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2.46MB ,
资源ID:815229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1522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

1、1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姓名:莫力佳学号:10130118专业:自然地理学 2013 级指导老师:陈晔 舒强 韩睿明 董平等2015 年 9 月2目录一、 前言4二、 实习区概况5三、 气象气候61. 亚热带季风气候72. 山地气候73. 特殊地形下的小气候8四、 地质391. 庐山地史演化简析92.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9五、 地貌111. 构造地貌112. 流水地貌123. 庐山“冰川地貌之争”12六、 植被1341. 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132. 植物园选址15七、 土壤161.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162.各种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17八、 水文181. 庐山水

2、文基本特征182. 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205九、 地理环境综合分析21十、 人文地理211. 庐山历史发展简况222. 庐山开发过程概况223.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表征23十一、 结语24摘 要 庐山地区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通过对本次实习的主要地区 庐山北部地层的实地观测,其岩性主要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夹有含砾砂岩、变质岩等。庐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貌形态丰富。在断层、褶曲构造、断裂构造以及节理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6成了庐山现有的地貌形态,有所谓“五岭四谷”之说。庐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气候较为明显,受其影响,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

3、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不考虑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现象) 。水文因素在改造庐山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天桥附近的河流袭夺现象、东谷的形成等。在对庐山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探讨中,用了地理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关键词 庐山地区 构造背景 垂直地带性 综合分析一、 前言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东经 11552 116 13与北纬 2922 29 46,总面积约 800km 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人才培养不

4、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庐山地区北滨长江、东和东南为鄱阳湖缠绕,区内有著名的庐山中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滨水平原,使得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因此,庐山地区是理想的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我国对庐山地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20 年代。1937 年,李四光所著冰期之庐山的发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并确立了冰期、间冰期系列,从而建立7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施雅风、李吉均、崔之久等人反冰川学说的提出,关于庐山地区是否经历过冰川作用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冰川学派与反冰川学派的争论,推动了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庐山的各种地貌现象提出

5、了不同的解释。其后,许多学者对庐山的植物、土壤、水文等进行了不同的研究。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更是带动了对庐山人文地理的考察。本篇实习报告,主要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对庐山的各种地理现象的一个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时间与知识面所限,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二、 实习区概况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东经 11552 116 13与北纬 2922 2946范围内,总面积约 800km 2。九江市坐落在长江南岸沿江阶地带的前沿,自然堤后湖湖群之中。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图 1) ,扼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大

6、动脉,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给庐山的人地关系带来了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庐山自然文化景观的价值。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断块山,总体走向北北东,长约 30km,宽图 1 九江市地理位置8约 10km,主峰汉阳峰海拔 1473.8m。此次实习的地区 庐山北段以大月山为轴,对称的分布着一系列向斜谷、背斜山以及一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如虎背岭、西谷、东谷、大校场谷地、五老峰等。地貌形态丰富。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理论上海拔每上升 100m,气温下降 0.6) 。海拔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带来了水热配置的变化

7、,从而使庐山气候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较为明显。从整体的格局上来考虑,从山麓到山顶,土壤类型依次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庐山上局部地形的变化,会造成局部地段的气候、水分、热量有一定的特殊性,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如海拔 900m 左右的黄龙寺附近,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黄壤。庐山地处鄱阳湖畔,鄱阳湖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的上升,易形成降水。庐山海拔 1473.8m,海拔的上升带来的气温的下降,使水汽的饱和度降低,而庐山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而水资源丰富,山上流水地貌众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丰

8、沛的降水是庐山上能发育有众多瀑布的前提条件。“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自然景观怡人,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次实习的路线情况为:8 月 27 日:好汉坡望江亭小天池98 月 28 日:月照松林女儿城大月山水库 大校场谷地芦林湖水库庐山博物馆8 月 29 日:植物园含鄱口8 月 30 日:电站大坝乌龙潭黄龙潭 黄龙寺 会议旧址别墅群8 月 31 日: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 大天池 龙首崖悬索桥电站大坝9 月 1 日: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9 月 2 日:石门涧蝙蝠洞三、 气象气候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受不同自然因素影响,兼有山地气候和特殊的小气候。1.亚热带季风气候庐

