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7 ,大小:5.56MB ,
资源ID:81461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146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艺术与技术.ppt)为本站会员(无敌)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艺术与技术.ppt

1、建筑、艺术与技术 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第一讲,中文 “建筑” 对应于英文: 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structionarchitecture牛津字典: art and science of building 建造房子的艺术与科学 design or style of building 房子的设计或风格 梁思成1932年在写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的信中说:“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到最高的发达。”,科学 scienceknowledge, systematized, universal truths, general laws,

2、 rational, logical, study, learn, observation, test, discover, “what is this and why is it this?”艺术 artskill, taste, ability, training, experience, imagination, creation, activity, expression, individual, personal.,“建筑学”还是“建筑术”? 正因为architecture包含了art 和 science,所以早年就这个词译成中文是“建筑术”还是“建筑学”,发生过争议。有意思的是“艺

3、术”、“美术”、还有“技术”都是“术”,倒是architecture 成了学,叫“建筑学”,不见了术。要说建筑有学问,但艺术、美术、技术也有学问,不是有“艺术学”、“美术学”、还有“技术学”吗?怎么不可以先有个“建筑术”,再有个研究“建筑术”学问的“建筑术学”?,1900年八国联军打败了清政府,事后双方都作出“调整”:满清政府推行“新政”,基督教推行“本土化”。,传教士刚恒毅:“建筑术对我们传教的人,不只是美术问题,而实是吾人传教的一种方法,我们既在中国宣传福音,理应采用中国艺术,才能表现吾人尊重和爱好这广大民族的文化、智慧的传统。”,我1999年归纳总结,提出了“清华建筑教育思想”(十条),

4、其中三条是: 建筑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建筑教育理工与人文的结合; 建筑教学基本功训练(skill training)与建筑理解(architecture learning)结合; 也就是说architecture是既有“术”也有“学”,建筑教育培养建筑师要“术”“学”并举。,我在讲课时提到建筑师具有“匠人”特征(术)和“完人”(学)特征。 梁思成先生把自己的散文集题名拙匠随笔,“拙”是自谦,而大家称他是“哲匠”。但总是有个“匠”字。然而,“哲”字就表示有学问了,美国把研究学问的博士叫做PhD,Ph就是“哲(学)”。 两千年前,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要求:“建筑师必须擅长文笔,熟悉绘图,

5、精通几何学,深悉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亦非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的知识”。,建筑学博士生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是:(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从这三条要求来看,中国的博士与美国的Ph.D大致相当,属于研究性学位。但美国还有一种Professional Doctor,例如在医学,8年的大学学习,可以获得Doctor of Medical,这是专业性学位,可以当临床医生,但不是做医学研究的Ph.D。艺术方面也类似,Doctor o

6、f Music Art 是专业性学位,要进行声乐训练,要舞台演出,而Ph.D in Music Art 是研究性学位,进行音乐艺术研究,没有演出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有两种博士学位:一种是Ph.D,另外一种是Doctor of Design (D Des),这是一个professional的学位,在GSD(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念四年。哈佛有关建筑学的PhD in Architecture主要是在文理(Science and Art)学院,念六到七年,主要是做建筑历史与建筑理论的研究。 中国14个具有建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都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博士点,而

7、且在此专业上招收的博士生数量最多。但是Ph.D呢?还是DDes呢?如果是Ph.D,但许多人拿了博士学位去设计院和事务所当建筑师,而且读博期间也是跟着导师或自已做工程设计,在欧美当建筑师是无需拿Ph.D学位的。如果是DDes,倒是比较符合实际,但与中国的学位条例不尽相合。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既然是PhD就必须做研究,而中文用词正好又是“学术研究”(有学有术)。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研究是不一样的。建筑学介于工科和人文之间。 对于理科来讲,重要的是科学发现,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既要有深厚的基础和修养,还要有“仰望星空”的思绪和情怀。 工科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明,可以有明

