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34.50KB ,
资源ID:779087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7908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课题 - 湖北教育信息网.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课题 - 湖北教育信息网.doc

1、中 央 电 化 教 育 馆 立 项 课 题成果公告课题批准号教 电 馆 研 063631549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的整合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 吴 智 所在单位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填表日期 2010 年 3 月 10 日 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制2010 年 3 月一、基本情况成果主件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专著 专著 吴 智资源网站软件总体汇总 电脑软件 潘泽杭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的整合应用研究终期总结报告 研究报告 吴 智提交鉴定的成果成果附件课题立项报告 报告 吴 智校本课程专著及网站内容研究分析报告 报告 刘观赞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 素材 朱卿

2、课程及网站内容收集整理报告 报告 刘观赞专题网站主网页部分 软件 潘泽杭专题网站数据库部分 软件 夏劲云专题网站应用调查报告 报告 潘泽杭课题应用调查报告 报告 王盛申请鉴定方式 会议结题通讯地址 安徽省铜陵市学院路 601 号 邮编 244000联系电话 1385620716613856214616 电子信箱 专项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姓 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承担任务吴 智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特级教师 课题负责人、校本课程专著及 网站内容研究分析报告潘泽杭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高级教师 专题网站主网页部分、专题网站 应用调查报告刘观赞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高级教师校本课程专著及网站内

3、容研究分析报告、课程及网站内容收集整理报告朱 卿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夏劲云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课程及网站内容收集整理报告、 专题网站数据库部分王 盛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课 题应用调查报告段 睿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倪 娟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周陶金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课程及网站内容收集整理报告、 课件朋 玲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课程及网站内容收集整理报告、 课件陶桂花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一级教师 课程及

4、网站内容收集整理报告、 课件王 力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二级教师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二、工作报告(不超过 2000 字)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 ;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等。一、主要研究过程和活动1、课题的申报和开题2006 年 1 月为课题准备启动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方案。围绕方案组织理论学习,总结经验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有关的调查活动,积累资料。我们筹建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的整合应用研究课题组,

5、由我校教务处、教科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智同志担任课题组主持人,潘泽杭、刘观赞等11 名化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开题工作,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解决了许多课题研究的困惑,形成了课题论证报告。2006 年 10 月在收到中央电教馆的批准立项文件之后,本课题组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所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并向学校校长汇报。学校在设备建设和课题研究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为提高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决定给按计划正常参加研究的成员按每周 2 课时计算工作量发放津贴。2、实验对象及阶段(1)参加实验的教师和学生从 2007 年秋季开始,学校高一、二年级的实

6、验教学班整体进入课题实验工作。参加实验的班级有 7 个,学生共 500 余名。实验的教师有近 20 名。 (2)实验的过程。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7 年 3 月至 2007 年 9 月)主要工作:A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B培训教师。加强课题有关理论的学习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完成各级子课题的申报,撰写子课题实验方案。C进行与专题网站相关内容、资料的搜集。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情况(2007 年 9 月至 2009 年 9 月)主要工作:A网站建设阶段网站的框架图设计、及各栏目的内容定位,网站技术层面的建设与测试工作,并且在专题

7、网站框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发动学生共同参与网站的建设,边建边用。在建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进行栏目及内容的调整和修改。B.开展专题研究情况。在专题学习网站的主要建设工作基本完成,课题组成员积极展开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学与教的应用研究,并撰写实验分析报告,进行课题小结,迎接课题组的中期评估与检验。C结题准备(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6 月)开展大范围的应用与推广,收集课题实验资料,进行课题总结,申请总课题结题,接受总课组检查和验收。3、课题的培训工作2006 年 12 月 1315 日,安徽省第 3 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和“十一五”教育科研培训会议在我校(铜陵市第一中学

8、)召开。省、市、县(区)电教馆和有关课题研究学校的课题负责人、主要执笔人等 300 名代表来我校参加会议。会议邀请有关专家、一线特级教师作了科研讲座,组织参观学习了我校(铜陵市第一中学) 、市实验小学在应用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发展等方面的活动经验。借此良机,本课题组的 12 名成员有幸全程参与会议,使课题组的研究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课题组还十分重视研究成员的内部交流和业务培训,在课题组内部的学习交流中,我们把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教育教学的学习与信息技术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学习相结合,读教育专著与上网学习相结合,我们把课题组成员的交流研讨制度化、模式化,使课题组成员

