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142.50KB ,
资源ID:78487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8487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药理知识汇总.doc)为本站会员(j35w19)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药理知识汇总.doc

1、药理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例题:药效学、药动学、药理学有何不同?分析: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也就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理学是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两方面内容,即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一、名词解释1.药效学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简称,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2.药动学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简称,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二、填空1.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于 1847 年建立,第一位药理学教授是

2、 Ruchheim ,第一本药理学杂志于 1870 年出版。2.1924 年中国科学家提出 麻黄碱 的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作用相似且持久。3.1962 年中国 张昌绍 和 邹岗 发现吗啡的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周围灰质。4.中国药理学会于 1979 年成立,中国药理学报于 1980 年创刊。5.20 世纪 60 年代初,妇女怀孕 12 个月时服用一种药物而生下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婴儿,全球多达 12000 名,这就是著名的 反应停事件 。三、单项选择题1.药物的概念是( D )A.一种化学物质 B.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C.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D.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化

3、学物质E.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2.药理学是研究( A )A.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B.药物作用的学科 C.临床合理用药的学科 D.药物实际疗效的学科 E.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3.药动学研究的重点是( C )A.药物作用的产生过程 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C.药物在体内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D.药物的毒性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E.药物作用强度随剂量、时间变化的规律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 B )A.埃伯斯纸莎草书 B.新修本草 C.佛罗伦萨药典D.纽伦堡药典 E.本草纲目四、多项选择题1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BCDE )A.控制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B.阐明药物

4、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C.发展中医药 D.新药研究与开发 E.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五、简答题1随着药理学的发展,目前涌现了哪些新的药理学分支学科?毒理学、临床药理学、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遗传药理学、时辰药理学、免疫药理学、肾脏药理学、生殖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等2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据其实验对象可分为基础药理学方法和临床药理学方法,基础药理学方法又可分为实验药理学方法和实验治疗学方法。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还有许多新的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六、论述题1.药物、食物和毒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药物、毒物、食物三者互相联系、相互转化。药物可食用,如 Ca2+、维生

5、素 D 可加入奶制品中;食物可药用,如盐制成生理盐水;毒物也能药用,如砷制剂治疗白血病;食物中允许含限量铅、砷制剂;食物和药物用量过多都会引起毒性反应;药物与毒物之间仅存在用量差异。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内容精讲一、药物作用的概念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的机制,有其特异性。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有兴奋、抑制、间接、选择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从药物的量效曲线可获得有关药物的效能、效价强度、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药物安全性等参数或概念。三、药物作

6、用的受体机制一般来说,药物可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通过对神经递质、介质或激素的影响,作用于一定的靶子(受体、离子通道、酶及载体等)而起作用。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一系列细胞反应,由此而导致产生生化或生理效应。这些反应的产生可能是通过直接调节离子通道,通过 G 蛋白而影响离子通道或第二信使,直接调节蛋白磷酸化以及通过对 DNA 转录的调控而实现。四、不良反应的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

7、应、特异质反应等。临床用药应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尽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例题:什么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即指药物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的两个方面。治疗作用表现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局部治疗、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等,而不良反应则包括副作用、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药物依赖性等。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强度:指药物作用强弱的程度,常用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一定剂量所产生的效应表示,有些药物的强度用效价表示,效价的单位以(u)表示,如青霉素每瓶 80 万u。强度与效价意义相同,可通用。2.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

8、效应,此时已达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效能常用药物作用指标的最大数值表示,如氢氯噻嗪的每日最大排钠量为150mmol。 3.量效关系:是指药物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加(变化)而加强(变化) ,但当达到最大效应时,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是从量的角度阐明药物作用的规律性。二、填空1.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可将药物的基本作用归纳为 调节功能 、 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和 补充不足 。2.根据用药目的,可将药物作用分为 对因治疗 和 对症治疗 。3.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称为 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称为 最大有效量或极量 。三、单项选

9、择题1. 药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 C )A.达到有效浓度一半的剂量 B.与一半受体结合的剂量C.一半药物出现效应的剂量 D.引起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E.一半动物可能无效的剂量2. 药物的安全范围是( C )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B.最小有效量与最大有效量之间的距离C.ED95 与 LD5 之间的距离 D.ED50 与 LD50 之间的距离E.ED5 与 LD95 之间的距离3. 药物作用的概念是( B )A.药物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体作用 B.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的变化C.药物对机体器官的兴奋或抑制作用 D.药物对不同脏器组织的选择性作用E.药物具有的特异性或

