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关系研究梁经伟1, 文淑惠1, 杜洪燕2( 1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 昆明 650093; 2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 , 北京 100193)摘要 : 基于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 , 分析中国与周 边国家的经济联动关系 , 运用 Multilevel P2 模型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 , 从组织结构层次和个体层次探讨国家间经济联系 形成的机制 。研究发现 : 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促进经济联动的基础 , 区域内部的贸易与投资等能够加速国家之间的经 济联系 ; 资本存量 、产业结构等因素具有提供者效应 ,劳动力 、基础设施等因素具有接受者效
2、应 , 都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动性 。关 键 词 : “一带一路 ”; 中国 ; 周边国家 ; Multilevel P2 模型中图分类号 : F29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2363( 2016) 03-0005-06收稿日期 : 2015 06 24; 修回日期 : 2015 07 28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1561028)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YB2015028) ;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 学院硕博生科研激励资助项目作者简介 : 梁经伟 ( 1990 ) , 男 , 江苏溧阳县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复杂网络与区域经
3、济研究 , ( E-mail) 1023958086 qqcom。通信作者 : 文淑惠 ( 1970 ) , 女 , 贵州贵阳市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 ( E-mail) swen33163 com。0 引言当前中国在不 断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 , 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 2013 年 9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与 “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构想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 指出 “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1。“一带一路 ”战略是中国推进经济全球
4、化深入发展的国际 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当今世界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时代 , 而是一个协同合作 、休戚与共的时代 ; 当前中国不仅加强同东南亚 、中亚等国家的合作 , 同时也与南亚 、东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交流合作 。2010 年中国 GDP 超过日本 ,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 , 东亚地区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在亚洲 , 然而如何更好地带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 , 中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2。中国与周边国家或世界其他国家共建 “一带一路 ”是在经济全球化机制下提出的战略 , 以此促进区域共赢发展 , 让中国的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
5、“一带一路 ”建设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 由流动 、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 推动更大范围 、更高水平 、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 , 共同打造开放 、包容 、均衡 、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3。本研究基于联动性视角探讨当前中国与周边 国家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协作 、相互影响关系 。首先 , 将中国与周边国家作为 一个有机整体 , 从系统论的角度剖析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整个系统中将国家看作是个体 , 个体之间的经济联系看作是行为 , 所以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系统中存在 2 种关系 , 即影响与选择行为 。影响关系主要 指国家之间的经济辐射 , 而选择行为指国家之间的某些 经济活动存
6、在选择性 , 如某些国家会选择基础设施健全的国家进行投资 , 这就是选择行为 。其次 , 从 Multilevel P2 模型出发 , 构建选择模型 , 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动关系 , 同时将资源 、政治因素纳入到模型中 。最后 , 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的建议 。1 文献回顾国内外关于区 域空间联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 现主要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分析 研究 。区域之间的联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 、国家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整体 ; 地区之间通过要素的流动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区域空间经济联动性的研究主要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城市与区
