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司马谏议书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谤(bn) 聒(u)壬(rn) 恤(x)胥(x) 庚(n)度(du) 膏(o)晤(w)2.找出通假字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 意思:全,都,详尽。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2)窃:谦词,私下,代“我” 。(3)术:治国之 道,政治主张。(4)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5)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6)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7)举:推行。(8)辟:排除,驳斥。(9)壬人 :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10)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11)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
2、吵闹之声。(12)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以膏泽斯民 活用词语:膏泽 解释:油脂和雨露,这里作动词用,给以好处,施恩惠。(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用词语:第一个“事” 解释:名词作动词,做事。4古今异义区分(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私下,私意, “我”的谦词。今义:偷窃。(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 义:书信往返。今义:重复。(3)虽欲强聒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复一一自辨古义:再。今义:重复。(5)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6)度义而后 动古义:适当,恰当。今义:意义。(7)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诚心。
3、今义:数量少,不重要。(8)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古义:政治主张。今义:方法。三、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 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4、。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 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 老子注若干条。1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点拨:信中主要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即所要驳的谬论。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
5、利、拒谏、致怨” ,为己辩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侵官” “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 “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声。2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点拨:对“致怨”的驳斥,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需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
6、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 。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质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 ,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3核心图解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聒(gu) 辟邪说(p) 游处(ch)B见恕(sh) 难壬人(rn) 不恤国事(x)C拒谏(jin) 胥 怨者(x) 同俗自媚(mi)D怨诽(fi) 会晤(w) 度义而后动(d)2解释加点词语。(1)故略上报_ _(2)故今具道所以_(3)举先王之政_(4)不恤国事_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再翻译句子。(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4王
7、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5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美,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请你展开联想,列举古今中外有关改革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这句话。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10 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8、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6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7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的“生事” ,实际是“_”;“拒谏” ,实际上是“_ _”。8 “上乃欲变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9作者举“盘庚之迁”的史实,是为了证明自己变法的正确性。你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读出了怎样的潜台词?10选文第一段共有五
9、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B/C/ D/【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114 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沉鳞竞跃。(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4短文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交流】15为了解初中阶段三年来语文学习的情况,九
10、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依据语文学习目标要求对全班 50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请你对表中信息进行探究后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学习语文的建议。(1)探究调查表后的结论:_(2)探究调查表后的建议:_【体验中考】16 (2011河北承德)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问题。某县土地沙化面积变化表(单位:亩)时 间 1949年 1979年 1988年 1991年 1998年 2010年面积 50亩 100亩 140亩 210亩 300亩 380亩(1)我的发现:_。(2)我据此向土地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_。(3)班里开展“爱我家乡,护我土地”活动,需要拟写一条文学性宣传
11、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我准 备的是:_ 。参考答案:1. 解析:“度”应读“du” 。答案:D2. 参考答案:(1)简略 (2)详细 (3)推行 (4)考虑3. 参考答案:(1)判断句。考虑得合情合理后 才行动,这就是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2)倒装句。在朝廷上议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4. 参考答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5. 答案示例:生产工具等的改革。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机械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 化时代,当今世界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6. 解析: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12、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标靶,摆出了下文要驳斥的观点。参考答案:将司马光的指责归纳为五个要点,摆出下文要逐一批驳的观点。7. 参考答案: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辟邪说,难壬人8. 参考答案: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9. 解析:“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借古论今,强调了自己变法的正确性,也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参考答案:我实施新法是事先考虑好它合情合理才行动的,我不会因为有人“汹汹然”而改变计划。10. 解析: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句摆出下文所要驳斥的观点。句摆出自己的看法,逐一驳斥。答案:A11. 解析:根据含义来找出
13、停顿。答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2. 参考答案:(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13. 参考答案:(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自从南朝的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14. 解析:描写的景色与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美的事物人人都爱。参考答案:山川之 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15. 解析:参考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同学们听、说、读、写的兴趣和感受有什么差别,来分析概括。参考答案:阅读的兴趣高于写作的兴趣;动口的兴趣高于动笔的兴趣;学习的兴趣程度决定着学习的过程感受(2)解析: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语文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实践。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勤动口,勤动笔。建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是成功最大的动力。16. 解析:观察年数变化与土地沙化面积的增长关系。参考答案:该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2)解析:对治理土地沙化有益的建议且能在实践中运用的即可。参考答案: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涵养水分 减少放牧保护土壤表层不被破坏(3)解析:体现对土地的保护即可。参考答案:土地就是生命线 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土地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