9、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不断提高。4、课题研究中期工作课题组建立了固定会议机制,每周五下午组织一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研讨课,课前让尽可能多的老师参与该课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工作,力求使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完美结合,有时也让学生参与进来,上课时课题组的有关成员都去网络教室听课,课后课题组成员互相交流研讨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课题组每年派员参加一年一度的安徽省教育科研省级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检查暨成果交流会,并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或阶段性研究工作总结等书面材料。课题组每年参加铜陵市电教馆组织的全市“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交流会,并做阶段性研究工作总

10、结报告。2008 年 12 月提交的中期报告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之后我们进一步总结前期的工作,深入开展下一阶段的实践应用工作,主要是由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上网学习,发动学生利用本课题的专题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二、课题研究计划完成情况本课题组的研究在市电教馆等上级部门的管理下,工作落实的比较到位,在研究过程中基本上无大变更情况。1、2007 年 5 月,课题组将绿色化学课程资源方面的成果汇总并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学绿色化学,并以该教材为依据在校内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2、2007 年 12 月,创建了“中学绿色化学”专题网站,地址:http:/ 年 3

11、月至今,深入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及课题总结工作。在 2009 年底,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所有计划任务,并对专题网站进行了内部测试,2010 年初正式对外公开。三、成果的出版、发表,转载、采用、引用情况等2006 年 1 月2010 年初,课题组成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4 篇;自制教具获国家一等奖 2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其它成果(包括论文、自制教具、课件、教学设计、优质课等)获省级奖共 15 项。其中:吴智和刘观赞的论文半截饮料瓶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发表在化学教学2007 年第 7 期;刘观赞和伍阳春的论文实验设计用纸筒、树叶或空心茎做不完全燃烧实验发表在化学教学2010 年第 3

12、期;刘观赞的论文塔式尾气处理装置发表在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 年第 10 期,并被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四、成果的代表作1、2007 年 5 月,课题组根据研究所得资料,整理编辑了成果代表作中学绿色化学 。2、在编辑完成了校本教材中学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学绿色化学”课程资源专题网站,地址:http:/ 年第 7 期;论文塔式尾气处理装置发表在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 年第 10 期,并被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5、优质课不完全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参与学校、市、省各级公开课活动,并于2009 年 1

13、2 月在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小组第一名,总排名第二) ,其教学录像光盘由安庆市教育局制作,已在省内广泛交流。2010 年 3 月,省教科院决定由本课(执教人李晓东)代表安徽省参加今年 9 月举行的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奖赛。三、研究报告(不少于 10000 字,可另附页)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一、问题的提出1、目前,全球环境恶化,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人们生存的环境已收到严重威胁和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 50

14、个城市中,我国占了 30 个;在全世界污染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中,我们占了 8 个。另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领导前不久向新闻界透露,我国环境污染恶化还在加重,仅大气污染每年就损失 1100 多亿。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数字。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有清醒、理智的公民,没有理由不为这严酷的现实而焦虑,因为这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更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来能不能拥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生存下去姑且不论高质量的生存下去密切联系。然而,仅仅是焦虑或者仅仅寄希望于环保部门的动作,又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中学生从小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也是当前意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

15、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贯穿这些知识和内容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绿色意识。绿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等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化

16、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而且选修课的化学实验模块明确了“绿色化学观念”的培养目标。 进一步研读初中和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看出,绿色化学涉及教材中的全部教学内容,而且有的部分所占比例很大,例如,它涵盖全部的化学性质与研究性课题,绝大部分的应用与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化学教材就是一部绿色化学的素材。然而对于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而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属于一个崭新的教研教改课题,它

