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类型?地位: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可见,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作用: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诸种要素;形式就是事物诸种要素的结构表现。定律的确立、学说的形成、理论的建立和研究远景的展示等就是构成自然科学发展自身的要素,而假说的
2、不断提出、被证实或被证否,就是它的发展结构的表现,假说在自然科学大厦各层次的兴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第二,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 有利于学术繁荣。)建立: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类型: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的假定。另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不仅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类比、想象、抽
3、象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具有普遍性的某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假定。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
4、因而,人对自然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观而又绝对准确的描述,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人们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助手。高度认可并维护自然的内在价值是生态自然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生态自然观看来,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大于作为整体的自然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上的环节。因此,人类
5、应珍惜并努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样性。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
6、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
7、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
8、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
9、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3、为什么中国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的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探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民财富,像一些产油国家;还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像一些拉美国家;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我们把这些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有几个方面,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 70%以上,
10、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 30%以下,在科技产出方面,这些国家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发明专利,占到世界总量的 97%。同时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都在 2%以上。 根据对国家的资料所做的分析,中国创新的综合指数大约在世界上排名第 28 位,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尽管我们国家距离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但是中国的特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开始,直到 2020 年连续 40 年 7%以
11、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前所未有。 研究分析表明,如果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旧保持目前 39%左右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国家的投资率达到 52%的特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到目前 40%的高水平,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必须要达到 60%,也就是在目前的水平上,再增加 20 个百分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二,资源环境的制约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的瓶颈约
12、束。国际的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惟一可行的途径。 第三,保证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国家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国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我们的主动权。4、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协调人
13、与自然关系(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2)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4、,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的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2)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社会制度层面: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在环境保护中人与
15、人的关系。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3)个人见解: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整个“地球村”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在世界上建立一个没有战争仇杀,没有民族纷争的公正、和平、进步的社会制度。5、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
16、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说来,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求实精神,是指探索知识的理性精神和实验验证的求真精神及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的统
17、一,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精神,是指善于把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的欲望。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永恒前提,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怀疑精神,是指合理的善于质疑精神。在科学活动中,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科学成果要不断地接受怀疑的批判检验。一个人的质疑努力,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是对真理的追求,是认识的深化,是思维的勤奋。具有怀疑能力和进入怀疑思维状态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思维辨析能力。“深信不疑”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辨别力的迟钝,是认识的肤浅。一般讲,没有疑问的成年人,并不是成熟之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尤其是调查和分析阻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阶段,我们经常会发现疑点的,因
18、而特别需要科学的怀疑精神。在调查研究中,每当碰到神秘的情况、反常的情况、尚无确凿根据的情况、缺少不同意见的情况时,就要怀疑。这种精神,恰恰是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宽容精神,是指大度或不计较。在科学活动中,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容得下不同观点。竞争精神,是指争先恐后的心态。科学活动由于本质上是一种智力的创造活动,也只有在正常的竞争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中的独创性应当受到极大的尊重,要有竞争机制。诚实精神,是指言行一致的精神。科学活动由于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因而诚实性是符合
19、其本性的。科学家面对的不是外行当事人,因而他早就预料到经受严格的审查。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助于维护诚实规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强烈地呼唤着诚实精神的大力弘扬。如果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中缺少了诚实精神,就无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因而也不会听到真话实话,也就很难把握真实的客观情况,因而也很难得到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信息和结论,因而也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没有真正科学的诚实精神,决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也不能落到实处。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执着精神,是指科学家对自己事业追求不放的专一精神。执着追求,这
20、是科学事业成功所具备的毅力,也是一个十分可贵的精神。献身精神,是指敬业的牺牲精神。这一精神的发扬,同科学家对科学的信仰是分不开的,因而是科学家对自己事业价值的自我综合判断,是一种对长远理想价值的追求。全人类精神,是指科学是公正客观的,没有阶级性和国籍的局限,科学成果要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成果应该为社会、为人民、为全人类服务,科学也应该树立全人类意识,这完全是符合科学本性的。随着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更是呼唤着人类整体意识的强化,呼唤着全人类精神的发扬。我们今天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本身就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当然我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也必须具有全人类意识,心胸要开阔。在人口、粮食、环境、能
21、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工作,往往具有最直接的全人类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面向全人类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所以作为一个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所有工作者,都必须要树立全人类意识。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科学
22、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
23、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6、怎样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作用:首先,可为科学假说的提出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第一原始资料;其次,可为验证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最后,还可以导致新的技术发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第一,是检验科学认识中得到的各种学说观点的真理性的标准,证实科学知识的手段;第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观察和实验都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研究活动,这两者都是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但从二者各自的定义、作用和特点来看,这二
24、者又是不同的两种方法。从定义上看,观察是一种对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或许在观察的过程中借助了一定的科学仪器,但其观察对象是自然发生的,而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或模拟条件下发生的现象,其现象的发生过程中加入了“人”的影子,也就是说观察和实验的内容、对象、方法至少是有差别的。牛顿发展万有引力: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
25、大无比的吸引力。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发展万有引力: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
26、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7、什么是自然辨证法?为什么说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其研究对象,包括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三个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
27、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2.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
28、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8、科技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
29、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 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科
30、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
31、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A、从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看,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B、各国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又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C、中国的落后突出地表现为科技的落后,中国要同时完成工业化和赶上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D、社会广义与资本广义的较量,取决于谁在 21 世纪取得主动权,取决于谁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9、科学精神主要内涵什么?它和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并举例说明。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32、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它所体现的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更确切地说,
33、是人文精神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也是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 .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又是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这无疑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又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B.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它像人类其他各项创造性活动一样,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最高尚、最纯洁的生命力,给人类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C.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