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桩引起的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1 打桩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研究现状软土地区饱和软粘土具有含水量高、渗透性弱、抗剪强度低的特点。在该地区进行预制桩沉桩施工时,因挤土效应和产生的超静孔压,导致桩周围土体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由于孔隙水压力向四周的传递和群桩施工中的叠加因素,位移和隆起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己打入的邻桩和邻近建筑物产生侧向位移和上抬,从而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土体的渗透系数小,因而产生的超静孔压消散慢,超静孔压在施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消散对土体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而土体强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桩的极限承载力。打入桩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2、。张咏梅、张善明(1982) 1针对打桩施工引起的空隙水压力变化进行了研究。张诚大(1987) 2提出了一种预估打桩对周围影响程度的方法。张庆贺、柏炯(1997) 3分析了打(压)桩引起的地振动与挤土的机理和规律,提出环境病害预测判据、方法和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打桩挤土的半解析有限元数值方法与简化实用计算方法。阳军生、刘宝琛(1999) 4视沉桩挤土引起的地表位移符合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提出了预计打桩引起的地表位移与变形的计算公式和计算程序。刘希亮、罗静、边永光(1999) 5认为周围桩体的挤土效应和自身沉桩的挤土作用是桩体隆起的两个主要因素,并对桩体隆起位移曲线进行分析,认为桩体
3、隆起曲线大致呈正态分布形状。周健、徐建平、许朝阳(2000) 6以有限元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对群桩地表的隆起、桩周土体的侧移、挤土产生的应力及其对周围桩体的影响等挤土效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姜朋明、尹蓉蓉、胡中雄(2000) 7以小孔扩张挤土理论为出发点,将打桩问题简化为半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利用边界单元法,对群桩施工过程中引起土体位移进行计算。罗嗣海、侯龙清、胡中雄(2002)8推导了具有一定初始半径的圆柱形孔扩张的弹塑性解,研究了预钻孔取土打桩时预钻孔孔径大小对挤土效应的影响。李月健(2003) 9根据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本文用空穴球形扩张和源-源影射的方法,推得了挤土桩打桩结束后
4、土体内产生各点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取得了打桩后离桩越近,土体被挤密的程度越大,砂土比粘土更容易挤密,并且挤密的范围更大以及桩径越大,土体挤密程度越大,影响范围也越大等基本规律,并由此预估砂土地基标贯锤击数及液化状态的变化。王兴龙、陈磊、窦丹若(2003) 10运用小孔扩张理论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导出了计算土体位移量的经验公式。王兴龙、石春梅(2004) 11研究了桩长、桩型及打桩的速率、顺序等因素对挤土的影响。张忠苗, 辛公锋, 俞洪良(2006) 12研究了软土地基中管桩挤土上浮对桩侧阻、端阻和承载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群桩上浮规律和影响因素。杨生彬, 李友东(2006) 13通过对 PHC 管桩
5、打桩前后原位地基土变化情况的测试、打桩的监测以及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的监测等试验研究,分析了 PHC 管桩沉桩挤土效应。Hagerty & Peck(1971) 14认为群桩范围内地表的垂直隆起的体积大约是被桩代替的体积的 50%。Orrje & Broms(1967) 15和 Adams & Hanns(1971) 16则认为,该数值分别为 30%和100%,这可能与土质条件和环境有关。打桩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打桩引起的超静空压,降低了桩周土对基桩的约束作用;2、打桩扰动降低了桩周土的强度。Dudler et al(1968) 17通过试验研究发现,砂层中沉桩 8 个月后的