7、域作为人类经济 、社会 、文化 、政治等活动和物质载体 , 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进行着物质 、能量 、人员 、信息等的交换 , 这种时空上的 交换即为空间相互作用 4。一般表现为人口迁移 、商贸活动 、投资行为 、技术交流及交通与通讯联系 。由现代区位分析理论可知 , 空间相互作用是研究空间网络的扩散 与聚集 、区域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选择的基础 5。地区之间的互补性 是构成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 中介机会是改变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重要因素 6 7。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探索区 域之间的关联关系 、空间结构与地缘经济 关系等 , 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 、区域关系尤其是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 ,
8、因此 ,区域间的相互依赖性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 重要方向 8。区域联系主要是指一个地区 内部区域个体之间通过经济 、技术 、文化等方面的接触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达到一种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关系 。陈修颖 9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 , 从互补性 、通达性和介入机会等角度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 形成与作本文摘自改革与战略用机理 。苏东辉等 10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研究 , 总结中国与东南亚 国家的空间特征 , 探索中国与周边国家 之间的经济联系 , 认为这些国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纵观学者的研 究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只集中于理论 层面 , 很少从区域空间个体之间联
9、动性 、互动性的角度 分析 。联动性主要表现为个体之间的影响与选择行为 , 其应用最早出现 在社会学领域 , 研究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如 J P Spillane 等 11探索了社会行为者之间关系的形成 , 运用多层次的选择模型分析影响社会关系形成的因素 。当前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区域经济的联动性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五个统筹 , 其中 “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也就是均衡发展 、缩小差距的政策 , 联动发展又是其基本要求 , 即加强地区之间 要素的流动 、经济的交流 、合作的深化 , 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过程 ; 申晓艳等 12对城乡统筹的研究 进行了分析 , 认为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一个联动的发展过程
10、 。葛立成等 13提出政府是体制转型时期最关键 的区域经济联动主体 , 同时分析了长三角联动的过程 。彭岚兰 14从产业转移 、投资 、技术转移方面研究成渝经 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 , 分析了 2 个经济圈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 。随着 “一带一路 ”战略的推进 , 部分学者开始对其科学内涵进行研究 。如夏立平 15从共生系统理 论分析了 “一带一路 ”建设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联动性 , 指出中国与周边及其他国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战略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 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王海燕对中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 势进行了研究 , 表明中国同中亚五国的经济联系在增强 ;
11、 刘国斌 16分析了东北亚桥头堡群的构建 , 将中国东北地区同蒙古 、日韩等国家联系在一起 ,融入国家 “一带一路 ”的建设 。“一带一路 ”战略的推进为地区之间经济的联动提供了平台 。综合学者对区域空间联系的研究及 “一带一路 ”战略的阐释 , “一带一路 ”的实质是 : 加强中国同周边沿线国 家的经济联动作用 ,加强要素流动 , 打造利益共同体 , 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促进区域协调可 持续发展 , 提高综合竞争力 。当前对经济联动量化分析的 文献还较缺乏 , 本研究基于区域个体之间的选择行为与影响过程分析中国与周边 国家经济之间的联动性 , 从理论上说明中国与周边国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
12、 为建设利益共同体提供 建议 , 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 为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 模型假设区域空间的联系是经济 、政治和文化全方位的联系 , 而 “一带一路 ”战略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对中国与周边国家 经济联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家之间选择与影响过 程的假设 。在构建系统模型之前 , 需提出假设 。假设 1: 经济水平相似的国 家更容易形成经济联系 。“一带一路 ”战略主要涉及东盟 、日韩 、俄罗斯 、中亚 、西亚等国家 , 除了新加坡 、日本等几个少数发达国家外 , 其余均为发展中国家 。所以假设 1 是为了说明发展中国家是利益共同体 , 渴望发展 ,
