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关于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然性问题1、小农文明本身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第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是不是已经走向末日?不是。皇朝末日不等于就是小农文明的末日。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第二、如何看待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能按照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来错误地估计中国自成体系的文化与文明第三、如何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假设第四、如何看待“封建主义人民大众”的矛盾地主也是农民,富裕的农民,富裕的农民未必都是靠剥削别人而致富,更多的是勤俭持家中国农民的财产容易分割,1949 年破产变成农民与变成地主,差别很大在中国宗法制度之下,农民之间的矛盾是相对的,是可以调解的,族长的权力比县太爷的权力还管用,族长的权力
2、与绅权有重合性科举制可以满足缓解年轻人的功名与政治前程的苛求第五、问题在于,当小农文明遇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时候,它的生存与发展就比较难了。2、如何看待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由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还有19世纪中期以后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导致全人类的文化革新或革命,使被压迫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出现文化转型。文明的冲突的解决,必然以双方的彼此调试为解决方案,但当一方明显是进步的强势的,另一方也就不得不自己做出改革或革命,以便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相协调,或者和谐第一、入侵是必然的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偶然性(韦伯) ,但它的渗透与影响将是世界性的(马克思、恩格斯)破坏性的使命与建设性的使命“如果亚洲
3、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二、抵抗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近代民族矛盾的复杂性 “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过于简单1)中外:侵略与反侵略资本主义文明与小农文明(器物竞争的层面上不妥)2)满汉:钳制着晚清的改革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3)抵抗的最佳方式(民族的根本出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双重障碍由一种文化的中心向另一种文化的边缘的转变不太容易小农文明是温馨甜美的,在工商文明面前又是脆弱的第三、文化转型(即向西方学习,但不等于就是西化)的必然性从器物、制度到观念、心理,都需要变化1)传统文明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目前的民族危机2)中国屡屡失败,要想救亡,就必须“师夷”
4、 ,并且把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观念(大众,国民性改造)科举制之下的中国文化有很好的观赏性(文章、诗赋,书写) ,但培养不出新式人才,必须打破,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就会怀疑君权神受,天人合一,3)西方商品价廉物美,必然仿效,购买,虽然商品也罢, “机器 技术 生产管理 销售”也罢,未必就是引进别人的文化,但多少都与文化有关。4)在租界与通商口岸,西方的市政建设与管理等近代文明(或资本主义文明)示范性二、西学引进的基本概况背景: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中国还是小农文明,英国比较了解中国,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有三次和平试探途径:西学的输入,有些是别人自己跑来的,或者强行送上门的,因为他们已
5、经取得通商口岸与传教的特权,有些是中国人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逐步找来学的,有些被迫。就后者来说器与技洋务干将知识与学术制度(西政) 洋务思想家郭嵩焘,洋务干将李鸿章,后期洋务干将,张之洞 实业家(张謇、汤寿潜)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一)器与技按照来的途径分,有两种:1、跑来的(在租界,或者香港,有的不需要我们学,如银行,有的希望我们学,如学校,但它是榜样,我们就学):新式学校:1847,美国传教士哈巴(HAPPER)把澳门的寄宿学校迁广州,上海福州、天津(1853)也开始,一般为小学,宗教、英语、中文银行:南京条约之后就开始有了,到 1847 年为止,上海英租界就有 24
6、家银行(三家为美国) ,最早的为英国丽如银行(总部:伦敦) ,租界发展特别快,尤其是英租界,到 1848,法国一传教士写到:英国人不是为造西式楼房,而是宫殿,王韬也惊叹黄浦江“海外三神山”市政建设 马车、马路:(50 年代后期上海就有“马路”之称,为马车行驶)1842 香港英人在西人居住区以沙石铺路,同年,天津第一条西式马路,1843,上海静安寺路人力车,亦称东洋车,传自日本,1869 香港,1873 上海,从东洋购 9000 辆租与华人第一批留学生:1847,香港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夫妇回国时,带容闳容闳(1850-1854 耶鲁) 、黄胜(回来) 、黄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 1857 毕业
