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8 ,大小:147.50KB ,
资源ID:813022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1302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ppt)为本站会员(hwpkd79526)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ppt

1、第三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生态经济学有一系列的理论范畴,结合目前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研究结论,对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总结介绍。阐明生态经济学的若干基本理论,和目前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讲授生态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反思,以及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观,从而总结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第一节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一、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1、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发展经济的目的上曾出现过两个方面的错误: 一是单纯追求产品的产量和产值,走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在生产中拼资源、拼消耗,只顾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是

2、在我国长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不认识以至否定了生态平衡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2、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是有机的联系与统一,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作为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而且这一决定和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 从其正向的决定作用来看,生态经济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其建立决定了生态经济平衡的建立;而生态经济平衡作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动力的形成,推动了该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运动,从而产生了最终的生态经济效益。,再从其逆向的反作用来看,人们追求生态经济效益的具体情况(有时是片面的追求),必然会影响生

3、态经济平衡的状况;而生态经济平衡的状态如何,无疑也会左右生态经济系统,以至影响它的存亡。,二、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1、经济效益简单地说,它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成效与所投入的耗费的比较。人们在一项经济活动中投入一定的耗费,包括活劳动的耗费和物化劳动的耗费,获得的经济成效越高,其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其经济效益就越差。,2、生态效益,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投入一定的耗费后,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的对人们有用的各种自然效应。它主要以所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功能的形式来表现。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对生态系统投入一定的耗费所获得的这种效益越高,其生态效益就越好;反之,其生态效益就越差。 而一

4、旦人的投入所发生的作用违反了生态系统运行的自然规律的要求时,其生态效益还会形成负值,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了人为的破坏。,3、生态经济效益,它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效益。它既包括人们投入一定的劳动耗费后,所获得的有形产品,也包括同时所获得的各种对人有用的无形效应。 在人们对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了一定的投入后,所获得的这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效应越多,所获得的生态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三、用生态经济效益理论指导现实经济的发展,1、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经济效益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生态与经济矛盾加剧,有些并且已经给人们的经济发展造成了

5、生态经济灾难。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中有的是单项影响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有的是影响一个地区的局部性问题,有的是一个国家的全国性问题,也有的是全球生态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等等。,2、用生态经济效益的理论指导加强生态经济管理,(1)充分认识“生物入侵”的危害。 (2)要看到生态经济问题影响的远程关联性。当前世界上出现很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全面生态经济效益的问题,而且它们许多也都是具有远距离的地域渊源的。,四、生态经济评价,(一)、生态经济评价的内容 1、资源评价这里是指自然资源产品评价,因为自然资源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资源产品的形成过程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自然

6、因素的制约,产品量的实物量计算以及相应的价值量评估,这是生态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 2、环境评价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存在着很强的地域差异和序演替性,加之人们对系统干预的差别,直接影响着系统输入输出的效率,使生态经济系统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和效益,通过评价可以揭示由于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负效果,为今后确定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和方式,调整系统结构,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客观依据。,3、结构评价系统结构反映系统内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和有序,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功能水平。因而,生态经济必须从其结构状况入手,通过对系统内部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分析来结实主要生态

7、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在评价时就要综合考虑这三项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性。 4、功能评价系统功能是系统的作用和效率,也是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最终要体现到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以及三者的综合功能,功能的评价主要是在结构评价基础上分别进行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计算和分析,同时对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计量评价。,5、效益评价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评价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人类社会系统及其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系统作用的效果,着重在各类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对人类社会作用的综合效果即资源综合效益的计量和评价。 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结构评价

8、、功能评价和效益评价构成了生态经济评价的完整体系,其中资源评价是基础,功能评价是核心,效益评价是目的,环境和结构评价则围绕功能和效益评价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二)、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准则,对这一问题,国内研究较少,国外虽有一定研究成果,但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上进行效益评价,也还处于不断研究改善中因为,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实质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问题,尚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研究。 1、高效率、低能(物)耗、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结构合理有序,功能持久高效、经济效益最佳的标志之一。高效率主要指的是整个系统要保持高的生态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低能耗则是指在高生产力下

