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陶岳炼摘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英语借用汉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中国文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在谈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指出 :“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因此,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关
2、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语言既能反映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能反映一种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宗教、饮食等。所以,当一种语言从其它语言中引进外来词汇的时候,也同时引进了这些外来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也会对目的语所在文化产生影响。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英语借用汉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中国文化。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英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的过程。这一过程自秦朝以来一直在进行着。本文尝试着
3、将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现象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分四个时期探讨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一、17 世纪初以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明朝中期,虽然汉、唐、宋、元、明等朝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但由于英国经济落后,中国的天朝大国的身份和中华民族崇尚农耕的心理使得中国人很少主动走出去交流,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我国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通过第三方,即马可波罗等少数商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进行,彼此的直接接触几乎没有,因此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成了中国和英国交流的使者。他们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丝绸之路又为中英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Oxford English Di
4、c-tionary)的记载, silk(丝)是经过丝绸之路通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于公元 888 年进入英语的。无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据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是养蚕发明人。关于蚕丝传入西方还有一则故事:公元 550 年,东罗马皇帝尤斯提阿罗斯为获取这一技术,曾命两名波斯僧人( 景教徒) 去中国,设法把蚕卵藏在通心竹杖里带回罗马。 silk 可能是最早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它进入英语后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 silk 派生、复合、功能转换组成的词有silky(柔软光洁的)、silken( 丝制的)等 65 个。稍后渊源于 silk 的 serge(哔叽)经过拉丁语、古法语, satin(绸缎)
5、经闽南语、阿拉伯语和古法语大致于 14 世纪分别进入英语。由此可见我国的丝绸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Sinae 是 China、Chinese 和 Sino 的前身,是汉语中“秦”字的译音,指中国的秦朝。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我国元朝时于 1275 年来到中国,当时他称中国为 Cathay。随着欧洲航海家开辟了绕过好望角取道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来中国的欧洲商人越来越多。这些商人发现,被古罗马人称为 Seres(the silk people)和 Sinae(秦)的人竟是同一民族,而被马可波罗称为 Cathay 的国家与 China 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同 ,于是 China 便成为欧洲人称呼中国的标准
6、用语,而 Chinese 也取代了 Seres 和 Sinae,成为称呼这个古老民族的标准用语。另外,多数学者认为,“秦”经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后最后进入英语才成为今天的 Sino。China 和 Chinese 通过派生和合成等手段衍生了 China rose(月季花) 、Chinese anis(茴香)等 174 个借词 ,如果再加上 China 和 Chinese 作为第二成分的复合词,则包含 China 和 Chinese 的词汇总数达到 208 个。Sino 进入英语后成为一个构词成分 ,常常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列构成 Sino-French(中法的) 、Sino-US(中美
7、的)等新词。另外, Sino 还派生出 Sinophile(亲华人士)、Sinophobia(恐华、惧华)等 8 个借词。瓷器在 16 世纪由葡萄牙人带到了欧洲,他们称之为 porcelain。但据牛津英语大词典记载,波斯人早年从中国输出瓷器时称之为 Chini。这个词经印度传入英国。因闻名于世界的瓷器来自中国,而它的发音和拼写与 China 又十分相近和相像,于是国家的名称由大写变成小写就作“瓷器”解了。Nankin(白底青花瓷器)、Canton ware(广东瓷器) 、Wutsai(五彩釉) 等表示各种陶瓷器的名称也先后进入英语词汇。 茶叶也是中国引以自豪的物品。据牛津英语大词典记载,葡萄
8、牙人在 16 世纪从澳门将茶带入欧洲,同时也带去了 cha 这个词,并于 1598 年进入英语。而tea 却是由荷兰人从爪哇连同闽南语的发音一起带到了欧洲,于 1601 年进入英语。随着 tea这个词的传入,英国人立刻被茶迷住了。茶叶逐渐成为英国的头号国饮,并在英国王室盛行起来,据说与英王查理二世王后卡瑟琳娜有关。这位葡萄牙公主在出嫁时将几箱中国茶带到英国,不但自己饮,还宣传茶的功能,并说自己饮茶后身材逐渐苗条起来,由此饮茶风尚在英国王室传播开来,一些王室成员和官宦之家也群起仿效,在家中特辟茶室,以示高雅和时髦。茶叶风靡英国,以后有关中国各种名茶的名称,如 congou(工夫茶 )、bohea