9、山地处我国中低纬度带,受地理位置的控制,庐山的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亚洲低压的控制,风从高压吹向低压,风向为东南风,带来了太平洋丰沛的水汽,降水多。冬半年受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吹西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天气干冷。2.山地气候庐山自山麓至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各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等)的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形成了山地气候(表 1) 。10表 1. 8 月 27 日气象观测数据图 3.1 湿度、气压、温度与海拔关系理论上说,温度与海拔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海拔每上升 100m,气温下降 0.6C,然而图 3.1 显示,观测到的数据并没有显示这样的相关性,温度上下波

10、动,未显示随海拔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测量原理有错误。数据是随着爬好汉坡一路测得的,然而从好汉坡底爬到坡顶,时间已从 7 点走到 12 点,从清晨到中午,太阳辐射在增强,气温在增高,由于没有控制好变量,使测量各个海拔高度的时间相同,因而要想得到气温随海拔递减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2)存在测量误差。一方面,仪器的精度不高,在测量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仪器上的数据很难达到稳定,上下波动的范围较大,这对温度本身变化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精度是显然11达不到测量要求的。另一方面,每一个海拔高度只有一个测量点,很容易受局部地形的影响。图 3.1 显示,湿度与海拔的关系可表述为:随着海拔的

11、上升,湿度先上升,再递减,在 630m 处存在一个最高点。这可能是由于刚开始随海拔增加,水汽饱和度下降,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当海拔上升到一定程度,湿度达到最大值,形成降水,随着海拔进一步增加,湿度逐渐减少。需要指出的是,在山地这样的环境中,影响湿度的因素很多,如测量地在山泉旁边,阴湿处等,都会造成湿度偏大,因而上述关系在图 3.1 中反映的并不十分明显。气压与海拔有很好的相关性(图 3.1) 。这是由于海拔是影响大气压的主要因素,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3.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以黄龙寺为例,黄龙寺海拔908m 左右。从图 3.4 中的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黄龙寺地处一个谷地之中,其西面、背面、东南

12、面地势均较黄龙寺高,仅在西南面开一小口,如围椅状。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热量的聚集,不易使其散失,同时阻挡了冬季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干冷气流。夏季,进入谷地的暖湿气流,由于周围山体的阻挡,热量不易散失。由图 3.4 还可以看出,有三条流入黄龙寺谷地的水系:东谷流入、大校场谷地流入、玉屏峰和九奇峰降水流入,流水图 3.4 黄龙寺周围地形情况12在谷地汇集,增加了谷地的湿度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这样的地形条件改变了黄龙寺的水热配置,使得黄龙寺虽然海拔 908m,但较同等海拔的其他地方,其水热状况更好:温度更温暖,湿度更大。四、 地质1. 庐山地史演化简析早在震旦纪,庐山就已经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

13、动”缓慢升高露出水面,后又下沉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下,直至白垩纪发生“燕山运动” ,重新露出水面,断续上升,后又经“喜马拉雅运动”,终成现在的格局。2.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断块山,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两者构成庐山的边界。受温泉大断裂的影响,五老峰背斜一翼被错断开,形成单面山。这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经过测量,五老峰五个峰的产状如表 4.1。由表中可以看出,五个峰的倾向和倾角大体一致,根据现场观测(图 4.1) ,推测五老峰为背斜一翼,之所以会形成五个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山峰,可能与垂直节理的发 育有关。在月照松林和女儿城 分别测了岩层产状,月照松

14、林测得 的数据为:倾表 4.1 五老峰各峰产状图 4.1 五老峰第四峰图 4.2 褶曲13向 150,倾角 50,女儿城测得的数据为倾向 315,倾角40,两者倾向相差大约 180,倾角相差不大,结合在大月山水库上观察到的地形,两者应位于东谷向斜谷的两翼。在最后一天的自主实习过程中,观看石门涧一侧铁船峰,能清晰的看到岩层受挤压作用而形成的褶曲现象(图 4.2) ,局部地区由于受到挤压应力过大,出现了岩层倾向不一致的现象(图 4.3) 。同时,还观测到了断层(图4.4) ,这些都说明当时这一区域构造活动较为复杂。五、 地貌1. 构造地貌在 8 月 31 日的实习中,在锦绣谷一侧看到了塔状地貌(图