9、,同时达到物质、能量消耗低,减少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投入,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自然、社会结构合理、关系协调 这是评价一个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高效和生态经济效益能否提高的另一标志这里所指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又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主要是指有利于协调系统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如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生产与生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的共生关系,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3、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其风险最小 这是衡量生态系统结构有序或优化的原则,也是衡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好坏的另一标志。一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条件,也是人类赖以

10、生存的保障。系统风险最小的原则,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靠程度,也是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可概括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即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风险小。将它们综合在一起,便是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三) 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由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综合评价目标的多重性,完全恰当而适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未问世。但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人的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结合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和问题,现代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技术,还是可以选用的。本节介绍下

11、列三类方法:第一类是以经济分析为特点的方法,如效益费用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和效益风险法;第二类是以系统分析为特征的方法,重点介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和动力学方法;第三类为熵值分析法。这些评价方法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应用范围广和比较全面综合。,1、经济分析类方法,(1)效益费用分析法 效益费用分析是判别和度量一个建设项目或规划对象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经济环境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其评价过程可分四个步骤:首先确定开发项目对各种重要的环境影响;其次,对环境影响加以量化;第三,对这些数量变化进行估价,并以货币价值表示,最后,才是经济分析,即用某种形式的效益费

12、用分析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而言,目标并不单一,而是多目标的,(2)风险效益分析法,风险效益分析是指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能遭到不利后果的概率及其效益的分析。 风险效益分析的内容:一是超前风险函数的估计,即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概率,(它是以合理的已知概率分析形式来描述);二是风险发生后效益的估算及对系统(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评价。 风险效益分析法作为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与改善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是有广泛应用的前景。因为开发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概率是可估算的。风险发生后对系统产生的影响。采用效益费用分析法中的外部效益与外部费用也是可以测算的。因此

13、,对于水、土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益评价可与上述经济效益费用分析法同时使用。,(3)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是由w里昂捷夫1936年创立的。它的基础是现代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投入产出表来体现。 该表的一般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产品的最终需求;第二部分是各生产部门的生产与分配关系;第三部分是新创造的价值。在编制好投入产出表后,需要计算各部门间生产技术性的数量联系,以直接消耗(也称技术系数或投入系数)表示。接着要计算完全消耗系数 在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确定后,就可应用线性分配平衡方程组,计算出所有部门的总产品数量(当所有部门最终产品数量已知时),或计算出所有部门的最终产品的

14、数量(当所有部门的总产品数量已知时)。,2、系统分析类方法,系统分析是对所有体系系统均有普通意义的科学技术,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问题,一般说,都是适用的。运筹学的一些方法,大系统多目标决策方法,动力学的方法等,都可创造性的应用 (1)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方案的复杂大系统,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广阔领域。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大系统(可分解、协调和聚合)多目标(不是单一目标)决策(方案多要择优)问题 概括起来,这些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向量优化技术,或非劣解生成技术,二是结合偏好的评价决策技术,或非交互式决策技术;三是结合偏好的交互

15、式决策技术,或对话式决策技术 近些年来,国外和国内,对水、土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中已基本广泛使用,但不及效益费用分析法普及,(2)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方法是J.W.Forrester创立的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建模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方法将研究对象视为信息反馈系统,且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信息反馈机制,它规定了系统行为的模式;同时,研究对象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并建立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从而模拟系统的动态及非线性特征,得到系统的响应过程,有助于洞察系统各种内外因素的演变趋势。因此这种方法被誉为“政策实验室” 应用这种方法,可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评估,例

16、如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估,第二节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一、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1、生态与经济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社会再生产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自然生态经济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赖以发展的物质源泉。当经济系统的调节机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结构、布局和自我更新能力时,经济系统本身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现代经济的发展要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人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了客观必然趋势。,2、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经济与生态矛盾运动的产物,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