8、确的技术指标和攻关目标,既要勤奋刻苦,又要技艺和机巧。 人文学科强调的是学术性研究,讲“学术造诣和水平”。学术性研究必须对本领域的知识(书籍知识和社会实际)有全面的掌握,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学术积淀。孔宇航在哈佛想读博士,去找一位教授,教授说:“你有耐心和毅力读500本书吗?”,在把握本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和对象,重要的是有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以前还没有人“如是说”,让看论文的同行有“哎!我以前怎么没有想到?!”的感叹;“情理之中”就是“嗯!说的有道理。”。 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新见解和新观点,既和自然科学的发现有相

9、同之处,都在于“新”;但检验和评价会有不同,科学发现是“硬”的,可通过实验重复再现,某种程度上是“不容置疑”的。而人文学科的新见解和新观点是“软”的,容许批评和争议。但是,如果你的“工作量”是足够的,你的资料是详实的,你的论述和逻辑是“自洽”的,尽管有人非议,有不同观点,你的论文依然是有价值的,可以通过答辩。 对人文学科的研究,应更看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碑文)。去年清华建筑学院国际评估,评估组长、哈佛建筑学院前院长特别强调“学术的独立性”。,至于建筑学学生的“术”的训练,在中国建筑教育界长期以来都主要是指美术,指画画:素描、水彩、钢笔画、草图、渲染图等。,清

10、华建筑系学生作业,这是由于中国建筑教育的源头是巴黎美术学院派的 Beaux Arts 体系(经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11931年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先后有13人,包括杨廷宝、梁思成、林徽因、童寯、陈植、王华彬、哈雄文等。期间宾大建筑教育是Beaux Arts 体系,系主任聘请的是来自巴黎美术学院的Paul Cret。而此期间,欧洲现代主义Modernism建筑已经开始。这些人回国后把学院派带到中国,形成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的主流。 在中国美术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时,欧洲现代艺术已经很是流行了,但他带回来的还是学院派的绘画。,抗战胜利前夕, 1

11、945年3月9日身在李庄的梁思成写信给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建议清华成立建筑系。他在信中写道:,月涵我师: 母校工学院成立以来,已十余载,而建筑学始终未列于教程。国内大学之有建筑系者,现仅中大、重大两校而已。然而居室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需要之一,其创始与人类文化同古远,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人类不可无居室。居室与民生息息相关,小之影响个人身心之健康,大之关系作业之效率,社会之安宁与安全。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程度随文化之进展而逐渐提高,营建技术亦随之演变。最近十年间,欧美生活方式又臻更高度之专门化、组织化、机械化。今后之居室将成为一种居住用之机械,整个城市将成为一个有组织之Working mechanis

12、m,此将来营建方面不可避免之趋向也。 ,在课程方面,生以为国内数大学现在所用教学方法,即英美曾沿用数十年之法国Ecole des Beaux Arts 式之教学法,颇嫌陈旧,过于着重派别形式,不近实际。今后课程宜参照德国Prof. Walter Gropius所创之Bauhaus方法,着重于实际方面,以工程地为实习场,设计与实施并重,以养成富有创造力之实用人才。德国自纳粹专政以还,Gropius教授即避居美国,任教于哈佛,哈佛建筑学院课程即按 G.教授Bauhaus方法改编之,为现代美国建筑教育之最先进者,良足供我借鉴。 在组织方面,哈佛,麻工,哥伦比亚等均有独立之建筑学院,内分建筑,建筑工程

13、,都市计划,庭院,户内装饰等系。为适应将来广大之需求,建筑学院之设立固有其必要。然在目前情形之下,不如先在工学院添设建筑系之为妥。 一俟战事结束,即宜酌量情形,成立建筑学院,逐渐分添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院计划,户内装饰等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学教育“全面学苏”。其时,苏联是斯大林领导后期,以“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为口号,建筑风格和建筑教育盛行古典主义、民族主义和学院派。 中国建筑界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1952年以“反对结构主义”的名义,批判“毫无民族特色的” 现代主义建筑,并认为这是“资产阶级世界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斗争在建筑理论、建筑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此前在中国曾作尝试的

