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1 ,大小:1.17MB ,
资源ID:74258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4258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阶段复习教学1.ppt)为本站会员(kpmy5893)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阶段复习教学1.ppt

1、高三阶段复习教学探讨,成都外国语学校地理组 主讲:任同斌,主讲内容 一、后阶段常规要求 二、做好辅优补差工作 三、考纲解读 四、解题指导 五、重难点、热点分析 六、考点与考题的关系,后阶段常规要求 1、六个“1” 1树立团结协作”,1坚持学生为“主体”,1教师为“主导”,1能力为“主功”,1训练为“主线”,1“改变”“满堂灌”,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两要 重点知识讲解“要”到位,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对考点“要”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出,用得上。 3、三个“四” (1)四“研究”: 研究新课标理念(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研究四川新高考考试说明;研究新课标下的命题特点;研究最佳备考复习

2、路径。,(2)四“精” 精选教学内容;课堂精讲;学生精练;教师精批。 (3)四“必” 作业有发必改,有改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4、六“备” 备高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料、备训练。,做好辅优补差工作 1、对象:优生中的差科(地理)、地理差生 2、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补差模式 辅优:突破个别章节或知识点、难点为主;结合具体试题分析答案的形成过程。 补差:整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为主,掌握重点知识;掌握基本答题模式。 3、过程 (1)定对象:确定补差名单。 (2)定时间:保证补差不走过场。 (3)定内容:保证补差效果。 (4)对老师要求:方式不定,但目的是学生考试成绩提高。,考纲

3、分析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一、地球 1、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能量来源 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消耗太阳的质量产生大量的能量 (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影响因素:纬度、气象、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每往东15度,地方时增加1小时,每往东1度,地方时增加4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

4、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4)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涉及时间计算,主要应用在各种光照图中。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 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夏至,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冬至,昼变短,夜变

5、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 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 五带

6、的划分,4、地球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主要特点,二、地图,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1)方向:一般、指向标、经纬网(同一经线、同一纬线、不同经纬线) (2)比例尺:概念、三种表示方法、大小比较及缩放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4、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 (1)常见的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震线、等地租线、等时线 (2)等值线的基本特征:疏密、走向、弯曲、数字大小等。,(3)等高线 、概念 、判读(间距、疏密、形状、示坡线、特殊等高线) 、运用(水系、水文、气候(水热状况、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大坝、码头、公路、引

7、水、农业) 、相对高度和海拔、坡度、井的深度 相对高度 (n-1)dH(n+1)d 坡度 tan=h/l 井的深度 h=a-b(地下潜水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 相对高度式中,要求等高距相同,如果等高距不同,就直接在图上读两者取值区间,再交叉相减 (5)、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画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水平基线 、确定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在剖面线上标出各点,一一对应到水平基线上,标出各点高程 、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以必修一2、4章和自然灾害为例,一、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

8、的热能 形成过程:地球内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或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一旦进入地球内部深处,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熔化,又形成新的岩浆。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2)、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如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等。 沉积岩:如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两大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存在化石。 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岩、板

9、岩、片麻岩等,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熔岩高原、火山、火山岛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六大板块名称及分布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的相对运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形,岛屿,地震,火山,地热等。,(3)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大气受热过程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后使地面增温; 地面被加热以后,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

10、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被其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2)、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3)、大气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 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进行补偿。,(4)、大气的热力环流 概念: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形成过程: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局部环流形式: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5)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由气压梯度决定)、方向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风向及其形成 近地

11、面的风向及其形成 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4、大气运动,(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2)、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规律:大致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名称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时空分布 (5)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的成因 风向及其性质和形成过程 季风环流的分布 季风环流的影响(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等),5、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阴晴、冷暖、风、气压)气候(光热、水) (2)简单

12、的天气图:简单的天气图例、最高最低气温、风向风力,(3)、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冷暖不同性质气团的交界面。(说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具有明显差异),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说明: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锋面气旋:常出现在中纬地区,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内,(北半球示意图),(4)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影响因素; 、与等温线结合(分布趋势、极值、海陆对比) (5)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变化: 表示方法:气温日较差。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 、天气、地形植被和湖泊水库等下垫面状况。 规律:同一地点昼夜变化

13、、不同地点日较差变化规律。 、年变化: 表示方法:气温年较差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 、地形、大气环流、洋流。 规律:最低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纬度分布规律。,(6)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影响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海陆、洋流 分布规律:四大雨带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7)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 (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洋流(分析某地气候形成原因要全面考虑这五大因素) (10)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生产的影响:农业(类型、复种制度、分布、耕作方式等)、交通 气候对生活的影响:食住行(地域文化:如住房间距和楼高受光照的影响;传统民居的