17、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就必然会出现愈来愈尖锐的矛盾,从而就会出现生态与经济的日趋严重的不协调。这就必须依靠人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从不协调走向协调。 3、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人类社会从过去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又向今后的生态化社会转变是一个客观过程,这也是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新的生态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它正是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论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是指导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理论,并且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是当代中国学者集体的伟大创造,生态经济协调发

18、展理论,是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联合创建生态经济学当中,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与国外有关先见卓识而创立的;按照历史轨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一些学科,如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研究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社会经济必须同生态协调发展。 80年代中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原理,己成为当代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思潮的主流,并正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的理论创新特色,作为生

19、态经济学重要部分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不仅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从动态上、宏观上增强了生态经济学的应用价值,也为生态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架起了一道桥梁,并把发展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前景推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各门传统经济学中生态与发展相脱离的种种缺陷,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思路出发,在需求观、生产观、消费观、补偿观、平衡观、效益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创新,第三节 生态经济生产力理论,一、 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构成 1、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两个构成要素 生态经济生产力是生态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的统一

20、 生态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变换能力,即自然物质、自然能量在合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循环转换能力 经济生产力是借助于生产与消费的循环转换机制而实现的劳动者的生产力和物质资料生产力的交换能力,2、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两种循环转换,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循环转换包括生态生产力的循环转换和经济生产力的循环转换 生态生产力的循环转换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与环境生产力之间的循环转换。这种转换是建立在有机物与无机物循环转换的基础上的。它按照生物环境的循环转换模式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环境的循环顺序,通过合成与分解的转换机制实现生物生产力与环境生产力的相互转换 经济生产力的循环转换是指经济系统中的劳动者生产力与物质资料生产

21、力之间的循环转换。这种循环转换是建立在劳动力的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的,它一方面通过对劳动力的生产(包括生产体力和脑力),对物质资料进行消费(包括消费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劳动力的消费(包括消费体力和脑力),对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包括生产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二、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属性,生态经济生产力是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复合群体生产力,因而它是具有自然与社会两重属性的生产力。这是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两重属性,首先表现在生态经济再生产的两个过程,即自然生产过程和经济生产过程。前者具有连续性,后者具有间断性,但都要受生态经济规律所制约,二者只能协同运行,不能各行其

22、事 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两重属性,还表现在生态经济再生产的两种效果,即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和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这两种生产率总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共同构成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整体运行效果,即生态经济整体生产率。生态经济整体生产率总是大于自然生产率与社会生产率之和,三、影响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太阳能、气候、温度、水、土等因子,有的就是生态经济生产力的环境自然力; 有的也可构成某种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阻力,直接影响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和大小。 环境系统中,各种因子及其变化、分布与组合,都会促使生态经济生产力变化。各种因子中有的是促进因子,有的是限制因子

23、,它们的综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具体问题应作具体分析,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系统的经济要素、社会环境,对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影响 在自然环境一定下,生态经济产品的价格、投资方向、管理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强弱等,都影响着生态经济生产力和系统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景,3、科学技术因索,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创建和发明,常常促进生态经济生产力登上新台阶,步入新阶段。它不仅变更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结合形式,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综合生产力水平,使生态经济效益大为改观 现代新兴产业的崛起,如信息工业、新材料、新能源、航天工业和生物工程等产业

24、,逐渐替代了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换代,从而提高了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四、生态经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途径,1、阻碍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生态经济系统众多的矛盾中,具有决定性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它主要体现在下列的几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经济、福利增长要求自然资源的无限供给;而自然生态资源(物质、有量)的数量、质量和再生能力是有限的 经济系统的动态增长机制,要求高速发展,而生态系统自组织调节的平稳机制,需维持系统本身相对稳定与平衡 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运转,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而生态系统的运动,则受自然规律支配;二者在性质、时间、空间上均存在差异

25、 技术手段也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2、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协调途径,加强全民生态意识教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依靠科学校技术,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生态经济产业 我国高速发展经济的今天,更要注意今天与明天的生态环境问题,第四节 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一、价值的内涵和传统价值理论 1、价值的含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具有三种上不同的含义: 一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价值” 二是作为其他社会科学概念的“价值”,特指某个客体对某个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三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泛指在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中,客体对于主体的某种意义,2、价值本质,对价