6、强度较沉桩前增长了 1.4倍。Tavenas & Audy(1972 ) 18调查了 45 根打入细砂层的钢筋混凝土桩的静载试验结果,发现打桩完成后 1520 天时的承载力比打桩后半天的承载力提高了70%。 Parsons(1966) 19和 Yang(1970) 20在实际打桩过程中发现,当打入土层的桩达到一定数量后,土体有了较高的密实度,而后再打入的桩承载力会随时间而下降。Moller(1981) 21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测到,当桩打入密实或高密实细砂土中,桩周土体产生了负孔压,桩的承载力随着负压的消散而降低,出现“松弛效应” 。在粘性土中,沉桩后由于土体的再固结,当桩尖土的压缩量大于桩尖的
7、下沉量时,桩侧就要受到负摩阻力的作用,G. G. Meyerhof 认为负摩阻力对于摩擦桩一般是无关紧要的,但对端承桩,可能会有很大影响。2 打桩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大约从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采用数值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压桩问题,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圆孔扩张法、应力路径法、有限单元法等。为了研究由于打桩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对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我们通过假定桩身沉入时桩尖处各点均按球形空穴扩张,利用源-源的影像法和 Boussinesq 解解决用无限体内球形扩张的解答来模拟半无限体中沉桩的问题 22,同时还考虑了沉桩时桩侧摩阻的影响,获得了挤土桩沉桩后在周围土体内产生的应力场、
8、位移场、孔隙水压力场和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沉桩后超静孔隙水压力分布与消散以及地基土在沉桩前后强度的变化。2.1 单桩沉桩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单桩沉桩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可按下式表示:(1)(,)()()(),()()()(),rrr rzzz zrrr rzzzuuu源 地 表 应 力 修 正 摩 阻 力 修 正源 地 表 应 力 修 正 摩 阻 力 修 正源 地 表 应 力 修 正 摩 阻 力 修 正源 地 表 应 力 修 正 摩 阻 力 修 正源 地 表 应 力 修 正 摩 阻 力 修 正源 地 表 应 力 修 正 z 摩 阻 力 修 正式中各项分别入式(2)(12)所示。(1)单桩
9、即 n 个空穴球形扩张对土体内任一点产生的应力和位移2 22 2111222112121()()() ()()() ()i ir ri iri ii iniiii iz rii riii ii izr riizhzhHRRzhzhrHR 源源源 源 22()n riii R (2)其中: n=L/H43u以上式子为用源源方法求得,其中:单个真 实 源 O1在土 体 内 各 点 产 生 的 应 力 和 位 移(3)2112()()niizririiiirizhzuHuR源源(4)22112211211()()()()(rrzrzr rzrrrzhRhRzu源源源源源源式中: 。221)Rzh单个
10、影像源 O2在土 体 内 各 点 产 生 的 应 力 和 位 移 :(5)2222222()()()()(rrzrzr rzrrrzRhRzhu源源源源源源式中: 2)Rzh(2)地表应力修正除桩顶外由于地面应力在土体内产生的位移和应力:(6)2(1)(1)2()cos0()uuqrru dRr ERzz 地 表 应 力 修 正地 表 应 力 修 正(7)2(1)32()cos02)in2(1)32()si02)co()uuqRrzRr dzqrRRzdz 地 表 应 力 修 正地 表 应 力 修 正地 表 应 力 修 正 32()052cosuuqdrzRr地 表 应 力 修 正(8)222
11、21()()niriiiihqHhr式中 R、r 和 分别由下列几式求得,r,z 为在地面上计算点离桩中心的水平距离和深度:(9)sincoartg222cosrRzzr(10)(3)桩侧摩阻力修正桩侧摩阻产生土体内的应力和位移:1220(12)(12)703383()6()64551241207()0RufdqzhzhLr RzhzhrrZdzRufqL 摩 阻 力 修 正摩 阻 力 修 正 (34)68112246()()55()20(12)(12)0338123(4)3()zhzhRhzdRRufdqzhzhLz Rzhz 摩 阻 力 修 正507530(12)()038113(4)3(
12、)572 dRufdqzhLzr RRzhzhzdR 摩 阻 力 修 正(11)10036134()26()521() 20813406234()(341ufdrqzhLur GRzhdzRufdqLLuz GRzhR 摩 阻 力 修 正摩 阻 力 修 正 2)6()52zhzhdR (12)式中:r,z 为计算点到桩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到地面的垂直距离,q 为由于影像作用产生的地表应力。22221()()RrzhRrzh,2.2 沉桩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及土体强度变化估算2.2.1 超静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由于打桩引起的桩身周围土体内各点的应力增量和位移已由 2.1 节求得,由这些应力增量可以求得