13、更容易抱团合作 。事实也证明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团结合作 、共同发展 , 与中亚一些国家成立了上海合 作组织 , 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中国 东盟自贸区 , 同时还加强与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合作等 。假设 2: 贸易与投资可以促进国 家间经济联系的形成 。D K Das 指出中国与周边亚洲国家是以市 场为导向的共生关系的经济体 , 贸易 、投资及区域与全球生产网络是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主要 手段 17。 E Lip-sey 等 18指出在亚洲经济体中外国直接投 资部分显著来自其他亚洲国家 , 充分说明投资促进了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形成 。E S Devadason 19指出东盟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超过其彼此
14、之间的 总量 , 表明中国的重 要性 , 同时说明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互动拉近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 , 所以贸易与投资能够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 。假设 3: 政治稳定是区域经济联系形成的前提 。地区稳定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 有利于加强地区合作 , 有利于促进地 区经济发展 。政治稳定会减少经济市场受到的外来和内 在的冲击 , 市场抗冲击能力也会有保障 。杨鲁慧 20提出政治稳定不仅关系东亚国家社会的转型 , 也关系到东亚国家的繁荣发展 。左倩倩 21指出政治因素影响区域经 济的协调发展 , 稳定的政局形势及政策能够促进区域经 济的联系 ,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而 “一带一路 ”战
15、略正是要打造一个 “开放 、包容 、均衡 、普惠 ”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 即包含了 “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等特点 , 所以区域的政治稳定对利益共同体的构建 、国家间经济联动与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设 1 3 从关系形成的角度阐述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经济联系 。除上述假设之外 , 模型中还将考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 , 即国家的属性 , 不同的属性条件对经济关联的形成也是不一样的 。为此 , 将从提供者 ( provid-er) 与接受者 ( receiver) 的角度对模型进行假设 , 提供者是关系形成的主体 , 接受者是关系形成的客体 。假设 4: 资本存量丰富的国 家比较容易成为
16、提供者 。中国早期的对外开 放主要以吸引发达国家的外资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资本 普遍比较充足 , 亟需选择投资地 。申蕾 22指出资产存量丰富的国家资本价格较低因而成为资本流出国家 , 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新兴经济体资产存 量匮乏 , 资本价格较高因而成为资本流入国家 , 从而导致产业转移 。所以资本存量丰富的国家更容易成为提供者 。假设 5: 产业结构完善的国家较容易成 为提供者 。产业结构衡量的 是国家的经济结构 。一般而言 , 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比例较高的国家会对其他 地区形成产业转移 , 加大经济联系 , 如日本 、韩国等 ; 而第三产业只有在技术发展到 一
17、定程度才容易成为技术出口国 , 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扮演提供者的角色 , 如美国 、欧盟国家 。635 卷改革与战略杂志投稿邮箱假设 6: 资源丰富的国家更容易成为接受者 。郑蕾等 23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投资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 , 指出自然资源 是大多数国家对外投资的动机 。如中国在中亚投资的主 要行业为石油勘探与开采 , 在俄罗斯及蒙古的投资行业为森林及能源 开采等 。同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 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 增加贸易的可能性 。所以资源是影响国 家关系的重要因素 , 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成为接受者 。假设 7: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易成为接受者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机之一就是
18、劳动力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 ,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其劳 动力价格较低 , 这就会产生国际贸易的 可能 , 发达国家将其相关产业转移至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就是如此 , 廉价 、低成本的劳动 力使得中国成为接受者 。中国周边国家的劳动力也较为 丰富 , 当前也面临着接收其他国家产业转移的形势 , 所以也较容易成为接受者 。假设 8: 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易成为接受者 。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更 容易吸引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 , 可以减少跨国公司的投资成本 。在不考虑其他外部环境时基础设施完善的国 家比那些欠缺的国家更具有优势 , 更易成为投资的理想地 , 所以较容易成为接受者 。3
19、作用机理与模型设定31 作用机理基于上述 8 条假设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的作用机理图 , 即 Multilevel P2 模型的可视化原理图 , 其中国家 i 代表经济关系形成的主体 , 国家 j 为关系形成的客体 。根据 J P Spillane 等对社会网络中个体关系形成的研究 11, 绘制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 的作用机理与要素关系 ( 图 1) 。图 1 Multilevel P2 模型的可视图Fig1 The visibility graph of Multilevel P2 model图 1 概括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机理 , 经济联动性一方面取决于 经济关系形成的条件 ,