9、( 武夷红茶) 、hyson(熙春茶)等,也就不断被英语借用。另外,自从 tea 被英语借用后,这个词就忙得不可开交,由 tea 构成的复合词,如:green tea(绿茶)、black tea(红茶)等,达 190 余个。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一般来说总是由近而远、由易到难、由实转虚。物质文化是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最易于被对方所发现和吸收,因而往往充当文化传播和彼此了解的先锋。17 世纪初以前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虽然不多,但确实反映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物质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和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主动和优势地位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
10、的影响。二、17 世纪初期至 19 世纪初期随着海上航线的开辟和 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海上霸权的建立,英国出于海外扩张的需要,与当时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随后中美之间的贸易也发展起来。1637 年中英两国开始直接接触后,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也随之增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饮食的有: ketchup(番茄酱)、chow-chow(杂拌)、bok choy(小白菜)等。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 loquat(枇杷 )、longan(龙眼)、 ginseng(人参) 等。3、有关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有: kowtow(叩头)、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Kung H
11、ei FatChoy(恭喜发财)等。由于英国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自明朝中叶在江浙及沿海一带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对外贸易交流逐渐增多及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与外国通商的口岸限制在厦门、广州等南方沿海的几个城市,因此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与粤、闽等地的饮食、商贸、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有关,很多是粤、闽等地的方言词语,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这一时期虽然西方强国力图武力扩张,但中国仍然是世界强国,所以交流还基本上是平等的。西方从中国输入的还是先进的物质文化。另外,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引进使文化交流开始出现了精神文化的声音,中国哲学思想的词汇也由此
12、进入英语语言的殿堂。三、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期19 世纪以后,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而此时的英国却是号称“日不落”的世界强国,美国也是当时的列强之一。它们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大炮和军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英美等西方国家已不再以先前仰视的目光来看待和接受中国文化,它们将中国看成是落后和失败的象征。抱着这样的心态自然不会有平等的交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英语借用汉语词语也明显带有亲密借用的色彩。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有关饮食的有: chow fan(炒饭) 、
13、lomein(拉面)、drunken shrimp(醉虾)等。2、有关茶、丝绸、瓷器的有: oolong(乌龙茶)、Shangtung(山东府绸) 、ying ching(影青)等。3、有关朝代及计量单位的有: Tang(唐代) 、nien hao(年号) 、fen( 分) 等。4、有关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有: coolie(苦力) 、kylin(麒麟)、pakua(八卦) 等。19 世纪以后,大批华人出国谋生,主要从事饮食业,其中有不少说粤语的华侨将粤方言饮食等方面的词带入英语。他们有着非常艰辛的生活和创业史,这些词汇是他们海外生活的真实写照。海外华人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的衰落有关。1851 年
14、,美国的华人仅加州已达 25000 人,到 1870 年,美国有 63000 名华人,几乎都分布在西海岸。华人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生理上都被美国人看作非我族类和竞争对手,更主要是的国家的落后与腐败使他们成为被歧视和受欺凌的对象。他们只能干些最低贱和最繁重的活,主要职业是开洗衣店和中国餐馆。中国餐馆供应的炒面、炒饭、炒杂碎等食品虽不是地道的中国菜,但都成了美国人的佳肴。而且美国的华人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广东省,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有关饮食和一些有关赌博、嫖妓等方面的汉语借词出自粤方言的原因。另外,一些反映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汉语借词源于官话,这恐怕与中国的统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有关。这一时期进入英语
15、的汉语借词比较繁杂,虽然仍有茶、丝绸、瓷器等方面的词汇,但它们已不再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象征,西方人只是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欣赏。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落后和神秘的东西:赌博、廉价食物、鸦片、黑社会、腐败官僚等。不过,一定数量的艺术词汇和宗教哲学词汇则反映了英美人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向往。另外,由于中西之间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一些有关语言的词汇成了英美人士常见的事物,因而也进入英语。总之,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反映的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些甚至是落后的文化。四、20 世纪初至现在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社会变革,即 1911 年的辛亥革命、1949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6
16、年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及现在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英语中很多汉语借词应运而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量反映新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反映文娱、体育等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和少数反映我国医药、科技方面的借词纷纷涌入英语。这些借词主要包括:1、有关政治经济的有: the higher authorities have policies and the localities have their counter-measures(上有政策,下有对策)、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家庭承包责任
