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的极化与和谐(宇宙的演化个人设想一)关于宇宙的问题,在脑海中存在有十几年了。记得应该是 1998 年,很小的时候,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后,电视剧播出之前,有一个十分钟的小节目,叫做科技博览吧,有一天晚上在科技博览中了解到科学家们对宇宙的发展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另一种则认为宇宙会先膨胀再收缩。我当时觉得没有收缩的动力,于是不假思索得支持了第一种观点,直到 2007 年底。其实 2007 年之前好长时间,这件事已经完全被淡忘,沉淀在记忆中了。2007 年,地理中太阳日与恒星日之间那点微小的时间差是由什么引起的,一万年后,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么一个自己问自己的地理问题,触
2、发了我对于更多问题的大量思考。过了一个月,我在化学课本应该是第五章第一节右下角的小方框内,看到几行小字,内容大概为:“如果 1 立方厘米空间内全部堆满了原子核,那么它所产生的重量需由 3000 万辆载重 5t 的卡车来运送。 ”我当时有点吃惊,随手计算了一下密度,大概为 10 的 16 次方数量级。又过了差不多一个月,物理课程讲到万有引力,有一次计算中子星相关问题,计算完成后,我发现由已知条件及计算结果可以很容易算出题目中那颗中子星的密度。于是兴奋了一下,开始计算。计算结果更让我欣喜若狂,因为它的数量级刚好也在 10 的 16 次方数量级,我明白中子星之所以被称做中子星的原因了。想必大家在看到
3、中子星等大型天体吞并其他天体的照片时也都很吃惊吧。是的,优胜劣汰,自然界最真实的面貌就是那样,虽然残忍,却是在进步。这些越变越强的天体随着密度的增大一步步发展为黑洞,成为暗物质的一种。我认为暗物质的分级标准应该用密度,我也确信宇宙中还有更大密度的暗物质存在,所以我虽不敢说物质粒子可以无限再分,但物质粒子必然可以继续多级再分,而绝不是停留在夸克或者几类微子层面。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强壮的天体,使宇宙先膨胀,再收缩。很显然,我现在是很坚定地支持了开头讲的第二种观点以及那些睿智的收缩理论创建者的。宇宙为什么会先膨胀再收缩呢?我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具有周期性的。宇宙也不例外,而且如果宇宙中的确存在有足够的暗物
4、质、暗能量,超过一个临界值,宇宙便内在了一种可以收缩的动力,也就内在了这种将会收缩的可能,我相信这种可能!早在 2007 年底,我就曾为这种可能设想过一个模型,并且写了很长一篇关于宇宙演变的文章。宇宙收缩后的模型很可能是这样的,就像一个无比巨大的原子,一个按密度分为若干层的同心球体(密度分层由粒子分级和万有引力决定) ,质量集中于内部,轻微粒子分布于外部足够大的空间内。到这里,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宇宙的边与界的问题。我认为宇宙是无边的,但意识到我之前考虑的都是在宇宙有界的情形下,如果无界,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查找最新资料以进一步考证。但不管有界还是无界,前面所提出的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其参考价值的
5、,若还有机会,我也将会在下次继续在它的基础上讨论无界情形下的宇宙演变问题,看能不能与今天的结论统一起来。今天还是以有界的情形得出结论,所以刚刚在标题后加了备注“个人设想一” 。在有界的情形下,那个无比巨大的“原子” ,因为集聚了整个自然界的能量,极不稳定,加上内部及周围物质以及包括电磁场在内的各种场的分布局部不均匀,在某一特定时刻,再一次发生大爆炸。再膨胀,再收缩,如此周而复始,所谓宇宙的周期性。如果是这样,霍金口中的“宇宙的终结”或者“时空的终结” ,其实也是狭义上的宇宙与时空。宇宙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是一直存在着的,是无所谓终结的;而时空作为物质运动的相对尺度,也是无所谓终结的。所谓的“终
6、结” ,是一种还未被数力学公式所认识的深层次的物质与时空变换【注 1】 。但有一些终极的东西,是人类永远不能以公式去认识得了的。因为地球相对于宇宙的阶级性,或者换个词,叫做局部性。是的,就是这种局部性,空间的局部性,加上时间的局部性,若再加上人类本身的社会局限性,它最终极的东西,根本不会,也无法到达人类笔下的公式那里。所以,在这一类问题的解决上,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文中的哲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宇宙为什么会不断运动、发展、演化?是因为宇宙内部不和谐。而自然界的万物无一例外,全部没有绝对的和谐,于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了。对于宇宙,从它大的方面讲,所有的运动,都是在趋向于和谐。大