14、净深、高度、墙的厚度受气温和风的影响;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受降水的影响),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形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危害:人;财;物;环境。 (2)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强度、范围、灾情、频率等) (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环太平洋沿岸(主要是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北纬20-50之间环球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地质灾害),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 机制:地球内部地应力和能量聚积,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 过程:地应力使岩层倾斜弯曲,地应力不断

15、积累超过岩石承受限度使演示断裂或错位,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从而产生地震。 滑坡、泥石流: 山区起伏大,断层,植被,暴雨(冰雪融化)等,(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灾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抗灾防灾能力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具体灾害有取舍分析) 4、防灾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方法:加强监测与预报;工程措施(加固岩体土体、修建防洪大堤、建立护坡挡墙、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非工程措施(建立健

16、全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应急措施:保护生命线工程;建立应急预案。,第三部分 人文地理(略) 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必修三为例),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地球表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角度: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环境: 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科教、对外开放程度等。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17、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不同发展阶段 (1)、开发早期:技术水平低。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 2)、发展时期 技术水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克服限制条件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三角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三角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农业社会 条件: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18、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三角人口越来越稠密,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影响: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的主要产地,也成为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4)、工商业发展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对迁出地,对迁入地,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原材料和土地价格;市场因素

19、;国家政策;环境因素等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了区域联系,实现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改善区域环境,缓解人地矛盾。 不利:市场萎缩,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对迁入地 有利:缩短区域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了区域联系,实现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不利:加速资源消耗,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调入区,(2)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调入区 有利:改善水源严重短缺局面,缓解用水需求;利于回补地下水,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保

20、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乡居民卫生条件,美化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不利:灌溉不当,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 对调出区(不利影响):影响长江口水质;下游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影响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西气东输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 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减少植被破坏。 不利影响: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对东部地区(有利影响):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

2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 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危害: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甚至引发饥荒;风沙掩埋聚落、交通设施和水利设施;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尘来源;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措

22、施:合理调节农、林、牧用的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理利用水资源;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环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价值:生态作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净化水中污染物;经济作用:供水、提供农副产品、旅游、航运等。 洞庭湖萎缩的原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保护措施: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管理,依法保护。 (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23、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危害:耕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含沙量剧增,降低水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洪涝等自然灾害。 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矿区有计划地开展土地的复垦、复植。,(4)亚马孙河流域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热带雨林破坏的主要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 商业性伐木; 开辟大型的农牧场;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根本原因) 热带雨林破坏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保

24、护性开发,发展雨林观光、生态旅游;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仍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开发注意: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

25、突出;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 植被破坏: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炭,大片森林被砍伐;矿山开采破坏地表植被。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炼钢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

26、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发电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防洪:修建水库防洪。 航运:水坝修建后,使水面变宽航道变深。 发电:水电、核电相结合,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廉价可靠的电力供 应,促进了流域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提高水质:采取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措施。 旅游: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并带动相关产业。 土地利用: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

27、制水土流失;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长江流域为例,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 (2)社会

28、、经济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 基础;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主要农作物:小麦 、玉米 、水稻 等。 林业和特产区: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

29、粮基地 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其他知识: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农业 :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4.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类使用的能源 (1)、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

30、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3)、开发原则: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4)、能源消费结构 世界:石油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比重较大,核能也占相当的比重。 中国:煤炭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水电占相当的比重。,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阔: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 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

31、线(图)。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面临挑战: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耗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采取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 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 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铁钢 、煤焦化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

32、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山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态问题: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建设、道路铺设等,开挖地表,排弃土石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产生风沙。 污染问题: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煤矸石等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2)解决措施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治理“三废”:废渣: 回收再利用 ;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33、;废水:沉淀净化。 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因素(区位条件): 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外开放政策的优势; 良好的地理区位:毗邻港澳、东南亚;地处东南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多侨乡;劳动力丰富,地价较低,平原地形,农业基础好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农业基础削弱;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发展空间不足。 解决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加强规划与管理;

34、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在的应用 遥感是信息源: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普查;城市扩展;海岸侵蚀;湖泊消长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运动方向、速度和时间,广泛应用于军事(如导弹精确制导)、航空、航海等高科技领域,并拓展到交通、旅游、野外考察等各行业。,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功能:一种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系统。简单讲就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功能:不仅具有一般信息系统的储存和管理功能,还能显示地理数据的空间分布,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 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借助GIS。 (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 4、数字地球(DE)的含义: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