17、制)、officialprofiteering(官倒)等。 2、有关语言、文化、艺术、风俗的有: mahjong(麻将) 、cheongsam(旗袍 )、kuo-yu( 国语 )等。3、有关饮食的有: wonton(馄饨)、jiao zi(饺子)、birds nest(燕窝) 等。 4、有关社会生活的有: job-hop(跳槽)、belat-ed action(马后炮)、big bucks(大款)等。 5、有关医药、科技的有 : Chinese herbalmedi-cine(中草药)、taikonaut(中国宇航员) 等。新中国成立以前,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记录了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政策方针、
18、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还弘扬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贸易借词出现了萧条,而大量的政治词汇不仅频频出现在英美新闻媒介上,而且还进入了英语。相比之下,其它方面的汉语借词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政策。它们对意识形态的成见制约和影响了当时的跨文化交流。这种成见是前期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持续,体现了东西方的不平等关系。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地涌入英语,有人统计,英语中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现居英语中借词第十一位。这当然与中国的开放政策有关,说明了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的
19、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国自己的对外媒介也在不断努力向英语输入新的汉语借词,传播中国文化,表现中国的进步。而且,英语社会也意识到缺少同中国的交流对自己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逐步修正自己的心态和减少成见。然而,从进入英语的汉语科技词汇来看,英语社会平等姿态的转换是缓慢的。但随着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雄厚的综合国力。物质文化的飞速进步才能将语言文化的产物 taikonaut 输入西方主要民族语言中,为西方人所接受。taikonaut 一时之间席卷世界主要语言,无疑是中国同西方平等交流的里程碑,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表现汉语高科技、中国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20、的中文新词进入英语词汇。综观英语借用汉语词语的情况,可以看到汉语对英语、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就借词的来源而言,官话(后称普通话)为英语提供的借词最多;其次是粤方言(主要与“吃”有关) 和闽方言(主要与“茶”有关);再次是洋泾浜英语(汉语、马来语、葡萄牙语与英语的混合物,过去几百年里在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出现,主要用于经商或传教);最后是吴方言。就借用的内容而言,绝大部分是源自中国地域文化或民间文化和中国产或中国特有事物的借词,它们主要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少反映科技文化。另外, 19 世纪以前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基本上反映的是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而此后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则是物质文化、制
21、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就借用的手段而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多属文化借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对外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进入英美辞典及主要媒体的汉语词汇将会越来越多,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参考文献:1Chen Donnson.English Borrowings from ChineseJ. Foreign Lan-guages,No. 81. 1992.2Garland Cannon.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J. AmericanSpeech, vo.l 63.No. 1. 1988.3Longman Diction
22、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 London: Long-man, 1984.4Mary S. Serjeantson.A History ofForeignWords in EnglishM.Lowe and Brydone Ltd. London, 1962.5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 (vo.l 3) Z.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7.6Sapir.E.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
23、 Harcourt, Brack and Co, 1921.7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Z.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89.8陈宏薇.“宇航员”译为 taikonaut 是后殖民心态的反映吗 ?J. 上海科技翻译 , 2004, (2).9戴卫平.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3).10韩哲.新英语外来语词典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11黄焰结.从 silk(888)到 taikonaut(2003)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7).12陆国孙.英汉大辞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13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M. 沈宗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4陶岳炼,顾明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1, (11).15田 卉.从英语、汉语中的借词看中西方文化交往 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16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