7、,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医生,1879 去世,中西无不悼惜)丁龙我们自己派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1872-1875出版墨海书馆,1843,上海,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最早的翻译出版机构,宗教、文化,自然科学,入门,王韬(1848)李善兰(1852) (徐寿、华蘅芳(咸丰初)都来参观或交流,影响大。1864,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在北京刊行,较早的一本国际公法,外交必读书目。报纸 1850, 8,3 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north china Herald 北华捷报周刊, (1864,7,1 改名字林西报 (north china Daily news) ,日报, 北华捷报则作
8、为每周增刊)在上海创刊,英国人办, 有“英国官报”之称。1845 daily press 为最早,香港2、逐步找来的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儒家思想的传统范式由于无 法解释、应付随着西方入侵而产生的严重的民族与社会危机,逐步受到怀疑、挑战、乃至 根本否定。不否定不行,否定也不行,连民族的自信都没有了。魏源、林则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器不如人”A、机器:上奏:曾国藩于 1861,8 上奏,购买西式船炮,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胡林翼仿制:还没等批准,就办安庆内军械所。1862,8 制成第一台实用蒸汽机(以前
9、有过,但不实用) ,与世界居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相类似1862 年底造出第一艘木壳轮船,小火轮,长 2,8 丈,江面试航,曾坐船头督看,行使 8-9 里,日记:25-26/小时1865 放大成功,曾命名“黄鹄”号, 字林西报有报道,顺流时速 28 里,逆流 16 里购买:曾在实践中知道西式机器的重要性,1863 年就委托李善兰筹备西式机器厂,容闳来安庆,建议以西方科学文明来改造中国,派往美国购买机器,运到上海,后并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在上海打仗,深知器械精良乃必胜的根本保障,想购,但太贵,买一颗从英国军舰上偷来的 12 磅炮弹李鸿章的见识:同治三年,李鸿章给总理衙门奕忻、文祥信,提出他的人才
10、观:士大夫只沉湎于章句小楷,武夫走卒多粗蠢而不细心,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以为奇技淫巧不必学,有事时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气,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民用企业轮船、纺织、电报、铁路、采矿自强必先富,练兵枪炮采矿冶炼运输(轮船,火车)民营纺织翻译,学堂,科技,留学,B、学校:外语学校:1862 北京同文馆(1858 中英天津条约,英国文书暂以中文配送,等中国学生学习英文后取消,1859 郭嵩焘提出广求外语人才)1863,李鸿章根据冯桂芬的建议,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培养翻译人才,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很强大,武备学堂、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法政学堂外语人才与科技
11、人才,理工科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第一所大学:天津中西学堂,1895,9,盛宣怀(津海关道)王文韶(直隶)朝廷奏准(10,02) ,第一任督办盛宣怀,总教习丁家立(美国教育家) ,以哈佛、耶鲁为蓝本,分头等(4 年制) 、二等学堂,已不作八股文。最早的女留学生归国,受到关注,时间是 1896。康爱德是孤儿,江西九江人,1873 年生,给美国女传教士收养,带往旧金山读书。石美玉是湖北黄梅人,教士家庭,父亲在九江主持小学堂,母亲主持一教会女校,1892 被传教士带往美国,由自然科学转医学(另两位最早赴美的女生金雅妹、何金英也是) ,毕业时成绩优异,二人照片登美国各报,深受梁启超等器重,聘为中国女学堂西文
12、教习,主要是行医,康在南昌开设医院,石在九江,又都赴美,康深造,石募捐回来扩充医院。中国第一个自己办的女学堂“中国女学堂” ,1898,06,01 开学,上海城南高昌乡,经元善(浙江上虞人,膺父亲知府衔,上海电报局会办,总办,赈灾,首批 20 多人,第二年 70 多人,得到汪康年、梁启超、康广仁、严信厚、郑官应的支持。很小心,父兄担保“身家清白” , 中外教师均为女性,上课时,周围有人好奇,来偷看,请上海县令出告示禁止观看,守旧者攻击为“中国廉耻扫地殆尽” ,压力大,1900 年因为惊领衔反对慈禧立储,走香港,停办。后来新政,各地继续,长沙周兰女校C、出版(交流信息、开通风气、开启民智)自办报
13、纸,自己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1858-1919,香港, 中外新报 ,初为两日刊,不久改为日刊,据说为伍廷芳(正从香港圣保罗学院首届毕业) ,第一个校刊,浙江利济医院开设利济学堂(1895 创办) ,1896 冬办利济学堂报 ,以活字版试刊,按 24个季节日出报(等于半月刊) , “大寒”为木刻版,只标季节,不标日月,1) 1898 还有报刊阅览室出现,从汉口到上海D、出国考察与出使:1866,派员首次出洋,赫德休假,想带几个人出去走走,游历, (奕忻早就有此考虑)1875 任命郭嵩焘因“马嘉理案”出使英国,慈禧见三次,郭也想退,1876,12 始行,从上海沿途 49天见闻日记,给总署,围攻北戴
14、河避暑胜地 1898 开辟,准中外杂居1905 考察宪政,是政治制度E、铁路与电报:1865 英商在北京永宁门外一条 0,5 公里的矿山风水与电报之争:1864,8,上海江海关税务司狄妥玛致函上海道丁日昌,请由上海到吴凇安设电报线,上海道丁日昌(洋务很开明)拒绝,狄妥玛擅自埋电杆,丁密派乡民挖掉,与风水观念有关。1870 西人只在租界架起电报线1860 年代,英美技师在北京、广东、湖南湘潭勘察与准备开采矿物,被驱逐,1866上海新报讨论开矿与风水破坏问题要不要修铁路,有争议F、 科技:天气预报:1873,7 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设立气象台,每月出“月报”一张,预报气象,为民用天文台之始,中国官民