17、正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应的实用型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急需建立中学绿色化学教育资源网站(目前国内尚无此专题资源网站),把绿色化学教育信息资源,归纳分类成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急需的信息,再利用其交互性,超越时空,进行网上交流,从而补充学校教育,为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建立以网站为平台,专著、课件多种形式互相补充支持的“中学绿色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开设绿色化学校本选修课,则是更培养具有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3、本课题可作为我校化学组已完成的两个省级课题 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和中学清洁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的升级研究项目。是上述两项课题成果实现与网上无

18、穷资源互动交融,和实现全面推广试验的阶梯。我们寄望能通过构建的绿色化学学习体系,特别是网站,让学生参与到中学绿色化学研究和课程资源开发中来。让学生在浏览、学习、探究、发表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提高,绿色化学理念得以形成和培养。4、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 Internet 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

19、分,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另外,尽管因特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推广普及也日益受到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使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要面对高考,在校学生不能象国外的学生那样,有较充裕的时间上网学习,尤其是想将网络与课堂教学结合时,学习效率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5、我校

20、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完成中央电教馆“十五”课题高中物理(声的世界)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而现课题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的整合应用研究将会大大丰富我校教育资源。为了使信息技术在我校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进和深化新课改,同时也获得一些相应的成果和教学经验,形成并积累一些高质量的学科专题资源,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省重点高中在本地区以至于全省的窗口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搭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为电教馆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尝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二、研究目标

21、和内容本课题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以网站为平台,专著、课件多种形式互相补充支持的“中学绿色化学”校本课程资源。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教育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的形成。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改革。4、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总结实验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方法。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我校的教学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搭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推动我校的信息化建设。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以中央电教馆为中心的各实验学校间教育资源网站的校际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与兄弟学校

22、的教育与科研交流。形成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教育资源网站。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 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 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 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

23、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文字教材的编写。2、中学绿色化学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3、教学应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开设“中学绿色化学”校本选修课。4、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5、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6、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使精湛技术与

24、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7、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机械套用模式,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总结。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包含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途径,以及具体的案例操作等。本课题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通过网络信息手段自由选择相关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同时本课题研究和应用对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

25、指导作用,对中小学教研教改具有前瞻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首先是形成以网站、专著、课件多种形式互相补充支持的“中学绿色化学”校本课程资源,重点是以上述课程资源为基础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实验。同时,通过网站把绿色化学教育信息资源,归纳整理分类变成中学化学教师及学生急需的信息,再利用其交互性,超越时空,进行网上交流,从而补充学校教育,为化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及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支持。同时通过网站的建立与运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高中新课改提供新的思路。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

26、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理论综合法、模式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四、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首先是形成以网站、专著、课件多种形式互相补充支持的“中学绿色化学”校本课程资源,重点是以上述课程资源为基础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实验。研究内容和方法基本按计划进行。具体做法如下。1、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在 2006 年 7 月,课题立项获准之后,我们即去合肥、南京等地新华书店采购一批科研用图书、光盘资料,以满足课题研究的基本需求。从学校图书馆借出了从 2003 年至 2006 年的各种化学教学期刊,包括化学教育 、 化学教学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中学化学 、 实验教

27、学与仪器 。重点查阅了解有关绿色化学教育理论及教学原则,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及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查找中学化学教材中绿色化学知识点及锲入点,建立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素材库,并依此确立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例如绿色化学实验改进方面,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第一,微型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是当前清洁化学实验研究的热点,但不少这类实验改进的幅度不大,也有一些改进的方法值得商確;第二,清洁化学实验研究中关于实验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废液处理问题的研究是较薄弱的环节;第三,对具体实验方法的改进谈得较多,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谈得较少。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他人在实验绿色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和水平,吸取他人的经验,并确

28、立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2、分工协作,开发绿色化学教育课程资源 确立研究方向、方法和内容之后,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吴智老师主持课题组工作,主持撰写总结性论文。重点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主持教学设计和实践,整理和编辑资料、论文,形成校本教材。刘观赞老师负责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工作,收集整理实验方面的资料。朱卿、王盛、段睿、倪娟等老师承担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工作,完成教学实践方面的统计及论文,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负责编写中学绿色化学教育教学案例。潘泽杭、夏劲云、陶桂花老师负责课题网站的建立和设计。周陶金、朋玲等老师负责课件制作、及建立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素材库。