10、非特异性作用4.吗啡用于镇痛属于( B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作用 D.间接作用 E.补充治疗5.口服地高辛后尿量增加属于( D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作用 D.间接作用 E.补充治疗四、多项选择题1.量效曲线包含的特异性变量有( BCDE )A.极量 B.效价 C.量效变化速度 D.个体差异 E.最大效应五、简答题1.从药物的量效曲线能说明药物作用的哪些特性?药物的量效关系是指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变化)而加强(变化) 。如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以药物的对数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药效的量效关系则成对称“S”形量效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药物须

11、达到阈剂量才能生效;药物作用强弱(强度) ;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效能) ;ED50 或 LD50;药物的安全度及毒性大小(量效变化速度/斜率) ;个体差异。六、论述题1.如何完整理解治疗指数的意义?治疗指数(TI)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 LD50/ED50 或 TI=TD50/ED50,该数值越大,表明有效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愈大,愈安全。TI 只适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对于两种量效曲线不平行(斜率不同)的药物,还应参考安全指数 SI,即 SI=LD1/ED99 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时也可参考安全范围,即 ED95 与 LD5 之间的距离。TI

12、是一个粗略的、相对的理论参数,理论上易接受,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医疗价值。第二节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名词解释1.药物滥用:或称物质滥用,是国际通常术语,我国将滥用麻醉药品等称“吸毒” ,是指大量反复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依赖性药物或物质,包括成瘾性及习惯性药物,引起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2.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二、填空1.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 阈浓度 以下时而残存的药理效应。2.药物的毒性反应中的“三致”是指 致畸 、 致癌 、 致突变 。3.反应停灾难最终使第 15 届世界卫生组织(WHO)会议决定实施提高药物安

13、全性有效性规划 。4.WHO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研究中心于 1971 年成立,中国于 1989 年正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三、单项选择题1.药物产生副作用是由于( C )A.药物安全范围小 B.用药剂量过大 C.药理作用的选择性低D.病人肝肾功能差 E.病人对药物敏感2.关于特异质反应不正确的是( C )A.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 B.其反应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C.药理作用的选择性低 D.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E.产生的损害性反应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3.某患者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似有困倦、头昏、乏力等反应,这属于(E )A.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B.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

14、的变态反应D.药物的急性毒性反应 E.药物的后遗效应4.药物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B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 D.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5.青霉素注射可引起( C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 D.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四、多项选择题1.下列叙述属于变态反应的是( ABCE )A.过敏性休克 B.免疫复合体反应 C.细胞毒性反应 D.特异质反应 E.迟发细胞反应五、简答题1.心理性依赖与生理性依赖的异同。药物依赖性是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根据它们使人体产生的依赖和危害程度可分为生理性依赖和心理性依赖。生理性依赖是指

15、反复用药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特点是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变得身不由已,甚至为索取这些药物而不顾一切。其原因可能是机体已产生了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心理性依赖是指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特点是一旦中断使用,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可出现身体多处不舒服的感觉,但可自制。其原因可能只是一种生理渴求,是主观精神上的失望,机体无生理生化改变。六、论述题1.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有何不同?除此之外还有那些不良反应?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副作用可以随着治疗目的而改变,一般较轻微,危害不大

16、,可自行恢复,但通常不可避免。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剂量过大而引起的为急性毒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为慢性毒性。危害较大,一般可以预知。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且与原药理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明显关系。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即过敏性休克、免疫复合体反应、细胞毒性反应、迟发细胞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还有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药物依赖性。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一、名词解释1.内在活性:也称效应力,是指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

17、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2.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其拮抗作用也可通过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但不能达到单独使用激动药时的最大效应。3.上增性调节:长期应用拮抗药或受体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低,产生强而持久的阻滞作用时,可使受体的数目增加,称为上增性调节或向上调节。4.第二信使: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是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二、填空1.受体激动药的最大效应取决于其 内在活性 的大小;当内在活性相同时,药物的效价强度取决于 亲和力 。2.长期应用激动药,可使相应受体数量 减少 ,这种