15、设坛求雨习俗却一直存在。影戏幻灯,电影的前身,把图片连起来,外国人放过,但没有翻译,看不懂,1885 年 11 月,旅美回来的华商颜永京用幻灯机自演赈灾,环游地球图片,逐一解说,电车首次运行,1899 北京城南马家堡(铺,京津铁路终点站)至永定门,9,4 公里(比天津早) ,亚洲首次,当时汽车发明不久,电轨造价是火车轨道的两倍,是火车客运的附属物出现,奇怪,因为不敢让火车通到京城,也不许电车通到城里,X 光机传入上海,1899,1895 年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19 世纪末三大科学发现 X 射线、放射线、电子)留声机普及在 1906 左右, (1877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1906 录音机
16、已经传入中国(丹麦人波尔森 1898)发明军事武器比较先进,北洋军G、文化与习俗:1877 厦门传教士首倡不缠足会1883,康有为,1895 再创,并且推广到上海等地,上海服饰时髦,清末开始,民国初年尤其盛行。 男的:西装革履、大衣、西帽、手杖;女的:尖头高底皮鞋、紫貂手套、金刚钻,金丝边新式眼镜, “高鼻法” 、 “长身法” (卷头发) 、凸乳法(胸部塞棉絮) ,不顾民族特性与人体特征, 申报有漫画讽刺中国只有轿子,成本高,贵人坐,没车。1793,马嘎尔尼送两辆极为华丽的四轮双马车,但一直放在圆明园没坐。50-60 年代开始,马车流行与口岸城市。彩票 1899,上海广济公司发行的江南赈灾彩票
17、,是中央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彩票公司,此前为菲律宾彩票所独占,地方屡禁不止,1901 年后彩票泛滥成灾(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也是这一年, 万国公报连载李提摩太与蔡尔康翻译的英国哲学家基德社会进化 ,介绍马克思;小仲马茶花女的翻译也在这年)1900 左右,大城市的自行车比较普遍1900 中国救济善会(红十字会) ,上海1901,3,张园,16 岁少女登台演讲,拒俄1901,在美、日人士推动下,第一本性学书公开出版习俗也是留美幼童于 1881 年撤退回来的主要原因(18721875,每年 30 人,两人一组住美国人家里)辫子、袍子被讥笑,像女孩,还有对长官与孔子牌位的跪拜,但在中国这是政治问题,对朝廷
18、与国家的态度,汉语拼音:1891 宋恕提出主张,同年,卢戆(ZHUANG)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 ,我们要注意一些连锁反应洋枪洋炮技术人员武备学堂与留学军队素质(从湘军、淮军到北洋舰队到新军的国防力量的加强新军与国家机器的脱节(由气到制的变化)军用民用民间投资(关于“官僚资本主义”的误断)3、引进西器、西艺的社会影响(宝成关,288):第一、生产力 大规模从西方引进技术装备,使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生产领域(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 ,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历史性转变,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前我们虽然有科学技术,但仍然属于手工劳动) ,应该充分认识机器的革命性意义,对小农文明的破
19、坏性也是很明显的;补充: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双重使命问题第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机器生产的企业,雇佣劳动比较普遍,按技术高低给工资,江南制造局按日点工价,福州船政局的工匠、艺徒每天两角五分到三元不等,已是雇佣工人,不是隶属国家权力的农民。生产经营几乎普遍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即使军工产品,也有一部分进入市场(天津机器局 1874 年开始出售军火,福州船政局的兵船先后收南洋与广东的“协饷” ,交付船价一半左右,江南在 1900 得商业性收入 30 余万两)第三、观念 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士大夫不仅是心理的不安,还有敌视,出现反弹,还有的担心铁路一开,愚民到处游历
20、,礼仪会消亡,翁同和见“火轮驰骛于昆明,铁路纵横于西苑,电灯照耀于禁林” ,“忧心忡忡” (日记) ,但老百姓觉得好,年轻人易学三、严复与西方学术的翻译传教士与洋务科技人才的翻译以科技为主,社会科学知识的翻译主要是严复。由器物到制度是必然,翻译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主要集中在戊戌维新期间。1920 世纪之交,翻译运动曾造成一时声势,影响深远,这只是两个人努力的结果:林纾、严复。1896 年,林翻译法国小仲马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使中国读书界了解到西方大都市中青年男女的情感生活。1897 年,严复在国闻报增刊国闻汇编连载天演论 。林不懂外文,但翻译外国文学 170 多
21、种,严复翻译不多,11 种,170 多万字。他是把西方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带来的不仅知识,还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图景,开阔人们的眼界,影响几代人。A、 翻译进化论( transformism )最早提出“进化论”概念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59)中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成为 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进化论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1859 年李善兰所译谈天 ,开始介绍天体演化与自然进化的思想。1873 年 8 月 21 日(同治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九)有西博士新著 人本一书 “大蕴”即达尔文传教士丁韪良在西学考略 “西学源流”条目中,比