29、3、组织绿色化学课堂教学课题组在试点班开展了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参与的量和程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极探索新课绿色化学教学模式,复习课绿色化学教学模式,习题课绿色化学教学模式,实验课绿色化学教学模式等。例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分析某实验课本上的经典方法或某人提出的创新方法在清洁化目标方面的优缺点,尝试设计更加清洁化的方案。或者老师向学生呈现同一实验的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找出其中最优的清洁实验方案,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清洁实验操作。又如,在演示实验中,老师对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在原理上加以讲解并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在分组实验中,有计划地

30、安排学生回收药品和处理废物。通过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使清洁化学实验方案更加丰富和成熟。授课时我们采用作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网上查询、课外活动、参观调查、亲身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我们认为,中学阶段“绿色化学”教育在知识上不能过高追求深度,主要是灌输绿色思想、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绿色意识。4、探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积极组织学习开展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积极对生产、生活、学习及科研等方面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用绿色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第二课堂的模式有组织学生相关化学实验、去相关化工厂观摩学习、网上交

31、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在综合实践中不断渗透绿色意识,可以将学生获得的绿色意识定性和定量化,可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用什么、用多少、怎么做等绿色理念设计,从而牢固地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意识。5、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文字教材的编写课题组老师认真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反复研讨文字教材的章节、篇目。于 2007 年 5 月完成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文字教材的编写。6、设计并建立网络平台并进行应用2006 年起,潘泽杭老师就带领课题组夏劲云、陶桂花老师着手设计并建立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的整合应用研究的网络平台,通过大量测试,2007 年平台

32、已可以在校内网运行并使用,2008 年平台将扩为外网供交流、学习之用。具体操作如下:1、技术层面上的网站建设工作: 建设“绿色化学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一个教学平台,网站具有以下特征: 学习环境、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形式 丰富多彩的网页,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建立专题网站,以 web 教材形式,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起良好的教学。 提供学生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能力。以聊天室、BBS 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成为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

33、的有力补充。 运用搜索引擎,获得研究参考资料,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建立起一个以站内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有效地整合因特网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 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功喜悦。建立成果发布、评价系统,对学习进行评价、展示。 网站建设我们既考虑到学生的学,也要考虑到教师的教,采用静态网页(HTML)与动态网页(ASP)技术相结合。 A网站中的各主题栏目,为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起辅助教学作用。它主要是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研究课题等,既可用于课堂作多媒体教学,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以静态网页形式为主,方便全体老师掌握。因此将提供一些制作模版,为今后

34、各学科教师自行制作相关专题子网站提供方便。 B采用动态网页制作增加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共同交流的搭建一个平台。各研究主题有供师讨论的论坛及聊天室,目前已就本学期上课指导教师所指导的专题,分别开设了“环保专题”、“科海纵横”、“绿色生活”、“动手动脑”等主题,并可随时扩充新的版块,设立新版主,让师生在网络上实现跨时间、地域的交流与学习;网站还通过“资源中心”、“我要上载”等栏目将提供师生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的交互平台,可对学习过程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C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网站建设的主要工作,我们通过建设一个基于本地站点的搜索引擎,模拟出因待网的环境,解决上网查阅资的效率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

35、资料收集、查询系统,通过网站提供的主题分类或输入关键字进行资料查询;网站还提供了搜索登记,可以将外部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每个使用者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提供者,对于被登记的相关资源,作为管理者的指导教师,在审核登记资料的有效性后,或将其从 INTERNET 上下载至本地资料库内以加快浏览速度,或仅作 URL 链接信息登记,整合网络上相关信息。 2、教学层面上基于网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索 在搭建起的平台上,研究性课程教师对本课程开展教学、管理,将课程安排的课堂教学与网站开放式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总结传统课堂教学与研究性教学之间的差异,探索通过平台将两