20、 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各自的 属性 。从图 1 来看 , 经济水平相似 、贸易 、投资及政治稳定是 促进关系形成的关键条件 , 而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各自属性 , 如资本存量 、资源 、产业结构 、劳动力等因素 , 又是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 。32 模型设定P2 模型是一种网络选择模型 , 是用来解释群体中个体关系形成的研 究方法 。普通的 Logistic 模型回归已不能解决此类问题 , 因为社会网络数据并不满足独立观测个体的要求 , 国家 i 能和国家 j 形成一定的经济联系 , 但反过来国家 j 未必能与国家 i 形成关系 , 即经济联系非对称性的特点 。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体量上并不是同质
21、的 , 存在大国与弱国的差异 , 而多层次的逻辑斯特模型能够充分 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同时 P2 模型也考虑了关系网络中 观测个体的非独立性 , 被认为是在关系网络中任意 2 个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济 关联的特殊逻辑斯特回归模型 24。多层次的 P2 模型主要由相互作用层次和提供者或接受者效应层次构成 , 表达为 :lnp( wij= 1)1 p( wij= 1 )= j+ i+ yi yj+ ji。 ( 1)式中 : wij表示个体的特征属性 , 以 0, 1 区分 , 在经济联系中经常将联系度大于某一 特定阀值的量赋值为 1; yi yj表示个体 i 与 j 在某一特征下的差异性 , 作
22、为解释变量 ;ji表示互惠性 ; j, i分别代表提供者 j 的效应与接受者i 效应 ; , 为参数 。由公式 ( 1) 知 , 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属性之间的差异性与个 体之间的互惠性 。提供者效应与接受者效应由公式 ( 2) 决定 :j= ( )0+ 0j; i= ( )0+ v0i。 ( 2)式中 : j, i分别为提供者效应与接受者效应 ; 0j, v0i为随机效应值 , 均服从正态分布 ; ( )0, ( )0分别是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属性特征 。公式 ( 1) 和 ( 2) 构成了多层次的 P2模型 , 反映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与联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指
23、标的选取主要基于前述 8 条假设 , 根据这 8 条假设分别选取人均 GDP、贸易和投资 、劳动力 、第二产业占比与第三产业占比 、资本存量 、通信与交通及政治与资源变量 。其中衡量产业结构主要从二三产业 的占比考虑 , 而基础设施主要考虑通信与交通建设 , 通信主要采用每百户的互联网用户数衡量 , 交通主要采用 铺设的道路里程占比 。资源变量采用虚拟变量来衡量 。由上述指标与理论模型 , 可以得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的实际模型 :lnp( wij= 1)1 p( wij= 1 )= j+ i+ 1ij+ 2Gi Gj+ 3Pi Pj+ 4Ti Tj+ 5Ii Ij+ 6ji。 ( 4)提
24、供者效应 :j= 0+ 1X1j+ 2X2j+ 3X3j+ 0j。 ( 5)接受者效应 :i= 0+ 1Y1i+ 2Y2i+ 3Y3i+ 4Y4i+ v0j。( 6)式中 : 表示先前经济联系关系矩阵 ; 1的大小反映当前的经济联系受到之 前关系的影响程度 , 在经济联动方面先前的经济联系具有 “惯性 ”; 2的大小反映人均 GDP对经济关系的影响程度 ; 3反映了政治稳定性对经济关系的作用程度 ; 4和 5表明贸易与投资 2 种经济活动对7第 3 期 梁经伟 , 等 : “一带一路 ”战略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关系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的贡献率 ; 6表明互惠关系 , 即在一定程度上
25、 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互惠机制 ; G, P, T, I 分别代表人均 GDP、政治稳定状况 、贸易和投资 ; X1为资本存量 ; X2为第二产业比重 ; X3为第三产业比重 ; Y1为自然资源禀赋 ; Y2为信息化率 ; Y3为劳动力 ; Y4为道路基础设施 。同时假定模型中存在一组 随机密度效应函数 , 用 0反映其变化范围 , 以此表明提供者与接受者受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个体是中国及其周边的东盟十国 、东北亚五国 、南盟三国 、中亚四国, 基本与 “一带一路 ”沿线的亚洲国家吻合 。人均 GDP、劳动力 、外国直接投资 、资本存量及产业结构 、基础设施等指标的数
26、据来自世界银行 。资源主要以矿产来衡量 , 根据 “是否有出口 ”来进行 0 1 赋值 ;政治风险主要由国 家风险指导手册计算政治风险率 , 从而衡量政治风险大小 25。经济关联 W 通过式 ( 7) 衡量 :Wij=1, ij0,其他。 ( 7)式中 : Wij表示经济关联矩阵 , 所表达的是贸易关系, 即国家 i 出口商品到国家 j 的关系 。根据国家 i 出口商品排名 , 若国家 j进入商品排名前 10, 则国家 i与国家 j 的经济关联赋值为 1。贸易数据来自 UNCONTADE 网站 。4 结果分析41 数据描述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 联动性主要通过人均 GDP、劳动力 、外国直接净投资
27、等指标衡量 ; 采用 2005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联 ; 当前的经济关联矩阵与 11 个变量均是 2013 年的数据 ( 表 1) 。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内部差异性比较大 , 如人均 GDP 的平均值是 9 98328美元 , 而最低只有 68758 美元 , 偏度为 187, 峰度为 5 02,投资 、贸易 、资本存量均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 之间的互动性 , 同时这些差异对于研究国家之间经济联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 1 基本变量统计性描述Tab1 The statistic descriptive of variables变量 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误 偏
