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重庆成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最大试验田“突出一流抓重点,突出优质抓亮点,突出创新抓难点,突出服务抓结合点” 重庆质监系统在统 筹城乡建设工作这个重大机遇与挑战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2007 年 3 月 8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重庆代表团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为新阶段重庆改革发展“定向导航”。此后,围绕总书记的讲话,重庆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讨论,明确了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6 月 7 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正式下发,重庆和成都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
2、改革试验区,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2 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了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试验田。重庆作为一个二元结构极为突出、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相当显著的西部直辖市,在新时期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实现加快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机遇,同时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试验也有着更为广泛和更加特殊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客观分析和认识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设计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各种书籍、媒体评论、相关文件的学习,我对统筹城乡建设工作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机遇和挑战有了以下认识:现实基础:经济实力显著增
3、强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在深化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所进行的前期探索,为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主要问题: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能力较弱。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政策性因素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制度创新的能力不强,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三大机遇: 加快发展需要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提供了内在需求。中央关心支持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各界投身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打下了群众基础。 三大挑战:特殊市情使改革试验面临巨大挑战。新的发展阶段使改革的难度增大。以省级行政区开展改革试验风险更大、任务更为艰巨。通过认真学习,反复
4、解读与思考,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的更多的亮点;也更加感觉到我们质监工作者责任重大的同时在整个城乡统筹工作中大有作为。推进全市农业经营企业化。我市农业产业优势不突出、产品档次较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从表面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竞争力不强,但从深层次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企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个体不大、群体不壮,不能有效地组织商品生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企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是培植更多更强的农业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打造加工型龙头企业群。制定和落实财政贷款贴息、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资本下乡,兴办农
5、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大力实施“ 双十计划 ”,将一批发展基础 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带动力。二是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向农业企业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并对种养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使之逐步由种养殖大户转变成为种养业企业。三是组建或引进培育一批大宗农产品的营销公司或配送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和配送公司。力争到 2012 年,培育区县级龙头企业 4000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300 家、超 100 亿元企业 3 家、超 10 亿元企业 10 家、超1 亿元企业 100 家,带动农户 350 万户
6、,对农民收入贡献人均在 800 元以上。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推进农业标准化。重点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肉类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 2012 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由目前的 8%提高到 40%。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率达 90%,“三品”及名牌农产品总量占 40%。建成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 3 个市级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 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区域分中心、35 个县级检测站和 200 个基地
7、市场检测点。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在重庆市江北盘溪果蔬批发市场开展蔬菜准入监测试点,建立果蔬批发市场准入制度,确保蔬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基地与市场产销挂钩制度和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探索建立全市农产品安全质量市场准入和依法监管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农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假冒伪劣时常发生,农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其主要原因是农资实行生产审批制,导致农资生产主体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形成产品和价格垄断。其解决的办法是变农资生产准入制为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允许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农资生产领域,通过企业竞争,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农资产品科技含量,减少有害物
8、质残留,降低农资产品价格。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企业追究赔偿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生产的监管。改变农资生产的补贴办法,将补给农资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直接补贴给农民。四是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积极推行“农改超 ”和“农进超”,建立新型 农产品零售网络,建立和规范完善农产品运输、检疫“绿色通道” ,为农产品快捷运输提供有效保障。更加扎实地扶优扶强,推出了更多更好的名牌。一是做好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的申报工作。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进行充
9、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国家局申报了 56 个产品,其中 17 个产品进入评价目录,创造了我市历史行申报目录数量最好成绩。二是做好了重庆名牌(知名)产品申报推荐工作。共有 253 家企业 304 个产品申报重庆名牌(知名)产品,企业数比 2006 年增加了 67 家,增加 36%,表明我市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加强了名牌培育工作。启动了“ 百家企业创名牌、千家企业铸品牌”工程,选择确定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开展了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工作,先后到 10 家中国名牌和 86 家重庆名牌申报企业进行工作帮扶,采取“ 听” 、“看”、 “查”的
10、方法,重点对企业的申报资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生产现场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使企业从单纯为“评名牌” 、“要名牌”转变到通过创名牌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完成了重庆名牌(知名)产品评价评审工作。开展了更加真实有效的申报产品实物质量和服务质量跟踪评议,共发放评议卡 47800份(平均每个产品发卡 157 份,比 2006 年增加 22 份),收回40576 份,回收率达到 84.89%,比 2006 年提高 10.35 个百分点;14 人专家组严格按照重庆名牌产品评审细则,科学、公正、公平地进行了评审打分;经过公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综合评审,确定了 162 个重庆名牌产品推
11、荐名单,比去年多 58 个。五是完善了名牌发展机制。修订、完善了重庆名牌评选管理办法,科学制定了重庆市 20072010 年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指导性规划,着力争取了市政府尽早出台关于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重庆的决定。2007 年 6 月,重庆市正式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起为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探索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城乡统筹之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全国改革布局、把改革开放向内陆和纵深推进的光荣使命。前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通过在 2007 年 7 月12 日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实验区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对整个建设工作作了部署和指示
12、。汪书记的讲话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重庆新阶段的重大使命、城乡统筹的成败在改革、重庆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改革试验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用共享改革成果调动全社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这六个方面阐述了整个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我们在整个建设工作中该做些什么。而王市长的讲话则通过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发展重大的历史性机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八项工作、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这四点对整个工作具体该怎么做作出了指示。汪书记和王市长都肯定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发展重大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