26、值的本质有不同看法,李德顺教授进行了归纳,有四种观点: 观念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精神的产物 实体说,价值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或现象体系 属性说,是某些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体所固有的或产生出来的属性,包括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 关系说,是作为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一定关系和内容而存在的,3、传统价值理论,传统价值理论来主要是从经济学发展而来的,是和经济学的发展同步的 价值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而产生的,威廉配第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 配第之后,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的概念 在古典经济学中,最成熟的要数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在李嘉图之后,对价值理论完善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马

27、克思的恩格斯,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崭新、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近代经济发展中,也有一些关于价值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奥地利学派以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即他的价值理论) 传统价值理论的问题:传统的价值理论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它们只关注和人有关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于人以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关注很少,这样就产生了众多的问题,尤其在人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所谓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畸形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理论,将整个一球看成一个整体,在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环境价值理论,(一)

28、、环境价值的构成和分类 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和分类方法,代表性的有: 1、五分型分类 将环境资源价值(TEV)为的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 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DUV)、间接使用价值(IUV)和选择价值(OV) 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EV)和遗赠价值(BV),2、二分型分类,将环境价值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有形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无形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 将环境资源分为商品性资源和舒适性资源 3、四分型分类即把自然环境价值分为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二)环境价值理论,李金昌教授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价值理论结合起来,建

29、立了环境价值理论 环境资源价值统称为环境价值,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享受所需的物质性产品和舒适性服务,因而环境是有价值的 环境价值首先取决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不同的丰度、品种、质量、地区和时间都对环境价值的大小有所影响,环境价值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的物质性产品的价值,称为有形的资源价值;另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服务价值,称为无形的生态价值 资源价值等于资源的实物量乘于价格。资源的价格是按照租金和预期收益资本化定价法进行的,包括天然形成和社会投入二方面 生态价值主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也是将其分为各项单项功能分别

30、计算,再进行加总,(下面详细探讨),三、生态价值理论,生态价值是通过生态服务功能而体现出来的对人类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维持大气组成、稳定和改善气候、控制洪水和提供饮用水、吸收废弃物、营养物质循环、形成土壤。提供 食物、维持物质和基因库、提供自然景观和娱乐场所等,2、生态价值理论,生态价值从伦理学上说是指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和可能具有的的意义,这些主要是由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来实现的 生态价值具有二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它是一种整体价值和综合价值;二是生态

31、价值的主体是人类整体 生态价值在人类的价值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因而可以把它看做是人类的最高价值。经济价值必须服从于生态价值,四、能量价值理论,能值(EMERGY)是一个新科学概念和度量标准,由美国著名系统生态学家H.T.Odum创立。能值定义: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 能值实质就是包含能(Embodied energy)或称体现能,常以太阳能为基准 能值分析是以能值为基准,把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分析系统中各种生态流,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

32、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第五节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 1、舆论准备阶段 时间大体是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2、全球保护环境的行动阶段 时间是从1972年6月至1992年6月的20年 3、全球环境与发展行动统一的阶段 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明确作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指导思想提出,并经参加会议的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同意,从而就被作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行动准则确定了下来,二、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在我国的确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后,我国政府率先响应,当年

33、8月就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且在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国光先生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更是生态与经济间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确立,是建立在生态与

34、经济协调的基础之上的 在国际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思想的高度提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观 ,也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观,2、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论为轴心形成与发展的,当代中国学者创立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实现了几百年来缺乏生态理念或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永续利用的传统经济理论,向生态与经济内在统一的经济理论的伟大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理论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扩展与融合、形成一种引起现代经济社会一系列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在生态形成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这是今后生态经济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基本任务,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验证丰富和发展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学说的理论结晶,寻求人类经济活动及其行为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这就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根本之点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规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允许范围内,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正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的,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