15、 5.1) 。塔状地貌的成因有以下解释:岩石的垂直节理发育,在流水的作用下岩石沿节理面发生崩解,加上其具有一定的坡度,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形成塔状地貌。接着看到了仙人洞,至于仙人洞的成因,我的解释为:其靠近背斜核部,所受张力较大,岩石容易张裂,可能最初的状态只是岩石有一些破碎,但由于此地地理位置较图 4.4 断层图 4.3 局部变形图 5.1 塔状地貌14好,当地人就进行加工,将其开辟为一个景点,形成现如今的状态。仙人洞的名声似在近代才兴起,未见古人游庐山有题仙人洞者,这似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仙人洞的成因。当天还参观了大天池,大天池为什么久雨不涝,久旱不干呢?首先这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只是在降

16、水、温度变化不十分大的情况下才满足。我猜想大天池含水层下存在一个很好的贮水层,从而实现水量的交换。雨量大时,含水层中的水流向贮水层,雨量小时,由贮水层补给。大天池的基岩为石英砂岩,且其层面水平,这样能很好的避免水沿着节理面向下渗透。在雨量大时,一部分水能够从节理面从四周渗出。三叠泉瀑布的成因我认为是旋回裂点。之所以形成三叠,是地壳间歇性的抬升造成的。三叠泉海拔 1000 多米,而东谷裂点、天桥裂点等的海拔高度都是 1000m 左右,这可能是同一时期地壳抬升形成的裂点。至于乌龙潭和黄龙潭的瀑布,个人认为是构造裂点。以乌龙潭为例:首先裂点附近岩性都为长石石英砂岩,排除了岩性裂点的可能,其次,观察裂

17、点上游岩层产状,推测河谷在下切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而成构造裂点(图 5.2) 。2. 流水地貌庐山存在多处河流袭夺现象。如天桥处的河流袭夺现象:河流原来的方向应沿着西谷-图 5. 3 天桥附近河流袭夺现象图 5.2 乌龙潭附近岩层15花径一带下去,现在却从天桥处流出。这是发生了河流袭夺的现象。袭夺的标志有:天桥袭夺弯:西谷的河流原来沿着西南方流出,却在天桥附近,河流突然向北拐弯,形成一个极不自然的呈直角的河湾(图 5.3)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庐山的许多峡谷可以解释为流水侵蚀而成的 V 形谷,许多看起来像 U 形谷的,也可以解释为河流发育的老年阶段形成的。因为庐山在抬

18、升之前,其水系就已发育的很成熟。3. 庐山“冰川”地貌之争关于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一直存在着争议,下面就自己实习的观察结合着阅读的文献资料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冰川学派认为含鄱岭是冰川刃脊,而不远处的犁头尖为角峰(图 5.4) 。根据实习时现场的观察,可以认为含鄱岭两旁分别是两条冰川,而其发源地为犁头尖。我认为这是比较像冰川地貌的。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比如在含鄱岭测得的岩层产状为倾向 314,倾角 64,层面较陡,可能为两侧崩塌而成。而犁头尖可解释为断层中上升的部分,再经长时间的风化剥落,成为现在的形态。冰川学派认为七里冲谷地为 U 形谷。我不大认同。因为七里冲谷地宽度较小,观察谷地内砾石

19、,未发现冰川擦痕。根据观察,七里冲谷地岩石为长石石英砂岩,而大月山为含砾石英砂岩,图 5. 4 犁头尖图 5.5 石门涧从高到低砾石颗粒大小情况16七里冲谷地可能是岩性差异形成的次成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后一天自主学习参观石门涧时,看到沟谷中巨大的砾石,一开始对流水是否有足够的动力能搬运这么大的砾石存在怀疑,后听当地在边上开小店的人说,在此次实习前不久,庐山经历过一次大的台风,当时将店门口的石桌石椅都吹走了,至此方信流水强大的搬运能力。再结合沿石门涧下去,涧中的砾石颗粒大小逐渐变小(图5.5) ,与流水搬运的情形相似。因而石门涧可解释为流水侵蚀切出的 V 形谷。六、 植被1. 庐山地区植被

20、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有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庐山上见到的常绿阔叶树的代表种为香樟(图 6.1) ,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植物为枫香(图 6.2)和梧桐(图 6.3) ,针叶树的代表植物有水杉(图 6.4)和黄山松(图 6.5) 。至于庐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我认为存在但不是分明显。对比山麓和山顶,是可以看到常绿树减少,针叶树增多的,但其过渡不明显。一个原因是人工干扰的因素很大,许多见到的都是次生林。另一个原因是庐山图 6.1 香樟图 6.3 梧桐图 6.2 枫香图 6.4 水杉图 6.5 黄山松17上局部地区的气候较复杂,影响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在山麓地带,主