28、度 峰度G 9 98328 54 00730 68758 15 80810 187 502Y38 11201 75 86129 1740 17 79746 306 1125I 22465 2 95626 079 61594 404 1840X34127 7329 2000 1352 028 267X23256 7108 1000 1271 099 487X12719 6394 1000 1184 133 537Y23252 8630 000 2800 060 197Y45856 10000 629 3207 043 186T 6680 19508 018 3814 129 697Y1061 1
29、00 000 050 045 120P 057 851 331 551 026 25742 模型结果分析基于 Multilevel P2 模型 , 利用 Stocnet 软件 ,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 联动模型 , 分析当前状况下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经济关联关系 。从 2 个角度分析其联动性 , 第一 , 经济系统内共同 促进关系形成的要素分析 ; 第二 , 系统内个体之间的异 质性 , 即从组织结构层次与个体层次分别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系统内部的联动 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参数 , 判定要素的贡献大小 ( 表 2) 。表 2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 Multilevel P2 模型结果Ta
30、b2 esult of Multilevel P2 model about co-movement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变量 参数 分位点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 关联网络 eb b SE 25 975方差 ( 提供者 ) 1657 0806 059 381方差 ( 接受者 ) 0729 0408 021 181协方差 ( 提供者 , 接受者 ) 0723 0477 196 007互惠性 2107 0561 103 315个体水平提供者水平资本存量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109410360986009000360014007200570058
31、013012011014023090接受者水平劳动者自然资源通讯设施道路设施102310230974101200320023002600120072005300720071015010015011015011010023双方层次投资贸易人均 GDP政治环境先前经济关系1013102010151101206100013002000140097302600740065004600670280012012018085261017054036165364对数似然比 182210 4804 19385 17312赤池信息准则 709530新拉夫特里 P4值 1912708地域研究与开 发 第 35 卷由
32、于尼泊尔 、斯里兰卡 、不丹 、马尔代夫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原始数据无法获取 , 所以暂时不考虑 。国家间经济关联的表现主要分为贸易关系与投资关系 , 二者均有利于要素的空间流动 , 是 “一带一路 ”建设核心内容之一 , 由于部分国家投资数据较难获得 , 故只考虑贸易关系 。42 1 整体效应分析 。假设 1 3 是从关系形成 的角度提出的 , 能够共同推进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 ”战略本着合作共赢 、包容开放的思想 , 中国同周边国家亦是一个命运共 同体 , 系统内部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体量 、地理区位及发展水平上存在诸多差异
33、 ,Multilevel P2 模型可以从经济 网络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国家属性 2 个方面分析 。由表 2 可知 ,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研究中经济水平相似的国家可以促进经济联系的形成 , 具有正向的效应 , 其值为 0 014。经济水平相似意味着国家间更具有 吸引力 , 例如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经济水平较为相似 , 国家间的经济合作逐渐从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盟 。其次 , 贸易与投资也具 有正向效应 ,其值分别为 0 020, 0 013, 贸易与投资是经济活动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 商品的空间流动一方面发挥了各国比较优势 , 实现贸易互补 , 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经济交流 。而投资不仅可以带动
34、资 本要素的空间流动 , 同时也可以增进国家经济联动性 。总之 , 相似经济水平 、贸易与投资活动可以增加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系统中经济联系的发生概率 , 从模型结果看分别 可以增加 1 5%, 2 0%,13%。第三 , 政治稳定变量的效应值达到 0 097, 表明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 相应地概率值可以增加 20%左右 。政治稳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 ,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更看中东道国的政治 环境 , 例如在政治不稳定的区域就会出现投资国撤资 的现象 。最后 , 之前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显著性 , 表明了之前的经济联系具有 “惯性 ”,能够在一段
35、时间内促进中国与 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 。综合比较这 4 个因素除先前的经济关系 , 稳定的政治是经济联系形成的基础 , 其效应明显 ; 投资 、贸易是经济联系形成的 “加速器 ”, 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依赖性 ; 相似的经济水平是经济联系形 成的重要的因素 , 能够拉动国与国之间的 “亲和力 ”。以上的分析支持假设 1 3。然而当前贸易与投资因素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的作用还比较小 , 为此需深化区域内部的合作 , 加强要素流动 , 增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 。422 个体效应分析 。个体层次 , 对应的假设是 4 8,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关 系的形成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动性不仅取决于组 织结