7、爆炸造成了极大的不和谐,残余的能量促使它先加速后减速膨胀,然后收缩,想要变成一个无处不均匀的“和谐大原子” ,不得,却又引发新一轮大爆炸、膨胀与收缩却还是不得但这永恒的不和谐,造成了永恒的运动、发展与演化,而永恒的运动又是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梦想”和谐。这是宇宙发展最基本的、内在的规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也都遵循这个规律,包括人类社会这一种特殊的宇宙存在。从它小的尺度上讲,极化现象却又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的。何为极化?就是和谐的相反方向,我把它称为极化。这一对概念也是 2007 年就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比如说地球上产生了人,这对宇宙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极化。试想,如果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分解为原子
8、态存在,而所有这些原子在地球内部的每一个点上都是均匀分布的,是不是要比把一部分种类的原子拿到地面聚集,然后产生了人,要和谐得多呢?!极化是和谐中的极化,和谐是极化了的和谐。这种大与小、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也决定了宇宙不可能绝对和谐,而和谐也就仅仅成了它一个永远的“梦想” ,无法达到罢了,于是永恒的运动就这样产生了。运动需要能量支持,能量在运动过程中转化为熵。而刚刚讲到的极化,或者叫做局部的极化(因为极化相对于和谐,也仅发生在相对较小的尺度上) ,正是在熵的混沌中(混沌其实是一种相对的和谐) ,实现了能量的逆熵性转化。写到这里我也很激动,可见宇宙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运动中还是体现出一种守恒,并
9、且由这种守恒,反过来在能量上保证了运动的永恒。所以说好多东西,你如果仔细发掘,都是博大精深的。而且越是普遍到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东西,就越是博大精深的。下面讲一点关于生命与无机界的灵通的事情,一些我自己想到的很好玩的东西。但因为有了这些哲学上的东西,好多高中物理题只需要思考一下,结果就出来了。因为习惯了不去计算,数学也就没学好。后来有一天迎面撞上了高考,数学又特别意外地影响了物理的发挥,后果就只能自负了。先拿电池来说,人造了一块电池,这个活动相对于宇宙来说,是一种反和谐,既是一种极化。你把电池放在那里,几年后,电池没电了。怎么了?因为电池不自主地在进行着一种和谐化运动,这种运动是“反意识”的,是受
10、自然力或者说宇宙支配着的,是不独立的。宇宙作为一个有机的、网状的、体型的大系统,是与处在其中的一切事物都非线性相关的,学术意义上的混沌就是这非线性关系的一种体现,于是有了蝴蝶效应。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闭合的电路为什么会遵循那些个电压电流电阻以及各种电来电去的定律?那是因为,电池那样放电寿命最长!不可思议吧?我认为是这样的。假如电池有生命意愿,它是不是也像动物一样,希望自己的寿命能够更长久一点呢?答案是肯定的。上一段讲的电池本身也在进行着一种趋向于和谐的运动,而这种运动是“反意识”的,这句话在这里就很好理解了。就像人的生命意愿是获得一个长寿,而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又不得不配合着宇宙这
11、个大环境趋向于和谐的运动,接受生老病死,进而成为各种原子分布于比人体更大的系统中的这种“反意愿”一样。总之,在时间与空间的尺度上,运动的结果,就是比之前更和谐,就是一种进步。再讲一个关于电磁场的事情。大家一定还记得电磁感应中电流为什么会产生,不就是因为要反抗磁感线的变化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叛逆现象不只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连一块儿石头都是。另外,还可以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把握主动权,否则最终是少不了要做出让步的。记得总复习时数学老师讲对称的问题,有一条河,河的同侧有 A、B 两点,车要去河边加水后到达另一点,怎么走最近。这种老掉牙的问题还讲,真啰嗦。于是自己思考一个物理
