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哲材料分析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进一步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一,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第二,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第三,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2、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3)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PS: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马
3、克思主义又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方向,同时又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
4、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科学性、阶级性和真理性是完全一致的。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1)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5、,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3)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
6、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第一章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2观念” 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
7、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
8、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 物活论” 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
9、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参考答案要点: (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
10、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3下面是一个对园林布景的不同看法的有关材料题。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 ”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他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 ”万绿丛中的一朵奇
11、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 (摘自 2004 年报刊文摘美文精选 原载 2 月 13 日现代女报 作者 农先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受整体的制约。(2)和谐是包含矛盾的和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32、 (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引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
12、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也没有离开斗争性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包含,同一是有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4下面是关于庄子的蝴蝶梦的寓言故事。在庄子中,有一段庄子梦蝴碟的描写。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不一会,庄子醒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他大惑不解地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总应该有所分别,这也许就叫“物化”吧!”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庄子的蝴蝶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世
13、界观?参考答案要点:(1)庄子借用蝴蝶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梦境,一种幻像,只有看破人生的人,才能超凡脱俗,达到至极之境。 (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总是想像自己能够与物俱化、与道合一,以至于能逍遥于九天之上,获得绝对的自由。 (3)庄子的蝴蝶梦也提出一些人生观的重大问题,如怎样对待人生的名利问题,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二章1.下面是有关创新的一组材料。材料1:牛顿的名言:“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材料2: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
14、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材料3:许多年来,中国被认为一个贫油国家。因为传统的地质理论认为,大油田一般都生长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而不可能有储量大的油田。但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找油理论,即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根据材料1、2、3,说明创新的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2
15、、3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创新的基础是实践以及对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和总结。(2)创新的重大意义: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这 2 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认为是一对情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参考答案要点:(1)可以答出任何一种情况。根据各自的情况来答,只要有道理。(2)这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结果。感性认识是由
16、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主体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感觉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由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背景知识、认识角度等,这就制约了不同主体的认识方向,从而出现对同一个客体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3下面是一个有关调查研究的材料。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
17、开招聘销售部主任。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待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摘编自2007年3月12日扬子晚报)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这
18、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参考答案要点:1.(1)一切从实际出发;(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善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和表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4下面是丁肇中关于科学研究的体会的材料。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
19、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要获得关于
20、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2)真理是一个过程,即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又是一个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真理的发现,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直到 18 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
21、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 。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5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要点:画家为了认识“狼桃” ,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尝试,对于我们具有较大启示。画家的尝试行为即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说明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
22、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第一,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23、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6下面是一组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 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 “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宿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 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 “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
24、是自由” 。(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 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 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6 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 1 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 2 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 3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 1
25、 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2)材料 2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3)材料 3 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
26、。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材料 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6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 2:马克思说,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
27、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41 页)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对材料 2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参考答案要点:(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觉得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出了唯
28、心史观错误的根源在于从思想、理性而不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因。2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材料 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 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 “回顾二十世纪”的。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 ;“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 “革命破坏一切 ”;如果不是“革命”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 “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 ,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 的同时,大力鼓吹 “改良” ,认为革命
29、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 ,并因此得出“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 ”, “革命不如改良”等等结论。“告别革命论” 者宣布: “21 世纪不能再革命了”。材料 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33 页 。)材料 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
30、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16 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
31、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告别革命” 。(2)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7(3) “告别革命论”它用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态度对待社会革命,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史学观。3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的材料。材料 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
32、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材料 2: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材料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33、,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 80 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 ,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 1、材料 2、材料 3 的共同点是什么?(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 1、材料 2、材料 3 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
34、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
35、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下面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的观点。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 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 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 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 ,可以忍受奴役。 “不同气候的不同
36、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土地贫瘠 ,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 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同时 , 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小国宜于共和政体, 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有哪些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自然环境是
37、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8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 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是 ,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孟德斯鸠从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干扰,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他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毕竟是错误的。其理论缺陷在于: 其一,方法上的局限。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 , 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只有进入
38、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其二,材料上的局限。由于选择了部分国家与地区,而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多无法用地理环境解释的社会面貌的差异。例如在德国合并之前的东西两德条件相当,但社会生产力大不相同。其三,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把地理环境看成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看到环境也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尤其是当代人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科技进步帮助人超出原有地域的局限,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左右。5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的材料。材料 1: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39、覆舟。 ”材料 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 。材料 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 ,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 1 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基本思想倾向 (3)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点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 1 的合理性是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的作用,强调一种民本主义。局限性
40、是民本史观而不是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问题的。(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3)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点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而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6下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组有关材料。材料 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
41、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 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 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比较材料 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2)
42、材料 1、2 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3)材料 1、2 的共同缺陷。9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 1 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 2 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 3 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 1 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 2 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社会到的乱与治。 (3)材料 1、2 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第 4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下面是关于
43、经济危机的一组材料。材料 1: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家里没有煤。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材料 2:恩格斯说, “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 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 恶性循环 。 ”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 1 中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的什么经济现象?(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44、,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不能消除它的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2下面是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材料 1:马克思说:“ GW 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
45、资本的总公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77 页)。材料 2:马克思指出, “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83 页)、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86 页)。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某些商人善于投机钻营,做到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因而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总
46、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而已。材料 3: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 “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74 页),而且,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 117 页)。10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说明资本流通的总公式与商品流通的总公式的不同之处。(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47、哪里?参考答案要点:(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不同点:买卖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物不同(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
48、开流通领域,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3下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论述。材料 1:“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材料 2:“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劳动力
49、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消费,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因此,让我们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 ”(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材料 3:“因此,资本不仅象亚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根据以上材料 回答:(1)材料 1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2)材料 2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什么原理?(3)马克思在材料 3 中揭示了什么?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 1 说明了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