18、现象称为 衰减性调节 ,它是机体对药物产生 耐药性 的原因之一。三、单项选择题1.特异性结合后,产生激动或阻断效应取决于( D )A.药物作用的强度 B.药物剂量的大小 C.药物的脂溶性D.药物的内在活性 E.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2.下列关于受体的二态学说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受体有活化状态与失活状态两种,不能互变B.活化状态受体与激动药有亲和力C.失活状态受体与拮抗药有亲和力D.激动药与拮抗药同时存在时,效应取决于各自与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比例E.部分激动药对两种受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3.下列关于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大分子物质B.与配体结合后产

19、生特定生理效应C.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D.具特异性、敏感性、饱和性、可逆性E.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4.完全激动药的特点是( E )A.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 B.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D.有亲和力,内在活性弱E.对相应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及较强内在活性5.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是( C )A.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 B.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D.有亲和力,内在活性弱E.对相应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及较强内在活性四、多项选择题1.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有(BCDE )A.稳定性 B.特异性 C.可逆性 D.敏感性

20、E.饱和性2.下列属于第二信使的有(ABCDE )A.环磷腺苷 B.环磷鸟苷 C.肌醇磷脂 D.钙离子 E.G 蛋白五、简答题1.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有哪些?非受体机制有:影响酶;影响离子通道;影响转运;影响代谢;影响免疫;理化反应;导入基因等。六、论述题1.为什么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呈现出激动药、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等不同性质的表现?可采用二态学说解释。受体蛋白有两种可以互变并保持动态平衡的构象状态:静息状态(R)与活化状态(R*) 。静息时平衡趋向 R,激动药只与 R*有较大亲和力,结合后产生效应。拮抗药对 R 和 R*亲和力相等,且结合牢固,保持静息时的两种受体平衡状态,不能

21、激活受体,但能减弱或阻断激动药的作用。部分激动药对二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但对 R*的亲和力大于 R,故可引起弱的作用,也可阻断激动药的部分作用。2.请举例说明激动药、拮抗药、部分激动药的区别。激动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如去甲肾上腺素与 受体结合能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拮抗药指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而是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如阿托品与 M 受体结合后,拮抗乙酰胆碱及毛果芸香碱的作用,表现出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等。拮抗药按作用性质可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部分激动药指具有激动

22、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若与激动药合用,二药浓度均很低时,部分激动药发挥激动效应,并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达一定浓度后,则表现出与竞争性拮抗药相似的拮抗激动药的作用,需增大浓度才能达到最大效应。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例题:何为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几种?分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称为跨膜转运。跨膜转运的方式有两大类,即被动转运:是顺流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它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当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转运停止。 (被动转运又包括三种,即脂溶扩散,允许脂溶性药物转运;膜孔扩散,

23、允许小分子水溶性药物转运;还有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是逆流转运,药物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故需要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一、名词解释1.被动转运:又称为顺流转运,系药物顺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直到膜两侧分子相等处于动态平衡。2.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或经脂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脂溶性药物分子(非解离部分)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其转运速度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脂溶性越高越容易透过细胞膜。3.主动转运:又称为逆流转运,系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运载药物通过细胞膜。需要耗能,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4.解离指数(pKa):是化学药物本身的理

24、化特性之一,它是解离常数的负对数,为弱酸性药物或弱碱性药物在 50%解离时的 pH 值。5.首次通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6.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能使肝药酶含量或活性增高的药物叫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或活性降低的药物叫药酶抑制剂。7.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它是一个理论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8.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利用的程度(速度与数量) 。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9.肝肠循环:是

25、药物随胆汁排入肠腔,又重新被肠壁吸收,进入肝脏后,再进入体循环的循环过程。10.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它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二、填空1.药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不同可分为药效学和药动学两个学科。2.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 吸收 、 分布 、 代谢 和 排泄 的规律。3.药物的消除包括代谢和排泄两个过程。4.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可分为 主动转运 和 被动转运 两大类型。其中大多数药物是以 被动转运 的类型进行转运的。5.细胞膜两侧 pH 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_偏酸_一侧转到较_偏碱_一侧。6.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称为_ _一_级动

26、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数量进行消除称为_零_ 级动力学消除。_一_ 级动力学消除是药物消除的主要类型。非线性消除是指先进行_零_ 级动力学消除,再进行_ 一_级消除。三、单项选择题1.某药物的量效曲线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平行右移,提示(E ) A.作用点改变 B.作用机制改变 C.作用性质改变 D.最大效应改变 E.作用强度改变2.大多数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 E ) A.汗腺 B.肠道 C.胆道 D.呼吸道 E.肾脏3.肝肠循环是指( B ) A.药物经十二指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再入血被吸收的过程 B.药物从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后可被重新吸收,再经肝脏转化,又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C.药物在肝脏和

