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9 ,大小:6.36MB ,
资源ID:7393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39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地理知识串讲.ppt)为本站会员(无敌)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地理知识串讲.ppt

1、中学地理知识串讲,兰州城市学院黄万状2013年6月,地理学地理思维,河流等高线密集等温线分布景观,地势起伏坡度陡半球位置整体性,地理学地理思维,地理学分类,自然地理学侧重于研究地与地的关系和地对人的关系(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对地、人与人的关系(经济、社会环境);,各大洲的宏观定位,小经度,小纬度,大北纬,小东经,南纬,三位数东经,西经度,900E,900W,1200E,1200W,600W,600E,3条“对称”的关键经线:联系对比,中国东部沿海,美国西部沿海,俄罗斯中部,美国中部,北半球亚欧大陆分界线,南半球南美大陆中轴线,2条“对称”的关键纬线,300N,300S,尼罗河,两

2、河流域,印度河,恒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巴拉那河,墨累达令河,刚果,马六甲,五大湖,亚马孙,墨西哥湾,苏伊士运河,波斯湾,雅鲁藏布江,长江三角洲,阿根廷,南非,大分水岭,地中海,黑海,里海,塔里木,渤海,根据地图的“关键”经纬度进行定位,300N,400N,900W,北美洲的关键“3线、2点”,芝加哥西南,新奥尔良,300S,00,600W,南美洲的关键“3线、2点”,亚马孙,阿根廷潘帕斯,300S,300N,00,非洲的3个关键点,300E,开罗,南非,刚果盆地,1500E,1200E,300S,大洋洲的2个关键点,600N,600N,600E,1000E,1400E,北亚的1条关键线和3个

3、关键点,500E,300E,300N,中东地区的2个关键点,500N,400N,00,100E,欧洲的4个关键点,600E,400N,中亚的1个关键点,中国区域的关键经纬线,秦岭-淮河,900,1000,1200,1300,340N,23026N,300N,400N,500N,800,中国区域的几个关键点,1100,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莫桑比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霍尔木兹海峡,9个海峡1个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德雷克海峡,麦哲伦海峡,丹麦海峡,4个海峡1个运河,1,3,5,2,4,基本原理规律晨昏线特征,将太阳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而成

4、的平滑曲线为太阳高度等值线。,基本原理规律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基本原理规律太阳高度分布规律,读图分析:任一时刻,全球昼半球太阳高度分布有何规律?以直射点为圆心,呈同心圆向外递减。,人地关系类问题的分析解答基本思路,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产生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达到目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问题的具体表现,时空分布,表现程度,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天、地、人,主要串讲内容,1、宇宙中的地球2、大气3、陆地和海洋4、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5、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6、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7、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宇宙

5、中的地球,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一、宇宙中的地球,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春秋分日:由赤道

6、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一、宇宙中的地球,4、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

7、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

8、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宇宙中的地球,5、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

9、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一、宇宙中的地球,6、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二、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

10、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2、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

11、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二、大气,2、大气热力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二、大气,2、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二、大气,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

12、偏南;,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二、大气,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二、大气,4、常见的天气系统,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北半球),二、大气,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二、大气,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南

13、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二、大气,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二、大气,

14、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中有干湿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终年湿润,冬雨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二、大气,5、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危害:海平

15、面上升,淹没陆地;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16、,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三、陆地和海洋,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 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三陆地和海洋,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17、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三、陆地和海洋,(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三、陆地和海洋,(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陆地和海洋,(4)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壳变

18、动和地表形态,三、陆地和海洋,(1)海水的温度,3、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三、陆地和海洋,(2)海水的盐度,3、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影响因素,三、陆地和海洋,(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4、海水的运动,(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三、陆地和海洋,(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海水的运动,三、陆地和海洋,(1)陆地水体类型,5、陆地水与水循环,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

19、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三、陆地和海洋,(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5、陆地水与水循环,三、陆地和海洋,(3)水循环,5、陆地水与水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三、陆地和海洋,(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6、生物,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形成不同

20、的植被带,热量:,(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三、陆地和海洋,(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6、生物,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三、陆地和海洋,7、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

21、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三、陆地和海洋,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

22、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三、陆地和海洋,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地域差异:,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1、气候资源,(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2、海洋资源,(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2、海洋资源,(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 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 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3)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23、。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2、海洋资源,(4)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3、陆地资源,(1)陆地资源的特点: 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4、气象灾害,(1)台风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发生季节:夏秋季节;监测和防御:

24、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4、气象灾害,(2)暴雨洪涝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 续时间长;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 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 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实施防洪保险)。,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4、气象灾害,(3)干旱(4)寒潮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

25、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5、地质灾害,(1)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5、地质灾害,(2)火山喷发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5、地质灾害,(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由一

26、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5、地质灾害,(5)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主要

27、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生产方式:由大批量

28、、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五、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工业,污染工业分布,六、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

29、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六、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六、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自然、经济、社会等

30、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2、城市的区位,六、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3、城市化,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六、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3、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六、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3、城市化,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七、

31、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交通运输和通信,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交通运输和通信,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交通运输和通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

32、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

33、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交通运输和通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

34、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交通运输和通信,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

35、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交通运输和通信,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

36、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商业贸易,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小区: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商业贸易,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b.自然环境相

37、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中国主要商业中心: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商业贸易,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

38、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业信息的交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活动),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

39、优势地位。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发展: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

40、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

41、发展,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