21、要的植被是常绿的香樟和毛竹等,在海拔 400m 左右,出现了落叶的梧桐和枫香,甚至还出现了针叶树水杉,然而到了海拔 800 多米的黄龙潭、乌龙潭附近,却又出现了毛竹、小叶青冈等常绿树种。在 1000 多米的月照松林和锦绣谷,针叶、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杂在一起,很难说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形规律。在最后一天石门涧地区的实习中,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从石门涧一路往下至蝙蝠洞,似乎常绿树种占优势,而针叶树种较少。在 此次实习中,拉了两个植物样方,地点分别在大月山水库和黄龙寺附近,测得的样方数据如图6.6 和图 6.7。拉植物样方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各植物的优势情况,下面以黄龙寺附近所拉的样方来说明。通过表 6.1

22、、表 6.2 和表 6.3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此地灌木占优势,在自然演替的情况下,最后可能发展成灌丛。图 6.6 大月山水库附近植物样方图 6.7 黄龙寺附近植物样方182. 植物园选址在 8 月 29 日的实习中,参观了植物园。植物园中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又各种蕨类、灌木、乔木、草本等,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下面仅就植物园的选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植物园为什么选址在这里呢?主要从地形、温度、水汽来源三个方面来考虑。从地形上看,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从地形图中还可以看出,这里三面环山,仅留东南面一出口对着鄱阳湖,这一方面阻挡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夏季暖湿的东南风吹来不易散失。由于三面环山,山间流水汇集

23、,再加上鄱阳湖的水汽不断上升,使这里湿度较高。以上的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使这里的水热配置较好,从而植物园选址此处。七、 土壤1. 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在海拔 460m 的位置,有一个天然的土壤图 7.1 网纹红土图 7.2 黄龙寺附近土壤剖面表 6.2 植物样方灌木统计情况表 6.3 植物样方草本统计情况图 6.1 植物样方乔木统计情况19剖面,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在坡积物上发育有 A-C 层。红壤与山地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都是富铝化过程,之所以在这里发育山地黄壤,是由于山地黄壤海拔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土壤含水量较红壤更高。在海拔 650m 的位置,发现了网纹红土(图 7.1) ,而根据资料

24、,网纹红土一般在海拔 200-400m 处发育,在 650m 高度的水热配置下,不大可能发育有网纹红土,可能是地壳的抬升作用所致。在海拔 850m 的地方,挖了一个土壤剖面,土壤类型为山地黄棕壤,能清晰的看到 O-A-B-BC-C 层。山地黄棕壤发育的海拔高度更高,气候较冷湿,风化作用减弱,矿物遭受分解、破化程度不如山地黄壤强烈,同时有机质含量较高。在大月山水库附近,挖了一个土壤剖面,通过 GPS 测得的海拔高度为 1284.13m,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由于海拔进一步增加,气温进一步下降,有机质分解缓慢,从而有机质含量高,A 层较厚。同时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淋溶,主导成土过程为有机化过程和黏

25、化过程。在黄龙寺附近,海拔 920m 左右的地方,挖了一个土壤剖面(图 7.2) 。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发育有 O-A-C 层。其成土母质是坡积物,存在一层黄色风化物质,推测可能是风成堆积,因为这里地形较为平坦,易于堆积。这里山地黄壤发育的海拔高度较前面 860m 处的山地黄壤高,可能与黄龙寺附近局地的小气候有关,关于这一点,在地理环境综合分析一节中会作分析。2. 各种土壤类型成土过程土壤的成土过程与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有着密切的关20系,在庐山上,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水热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是富铝化过程,特点为在高温湿热的条件

26、下,铝硅酸盐强烈水解,随水流失,铁、锰等元素在土壤中富集,使土壤呈红色。红壤分布于庐山的山麓地带,这与庐山纬度较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是相一致的。山地黄壤的主导程度过程同样是富铝化过程,区别于红壤的是土壤含水量较高。山地黄棕壤的富铝化过程减弱,有机化过程和黏化过程增强。这与温度、湿度降低有关。而山地棕壤由于温度进一步降低,有机化过程进一步增强,湿度的一定增加,使原生矿物分解,次生矿物生成,经淋溶后在下层淀积,一般有很厚的 C 层。八、 水文1. 庐山水文基本特征庐山降水丰沛,河溪发达,纵横交错的庐山水系网与气候、地貌、植物、土壤等其他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改造着

