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必修,一、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 (2)医疗卫生条件 (3)受教育程度 (4)人口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核心解读,重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深化拓展,人口增长国家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影响:,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 (1)概念:_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_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移动,居住地,国际,国内,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策,战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开始时期与格局转换点:开始于秦汉
2、时期,安史之乱为格局转换点。 (2)方向: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周边尤其是南方迁移。 (3)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2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特点:数量少、频率低、规模小。 (2)原因:计划经济、_严格、政策不允许农民入城。,户籍管理,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沿海,城市,务工,经商,中国“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
3、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影响:,利:有效调整了劳动力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理和城市就业压力;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四、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_,也称_。 2影响因素 (1)_ (首要因素)。 (2)科技发展水平。 (3)地区的_程度。 (4)人口的文化和_水平。,最大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资源,对外开放,生活消费,3双重性 (1
4、)_ 性(影响因素不确定)。 (2)_ 性(一定历史阶段内)。 4合理容量:指保证_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_的人口规模。 5环境人口容量 (1)世界:_亿或略多一些。 (2)中国:_亿左右。,不确定,相对确定,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110,16,考能联动提升,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 (1)推力、拉力因素及其应用,(2)城乡间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学以致用 1下面为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图1)和劳动力迁移图(图2)。读图,回答(1)(2)题。,(1)若甲、乙、丙、丁四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按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乙丁甲丙 B乙甲丁
5、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2)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因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所得的差值越大,自然增长率就越高。所以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的排序为乙丁甲丙。第(2)题,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多,迁入的人口就越多。可以看出,丁城迁入的人口最多,因而丁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 答案:(1)A (2)D,【知识拓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仅能称之为人口流动,因为他们中
6、的大部分的居住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如大多数进城民工的“户籍”仍是原籍。,中国“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 (3)“民
7、工流”的影响,学以致用 2读“饼状图”,回答(1)(2)题。,(1)b地区是( ) A东部沿海地区 B东北三省 C中部地区 D西南地区 (2)关于我国2008年跨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对a地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强 Bb地区工业化进程受到限制 C减缓了c地区的人地矛盾 D导致d地区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解析:本题组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影响。第(1)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纳的农村跨省劳动力占全国的比重大。第(2)题,c地区由于流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答案:(1)A (2)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
8、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这就需要比较人口素质的高低分别影响环境的哪些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以致用 3结合下图,完成(1)(2)题。,(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能够持续给人类提供物质、能量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人口素质的提高 D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2)下列做法与图示内容相吻合的是( ) A控制人口零增长 B提高资源利用率 C加快资源开发速度,满足发展需求 D超前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第(1)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需要的自然资源增多。第(2)题,提高资源利用率,
9、适度开发,加强环保、控制人口适度增长与图示内容相吻合。 答案:(1)D (2)B,考向真题探究,近三年非课改区在高考命题中对本讲内容涉及很少。人口迁移及对环境的影响,在高考中曾有涉及,这部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不可忽视。,考向一 人口迁移与环境(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9512000年,该国( )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
10、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命题立意】 以某国每1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图和机械增长为切入点,考查对数据和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 第(1)题,逐项分析如下:,第(2)题,进入现代型的年代是不好确定的,也可能是60年代末;人口转变为现代型较早,可能是欧洲国家,只知道人口增长率,不能计算总人口数;20世纪末老龄化问题严重。 【标准答案】 (1)A (2)B,考向二 国内人口迁移原因及影响(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
11、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2: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 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命题立意】 本题综合考查了安徽省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等。就能力看,侧重于考查考生整合所学地理知识,结合现实分析、论证和阐释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思
12、路点拨】 第(1)题,据材料和图分析,服装工业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逐渐向中部经济地带的安徽进行产业转移。而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原材料、劳动力、能源、市场、交通、政策等。安徽相对于东部沿海的突出区位优势有: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生产成本低;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日益完善,市场较广阔;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要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据图和材料分析1978年以来人口从安徽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迁移,现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2)题,安徽省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人口迁入会增加,迁出会减少。因为工业的
13、发展必然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促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标准答案】 (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