13、三个主应力增量 1(r,z)、 2(r,z)和 3(r,z)。根据司开普顿原理,对饱和土,打桩结束后,土体内各点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为:(13)313(,)(,)(,)(,)urzrzArzrz式中:A 为孔隙水压力系数。对于单桩的情况,且是在层向同性体上的轴对称问题,可根据太沙基固结理论用差分法求得土体内任一时刻、任一点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由下式确定:(14)221()vuuCrrtt式中: (vwkeaCv 为固结系数,其中 k,e,a v, w 分别为土体的渗透系数,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水容重。2.2.2 打桩前后土体强度的变化在粘性土中打桩,其地基强度的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打桩前的土
14、体强度(土工原理与计算,下册) 23(15)K式中:sinco1 为土体的抗剪强度,为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 1为打桩前地基土的有效最大主应力。对于正常固结粘土 1h,为土的容重,h 为计算点的地下深度。2、打桩结束时的土体强度(16)0()Ku式中:u 0为打桩结束时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由式(13)求得。 为打桩结束时土体内的最大主应力,即在天然固结状态下土体总应力 1、 2、 3(对正常固结土, 2 3K 01)和打桩引起的应力增量叠加后的最大主应力。3、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中的土体强度(17)()u式中:u 为某点某一时刻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由式(14)求得。4、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后(1
15、8)K3 打桩挤土问题工程实例分析某电厂堆煤厂场地为深厚软粘土地基,具有孔隙比大、渗透性低、压缩性高、地基承载力低的特性。采用 55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地基处理,桩长40m43m,桩间距 2.0m,置换率为 5.9%。在打桩完成后 2 年时间内(尚未使用) ,地基出现大面积沉降,同时基础底板与地基土存在脱离现象。本节采用上一节的理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3.1 单桩挤土问题分析根据球形扩张理论,每打入一个球体(球体半径为桩半径 0.275m)时,地表隆起量计算结果入图 1 所示。00.0050.010.0150.020.0250.030.0350.040.0450 0.
16、2 0.4 0.6 0.8 1 1.2 1.4距 桩 边 缘 距 离 ( m)地表隆起量增量(m)0.275m0.55m0.55m0.825m0.825m1.1m0m0.275m从 地 表 打 入 1.1m长 桩图 1 每打入一个球体的地表隆起量从图 1 中可以看出,从地表打入第一节桩对地表隆起量的影响最大,随着打入深度的增加,深部打入桩节对地表隆起的影响逐步减小,但影响范围扩大。将打入每节桩对地表隆起的影响进行叠加,就得到了打入整根桩长时的地表隆起量。当打入 1.1m 长桩后,地表最大隆起量为 40.5mm。不 同 桩 长 地 表 隆 起 量00.020.040.060.080.10.120
17、 1 2 3 4 5距 离 桩 边 缘 距 离 /m隆起量/m1m3m5m10m40m图 2 不同桩长地表隆起量不同桩长地表隆起量的计算结果如图 2 所示。从图 2 中可以看出,当桩长超过 510m 以后,地表隆起量变化很小,这与文献 22的临界桩长 7m 一致。土 体 竖 向 位 移-0.15-0.1-0.0500.050.10.150 1 2 3 4 5距 离 桩 边 缘 距 离 /m土体竖向变形/m地 表离 地 表 12米离 地 表 24米离 地 表 36米图 3 不同深度处土体竖向位移桩长 40m 时,不同深度处土体竖向位移的计算结果如图 3 所示。从图 3 中可以看出,打入一根桩时,
18、桩周土体 20m 以上的土体隆起, 20m 以下的土体沉降。深层土体沉降说明,打桩施工不会导致临近桩桩底与土体脱离。3.2 群桩挤土问题分析将单桩挤土进行叠加得到群桩挤土分析结果,如图 4 所示。地 表 隆 起 剖 面 图最 大 值 670mm00.511.52-13 -11 -9 -7 -5 -3 -1 1 3 5 7 9 11 13厂 房 宽 度 方 向 ( m)隆起量(m)图 4 群桩挤土地面隆起剖面图(最大值 670mm)3.3 打桩引起的超静孔压问题分析桩长 40m 时,土体内部应力场的变化如图 5、图 6 所示。05101520253035400 100 200 300 400 5