27、庐山的自然环境与面貌。庐山在构造抬升之前,河流水系就已发育到成熟阶段。这些地表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因而受季节图 8.1 三叠泉瀑布21影响较大。大雨过后,流量增大,干旱季节,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庐山以千姿百态的瀑布著称,如图 8.1 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瀑布的形成与裂点和河流的溯源侵蚀有关。山顶的溪涧泉流,沿着上游宽谷流下,流至裂点,迅即跌落,成为飞泻的瀑布。庐山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其中最大的为芦林湖水库(图 8.2) 。水库建造有几大要素:拦水坝、溢洪道、引水渠和拦沙坝。在图 8.2 中能很清晰地看到拦水坝、溢洪道、引水渠。芦林湖水库的修建目的是供生活用水。其选址条件要考虑到周

28、围地形。水库西面、南面、东面依次为玉屏峰、太乙峰和月轮峰,汇水面积大,同时由于三面环山,只需在北面修建堤坝,工程量小。芦林湖水库供生活用水,其距离东、西两谷和牯岭镇不宜太远,亦不宜在生活区下游。上述原因决定了水库的选址。另外,芦林湖水库的修建有一缺点,其堤坝方向与下面岩层层面垂直,容易渗水,建国后以几经修缮。电站大坝是供发电之用,海拔在 800-820m,由于修建目的不同,它的选址要求和芦林湖水库有所区别:因为用来发电,要有一定的海拔高度,从而有一定的势能。它同样两面图 8.2 芦林湖水库图 8.3 电站大坝下面岩层倾向与堤坝方向22环山,汇水面积大,工程量小。同时它不存在芦林湖水库的缺点:在

29、靠近向斜底部筑坝,岩层倾向与堤坝方向平行,不易渗水。电站大坝共分三级,第一级利用水头 174m,装机容量 800kw2,第二级利用水头 416m,装机容量 1600kw2,第三级利用水头 84m,装机容量 600kw2。三级利用水头的不同,可能与地势高低有关,由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一级和三级等高线较密,落差大,势能大,所需水头小。2. 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庐山的水环境状况差异较大。水质最好的为大月山水库,但其库容很小,其水源为大气降水沿大月山流下汇集至此(图 8.4) 。乌龙潭和黄龙潭虽靠的很近,但其水质却有很大差别。乌龙潭水质较差,而黄龙潭水质较好。这主要是其水源不同造成的。乌龙

30、潭的来水流经东谷,而东谷大量的住宅和居民会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沿东谷流向乌龙潭。而黄龙潭的水源主要为山间流水,图 8.5 黄龙潭、乌龙潭来水流向图 8.4 大月山水库来水流向23因而水质情况较好(图 8.5) 。由于庐山旅游业的发达,存在大量的常住人口,加上颇具规模的牯岭镇,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如琴湖为例,由于地处西谷下游,西谷大量的生活污水排下,造成如琴湖水质极差,是庐山水质最差的一个水库,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九、 地理环境综合分析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体会,各个地理要素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考虑某个地理现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影响

31、因素。例如随海拔的变化,土壤的类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土壤类型的不同必然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反过来,植被的生长又会通过生物作用对土壤的发生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以黄龙寺为例来进行地理环境综合分析。黄龙寺处在一个凹地之中,其东南面、西面和西北面地形均比黄龙寺高,这一方面使这里气候温暖,因为西北的山体作为屏障,阻碍了冬季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冷湿气流,同时夏季东南方吹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汇集。另一方面,使这里湿度相对较高,因为降水从山上流下,汇聚到这里,同时,其西北方向的石门涧的水汽上升,增加了此地的湿度。温度与湿度的共同影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使这里出现了毛竹、小叶青冈等常绿阔叶,在海拔 900m 左右的