14、现代主义教育体系被中断了。当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向世界打开国门时,面对的已是Post-modern(后现代)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缺少了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影响深远。,欧洲建筑院系在包豪斯的影响下,“术”的训练从Beaux Arts的绘画和渲染中跳脱出来,以“建构 tectonic”的名称,要学生动手“建造” 。近年来逐渐在中国各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推行,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和改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构教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构教学,但要真正理解“建筑 architecture”的“术”的含义,还需要对“艺术

15、art”和“技术 technology ”两个词作深入讨论。 在中国,许多人对外文词的理解,都是根据中文译词的字面望文生义地去解读,常常和原文的含义有了偏差,成了误读。典型的是80年代把post-modern 后现代中的context一词译为“文脉”,于是望文生义地演绎成“文化之脉络”,弄得当时的中国建筑界著文和设计说明书中言必称“文脉”,于是大楼上纷纷加上琉璃瓦、小亭子,或是“传统符号”、“变形手法”。,“文脉”的产物,art (艺术) the work of man, human skill, 人工之物, 技艺, 技巧;the creation or expression of what

16、is beautiful, 美的创造和表达; one of the humanities, traditionally includinghistory , philosophy,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fine art; 人文学科的一种,传统上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语言和美术。,正因为如此,准确的理解和讨论一下architecture、art和technology的含义和关系,是有必要的,毕竟我们现在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是“舶来品”,还是需要了解源头的含义和理解。,“art 艺术”一词具有美学的含义起源较晚。在西方,古典的意义上,对艺术一词的解释和现代对艺术界定的

17、涵义是不同的。“art”的古拉丁语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八世纪末,“艺术”一词是指制造者制做任何一件产品所需要掌握的技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艺术包含了技能和技艺的涵义。,康德(1724 1804)第一次使用“造型艺术”一词。并指出:“造型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有着内在的合目的性,在社会交流中起着促进文化与精神力量的作用。” “艺术,人所掌握的技艺,也是与科学(从知识得来的能力)有区别的,正如实践才能与之理论才能,技术之与理论(如测量术之与几何学)。由此,那种一经知道应该怎样做就立即能够做到,除了对预期达到的结果充分了解之外不需再作任何努力的事不能称作艺术。艺术则有其特

18、殊性,即使掌握了最完整的有关知识,也不意味着立即掌握了熟练的技巧。” 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艺术”一词的意义逐渐界定为专指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审美专业的创作。艺术成为以不同的形式塑造形象。,所以,在西方古代就有的“Architecture is an art”(建筑是一门艺术)这句话,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理解,指房子(或设计)的美观和形式有创意等 。要知道,在希腊、罗马和哥特建筑早已存在的年代,art一词还没有美学的含义,指的还是“技艺、技巧和人工之物”。 这些建筑被称为伟大的艺术,是因为它们是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技巧 的产物 。,需要 “skill” 的人工之物, 通常就是艺术 (品), 而不

19、管是不是 “美观” , 它并不取决于观看者的审美观点和欣赏与否。,古代, 建筑师和匠人以精湛的手工技艺(Hi-Skill)使经典建筑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2万工匠用了22年时间建成的泰姬玛哈尔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和艺术瑰宝。,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主要取决于建造的技艺和工艺。,世界各地的乡土建筑是由工匠以传统的技艺建造的, 同样具有艺术魅力,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越来越演变成“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强调创意,以至于轻视和忽略“技艺、技巧”的长期而艰辛的训练。当把一个现成的小便斗放到美术馆展台上,标上一个“泉”字,就大功告成的艺术,就只剩下“创意”和搬动小便斗的劳动

20、,没有一点“技艺和技巧”了。我不否认杜尚的创意和对现代艺术发展的开创性作用,但这与“Architecture is an art”的 art 相去太远了!建筑不是纯艺术,审美(现在可能加上审丑)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巨大的物质实体的建造和被赋予的功能要求,使建筑不能成为只是一个“惊人的创意”而别无其他。,technology(技术)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an art 系统化了的一种 art ; mechanical or industrial arts 机械的或工业的 arts,(工艺, 工艺学);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