19、00水 平 有 效 应 力 增 量/kPa深度/m00.511.52图 5 打桩引起的土体水平应力增量 (图中 0、0.5、1.02.0 为距桩边的距离)05101520253035400 200 400 600 800竖 向 有 效 应 力 增 量 /kPa深度/m00.511.52图 6 打桩引起的土体竖向应力增量 (图中 0、0.5、1.02.0 为距桩边的距离)根据司开普顿原理,对饱和土,打桩结束后,土体内各点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为: 313(,)(,)(,)(,)urzrzArzrz软粘土孔隙水压力系数 A 取 1.2,将图 5、图 6 中的竖向与水平应力的增量代入算得超静孔隙水压力
20、如图 7 所示。05101520253035400 200 400 600 800超 静 孔 压 /kPa深度/m00.511.52图 7 打桩引起的超静孔压(图中 0、0.5、1.02.0 为距桩边的距离)3.4 单桩极限承载力及沉降问题分析3.4.1 单桩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根据上一节的分析,打桩会导致桩周土体产生较大的超静孔压,从而导致桩周土的有效应力下降。同时,打桩对桩周土具有扰动作用,对于结构性软土,打桩扰动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如图 8 所示。05101520250 20 40 60 80 100原 位 十 字 板 强 度 (kPa)深度(m)打 排 水 板 前打 排 水 板 后05101
21、520250 20 40 60 80 100原 位 十 字 板 强 度 (kPa)深度(m)打 排 水 板 前打 排 水 板 后05101520250 20 40 60 80 100原 位 十 字 板 强 度 (kPa)深度(m)打 十 字 板 前打 十 字 板 后 图 2-5 1#测 孔 图 2-6 #测 孔 图 2-7 3#测 孔图 8 打桩施工对土体强度的影响(温州地区结构性软土试验结果)从图 8 中可以看出,打桩施工会导致土体强度平均降低 45%左右。根据土体应力场的分析结果以及打桩施工对土体强度的影响,结合土体强度公式,就可以进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分析。1K05101520253035
22、400 20 40 60 80 100桩 侧 极 限 摩 阻 力 /kPa深度/m打 桩 结 束 后软 土 结 构 性 恢 复 后孔 压 消 散 后 的 最 终 值地 质 报 告 提 供 值图 9 桩侧极限摩阻力从图 9 中可以看出,受打桩施工的影响,打桩结束后桩侧极限摩阻力较小;当土体结构性恢复以后,桩侧极限摩阻力显著增加;当桩侧土体孔压消散后,桩侧极限摩阻力又有所增加,其值与地质报告提供的数值比较接近。3.4.2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时间效应众多工程实例以及文献的报道均指出,软土地基中的预应力管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问题,胡琦、蒋军(2006) 24在回归法分析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
23、载力时效性一文中根据温州地区结构性软土地基中的 73 根预应力管桩在不同休止期的静在试验结果,得出了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与休止期的关系,如图 10 所示。图10 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与休止期的关系宰金珉、王伟、王旭东(2004) 25等人在文静压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中指出,上海地区以及浙江省软土地基中的预应力桩单桩承载力与时间关系的如图 11 所示。图11 桩的承载力随时间变化规律从这些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对于结构性软土地基中的预应力管桩,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前 3050d 内,土体结构性恢复,单桩极限迅速增长,后期由孔压消散引起的增长较缓慢。根据桩侧极限摩阻力的计算
24、结果(图 9)以及单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关系,本工程单桩极限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 12 所示。单 桩 承 载 力 的 时 间 效 应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休 止 期 ( d)极限承载力(kN)图 12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时间效应3.4.3 单桩极限承载力数值模拟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及沉降分析模型(轴对称问题)如图 13 所示。土层 3(淤泥质粘土)土层 4(粘土)土层 5(粘土)土层 6(粘土)图 13 单桩分析模型根据上一节的分析,打桩会导致桩侧土体产生较大的超静孔压,当超静孔压消散后,
