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演进为跨国公司进行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创造了市场氛围和便利条件,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也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本文在对国际分工演进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国际分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趋势中图分类号: F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09)-04-0102-031 加工贸易的内涵我国原外经贸部 1999 年发布的外经贸管发第 314 号文件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
2、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以下简称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 加工贸易的国际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水平分工替代垂直分工,产业内分工替代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将替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在新的分工格局下将比一般贸易更加具有普遍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统贸易的显著特征是各国生产要素资本察赋
3、的丰裕程度的差别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使用要素比例的差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基本不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主要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营销工作,发展中国家通过来料或者进料加工方式生产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销往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主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分工格局在今后将继续存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继续影响各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3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以及发展历程我国的加工贸易 1980 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 13.3 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 79.8%。来料加工的好处在于,中方企业不必支付原材料采购费用,也不必为产品的销路担心,这在中方企业规模有限、参与
4、国际分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优势。到 80 年代末期,这种贸易方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1989 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到 53.1%。随后,进料加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 2005 年达到了 78.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出现了新的局面,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我国。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加工贸易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工贸易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形式。3.1 积极探索与鼓励发展阶段(1978 一 1987)。20 世纪 7
5、0 年代末,为了抓住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向外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国家在 1978 年研究制定了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有关政策,并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广东具有毗邻香港的优越条件,执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广东来料加工业务发展迅猛。进入 80 年代以后,来料加工开始向沿海其它地区迅速扩散,加工厂近三万家,加工商品范围也逐步扩大。到 1987 年,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已经由最初的食品、纺织品等较少的几种简单的加工商品发展到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家用电器、飞机零部件、服装、旅游鞋、箱包等多样化产品。与此同时,从 1979 年开始,我国进料加工也正式起步。进料加工的内容和做法也日
6、益丰富与完善,并在1987 年以前得到初步发展,但统计显示 1987 年进料加工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仍低于来料加工 5 个百分点。3.2 逐步规范与快速发展阶段(1987 一 1992)。80 年代后期,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加速,东亚产业结构也在经历急剧变化。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货币升值,使他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四小龙”从美、日、欧承接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大幅度调整和转移的趋势。1987年底,国务院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并于 1988 年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也称“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政策,其实质就是承接“四小龙”转移出来的
7、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快振兴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进料加工逐渐转向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投资于高科技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3.3 加强管理和促进发展阶段(1992 年以来)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掀起了新的利用外资高潮。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我们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直接转移步伐有所加快。越来越多的西方跨国公司将成熟的技术与制造工序直接转移到中国,使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范围和层次都有了新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为绝对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资金密集
8、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甚至来料加工中也出现了一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大大增加。目前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诸如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和海外投资技术支持等。这更体现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加工贸易正体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4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4.1 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初衷是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用加工贸易吸引国际投资,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对
9、国内企业的带动力不足。 4.2 本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本土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且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制约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技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开始,由于历史定位问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注重低端产品的加工组装,忽视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吸收、研究开发,导致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进而加工制造中间投入产品的提升能力不足。当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后,其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预期的大。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导致我国目前
10、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 4.3 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我国的加工贸易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这是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重要的优势所在。以往的观点认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在短期内是无限的,但 2004 年的全国“民工荒”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我国的传统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5 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抓住机
11、遇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转型。然而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实现加工企业的转型。我们切忌孤立的看待问题,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沿着价值链从上游的采购、中游的加工生产以及下游的物流配送着手。为此,我国加工贸易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向发展。5.1 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一方面,促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和新兴制造业,以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要将加工贸易的资源和政策适当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领域转移,促进高新技术
12、产业和服务业领域加工贸易的发展。5.2 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发展,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国内采购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培育和发展中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只得止步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加工贸易部门只是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一旦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都将受到不利影响5.3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物流配送。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当前国际上加工贸易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重要。完善的加工贸易物流配送不但有利于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且加工贸易物
13、流的速度、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全球采购。所以我们要把握跨国公司研发、采购、服务等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国际物流业,逐步提高其仓储、6 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建议6.1 与时俱进,保持对经济的持续推动作用。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的,世界经济贸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是由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决定的,而要实现加工贸易对本国经济持续的带动作用,则要使加工贸易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以台湾地区为例,其加工贸易最初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台湾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大幅上升,东南亚国家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台湾加工贸易面临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压力。台湾当局及时采取应变措
14、施,颁布了产业升级条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放宽加工贸易企业委托加工出口区外企业加工和产品内销的限制。这些措施促使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转移。同时,台湾当局在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的电子产业到加工出口区开展加工贸易,使得台湾加工贸易顺利地实现向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转变。6.2 依据产业特色合理布局出口加工区。正如台湾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临近高雄港,高雄港位于亚太地区许多重要港口的中间位置,是国际重要的优良深水港,陆上交通方面有自基隆经台北至高雄的台湾主干铁路和公路,空中交通方面有高雄国际机场。这使得高雄加工出口区有很大的地理位置
15、优势。 6.3 服务贸易将是加工贸易的主要构成方式。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大约占 3/4 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我国服务贸易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去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与加工贸易关系密切、是相辅相承的。可以预见,随着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增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必将促进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刺激服务贸易的进步和发展,向服务贸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6.4 将加工贸易向西部推进。20 多年来,东南部沿海的加工贸易格局己经稳定,规模也己经稳定下来,而我国广大的中西部资源却
16、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而今国家也为中西部经济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加工贸易向西部挺进已经势不可挡。6.5 发展境外贸易是加工贸易的必经之路。我国是贸易大国,但是并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化的分工合作中,我国企业经常处于一个加工者的身份,这样不会使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我国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也制定出优惠的政策以鼓励本国企业积极开发国际市场。针对于我国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我国出口信用机构,不仅为企业的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提供金额大、利率低、期限长、费用优惠的资金支持,更为我国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以方便我国企业利用对外优惠贷款,以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综上所述,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是建立在传统比较优
17、势和要素秉赋理论基础上的,它利用当时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嵌入国际分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得日益激烈,我国加工贸易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有条件的东南沿海培养和发展内容更为广泛的比较优势。基于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移到中西部,促进中西部比较优势的发挥,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根据价值链理论,我们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所以我们要抓住战略环节,向价值链上下游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比如大力发展中间产品市场,提高加工贸易国内采购比例;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提高加工贸
18、易的增值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和服务业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等。参考文献:1 韩可卫,对我国加土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土业技术经济2006 年 1 月.2 邵祥林、王玉梁、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卞流:加土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3 王亚平、周劲,发展现代物流业与加土制造业升级,经济研究参考,2002 年第 53 期.4 隆国张,加土贸易土业化的新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年 9 月.5 张二震等,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钱略,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 月.6 月一尼斯.R.阿普尔业德等,国际经济学(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年 2 月.7 金磅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中国土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