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轼词两首导学案适用范围:高一必修四 编制时间:2014 年 5 月 10 日 编制人: 审核:高一年部备课组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学习通过意象的分析、词句的品读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2、了解作品的风格,并能够联系已学的相关知识和所了解的作者生平思想,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对作品作比较深入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方法2、感受苏词中写景的豪放特点。模块一 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
2、尊:酹: 已而:芒鞋:吟啸: 料峭:竹杖芒鞋: 向来: 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 即文学史上著名的“ 三苏”( 、 、 )。苏轼(1036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有“苏黄” (黄庭坚)、“ 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
3、赤壁赋)“ 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3、词牌、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
4、),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模块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目标】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
5、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课堂诵读赏析】1、听名家范读。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课文分析】探讨一 :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探讨二 :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
6、什么?小结 :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探讨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条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 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
7、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探讨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小结 :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探讨五 :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明确:
8、承上启下。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小结上阕上阕心得 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3探讨六 :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小结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
9、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探讨七 :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小结: 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
10、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探讨八 :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探讨九 :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
11、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小结 :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作业】 背诵全诗第二课时 定风波【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课堂诵读赏析】4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2、学生朗读。【课堂探究】1
12、、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3、 在词的上阕中,描写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答案:解析:结合词文内容想象词人的外在形象,再从“莫听”、“ 何妨”、“ 谁怕”三个词语解读词人的精神。注意规范的答题格式:描写了一个的抒情主体形象。4、“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课堂小结】定风波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作业】背诵全诗随堂练习(以试吧练习册为主)课外拓展(以
13、试吧练习册为主)风雨任平生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 ;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 “风雨任平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
14、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