36、构因素 双方层次 , 同时也依赖于国家的自身属性 。有些属性能够促进关系的形成 ,然而有些属性却是抑 制关系的形成 。从表 2 可知 , 资本存量具有正向的提供者效应 , 其值为 0 090, 表明与资本丰富的国家相比较欠缺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发生经济联系的概率高 94%。资本存量是一个国 家资本积累的成果 , 是国家财富的象征 , 资本是 “逐利性 ”的要素 , 资本丰富的国家会向其他国 家投资 , 具有提供者属性 。从产业结构来看 , 第二产业具有正向的效应 , 而第三产业具有负向的效应 , 其值分别为 0036, 0 014, 说明了第二产业能够加大系统内部国 家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可能 ,
37、其发生的概率会 加大 3 6%, 而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第三产业不会增加提供者效应 。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具有提供者效应 。从国际全球化的过程中来看发达国家不断将第二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系统中仍然以第二产业为基础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 , 如日本 、韩国 、中国等一部分制造业产业逐渐转移至周边国家 。以上 2 点支持假设 4 5, 从提供者效应来看资本存量较其他因 素具有更大的提供者效应 , 能够加大系统内部国家之间经济联动性的可能性 。从接受者效应的角度看 , 劳动力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产生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 具有正
38、向的接受者效应 , 其值为 0 032, 表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可以加大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 如产业转移 、双边贸易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因素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 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更易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从基础设施上看 , 道路设施也具有正向的接受者效应 , 说明交通设施齐全的国家在获得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通信设施上看 , 其具有负向效应 , 表明了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系统中通信设施暂时 不是成为接受者的主要因素 , 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看中的是客体国家的劳动力与交通设施因素 。道路和通讯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9、, 道路交通设施齐全有利于货物的 运输 , 能够降低运输成本 , 所以与通讯设施相比更具有接受者 效应 。最后 , 资源要素也是系统内部国 家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 其具有正向的作用 , 当前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基本以资源型企业为主 , 如中国同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 。以上分析支持假设 6 7, 交通基础设施 完善的国家更容易成为接受者 。423 模型检验 。从模型整体的分析效果上看 , 以Multilevel P2 模型分析中国与 周边国家经济联动性的效果显著 。经过蒙特卡洛模拟 , 最后模型收敛 , 其中提供者的方差为 1 657, 接受者的方差为 0 729, 表明提供者与接受
40、者的变异程度小 ; 二者的协方差为 0723, 表明提供者与接受着之间存在较小的负相关性 。方差 协方差的检验说明了模型变异性小 , 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统计量 New-aftery P4和 Log-likehood 显著 、BIC 值适中 , 这些都表明模型整体效果良好 。从互惠性上看 , 其值为 2107, 国与国间的经济关联具有互惠效应 , 即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系统中一组关系的形成可以带动其他关系 , 可以使其他国家受益 。5 结论与讨论51 结论经济联动性是区域经 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动性研 究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 是9第 3 期 梁经伟 , 等 :
41、“一带一路 ”战略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关系研究“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推进的关键问题 。从组织结构层次与个体层次出发 ,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 MultilevelP2 模型 , 分析当前状况下国家之间经济联动性 。通过模型结果的分析 ,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第一 , 稳定的区域政治环境是构建区域经济联系的 基础 , 是构建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条件 ; 第二 , 区域内部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能够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 第三 , 国家之间的经济受先前关系的影响 , 其具有 “惯性 ”; 最后 , 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均能 产生正向的提供者效应 , 可以增加经济系统内国家之间 经