32、高度,发育了山地黄壤,这与此地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密切关系,成土过程为富铝化过程,同时土壤含水量相对较大,而气温较山下又低,24有机化过程增强。十、 人文地理庐山的人文地理虽然不是自然地理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但出于个人的兴趣,仍作简单的叙述。这一块主要分三个部分:庐山历史发展简况、庐山开发过程概况以及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内涵和表征。1. 庐山历史发展简况庐山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两千多年,最早的历史记录当属公元前126 年司马迁登临庐山。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庐山的历史发展主要与宗教相关。如慧远兴建东林寺,创建净土宗,西林寺、归宗寺等寺院的建立都在这一时期。陶渊明、陆修静等人,则使儒、道两家在庐山

33、上有所发展。隋唐以来,文人墨客多有上庐山题咏山水的,赋予庐山深厚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随着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庐山成为理学圣地。近代,庐山从避暑胜地到疗养基地再到旅游胜地的变迁,也间接的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变化。2. 庐山开发过程概况庐山的早期开发是伴随着宗教的发展的。东晋慧永修建西林寺,慧远建东林寺,南朝道教宗师陆修静建太虚观,明朝彻空禅师建黄龙寺,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等,都是庐山的早期开发。这些寺院大多建于山麓地带,加上时代的限制,早期对庐山的开发能力有限,并未对庐山的整体面貌有大的改变。对庐山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始于 1895 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和德化25县衙门签订的租地契约 牯牛岭案十二条 。李德

34、立修建的从好汉坡上山的路径,改变了庐山闭塞的状况,使其更易被开发。其后,东西两谷纷纷修建别墅群,形成规模。20 世纪 30 年代,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 ,使其开发状况进一步发展。建国以后,庐山的开发更进一步,牯岭镇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盘山公路的修建,水电、医疗、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庐山的发展趋于现代化。3.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内涵和表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不仅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同样丰富,集风景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在这里选择庐山的别墅群和其现代政治文化景观作一叙述。26庐山别墅群是本次实习的一项内容,亲自考察过。现存的别墅大多聚集在东谷。以河东路为主干,在其支路中一

35、路至中八路依次分布(图 10.1) 。在众多别墅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庐别墅。因为国共两党领导人都在此住过。美庐别墅几经转手,始建于 1903 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 年转让给巴莉女士。1934年巴莉女士将别墅作为礼物,送给宋美龄。美庐别墅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风水好: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形如安乐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坐落在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因此很得蒋介石喜爱。在参观美庐别墅的过程中,看到有一个类似地道一样的东西,里面还有壁龛,不知道在当时是做什么用处。其他别墅也各有特色。如 1959 年中共中央会议期间,彭德怀、黄克诚居住过的河东路 176 号别墅,简洁朴实(图

36、 10.2) 。中共中央会议期间, 朱德居住过的中八路 359 号别 墅,则给人古朴大气的感觉 (图 10.3) 。中三路283 号的基 督教堂,则带有很浓厚的哥特 风韵。庐山在某 种程度上是中国近图 10.2 河东路 176 号别墅图 10.3 中八路 359 号别墅河东路中七路中八路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中六路中五路中四路27现代历史的缩影,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庐山,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20 世纪 30 年代,庐山作为国民政府的 “夏都” ,蒋介石曾在这里召开过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会议。建国以后,中共中央曾在庐山召开过三次政治会议。当时党内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彭德怀写给毛

37、泽东的一封信被印发党内各同志参考,并加标题为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 。在庐山会议,彭德怀等人被错误的划为“军事俱乐部” ,从而遭受了错误的批判。参观庐山会议旧址时,看到保存着的许多当年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能很好的了解这一段历史。十一、 结语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断块山,整体格局由温泉大断裂和莲花洞大断裂控制,总体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此外受褶曲构造和岩性差异的影响,发育了一系列背斜山、向斜谷、次成山和次成谷,形成了庐山现有的地貌格局。受气候、水热配置的影响,庐山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明显,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8、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庐山上流水地貌众多,存在河流袭夺现象。关于一些地貌的成因,一直存在冰川学派和反冰川学派之争。庐山自然景色秀美,人文气息浓厚。最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的评语作结:“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审美之中,形成28了具有重大的科学、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张兆干,王腊春 .2011.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南 .北京: 科学出版社.彭德怀.2007. 彭德怀自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曹照垣.1964. 庐山冰川地形.科学通报,1.戈木.1996. 庐山旅游介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李吉均.1982. 论冰川擦痕.冰川冻土,4(1).任美锷.1953. 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1).郭志华,卓正大 .1996 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热带地理,16( 1):74-81.贺伟, 张雷 .2003.会讲故事的庐山别墅 .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