27、小肠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D.药物在肝脏和大肠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E.以上说法全不对 4.乳汁偏酸性,容易从血液扩散到乳汁中的药物是( B ) A.弱酸性药物 B.弱碱性药物 C.中性药物D.药物均能扩散到乳汁中 E.药物均不能扩散到乳汁中5.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B ) 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B.首剂加倍C.每隔二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D.增加给药次数 E.每隔一个半半衰期给一次剂量6.与一级动力学消除特点描述不符的是( E ) A.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B.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成一直线 C.半衰期恒定 D.是药物消除的主要类型 E.被动转运属于一级动力学7.苯巴比妥钠在碱性

28、尿中( D ) A.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8.体液 pH 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是由于其改变了药物的( D )A.水溶性 B.脂溶性 C.pKa D.解离度 E.溶解度9.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D )A.药物安全范围小 B.用药时间过久 C.病人肝肾功能差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用药剂量过大1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将会发生( C )A.药物作用增强 B.药物代谢加快 C.暂时失去药理活性D.药物排泄加快 E.药物转运加快11.一胆绞痛病人,用阿托品解痉后出现口干、

29、心悸等反应,这种反应称为( D ) A.后遗效应 B.继发作用 C.毒性反应 D.副作用 E.过敏反应12.不良反应不包括( C) A.副作用 B.变态反应 C.戒断效应 D.后遗效应 E.继发反应 13.二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可使( B ) A.结合率高的药物活性增强 B.结合率低的药物活性增强C.结合率低的药物活性减弱 D.结合率高的药物维持时间短E.对二药活性均无影响14.首次剂量加倍的原因是( A ) A.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Css) B.为了使血药浓度继持高水平 C.为了增强药理作用 D.为了延长半衰期 E.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15.血脑屏障的作用是( B ) A.

30、阻止所有外来物进入脑组织 B.使大多数药物不易穿透,保护大脑C.阻止所有药物进入大脑 D.阻止所有细菌进入大脑E.阻止一切物质进入脑组织 16.药物作用开始快慢取决于( A )A.药物的吸收过程 B.药物的消除过程 C.药物的转运方式 D.药物的光学异构体 E.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d)17.药物作用的强弱取决于( D )A.药物的吸收过程 B.药物的消除过程 C.药物的转运方式 D.药物的光学异构体 E.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d)1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 A) A.药物的吸收过程 B.药物的消除过程 C.药物的转运方式 D.药物的光学异构体 E.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d)19.药物作用

31、持续久暂取决于( B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血浆蛋白结合 D.剂量 E.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20.药物作用开始的快慢取决于( A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血浆蛋白结合 D.剂量 E.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21.药物的 t12 取决于( B )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血浆蛋白结合 D.剂量 E.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22.药物的 Vd 取决于( C )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血浆蛋白结合 D.剂量 E.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四、多项选择题1.生物转化叙述正确的为( ABCE ) A.主要在肝脏进行 B.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C.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32、 D.使多数药物药理活性增强,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E.也有一些药物完全不经转化而以原型排出体外2.有关药物排泄,叙述正确的为(ACDE ) A.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经尿排泄 B.酸化尿液可使碱性药物经尿排泄减少C.抑制肝肠循环可促使药物排泄 D.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E.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3.零级动力学消除所具有的特点是( ABC ) A.为恒量消除 B.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C.药物消除到末期时变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D.是药物消除的主要类型E.其血药浓度的对数与时间作图为一直线4.一级动力学消除所具有的特点是( ACDE ) A.为恒比消除 B.药物消除到末

33、期时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C.是药物消除的主要类型 D.其血药浓度的对数与时间作图为一直线E.血药浓度越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就越多5.肝药酶抑制剂包括(BDE ) A.苯巴比妥 B.氯霉素 C.利福平 D.异烟肼 E.西咪替丁五、简答题1.请简述表观分布容积(Vd)的意义及与血药浓度的关系。Vd 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及药物与组织中生物大分子结合的程度,结合程度越高,血药浓度越低,故 Vd 与血药浓度呈反比关系。2.影响稳态血药浓度(Css)的高低和波动幅度的主要因素各为什么?影响其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每日给药的总剂量。而影响其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每次给药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越近,波动越小。3.