25、土体沉降,桩土之间产生沉降差(现场实际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点) 。桩土之间的沉降差会导致桩侧产生一定大小的负摩擦力,因此,在分析单桩承载力的时候需要考虑负摩擦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1)不考虑负摩擦力的影响极限荷载为 2400kN,分 10 级加载,每级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摩阻力如图 14所示。-40-35-30-25-20-15-10-50-100 -80 -60 -40 -20 0侧 摩 阻 力 ( kPa)深度(m)第 一 级第 二 级第 三 级第 四 级第 五 级第 六 级第 七 级第 八 级第 九 级第 十 级第 十 一 级 ( 极限 侧 摩 阻 力 )极 限 侧 摩 阻 力理 论 计 算
26、值图 14 桩侧摩阻力与荷载的关系从图 14 中可以看出,随着荷载的增加,桩侧摩阻力逐步增大,当荷载达到2640kN 时(第十一级) ,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同时也可以看出,桩侧极限摩阻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在不考虑负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单桩极限承载力约为 2640kN。(2)考虑负摩擦力的影响根据现场情况,桩土沉降差约在 100mm 左右。当桩土相对位移为 100mm左右时,桩侧负摩阻力分析结果如图 15 所示。-40-35-30-25-20-15-10-50-100 -80 -60 -40 -20 0 20 40侧 摩 阻 力 ( kPa)深度(m)正 摩 阻 力 极 限
27、 值理 论 计 算 结 果土 体 沉 降 引 起 的负 摩 阻 力负 摩 阻 力 特 征 值( 规 范 公 式 )图 15 负摩阻力计算结果(桩土沉降差计算值为 113mm)从图 15 中可以看出,当桩土之间存在较大沉降差时,桩上部存在负摩阻力(15m 以上部分已经达到极限状态) ,桩下部存在正摩阻力。中心点约在 27m处,规范给出的参考位置为 0.50.6 的沉降变形下限(此处为桩长) ,约为2024m。注:单桩负摩阻力标准值计算公式: nsiiq其中 ,负摩阻力系数 饱和软土取 0.2,粘性土取 0.3。iiz n受负摩擦力的影响,桩身轴力最大值为 295kN。极限荷载为 2400kN,分
28、 10 级加载,每级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摩阻力如图 16所示。从图 16 中可以看出,随着荷载的增加,桩侧负摩阻力逐步减小,中心点上移,桩侧正摩阻力逐步增大,当荷载达到 1920kN 时(第八级) ,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比较图 14 与图 16,考虑负摩阻力时,桩侧摩阻力较快的达到极限状态,单桩极限承载力下降了 720kN。在考虑负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单桩极限承载力约为 1920kN。-40-35-30-25-20-15-10-50-100 -80 -60 -40 -20 0 20侧 摩 阻 力 ( kPa)深度(m)负 摩 阻 力第 一 级第 二 级第 三 级第 四 级第 五 级第 六 级第
29、七 级第 八 级第 九 级正 摩 阻 力 极 限 值理 论 计 算 结 果图 16 桩侧摩阻力与荷载的关系(3)单桩受荷沉降问题分析单桩 QS 计算曲线如图 17 所示。0204060801001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荷 载 级 数桩顶沉降(mm)不 考 虑 负 摩 阻考 虑 负 摩 阻图 17 单桩 QS 计算曲线从图 17 中可以看出,不考虑负摩擦影响时单桩 QS 计算曲线的拐点在第十一级,单桩极限承载力约为 2640kN,对应桩顶沉降 60.55mm。考虑负摩擦影响时单桩 QS 计算曲线的拐点在第八级,对应桩顶沉降 47.38mm,单桩极限承载
30、力约为 1920kN,负摩擦的影响使得桩承载力下降了 720kN(下降 27%) 。负摩阻力对单桩承载力影响的分析结果,与张金水(2005) 26等人在淤泥质土中打入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给出的实测结果非常一致。该文中的土层同样为海边淤泥质土,打入 20m 长、400*400 、间距 1.5m 的预制方桩(平面置换率为 7%) 。在全面打桩之前先打入试桩做静载试验,此时桩间距较大,挤土效应很小。在所有桩施工完毕后又进行了工程桩的静载试验,此时桩间距很小,挤土效应明显,且经历了土体固结沉降的过程,负摩阻力的影响明显。试验结果如图 18 所示。图 18 单桩 QS 实测曲线从图 18 中可以看出