22、较系统的介绍达尔文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最早提到达尔文的是郭嵩焘光绪三年十月三十日介绍达尔文的航海探险。但让中国人真正了解达尔文学说的是严复,1895 译成,1897 开始在国闻报连载,1898,04 出版赫胥黎的论文(某书第 9 章) 进化论与伦理学 ,1891 年原版,严复只取前一部分。原作者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对立起来,认为人有高于动物的天性,相亲相爱,互敬,伦理学不等于进化论,人定胜天。严复用达尔文的信徒斯宾塞的观点,纠正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纠正二者。斯宾塞所强调的自由竞争、优胜劣败,甚至主张政府不办教育、不搞福利,不管人民健康,严复也不同意。严复对二者改造,则要
23、求救亡,警示国人,目的不同。但天演论 ,宣传“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点,号召国民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B、经济学 1901 年严复以原富为书名翻译出版英国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这是一个伟大学者的伟大的著作, 1776 年出版,被公认为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的标志。中国人尤其曾经长期漠视斯密的智慧,严复翻译前后都是如此。早在 100 多年前就译出了那本书。该书及其代表的经济学思想和体系传入中国已经是 20 世纪的事情了,虽然 19 世纪也曾经有零星的章节和内容被译介到中国(主要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翻译机
24、构所为) ,但是,严复以原富为书名翻译的作品是该书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文译本。当时的中国充满变法图强、实业救国的社会空气,因此, 原富的出版在中国知识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之前,仅有三部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经济学著作,但传播有限,影响不大。所以,严复翻译出版原富是现代经济学传入中国的标志。译笔比较严谨。2001 年,是严复翻译出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将现代经济学引进中国 100 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万众苑落成的同时,设立“严复经济学纪念讲座“,每年邀请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发表演讲,既是为了缅怀先贤的贡献,也是为了继承先人的志愿继续推动中国现代经济学科的发展,为中国的强盛,为中国的
25、现代化作点贡献。辜振甫先生的女儿辜怀群女士,代表辜先生和严复先生的孙女辜夫人-严悼云女士,专程从台湾来出席严复先生的纪念讲座,蒙代尔教授接受邀请,来做这个讲座的首讲。C、社会学:群学肄言 ,斯宾塞原著社会学研究法 ,1873,严复 1903 版19 世纪 40 年代,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成为社会学之父,发展很快,英国的斯宾塞发挥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建立以社会有机体与社会进化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学说,发展了孔德的社会学说。社会学传入中国,首先叫“群学” ,康有为 1891 年在广州长兴里讲学,课程就有群学 ,与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
26、等构成康教学大纲中的“经世之学” 。谭嗣同的仁学最先用了“社会学”一词,然后是章太炎与曾国藩之孙广铨 1898 年合译过英国 19 世纪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 en ce r,18201903 )的文集,曾并担任时务报 、 昌言报的英文编译,编译了大量的国际时事、新闻。介绍社会学影响最大的还是严复,1895原强一文就把斯宾塞的“群学”介绍戊戌变法时,社团勃兴D、 群己权界论 ,约翰穆勒(Mill)的自由论 ,政治学的重要著作E、 穆勒名学 ,穆勒,逻辑学,自培根、洛克的实验科学与逻辑学的结合,方法论,影响深远。F、 法意 ,法学与政治学,法孟德斯鸠(其余都是英国学者写)所著,174
27、8,论述世界各国政治与立法的源流得失小结:第一,提出翻译标准 3 原则:“信、达、雅” ,影响至今;第二,选择原书的远见卓识,经典性、代表性、急需实用性;(贺麟,下同)第三,翻译的准备很充分:所选的书都是他精心研究过的,与原书有关的书,他都涉猎过;第四,所译的书,均能了解该书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之异同,很难,认真,尤其是一些名词, “一名之立,旬月 ”用先秦文字翻译。桐城古文学派的吴汝伦很欣赏他。严复是对中西文化最早进行比较的人,而且很深刻,影响到梁启超、胡适、陈序经、梁漱溟、林语堂、吴经熊等。论世变之亟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