12、问题,一条分界线,一边是土路,一边是水泥路,分别在分界线两侧且它们的连线不与界线垂直的 A、B 两点,一辆车怎么走,时间最短。结果是 v1 比 v2 等于两个角的正弦之比,路线就这样确定了。但这不是和光的折射率规律很神似嘛!是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啊,好多东西,生命界与非生命界是相通的,这又并非偶然,因为生命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机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一直就在那里,那便是科学。我们摸索了多少年总结出来的规律,还没来得及欣喜,却发现,那一条道路,光线一出生,就已经在上面行走,恰似那一低头的温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质的划分可以不按生命与非生命,只按一种线性尺度划分,也是有其划分道理的
13、。最后,讲一个和谐的故事。据说,有那么两杯同样的蔗糖水,给一杯放一曲和谐悠扬的音乐,而给另一杯播放一段噪音,其它条件都相同。结果第一杯水的结晶是非常有规律的,而另一杯,则结晶为很杂乱的晶体。可见,和谐是多么具有灵性的东西。那么,偶然与必然,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宇宙演变最本质的东西和谐决定了处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其中由有机性产生的非线性又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一种偶然性。但这种偶然与必然也是有规律的,用社会科学中的价格与价值的概念打个比方,这种偶然性就好比价格,必然性就好比价格背后的价值规律,所以偶然性是随着必然性的走向而上下波动的。这样一个比方,又把宇宙
14、系统与人类社会联系了起来,同样体现出了一种相融相通。人文科学是研究纯主观的科学,而自然科学是研究纯客观的科学,社会科学呢,就是牵个线搭个桥。主观的现实太复杂,与人文的主观愿望不一致,于是人文科学从复杂的现实出发,研究怎样到达一个理想的世界。同样,客观的现实也太复杂,自然科学需要从简单的模型开始研究,最后再回归到一般性的复杂,以探求一般性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文科学的研究是从复杂向着简单,以达到主观上,宇宙小尺度上,自上而下的,自身的和谐;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上,宇宙这个大的整体尺度上,自下而上的,整个体系的和谐。我说,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也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这种必
15、然性就建立在前文所讲整体和谐与局部极化的矛盾统一之上。说到矛盾与统一,其实我讲的极化就对应于这里的矛盾,和谐就对应于这里的统一,但意义有所区别。矛盾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在人的尺度上,那些所谓的矛盾也就只能算得上一点小矛盾了。但为了消除矛盾,我们还是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以获得主观上的幸福感。在这四种和谐中,又以人与自身的和谐最为基础。和谐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精神上的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去伪存真,是生命在自身尺度上的升华。注:1.前文提到的,所谓的终结,是一种还未被数力学公式所认识的深层次的物质与时空变换,在此稍作阐述。目前所有的数
16、力学公式,似乎都无法摆脱一个弯曲的时空模型。这种弯曲是由于公式本身的动力学特征决定了的,于是在大型天体周围高速旋转的各种场中,只能产生那样一个弯曲的时空标尺,进而产生霍金口中那样一个太过狭义的宇宙与时空概念。而我一直坚信,存在有一个(或者几个)更简单的时空标尺,在这样的标尺下,研究对象周围不会产生时空弯曲,但这需要建立运动学、动力学全新基本规律以及与之对应的数力学公式,建立全新的场与运动数学描述体系。这是会引起科学变革的,也是近期不可能实现的。或者可以通过一种坐标变换,将经典力学及相对论原理转换在一个不弯曲的时空体系内。但这个假设不一定可行,即便可行,也带上了很大的局限性,而无法在将来更加深入的的研究中完成第二次转换,而客观事实是,它连完成假设中的第一次转换的可能性都几乎没有。2.以上所有,都系纯粹的个人观点,未经参考任何资料,所以难免产生错误,敬请谅解。另外前文的宇宙演化过程,就是怎么由现在的状态演变为“大原子”模型,我没有给出详细描述,前期关于天体的计算也都在高二进行过一些,具体数据已经忘了,后来也一直没有查阅过关于宇宙演化的书籍或者其他资料,故而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