在这里是提宾4的标志,不译。(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后。常见的形式是:名词/代词 + 之 + 动词/形容词 + 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0、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战于长勺”是“于长勺战”的倒装,译为“在长勺作战”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二是用“于” “为” “为所” “见” “见于” “被”字表被动句。

11、a “为”表被动 例:天子为动。b “为所”表被动 例: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c “于”表被动 例:管夷吾举于士d “见”表被动 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e “见于”表被动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f “被”表被动 例:闻左公被炮烙。六、文言虚词所谓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高考常考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