28、今,西之人力今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 “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他说,中国的“理道”在表面上看与西方的自由最相似,其实不同。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29、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 ,对梁启超影响较大。四、清末中西文化的体、用之争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由来1)张之洞的劝学篇在清末最有影响的文化争论与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此语最早见于 1896 沈寿康在万国公报发表的匡时策 ,同年 8 月,孙家鼐(张岱年的书有误,也没交代此考据成果的出处)也有类似说法。1898 张之洞劝学篇按此有解释与论证, “最乐道之”的张之洞撰写劝学篇 ,进一步从董仲舒的“ 大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出发,把“中体西用”推向神秘化、神圣化、系统化。 他强调“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 , “讲西学必
30、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 ,因此“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 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劝学篇始终以“ 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以“保名教” 、 “杜危言”为己任,强调讲西学必“先以中学固其根柢” 。张的影响最大,所以一般认为这一主张就是他提出的。梁启超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当时的“流行语” , “举国以为至言”2)思想根源:A、 可追溯到魏源“师夷之长技” , “兵机”而非“兵本”B、 冯桂芬: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 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薛福成 1879 年在筹洋刍议中阐述了“取西人器数之术,以卫吾尧、 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的思想。郑观应于 19 世纪
31、80 年代在盛世危言中也主张“中学其体也, 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C、 李鸿章: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前 20 年我们还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非常优越的,只有科技落后) ,但李有时也看到了制度的问题, “寓强于富”D、 郭嵩焘也是羡慕“三代之治” ,我们把他误解了。E、 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神话,康有为、梁启超把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和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来变法,肯定自由、平等、民权等观念,并且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严复、谭嗣同等还对君主专制主义进行声讨,他们已经不再是中体了。所以才有张之洞劝学篇的出笼。3) 针对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魏源到李鸿章,他
32、们都是针对守旧者的,张之洞既针对守旧者,也针对康、梁。针对守旧者,固然有其进步意义,针对康、梁,是不是就是反动?民权怎么实现,秩序要不要维护,需要讨论体用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面临社会与文化转型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康有为从策略出发,按照西学中源的思路,把民权观念附加到孔子身上,仍附和中体,梁启超参与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 ,也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礼义廉耻)是也。他反对民权,梁启超等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有人把张作为早期文化保守主义者,后来的新文化运动,
33、科学玄学之争,新儒家4) 严复的批评“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学、西学各有体用,怎么搭配?他把中西文化看成两个相异的个体,很深刻。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评论1)实体与功能用传统体用的哲学范畴,但张等对体的一部分分离成用了,比如“法制”2)这个主张既强调中学的核心地位,又包容西学,可以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清理思想上的混乱3)把过去的某些历史经验上升(面对非强者,如吸收佛教)为吸收外来文化的通则,面对不相容的强势文明,行不通4)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提出一种理论,的确要有自己的主体,但作为中学核心内容的纲常已经过时,这样的体与西用必然不相容,君主专制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必然不相容,很难驾驭其用,必然与中体发生冲突。5)但张的主张在当时被广为接受,有原因,安全感,既能继续探索学习西方(这一点容易忽略) ,又能维护圣道;华夏中心主义;对西方列强的掠夺与资产阶级的兴起,保持警惕(在中国,守旧与猎奇都存在很矛盾,讲道德但又特别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惟恐天下不乱 6)中西之争实际上包含古今与新旧之争,阶级利益之争7)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他看到了西方富强的根本,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思考题1、 试论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然性与艰巨性2、 如何看待“中体西用”主张的合理性与局限性3、 严复的翻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