34、抗菌药物首剂加倍的意义是什么?抗菌药物首剂加倍的目的是缩短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使药物能尽快产生抗菌作用,并防止抗药性的产生。4.弱酸性药物简单扩散有何特点?弱酸性药物的简单扩散,一般是从生物膜较酸(pH 较低)的一侧易向较碱(pH 较高)的一侧扩散,在转运达平衡时,在较碱的一侧分布浓度高于较酸的一侧。5.简述药物半衰期(t1/2)的意义。连续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根据 t1/2 可预测连续给药后达到坪值(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6.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转运均需载体,故转运都具有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和竞争抑制性。但易化扩散属被动转运,不需耗能,只能从

35、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而主动转运,需耗能,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六、论述题1.药物所处溶液的 pH 对药物的简单扩散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常用药物多属弱酸性或弱碱性化合物,它们的简单扩散受药物解离度的影响很大。解离度小的药物脂溶性高,容易透过生物膜。药物的解离度又取决于药物所在溶液的 pH和药物自身的 pKa。在膜两侧 pH 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较酸一侧向较碱一侧扩散,在转运达平衡时在较碱一侧的分布浓度高。例如:弱酸性药物丙磺舒在胃液(pH1.4)和小肠上段(pH4.2)中容易吸收到血液(pH7.4)中;弱碱性药物吗啡则容易从血液分布到偏酸性的乳汁中。2.请叙述药酶诱导剂有何

36、临床意义。其意义:药酶诱导剂可使与其同服的药物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且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后,又可使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这也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药酶诱导剂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的肝病酶的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从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3.请列举出药理学中已学到的受体,并举出激动剂和拮抗剂各一个(至少种受体,可包含亚型) 。受体名称 激动剂 拮抗剂受体 毛果芸香碱 阿托品1 受体 烟碱 美加明 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 酚妥拉明 受体 异丙

37、肾上腺素 普奈洛尔 阿片受体 吗啡 纳络酮 苯二氮 受体 地西泮 氟马西尼H1 受体 组胺 扑尔敏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是什么?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易透出血管,故不被转运,不被转化。同时当游离血药浓度降低时,又可从血浆蛋白上游离下来,这样药物在血管中,便成为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可延长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当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则可能发生血浆蛋白结的竞争结合,而使各自游离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从而使药物的作用和毒性发生相应变化。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典型例题分析例题: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因素有哪些?分析: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多方面,如药物自身因素、机体因素及其他因素,如环境、嗜好等。药

38、物因素包括剂量的大小、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给药途径、时间、疗程、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等。第一节 药物因素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耐药性或抗药性。2.增敏作用: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二、填空1.联合用药的结果可能是药物原有作用的增加,称为 协同作用 ;也可能是药物原有作用的减弱,称为 拮抗作用 。2.药物合用后产生的协同作用包括 相加 、 增强 、 增敏 。3.拮抗作用根据产生机制分为 药理性拮抗 、 化学性拮抗 、 生理性拮抗 、 生化性拮抗 四种情况。三、单项选择题1.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的

39、顺序为(c )A.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口服 B.静脉注射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 C.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D.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E.肌内注射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2.短期内应用麻黄碱数次后其效应降低,属于( B )A.习惯性 B.快速耐受性 C.成瘾性 D.交叉耐受性 E.耐药性3.协同作用的意义是( E )A.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B.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C.增加药物的转化D.增加药物的排泄 E.增加药物的疗效或毒性4.增进食欲的药物应( B )A.黄酒冲服 B.饭前内服 C.睡前内服 D.饭后内服 E.定时内服5.催眠药应( C )A.黄酒冲服 B.饭前内服 C.睡前内服 D

40、.饭后内服 E.定时内服四、多项选择题1.药物的相互作用在药效学方面表现为( AB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配伍禁忌 D.影响吸收 E.影响排泄2.药物的相互作用在妨碍吸收方面表现为( ABCDE )A.改变胃肠道 pHB.吸附、络合或结合 C.影响胃排空 D.影响肠蠕动 E.改变肠壁功能五、简答题1.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因素。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因素有:剂量;剂型、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反复用药;联合用药等。六、论述题1.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体现在药动学方面有哪些?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胃肠道吸收:溶解度、解离度、胃肠蠕动、肠壁功能;竞争血浆蛋白结合:药