42、济联系的概率 ; 劳动力与交通设施可以产生提供者效应 , 增大国家经济互动的可能性 。然而就当前而言 ,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为此 , 随着 “一带一路 ”战略的发展 , 应逐步深化中国与中亚 、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合作 ; 发挥中国资本 、技术 、人才 、产业等方面的优势 ; 推进同周边国 家基础设施 、能源 、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 。依托 “一带一路 ”建设 , 积极发挥中国在区域经济 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 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的分工 、合作与融合 , 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52 讨论“一带一路 ”战略是
43、21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战略构想 , 契合了沿线国家共同需求 , 为沿线国家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对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经济联动性的研究 , 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流动 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需要改进的地 方有 : 模型的假设不全面 , 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的影响 ; 在变量选择上也不够完善 。为此 , 下一步将从外部环境角度对区域经济联动进行研究 , 使模型更加合理化 , 从而较为全面地解释资本 、劳动力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联动的影响 ,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 繁荣沿线国家经济 , 建设利益共同体务 , 推进 “一带一路 ”战略 。参考文献 : 1 申现杰 , 肖金
44、成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 “一带一路 ”合作战略 J 宏观经济研究 , 2014( 11) : 30 38 2 刘卫东 “一带一路 ”战略的科学内涵和科学问题 J 地理科学进展 , 2015, 34( 5) : 538 544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外交部 ,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M 北京 : 外交出版社 , 2015 4 许学强 , 周一星 ,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78 87 5 唐小波 西方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评析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1994( 2) : 26 34 6 Stouf
45、fer S A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A Theory elatingMobility to Distance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eviews,1940, 5( 6) : 845 867 7 Ullman E L American Commodity Flow 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7: 60 73 8 刘卫东 , 邹嘉龄 区域发展研究 方向探讨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4, 33( 1) : 1 5 9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 J 地理学报
46、 , 2007, 62( 12) : 1265 1276 10 苏东辉 , 骆华松 , 蔡定昆 区外大国与东南亚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分析 J 世界地理研究 , 2013, 22( 1) : 1 11 11 Spillane J P, Kim C M, Frank K A Instructional Advice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and eceiving Behavior in El-ementary Schools Exploring Tie Formation as A BuildingBlock in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J
47、American Edu-cational esearch Journal, 2012, 49( 6) : 1112 1145 12 申晓艳 , 丁疆辉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3, 32( 5) : 6 12 13 葛立成 , 徐剑锋 , 李东华 , 等 长三角地区联动发 展新思路研究 J 浙江学刊 , 2004( 3) : 169 176 14 彭岚兰 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 D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 2005 15 夏立平 论共生系统理论视阈下的 “一带一路 ”建设 J 同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5, 26( 2) : 30 40 16 刘国斌 “一带一路 ”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 J 东北亚论坛 , 2015( 2) : 93 102 17 Das D K China and the Asian Economies: Mutual Ac-ceptance,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Interactive Dynam-ics 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3, 22( 84) :1089 1105 18 Lipsey E, Sjholm F South-South FDI and Devel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