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4 题。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 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 问所长, 进之曰:“ 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居五日, 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 祸。 ”遂去之。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 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2、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 谋废立,招道 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 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 则 否。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 则杀之。道 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 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 设备 ,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 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道 济晚年惧祸,其
3、夫人刘遣婢问进 之, 进之曰:“道家戒盈满, 祸 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 ”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 济目光如炬,脱 帻 投地曰:“ 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 “累世农夫,父以 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注】 武皇帝:宋武帝刘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2.下
4、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遂请护粮,乃免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 ”,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D.高进之、薛彤
5、、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译文:(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译文:(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译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寂静钱钟书周劼人12 月 19 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 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 10 周年。 ”10 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 “一切从简” ,连在八宝
6、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 20 分钟。“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 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 大师风华绝 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 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 头书 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
7、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 先生说:“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 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 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 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 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 过。 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 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 心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 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 读围城, 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
8、 “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 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 年后的清华,10 年后的 12 月 19 日,依旧是 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 烈烈。但也正是 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 这个脑 袋是怎么长的”,却 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 10 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9、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 ”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 2008 年 12 月 24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 ,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
10、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D.题目“寂静钱钟书” ,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 “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 10 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6.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4 分)7.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6 分) 1.答案 C解析 “伺”是多音多义字,此处为,意为“窥视” 。2.答案 D解
11、析 句重点说的是薛彤,与题意无关;句表现的是高进之不贪功的高尚品质,也与题意不合;句说的是高进之的手工技巧,并非善于计谋。因此凡含有句的项都不合题意要求,排除 A、B、C 三项,故答案为 D。3.答案 A解析 A.解说与原文意思不合,从文中可知应是 “谒刘牢之将军” 。 “谒”是“拜见” ,而 A 项则说“投奔” 。4.答案 (1)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 ,必然会遭遇祸患。 (2)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3)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参考译文】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父亲高瓒,勇敢有拳术,曾经为
12、一友人送葬,在回来的途中,友人的妻子被地方宦官掠夺,高瓒为救她,杀了七个人,而友人的妻子还是自刎身亡了,于是他逃命游走江湖。在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了,他将其后事打理好后,奔走四方,寻找父亲却没有结果,于是拜访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高兴地接见了他,进之进入幕帐,牢之邀请他为贵宾,让他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席间他大口饮酒大口吃肉,使全座人都震惊了。牢之对客人行拱手礼,问他的特长,进之说:“擅长计算,谋划计策。 ”牢之询问部下屯兵割粮的数量情况,进之掐指一算,结果没有差错,他便被任命为行军司马。停留五天,进之说:“刘公为人猜疑而又下不了狠心,多怨怒又喜好背叛,不离开,一定活不到明天了。 ”进之离
13、开他了。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做好友,由于薛彤结交檀道济。三个人,志同道合,发誓同生共死。他跟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桓兵,事情平定后,他把功劳让给了道济。等到围剿广固时,进之制作作战的武器非常精巧,等到事情平息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谋划废立一事,招道济共谋,道济与进之商量此事,进之说:“你想成为霍光吗?想成为曹操吗?成为霍光,那么就废;成为曹操,那么便不废。 ”进之这时按住腰间的刀守候观察道济,如有不同想法,就杀了他,道济快走几步,双膝跪下,叩头说:“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果有二心,便马上杀了我。 ”于是与进之商议,他不会做军队首领,也不会去阻拦。等到谢晦造反,兵器精锐,道济十分担
14、忧这件事,进之假装写道济书信给谢晦,与道济逃走,谢晦很高兴,没有设防备,令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进之于是从小道进入江陵,宣扬说:“桓在江州率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并且斩了他的头来示众。 ”因而,谢晦的同党们听说后都纷纷解散,部下关闭门不接受他们。待这件事平息后,进之升职为司马参军。后来到了彦之讨伐魏国时,知道进之的大名,请求进之和他一起,进之告诉侍从说:“到了彦公那里, 一定会败,我这么说就会扰乱军心,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有灾难。 ”于是请求护运粮草,才能脱身。道济晚年害怕祸端,他的夫人刘氏派一婢女询问缘由,进之说:“道家戎马战功很多,灾祸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司空功名盖世,如果死得其所,
15、也没有什么遗憾。 ”夫人听完进之的话很伤心,道济对此产生怀疑。逃跑途中被捉。道济目光像火,把头巾仍在地上说:“我不为国效忠了!”薛彤说:“身经百战,死已经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进之掀了掀胡子,笑着说:“世代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我因忠心为君主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跪在地上等待行刑,神色不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因此没有人来为他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将他的尸骨埋葬了。5. AD【解析】A 项, “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 项, “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 ”错, “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6.(4 分) 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 。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 ,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能够表现“格调”内涵的事例,并加以适当的分析。7.(6 分) 答探究要点: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