21、edge to practical purposes in particular field 在具体的领域中应用科学知识于实际的目的(技术)。,在古典的意义上, technology指的是对技艺(arts)做有系统研究的描述,或者描述某一种特殊技艺。 这是上述第一条释义。 在18世纪初期,technology基本的定义就是“对于技艺的描述,尤其是对机械的(the Mechanical 1706年)”描述,即上述第二条释义。 technology专指“实用技艺”(practical arts)主要是在19世纪中叶,即演变成与知识和科学有关联的上述第三条释义。,当我们理解了technology的前

22、两条含意,尤其是第二条含意,再看看蓬皮杜中心的立面结构和构造,就知道“Hi-tech”不是中文译文“高技(派)”望文生义的什么高(新)技术,而是 Hi 的机械或工业的“arts ”(Hi- mechanical or industrial arts) ,“Hi-tech”应该译为“高工艺”才准确。,所以,“技术 technology ”是和“艺术 art ”紧密关联的,原本是“systematic treatment of an art系统化了的art”,逐渐演变为“mechanical or industrial arts 机械或工业工艺”,后来和科学 science 发生关联:“ the

23、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技术 technology ”含意演变的过程中,“艺术 art ”也在演变,逐渐有了美学的涵义。但在此之前,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如果我们不能了解 architecture、art 和 technology 三个词的古典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建筑史和建筑!,一部欧洲的建筑史,是有两条发展脉络的。一条是源于希腊古典建筑,建立在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也”)和柏拉图(强调比例的美)、亚里士多德(“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比例的和谐与理想美。,后来被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所

24、继承,并通过柱式的规定(帕拉迪奥的建筑四书和维尼奥拉五种柱式规范)和“典范”建筑的示例(坦比哀多、圆厅别墅)形成规范。尽管研究和规定的柱式主要是古罗马柱式,但美学的基础乃是源自希腊。,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路易十四的宫殿 拿破仑的记功建筑 绝对君权,古典原则,卢浮宫东立面 15681575,凡尔赛宫 16381667,巴黎军功庙 18071842,巴黎凯旋门 18061836,巴黎歌剧院 1875,学院派的 Beaux Arts 体系,20世纪后半叶,以“后现代post-modern”为开始的林林总总的“主义”,尽管和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相去甚远,但以建筑形式作为建筑审美的主体,依然是这条脉络的延续

25、。,一条是始于古罗马,并在中世纪哥特建筑中达到辉煌的围绕着工艺技术发展的脉络。古罗马建筑的历史成就不在于它对希腊柱式的继承和发展,而在于建立在拱券技术和混凝土材料上的宏大的建筑尺度和精良的建造技术。尽管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规定了柱式,也谈到比例的美,但该书主要的方面是“坚固、适用、美观”建筑原则的提出和大量的关于建筑和建造技术的阐述。,辉煌的古罗马建筑技术,哥特建筑是中世纪工匠们精湛技艺和技术的结晶,他们发明了骨架券、尖拱和飞扶壁技术,创造出一种新的石结构体系,近似框架结构,大大缩减了墙体的面积,“瘦骨嶙峋”、高耸峻峭,配上彩色镶嵌玻璃,通透明亮,色彩斑斓。哥特教堂的建造技术和雕刻技艺也是无与伦

26、比的高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原本是对哥特大教堂的赞美。,巴黎圣母院 11631235年,雨果: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这是石头谱写的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文艺复兴早期,阿尔伯蒂论建筑一书的内容和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建造还是有技术的体现,而后期的帕拉迪奥已经陷入形式的规范。,佛罗伦萨主教堂 12961470年,1850,18451847,工业革命带来了铁的大规模生产。铁作为建筑材料的使用开始于铁路建设-铁轨和桥梁。随后是铁框架的建筑,配合着玻璃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铁拱(框)架玻璃屋顶的火车站出现,这种结构形式也在温室花房中使用,且从私家花园