31、,实测得到的试桩(无负摩擦)单桩极限承载力为700kN,工程桩(有负摩擦)单桩极限承载力为 558kN,负摩擦的影响使得桩承载力下降了 142kN(下降 20%) 。3.5 地基变形问题分析3.5.1 孔压消散固结沉降问题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受打桩影响,桩侧土体存在一定的超静孔压,经过 3 年的孔压消散过程,土体沉降,并带动桩基以及基础底板沉降。打桩引起的超静孔压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如图 19 所示,经过 3 年孔压消散后的超静孔压如图 20 所示。图 19 打桩结束后的超静孔压图 20 3 年后的超静孔压从图 19、20 中可以看出,经过 3 年的孔压消散过程,土体平均固结度约为40%(根据
32、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U=1- , , 27,248vTe2vCtH0(1)vwvkea土体平均固结度为 42.5%) 。土体固结引起的土体地表沉降以及基础底板沉降如图 21 所示。-700-600-500-400-300-200-1000-15 -13 -11 -9 -7 -5 -3 -1 1 3 5 7 9 11 13 15厂 房 宽 度 方 向 ( m)沉降量(mm) 土 体 沉 降 ( 最 大 值 347mm)底 板 沉 降 ( 最 大 值 194mm)实 测 底 板 沉 降 ( 最 大 值 208mm)图 21 土体表面以及基础底板沉降从图 21 中可以看出,土体平均沉降约为 300m
33、m 左右,基础底板平均沉降约为 190mm 左右,两者沉降差为 110mm(与负摩擦分析一节中的桩土沉降差一致) 。从图 21 中还可以看出,实测底板沉降与计算结果比较一致。实测底板沉降差约为 7mm/m,计算得到的沉降差为 6mm/m,换算成倾角为 0.4o。吊车梁高按15m 计算,则吊车梁的水平位移最大计算值为 90mm,实测最大值为 118mm。3.5.2 后期堆煤沉降问题分析后期堆煤计算高度 10m,堆煤后固结 15 年后土体超静孔压如图 22 所示,基础最终沉降分析结果如图 23 所示。图 22 堆煤 10m 高固结 15 年后的超静孔压(平均固结度 90%,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算得土
34、体平均固结度为 91.6%)-700-600-500-400-300-200-1000-15 -13 -11 -9 -7 -5 -3 -1 1 3 5 7 9 11 13 15厂 房 宽 度 方 向 ( m)沉降量(mm)堆 煤 前 底 板 沉 降 ( 最 大 值 194mm)堆 煤 10m高 后 底 板 最 终 沉 降 ( 384mm)单 桩 荷 载 为 1200kN的 最 终 沉 降 ( 最 大 值 535mm)图 23 底板沉降从图 23 中可以看出,堆煤 10m 高(对应均布荷载 100kPa)固结 15 年后,底板最大沉降约为 384mm,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了 190mm 左右。不均
35、匀沉降差为 12mm/m,换算成倾角为 0.7o。吊车梁高按 15m 计算,则吊车梁的水平位移最大计算值为 180mm,即吊车梁的最大水平位移还会增长 90mm。当单桩荷载达到 1200kN 时(对应均布荷载为 1200/(2*2.6)=230kPa) ,底板总的最终沉降约为 535mm,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了 340mm 左右。不均匀沉降差为 16.7mm/m,换算成倾角为 0.95o。吊车梁高按 15m 计算,则吊车梁的水平位移最大计算值为 250mm,即吊车梁的最大水平位移还会增长 160mm。3.5.3 处理方法为减小沉降对厂房基础的影响,采用厂房基础与底板割开的处理方法。厂房基础与底板
36、割开后,当单桩荷载达到 1200kN 时,厂房基桩的水平变形分析结果入图 24 所示。厂 房 基 桩 的 水 平 变 形-40-35-30-25-20-15-10-50-20 -10 0 10 20 30 40水 平 位 移 ( mm)深度(m)图 24 堆煤后厂房基桩的水平变形从图 24 中可以看出,堆煤后,荷载通过煤场下部的桩基传递到深层土体中,上部土层并不会出现挤土现象,相反在煤场沉降的作用下,厂房基桩上部朝内部发展位移,底部土体朝外发展位移。厂房基桩上部最大位移为 28mm,下部最大位移为-16mm。参考文献:1 张咏梅, 张善明. 打桩施工引起的孔隙水压力J. 土工基础 . 1982
37、.2 张诚大. 预估打桩对周围影响程度的方法J. 建筑施. 1987.3 张庆贺, 柏炯. 沉桩引起环境病害的预测和防治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7, 16(6): 595603.4 阳军生, 刘宝琛. 沉桩引起的邻近地表移动及变形J. 工程勘查. 1999, 3: 13.5 刘希亮 , 罗静, 边永光. 打桩施工期桩体隆起的影响因素分析J. 焦作工学院学报. 1999, 18(5): 354357.6 周健, 徐建平, 许朝阳. 群桩挤土效应的数值模拟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8(6): 721725.7 姜朋明, 尹蓉蓉 , 胡中雄. 打桩引起土体位移的计算