36、者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具体体现为:1)网上讨论式:在网络课室开展在线教学讨论交流课下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留言薄、学科 BBS 论坛或发帖子等手段进行多维互动讨论,作业网上测试练习,教学意见调查与反馈等。2)网上自学式:学生充分利用课件资源、网站资源,多媒体电子教材等,在虚拟课堂上自我学习、自我辅导课堂教学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拓展控索。3)网上冲浪式:学生在网络课室进行网上漫游、查找所需的信息资源、扩大知识面,并进行超媒体阅读。4)网上研究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网站资源开展各类学科专题或课题的研究。5)网页创意式:学生利用网站资源、素材资源,创意设计网页,创造、传递信息。研究的

37、突破性进展我们在通过专题网站平台教学、应用与探究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主动探索,相互指导性学习与教师导向性、说教性的课堂学习的结合。 网络平台上任务式的多学科延伸模块式学习与单学科固定教学模块的课堂学习的结合。 网络平台上学习时间、内容的自主性与课堂学习时间、内容的统一性结合,探索解决的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差异的方法与途径。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形式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与学的实践,形成一定的具有推广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五、成果与影响自从 2006 年该课题立项以来,本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实验工作,

38、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教科研工作的明显成果,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科研素质。通过四年多来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大家关注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关注自已的发展与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在逐步发生变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绿色化学理念得到了深化和加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绿色化学等学习内容的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通过相关的课题实验,教学质量在持续提高,学生素质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我们的研究受到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也受到了兄弟学校及学生家长的好

39、评,在本地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主要成果:通过四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取得的初步成果可列举如下: 1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文字教材初步完成,她完善了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思想原则和方法,积累了大量中学绿色化学教育教学案例,建立了中学绿色化学教育试题库,设计了很多创新性的中学绿色化学实验方案,极大的丰富了中学绿色化学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化学课程与教材改革。2课题组开发课题研究专题网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3两年多来,课题组教师撰写(或制作)了大量论文、课件、教学设计送到安徽省及国家参加评比。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 6 篇、获奖的教学设计有 4 份,获奖的课件有 5 个,获奖的绿色

40、化学实验自制教具有 10 件。 (见附表)4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有所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通过开展市级示范课活动,开展校级研讨课学生活动,广大老师制作了大量课件,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归类整理,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与此同时,我们还录制的部分教学录像资料供大家学习研究之用。成果的社会影响:下面以本课题的一个代表作“不完全燃烧产物可燃性的实验探究”为例来说明本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主要特色及成果的社会影响。 “不完全燃烧产物可燃性的实验探究”是本课题组于2009 年开发的新的课程资

41、源,该课题涉及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一个优秀的绿色化学课程资源,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教学实践中被证明具有重大推广价值。课题组成员在收集处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本项目的论证和研究,成功运用了新的技术,形成了新的系列教研成果和教育产品。这一新的系列成果和产品同时包括专利技术、自制教具、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录象光盘等,并陆续获奖或发表。其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主要特色和研究成果成果的社会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制作教具:2009 年 1-8 月,进行自制教具制作,撰写说明书,录制化学实验过程录象,参加学校、市、省、国家各级自制教具评比,并在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

42、申请专利:2009 年 8-10 月,撰写发明专利说明书,委托申请,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3、发表论文:2009年 9 月-2010 年 3 月,撰写研究论文,向权威期刊化学教学投稿,刊登发表于 2010 年第 3 期。4、整合应用:2009 年 9 月-2010 年月,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参与学校、市、省各级公开课活动,并于 2009年 11 月在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小组第一名,总排名第二) ,其教学录像光盘由安庆市教育局制作,已在省内广泛交流。省教科院已决定由本课(执教人李晓东)代表安徽省参加将于今年 9 月举行的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奖赛。我们将继续积

43、极推广该项目成果,并继续请求上级部门支持。我们认为, “不完全燃烧产物可燃性的实验探究”的系列成果可以成为初、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家 庭 教育 、 科 普 教 育及社会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的教学资源,值得推广普及。六、问题与努力方向(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教学设施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教师难以真正做到把电脑和网络作为自己学习和教学的工具,学生接触电脑和网络的时间更少, 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加强。2教师负担过重,高考升学的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同时中年教师偏多,计算机操作技术不熟练,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3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因场地、设备、时间等因素制约,