27、发展到公共的植物园。,18361840,真正延续这条脉络的是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1889年的巴黎“机械馆”和埃菲尔铁塔 。,伦敦水晶宫 1851年,巴黎艾菲尔铁塔 1889年,机械馆,20世纪20年代出现并持续到6、7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m Architecture”,也是这条脉络。 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现代主义建筑,其中密斯凡德罗最为典型。,西格拉姆大厦 19561958,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929,高技派(Hi-Tech) 巴黎蓬皮杜中心 19721976,“后现 代Post-modern ”好像要中断这条线,但“Hi-tech”异军突起,把这条“技术”的脉络

28、,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香港汇丰银行 1985年 悬挂钢结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19811987,进入新世纪以来,上述两条线好像有融合的趋势。以微分几何、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参数化设计、数字建构、数字建造引起了建筑造型新的变化和发展。“技术”和“形式”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结合起来。,卡拉特拉瓦 坦纳利佛音乐厅 2003,巴伦西亚文化宫 2006,扎哈哈迪德 斐诺科学中心 2005年西班牙 萨拉戈萨桥 2008,卡特尔 石油公司大厦,迪拜的高层建筑,北京设计院:北京凤凰传媒中心,技术 technology 包含科学 science 和艺术 art 两个层面,兼具双重特征。可以说

29、: 技术是应用科学(知识)的艺术(技艺)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实质是一种技术,是按一定原理和规则(科学science的和艺术art的) ,把物质的材料建造成房子(building)。所以architecture才解释为“science and art of building”。 也正因为如此,英文中对architecture 的定义和解释中没有出现“技术”一词。,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说到:建筑创作的过程包括了技术的两种层面:一种是对应于建造与材料的技术,一种是对应于宇宙观的技术。同时在书中也说明了两者相互配合,美好的建筑才会出现。第一层面上的技术是一种靠建筑师通过长时间、持续性的实际操作,凭借

30、对材料运用的熟悉程度所形成的建造知识系统(科学);第二层面上的技术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互动的过裎,以及人如何把自然界的物质创造成为人所使用的建筑的技巧(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创作中要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建筑”。 技术是科学与艺术连接的“桥梁”。,尽管我们今天是在现代意义上去理解艺术和技术,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不是我们许多人(包括建筑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对立性和割裂性的理解。今天,在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界,把技术和艺术对立起来,重艺术轻技术,重建筑形式轻建筑技术的倾向还十分普遍,这实在是对“艺术 art ”和 “技术 technology ”的误

31、读。,奈尔维说过:“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肤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分划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建筑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中国建筑学人需要深入准确地理解建筑、艺术和技术(architecture、art and technology)的含义和关系!,科学技术与建筑的关系(注:这里的“科学技术”一词是现代的含义和释义),科学技术通过两种途径对建筑发生影响:第一种途径是科学技术本身在建筑中的直接应用,推进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第二种途径是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间接地影响建筑发展。在直接应用于建筑的科学技术中,建筑师涉及到的主要

32、有三类:设计媒介技术,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和构造,建筑“系统”(设备系统和技术系统)。,在前工业时期,科学技术与建筑被简单而近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当时的巨匠们身兼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甚至是数学家于一身。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范围的急速变化,形成了新的工业文明。建筑学的滞后性和建筑师的惰性使得建筑师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但是工业文明最终主导了新建筑学的产生。借助这种文明的力量,现代主义可以理直气壮地与传统建筑告别了。,新的建筑学当然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思维被融入到建筑学之中,建筑设计的宗旨从单纯的追求美发展到追求问题(包括美学问题在内)的合理解决(Problem Solving

33、),建筑学也不再只是一门艺术,而同时是一门科学。“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不是技术, 因为技术早在被想到之前就发展了很长时间了, 新建筑做的只是使技术上层建筑化。它真正的基础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逐步觉醒。(Marcel Breuer)现代主义的哲学根源是工具理性主义, 意识形态根源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社会背景是现代民主社会。,六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对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的反思;一个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迫使人文学者批评地反思这种发展的社会后果。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可以看成是人文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在建筑领

