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论佛教的生死观摘要: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生与死?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生死即涅磐”是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本文从佛教的本体论(缘起论)、轮回论、涅磐论三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进行讨论,最后阐明生死的真相。关键词:佛教;生死观;缘起;轮回;涅磐;解脱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是生与死?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
2、问题。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1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磐”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1佛教生死本体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如何生起的、如何变化的?宇宙人生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它的本体和现象是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是佛教缘起论所要阐述
3、和讨论的。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1曹越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九)示修净土法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
4、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
5、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在佛教看来,人身自我既是无的又是空的。佛教的“有”,又可称之为“真有俗空”或“内有外空”,大体有两方面内容:其一,“真有”指成佛的法性,涅磐的心境。其二,肉体是假、空,形如臭皮囊。而灵魂永存,精神不灭。肉体
6、即使变成腐朽物,精神仍为常新体。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2佛教生死轮回论。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3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
7、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轮回的主体是“神识”,轮回的动力是“诸欲因缘”,轮回的处所是“三界六道”,轮回的形式是“舍身受身”,轮回的原因是“罪障深重”。轮回的结果是“受诸苦毒”。如此段段分离的生死状况,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分段生死。在神识受业力所驱动的情况下,生命长河中的不稳定情景也就显得那么必然。那么实际。轮回的主体
8、就是神识,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但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宝积经说:“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卷七说:“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说:“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卷八说:“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从轮回的环境来说,就是三界
9、:欲界、色界、无色界;从轮回的现象来说,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是三类六种有情的生命现象各道众生在时空维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吉凶祸福、智慧贤愚上,也是各不相同。佛教的轮回学说认为人世间的凡人都在三界六道中重复着生与死的循环,但是,如果一个下等贱民这辈子能够积大善行大德,那么下辈子他就可以成为富贵之人,或者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反之,如果一个富贵之人这辈子不干一件好事,那么下辈子就会成为贱民,更严重的还会下到十八层地狱。在人生的终点,人们同样非常痛苦、难以面对。3佛教生死涅磐论。阿部正雄所说:“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
10、中解放出来,并悟到4脱离生死轮。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磐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磐,涅磐本身就是轮回。”佛教认为,涅磐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磐、佛。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
11、态。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 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佛教依大涅磐经,主张在否定世间“常乐我净”的基础上,确定出世间的“常乐我净”,这就是涅磐法身四德。大涅磐经云:“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间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
12、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磐;不净者即是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颠到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生死之痛是可以解决的,对生死之痛的解决就是整个佛法的主体部分,也是佛法的真正内涵和终极理念。佛法可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对于世间各种资生产业,和世间各种差别相状的描述,而出世间法才是佛法最根5本的义趣,包括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主要在于对生死之苦的解脱,而菩萨道的重心,则在于帮助他人解脱生死之苦
13、。三藏经典当中,所有教示的核心,都是对“生死”的透视和对烦恼的解决。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之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和方法。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当然,佛法中还有人天乘的方便法,那就是为了获得现实世界的快乐,和去除人们生活中导致痛苦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人天乘的基本教义就是建立现实人间的美好生活,宣说彼此共生、共存的理念,具有强烈的伦理性质,同时也是整个佛法的基石所在。如果失去这个
14、基础,那么三乘佛法也就无从建立了。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尤其重视实际的修行功夫,对于修行的前后次第,正行助行,都有非常明确详细的解说。还有藏传佛教五大流派,以及南传佛教的各种禅修法门,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在大乘佛法中,特别是净土宗和密宗,有其不可思议的奥妙,可以通过比较殊胜的捷径来了脱生死。三、生死的真相生死的真相是完美的,因为生死以及生命中所感到的任何痛苦,都只是凡夫众生的错觉而已。所以在通过上述所说的种
15、种修行,证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后,彻底看清生死的真实面目,此时的生死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痛苦,而是真如实相在具体事物上的显现。禅宗顿悟的“见性成佛”,天台圆教的“大开圆解”,都是直接从心性上契入,一切法无相无作,生死无生死相,解脱无解脱相,而生死解脱的来龙去脉、因缘果报却清楚明了,正是:“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真佛。”这真是难以想象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法的颠峰,完全不同于凡夫和二乘的6观点。直示佛乘究竟了义,就在我等众生一念心中完全具足,亦在我等众生举手投足之际显露无遗:烦恼即菩提,所以没有烦恼可以破除;生死即涅磐,因此亦无生死可以解脱。菩提即烦恼,所以没有菩提可求
16、;涅磐即生死,因此亦无涅磐可证。生死的真相,本来如此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人们对此微妙庄严的生死真相,无闻无知,沦落贪嗔痴等烦恼剧毒之中,梦幻颠倒,从迷入迷,对自己生命真相的内涵,不曾丝毫觉察,受苦无量。又对直指心性的教诲,不信不受,邪见深重,妄自尊大。又如世间自恃聪明豁达之流,掩耳盗铃式的自以为是。种种错误观点和行为,纵然偶尔行善享乐,也不能给予方便和究竟的升华,更不能突破生死迷惑的局限,反而导致了许多痛苦结局。带有错误而局限的观点,继续造作种种利害自他的事业,有了利害自他的行为,就要形成相应的结果,从而遭受其报应。一切身、口、意等行为的力量,又都是构成现实人生世界的重要因素。因此,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启悟众生对生死真相的了知和把握,佛法所说的道理也就是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实相。如是观之,生死即是如来、智慧、德相。参考文献:1齐美尔、桥与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曹越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九)示修净土法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杂阿含经卷十六,大正藏卷2页486下。4大般若经卷三百三十三,大正藏卷6,页710下 5瑜伽论记卷四十二,大正藏卷42页80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