38、分析J.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2000, 14(2): 1922.8 罗嗣海 , 侯龙清, 胡中雄. 预钻孔孔径对部分挤土桩挤土效应的影响研究J. 岩土力学. 2002, 23(2): 222224.9 李月健. 挤土桩对砂土地基挤密效应及液化状态变化的机理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4): 8596.10 王兴龙 , 陈磊, 窦丹若. 打桩挤土的现场试验研究及土体位移的计算公式J. 岩土力学. 2003, 24(增刊): 175178.11 王兴龙, 石春梅. 桩长、桩型及打桩的速率、顺序等因素对挤土的影响J. 土工基础. 2004, 18(3): 4648.12 张忠苗
39、 , 辛公锋, 俞洪良, 熊文. 软土地基管桩挤土浮桩与处理方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5): 549552.13 杨生彬, 李友东. PHC 管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技术. 2006, 20(3): 117120.14 Hagerey, D. J. & Peck, R. B. Heave and lateral movements due to pile driving, J. Soil Mech. Found. Div. ASCE, 1971, 97(SM2): 15131532.15 Orrje O. & Broms B. B. Effects of pil
40、e driving on soil properties, J. Soil Mech. Found. Div ASCE, 1967, 93(SM3): 5973.16 Adms J. I & Hanna, T. H. Ground movements due to pile driving. Behaviour of Piles, London: I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s. 1971, 127133.17 Dudler, I. V. er al. Experience gained in using the penetrometer probe for so
41、il investigation in conjunction whit energy-relater construction in sovier union, inform-energo, moscow, Sovier Union. 1968.18 Tavenas, F. & Audy, R. Limitation of the driving formulas for predicting the bearing capacities of settlement in sand, Can. Geotech., Canada. 1972, 9(1): 4762.19 Parsons, J.
42、 D. Piling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Yorka area, J. Soil. Mech. and Found. Div., ASCE. 1966, 117(9).20 Yang, N. C. Relaxation of piles in sand and inorganic silt, J. Soil. Mech. and Found. Div, ASCE, 1970, 96(SM2).21 Moller, B., U. Bergdahl. Dynamic pore pressure during pile driving in fine sand, Proc
43、. 10th Conf. On Soil Mech. And Found. Eng., A. A. Balkima,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1981.22 李月健. 土体内球形空穴扩张及挤土桩沉桩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23 华东水利学院土力学教研室主编 . 土工原理与计算(上、下册)M.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2.24 胡琦, 蒋军, 严细水, 陈云敏 . 回归法分析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时效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8(4): 602612.25 宰金珉, 王伟 , 王旭东. 静压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J. 工业建筑. 2004, 34(8): 3335.26 张金水. 淤泥质土中打入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J. 水利工程建设 . 2005, 2: 5153.27 华南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湖南大学. 地基及基础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