34、域内的一种反应。 另一个是,对科学技术发展在自然界的后果的反思。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引起了全世界的严重关注。可持续发展建筑是这种反思在建筑领域内的反应。,始于本世纪60年代的信息革命,在世纪之交显示出它将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样的威力。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并必将对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建筑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筑对科学技术变革反应的迟滞性。建筑学的惰性可以说是建筑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学在社会文化当中的深层地位,以及建筑学与人的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 ,知识与修养,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

35、如果可能,“多多益善”。知识是通过学习,如听课、看书,被告知的,懂了也就会了。记住了,固然好,记不住,可以查阅书籍和资料。知识是做好专业工作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专业工作难以做好。 修养是比知识高一层次的境界。 修养表现在对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知道)和把握,对这门学科的历史和背景、发展过程和动力、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方法论和思维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修养表现在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各分支的融贯,对相关知识甚至是看似无关的知识的了解; 修养表现在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表现在观察的敏锐、思维的敏捷、思路的开阔和独到的见解,表现在结合实际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修养的提高,主动的意识和追

36、求要比无意识的被动的积累快得多。 知识结合修养可以使一个人在专业领域中得以自由,可以在复杂的棘手的工程对象和问题面前,萌发解决问题的灵感,产生有创新的有特色的方案。 这样你的专业和研究工作就成了艺术。(不是指研究对象是否是艺术。),理工类课程要人文性讲授 在学校讨论教学的会上,我讲过:“理工类课程要人文性讲授”。当你向学生讲一门课时,你要告诉学生,这门课在人类文明中、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和作用,它是怎么发展的,是什么推动它发展,那些人推动它发展,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论等,而不仅仅是定理,是公式,是推导,是现在的知识。 1978年,我离开清华10年后回来读研究生,读的是建筑物理,因为大学没有学过普通

37、物理,我就找书自学。找到两套教材,一套是中国的,一套是美国的。中国的教材,一上来就讲定义,力的定义是什么,大小、方向、作用点,然后是定理、定律和公式,如何证明,如何推导,是向你阐述一个现存的确定的知识体系,留的习题通常是计算和证明。但在美国的物理学教材中,讲一个物理定律,先讲这个定律发现之前,物理学遇到了什么问题,什么现象解释不了了,然后讲这个定律由谁怎么样发现的,再讲这个定律发现后物理学如何发展的,而公式只是交待一下。习题大多是观察和思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美国教材教的是方法和思想。,在清华建筑学院,我一直提倡“建筑技术课程要人文性、architecture 性讲授”,不能只讲建筑

38、力学和结构的、建筑物理的、建筑构造的知识,要讲它们与人类文明进步和建筑发展的关系,要讲推动其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动因,要讲和建筑设计、建筑创作、建筑艺术表现的关系,要讲与建筑技术很好结合的建筑大师和著名的建筑作品。 建筑技术科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不仅要发展自身学科的科学和技术的方面,也要发展与建筑设计、建筑创作结合的方面。 2006年我提议原来的“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其出发点正是基于强调技术与建筑的关系。这个改变,体现在学科方向、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人员配置等诸方面。提出的学科和研究方向是: 建筑构造与工艺技术研究:建筑工艺技术研究,构造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和建筑表达; 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设计:建筑物理环境研究与设计,建筑设计和被动式措施保障建筑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与生态设计:绿色建筑综合体系,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不同气候分区的建筑气候策略,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计算机建筑模型与建筑环境模拟:计算机建筑造型和建筑模型,建筑性能与室内外物理环境模拟和预测,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模拟和预测。,“建筑”地思考建筑技术科学“人文”地思考建筑技术科学“艺术”地思考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技术也是建筑创作的元素和内容 建筑技术也是创作灵感的来源和启迪 建筑技术也是建筑艺术的体现和表达,谢 谢,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