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50.50KB ,
资源ID:811160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81116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doc

1、时间 人物 事件 相关专有名词17 世纪中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 提出动量概念 动量(momentum)1668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明确指出了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动量(momentum)1687 英国科学家牛顿 修改笛卡尔对动量的定义,明确地用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动量动量(momentum) 、速度(velocity)1743 法国科学家达兰贝尔 指出动量和动能两种量度的同样有效性动量(momentum) 、动能( kinetic energy)1920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原子(atom)1932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 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的粒子中子中子(ne

2、utron)1896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 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维恩公式辐射(radiation) 、波长(wavelength)1900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瑞利公式辐射(radiation) 、波长(wavelength)1900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提出能量子假说,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并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黑体(lbackbody) 、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 、能量子(energy quantum) 、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ant)19 世纪初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

3、的干涉现象干涉(interference)19 世纪初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 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衍射(diffraction )19 世纪初 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 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象偏振(polarization)19 世纪 60 年代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从理论上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1887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发现了光电现象 光电现象(photoelectric effect)1905 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 、光子(photon

4、)1907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 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检验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1923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 发现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 Compton effect)1924 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 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 、物质波(matter wave )1912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 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磁波伦琴射线(X-ray) 、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

5、1927 美国物理学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 GP汤姆孙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电子(electron ) 、波动性(volatility)1926 德国物理学家玻恩 指出光波是一种概念波光波(visible light) 、概念波( probability wave)1925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 发展了矩阵力学 矩阵力学(matrix mechanics)1926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建立了波动力学 波动力学(wave mechanics)1876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 发现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cathode ray)1890 舒斯特 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阴极射线(cathode ray)18

6、97 考夫曼 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阴极射线(cathode ray)1897 英国物理学家 JJ汤姆孙证实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这种粒子的比荷,发现了电子阴极射线(cathode ray) 、电子(electron)1909-1913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 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电子电荷电子(electron )1903 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 发现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子(atom)1911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提出了核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nuclear structure model)1814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 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钠的谱线光谱(spectrum) 、

7、谱线(line)1859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 解释了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含义太阳光谱(the solar spectrum)191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 电子轨道(electronic orbit) 、能级(energy level) 、定态(stable state) 、基态(ground state) 、激发态(excited state) 、跃迁(transition ) 、电子云(electron cloud)1914 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现象量子化(quantization)1896 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 发现铀

8、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铀(Uranium ) 、射线(ray) 、放射性(radioactivity) 、天然放射现象(natural radioactivity)1898 波兰裔科学家玛丽居里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新元素钋和镭 钋(Polonuim) 、镭(Radium) 、1919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发现了质子 质子(proton)1928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和米勒研制成盖革米勒计数器盖革米勒计数器(Geiger-m ller counter)1967 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英国物理学家萨拉姆和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在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

9、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 unified electro-weak theory)1938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中发现生成物中有元素钡中子(neutron) 、铀( Uranium) 、钡(Barium)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和弗里施定义了核裂变 核裂变( nuclear fission)1942 美国物理学家费米 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核反应堆( nuclear reactor)1929-1930 华人科学家赵忠尧 发现硬 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重元素(heavy element)1942 华人科学家王淦昌 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一种实验方案中微子(neutrino)1956 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 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 弱相互作用(weak 振道 程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实验验证的建议interaction) 、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1957 华人科学家吴健雄 在的 衰变中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论断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 、 衰变( -decay)1974 华人科学家丁肇中 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证实了人们对存在第四夸克的预测夸克( quark)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