41、物作用增强或减弱;影响生物转化:影响肝药酶或非微粒体酶;影响药物排泄:改变尿液 pH 或竞争转运载体。第二节 机体因素一、名词解释1.低敏性:是指少数人对药物反应特别不敏感,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其他人常用量时产生的作用。2.特异质反应:是指个别病人用药后,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或与往常性质不同的反应,是由于遗传缺陷所致。二、填空1.女性病人用药时在 月经 期、 妊娠 期、 分娩 期、 哺乳 期要特别注意。2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生理因素包括 年龄 性别 、个体差异 、 种族 、精神因素 。三、单项选择题1.药物个体差异的常见原因之一是( C )A.药物本身的效价 B.药物本身的效能 C.病人的药酶活性

42、的高低D.药物的化学结构 E.药物的分子量大小2.个别病人服药后出现特异质反应的原因是(A )A.遗传缺陷 B.年龄 C.性别 D.种族 E.精神因素3.静注异戊巴比妥的麻醉剂量一般为 12mg/kg,如果给予 5mg/kg 就可生效,这类病人属于( B )A.习惯性 B.高敏性 C.低敏性 D.耐药性 E.耐受性4.快乙酰化型( A )A.对药物的灭活较快,作用弱而短暂 B.对药物的灭活较快,作用强而持久C.对药物的灭活较慢,作用强而持久 D.对药物的灭活较慢,作用弱而短暂E.对药物的灭活较慢,作用强而短暂5.慢乙酰化型( C )A.对药物的灭活较快,作用弱而短暂 B.对药物的灭活较快,作用

43、强而持久C.对药物的灭活较慢,作用强而持久 D.对药物的灭活较慢,作用弱而短暂E.对药物的灭活较慢,作用强而短暂四、多项选择题1.关于婴幼儿用药方面,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CDE )A.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B.小儿相当于小型成人,按比例折算剂量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D.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E.对药物反应一般比较敏感五、简答题1.影响药物作用的病理因素有哪些?病理因素主要有:严重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衰;其他功能失调: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等;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六、论述题1.试论述药效学的个体差异及其原因。个体差异是指基本情况相同时,大多数病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是

44、相近的,但也有少数人会出现与多数人在性质和数量上有显著差异的反应,如高敏性反应、低敏性反应、特异质反应。个体差异可因个体的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因素对药物的药效学发生质或量的改变。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是广泛而复杂的,主要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存在差异,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血药浓度不同,以致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故临床上对作用强、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应根据病人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实施给药方案个体化。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药理概论典型例题分析例题: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及传出神经受体。分析:解剖学将传出神经分为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两大类,依其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的不同,将凡神经末梢释放乙

45、酰胆碱的受体称为胆碱能神经。将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凡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又分为M 和 N 受体,又各自有亚型) 。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又分 和 受体,又各自分有亚型) 。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拟胆碱药:是一类作用与乙酰胆碱或与胆碱能神经效应相似的药物。2.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化学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比乙酰胆碱与胆碱酯酶亲和力大,结合牢固,使胆碱酯酶不能水解乙酰胆碱的药物。3.胆碱能神经:凡是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即为胆碱能神经。4.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凡是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即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二、填空

46、 1.M 受体可分为 M1 及 M2 受体;N 受体可分为 N1 及 N2 受体。2.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 1 受体 、 2 受体 、1 受体 及 2 受体 。3.合成乙酰胆碱的酶为胆碱乙酰化酶 ;在神经末梢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为 胆碱脂酶。4.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前膜分布的肾上腺受体为 2 受体 ;支气管粘膜分布的肾上腺素受体为 2 受体 。5.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破坏 NA 的酶主要是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 和单胺氧化酶(MAO 。6.胃肠道平滑肌上分布的胆碱受体为 M 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的胆碱受体为 N2 受体 。7.M 受体兴奋可引起心脏 抑制 、瞳孔 缩小、胃肠道平滑肌 收缩 、腺体分泌 增加 。8.N1 受体兴奋可引起神经节 兴奋 ,使肾上腺髓质分泌 增加 。三、单项选择题1.在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消除的主要方式是( E )A.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B.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破坏 C.进入血管被带走 D.被胆碱脂酶水解 E.被突触前膜和囊泡重新摄取2.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是( A )A.酪氨酸羟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多巴脱羧酶 D.多巴胺 羟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