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音乐鉴赏论文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生于 1770年 12月 17日,逝世于 1827年 3月 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之一。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1770年 12月 17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
2、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 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 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 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2 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3 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
3、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87 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 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贝多
4、芬在此期间创作F 小调前奏曲 、两首前奏曲等。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
5、响曲“英雄” 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最为风行。比较起来,还是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那真是“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我的心潮因美妙的大自然而澎湃”在备忘录中,贝多芬写了这句话,表达了位音乐艺术家酷爱大自然,崇尚朴实美的精神境界。 传记中载,贝多芬居住维也纳期间,常到郊外散步,那里的森林、原野、溪涧、农舍启迪了他那泉涌不竭的音乐灵感。 一部诞生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交响曲于 1808年完成。这就是著名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 贝多芬曾在维也纳近郊的埃林耿希太脱小镇居住。他称这部作品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并说, “只要对
6、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的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 ”在第一小提琴的分谱和节目单上,作曲家还提示人们注意:“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 ,用以强调这部作品是大自然在人们心灵中的交响。 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应去追索看到的景致,而应去体验感到的情致。不看景致,感悟情致,才能理解与认识这部交响杰作的内蕴与深涵。 不过,这部五个乐章的交响曲,也有鲜明的标题。标题也标明了音乐刻画的景致。这可以作为欣赏的一个导线。 首章写的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 。开篇的一支质朴纯真的旋律,犹如民歌一般带着清新的气息,刻画了投身
7、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愉悦心情与精神上得到升华的纯洁境界: 每听到这支由小提琴轻巧奏出的旋律,人们都会脱口而出:贝多芬的“田园”这个乐章的“心情”抒发为整个交响曲奠定了轻松乐观的基调。 第二乐章标题是“在小溪旁” 。作曲家柏辽兹用文字描绘了这个乐章的音乐:“作曲家创作这个可爱的柔板乐章时,一定躺在草地上,仰首观天,听着风声” ,“他注视着闪烁的微波,倾听着细浪拍岸的喃喃私语。 ” 不过,表情依然多于描绘。这个乐章尽管有鸟鸣与溪声的音响模仿,但旋律中却显露出一位已经双耳失聪的作曲家在内心中对于大自然美妙声响的感受。有人责备贝多芬采用了不足取的自然主义模仿手法,岂不知作曲家音符中更多的是心灵中的感受。
8、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 。这是柔板乐章之后的一个热烈欢快的舞曲。据说,在维也纳期间,贝多芬常与一个由七位农民组成的小小乐队聚会。他欣赏农民乐师的演奏,学唱、记录奥地利农村中的歌曲与舞曲,同时,也为这个农村乐队谱曲。这种亲切的交往,使他对乡民的集会有了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个乐章完全是一个农村的欢快的盛会。活泼的三拍子舞曲与悠扬的牧歌旋律,透出了浓郁的乡村风情。直到远处传来滚滚的雷声,才把狂烈的“乡民欢乐的集会”打断了。接踵而来的乐章是“暴风雨” 。不能说这部交响曲中没有描绘。贝多芬用音乐的画笔所描绘的雷雨音画,其逼真程度不仅再现了这一自然景观的真实风貌,而且艺术地表达了狂怒的大自然
9、那种震慑人心的威力。倾听暴风雨,这已不是“暴风雨”的音画,而是暴风雨本身。风雨过后是天晴。 第四乐章与第五乐章连续演奏。终曲乐章的标题是“暴风雨后的愉快感奋的情绪” 。 贝多芬曾在笔记中写道:“自然神论,卢梭精神,因崇敬大自然的威严而带来的狂喜。但是没有虚假的夸张。人的幸福和内心安宁的感觉。这个乐章与其说是描绘牧歌风的田园丽色,不如说是抒发人们的“内心安宁” 。 终曲乐章浸透着明朗温暖的幸福感。最后在大调明亮的色泽中,小提琴奏着悠悠福音,关上了田园交响曲的大门。 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在旅游者书信中表述了对贝多芬这部作品的理解:“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是比绘画中最美的风景更为令人神往、更为广阔地向
10、想象展示出奇观,而且是展示出整个人间天堂。那里灵与肉复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沉浸于迷人的宁静之中。 ” 音乐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贝多芬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留下了一部堪与绘画与诗歌媲美的,有描绘有抒发的大自然交响音画与音诗。这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心灵交响。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于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 ,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