44、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缺少对这些实践活动足够的深刻反思。 (二)努力的方向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我校的信息化进程,使学校的管理、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建成初具规模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网和学科网站,建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网上教学资源库系统。 2培养锻炼一批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骨干教师,并以此带动我校乃至全市学科整合工作的进展。3建成并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并在网上及时发布我校的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及研究的进展情况,使上级部门随时了解我们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更主要的是能让课题组成员及全校师生能通过该网站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共享研究成果,使建网、教学和课题研究能

45、得到有效地整合。 4完善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文字教材,争取继续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 5制作成功的整合案例及多媒体教学作品集光盘。四、阶段成果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或获奖成果一览表表 1 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6 篇题 目 作 者 刊物名称、期数 刊 号 发表时间半截饮料瓶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吴 智刘观赞化学教学2007 年第 7 期CN31-1006/G4 2007.7塔式尾气处理装置 刘观赞 实 验 教 学 与 仪 器 07 年 第 10 期 ,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CN11-1960/G4CN11-4305/G42007.102008.1 转载氯水受光照

46、的微型实验装置刘观赞潘碧华实验教学与仪器2005 年 7、8 合期CN43-1094/G4 2005.7两例有关氮气、氨气的性质实验吴 智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 年第 10 期CN43-1094/G4 2004.10实验设计用纸筒树叶或空心茎做不完全燃烧试验刘观赞伍阳春许 晨09 年 10 月投稿化学教学将刊登于 2010 年第 3 期CN31-1006/G420103(组稿中)乙 醇 与 钠 反 应 的简 易 安 全 设 计 凌崇忠刘观赞09 年 10 月投稿化学教育CN11-1923/06表 2 论文、自制教具获国家级奖 4 项题 目 作 者 奖励名称、等级 授奖单位 授 奖 时 间不完全

47、燃烧烟筒刘观赞伍阳春许 晨第七届全国自制教具评比一等奖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 2009.8塔式尾气处理装置 刘观赞 第六届全国自制教具评比 一等奖 教育部教学仪器 研究所 2006.9葫芦形分子间演示器 刘 观 赞 第 五 届 全 国 教 育 工 作 者 发 明与 科 教 制 作 展 评 二 等 奖中 国 青 少 年 科 技 辅 导 员 协 会中 国 发 明 协 会中 央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所2005.7简 易 安 全 的 乙 炔 发 生 器 刘观赞潘碧华 第 五 届 全 国 教 育 工 作 者 发 明与 科 教 制 作 展 评 二 等 奖中 国 青 少 年 科 技 辅 导 员 协 会中

48、国 发 明 协 会中 央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所2005.7表 3 申请国家专利 1 项题 目 作 者 专利类别 受理单位 受 理 时 间不完全燃烧实验方法及装置刘观赞伍阳春许 晨发明专利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国 家 知 识 产 权 局2009 年9 月26 日表 4 论文、自制教具获省级级奖 7 篇题 目 作 者 奖励名称、等级 授奖单位 授 奖 时 间把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中学教学中去朱 卿倪 娟安 徽 省 中 学 化 学 教 育 教 学论 文 评 比 一 等 奖 省 教 科 院 2008.10钟 式 气 体 发 生 器 的 制作 、 使 用 及 应 用 前 景的 研 究伍阳春刘观

49、赞安 徽 省 中 学 化 学 教 育 教 学论 文 评 比 一 等 奖 省 教 科 院 2007.4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 刘观赞安 徽 省 中 小 学 教 育 技 术 装 备论 文 评 比 一 等 奖 省 教 育 厅 2006.1不完全燃烧 刘观赞 第二届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科学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 省 教 科 所省 科 技 馆 等 2006.5“环保型”氨气和氯化氢反应演示器王盛、段睿安 徽 省 中 小 学 自 制 教 具 评 比三 等 奖 省 教 育 厅 2009.9乙 醇 与 钠 反 应 的 凌崇忠 安 徽 省 中 小 学 自 制 教 具 评 比 省 教 育 厅 2006.1微 型 实 验 装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