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大项目重大项目的定位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汇集创新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重大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分批立项的方式,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在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重大项目立项领域。侧重支持在科学基金长期资助基础上产生的“生长点”,期望通过较高强度的支持,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只接受整体申请,要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不接受针对指南某一部分研究内容或一个课题的申请。一份申请中的子课题
2、不能超过 5 个,每个子课题的共同研究单位不能多于 2 个,项目申请人必须是其中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 或“课题申请书” ,附注说明选择相应的重大项目立项领域,申请书正文按重大项目正文撰写提纲撰写。2008 年度公布“十一五” 期间第一批 8 个重大项目指南,申请人应注意按照申请指南的要求,凝练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科学目标明确、集中,学科交叉性强;国内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和研究条件,研究队伍具有一定规模,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资助强度为 1000 万元/项,研究期限一般为 4 年。1) 信息处理中 的关 键数
3、学问 题 2) 微-纳流控生化 分析集成系统的 研究 3) 中国人群若干群体的基因组多态性研究 4) 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5) 中国地区树轮及千年气候变化研究 6) 有机/无机符合半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 7) 多维度微波成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8) 新兴电子商务重大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信息处理中的关键数学问题二十一世纪数学发展倾向于各分支领域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并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新的研究分支或研究领域。数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反映出多学科领域中方法的综合与交叉,特别是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有着传统的优势。本项目针对通讯系统信息处理中所需要的数学基础问题,以新一代通讯系统
4、信息处理中关键要点的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展新一代信息处理中的理论和方法,促进相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从数学和信息科学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中,针对网络系统的各种安全性要求、复迭代系统与计算复杂性和图像处理与重建中数学问题,发展新2方法与新技巧。通过解决信息科学提出的新的数学问题,在促进信息处理基本理论方法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数学相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一、主要科学问题:1网络系统中的多方安全计算与优化设计代数编码及译码的理论和算法,私钥和公钥体制的密钥抗攻击性能与多方安全计算;群与表示在网络设计优化中的应用。2信息传输中的迭代与 Fr
5、ame 方法函数迭代系统与计算复杂性;有限自动机及其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调和分析理论及其在数据压缩、信号增强、去噪声等方面的应用。3图像处理与重建中的几何分析几何流和辛几何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层析成像技术。二、申请注意事项:项目申请要体现学科的交叉特征,要注意各主要科学问题中的交叉与融合。三、资助年限 4 年四、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五、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数理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提出,由数理科学部受理申请。微纳- 流控生化分析集成系统的研究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是目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科技前沿领域之一,是生命科学、化学科学与信息科学信号
6、检测和处理方法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微流控分析系统在微型化、集成化和便携化方面的优势为其在生物医学、药物合成筛选、环境监测与保护、卫生检疫、司法鉴定、生物战剂的侦检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前景。根据国家当前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及国际微流控分析体系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微-纳流控生化分析集成系统的研究”的重大项目。本重大项目旨在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围绕微-纳流控芯片系统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微 -纳流控技术为应用基础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其对纳升级或皮升级流体的可操纵性,以及易于高通量化和功能化的特点,研究微-纳米通道的基本规律与特性,并
7、以生物大分子和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细胞等在微-纳系统中的精确定位操纵、三维成像、时空分辨的受激响应、溶膜、胞内物的分离检测,细胞行为以及药物小分子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增强我国微-纳流控生化分析集成系统研究的源头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生化分析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奠定技术创新的基础。3一、科学目标通过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以及流体力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微-纳流控芯片集成系统对纳升或皮升级液体或单分子、单细胞的定位、操纵、输运和精确控制的发展需求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有关多功能微-纳流控芯片的系统集成,微 -纳流控芯片系统中检测器的微型化与集成化,细胞
8、在微-纳流控芯片系统中的精确定位操纵、三维成像、时空分辨的受激响应、以及胞内物的分离与检测等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源头创新上有所突破。二、研究内容1多功能微-纳流控芯片集成系统的研究建立微-纳流控芯片加工技术;研究微-纳流控通道表面性能、微-纳流控系统内的驱动和控制规律;建立样品预处理、混合、反应、分离、检测等功能单元为一体的微-纳流控芯片集成系统。2微-纳流控芯片系统中(阵列)检测器的微型化与集成化研究发展与微-纳流控芯片相匹配的检测技术与检测器,特别是研制适于高通量分析的阵列式检测器,为微-纳流控分析与单细胞分析提供高通量、高灵敏和高稳定性的分析检测技术平台。3生物仿生微-纳
9、流控芯片系统的研制开展基于蒸发作用和毛细作用的仿生微-纳流控驱动和控制技术的研究,简化驱动和控制系统结构,提高整体系统的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进行纳升、皮升级试样的仿生采样的方法学研究;开展基于智能高聚物的仿生微-纳流控新器件和系统的研究。4微-纳流控芯片系统中时空调控细胞生长与应激效应研究探索细胞在微-纳系统中的精确定位操纵、三维成像、时空分辨的受激响应、溶膜、胞内物的分离 /检测;模拟组织的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微环境进行单细胞行为研究,探索细胞在微-纳仿生系统中的若干生物学行为;进行微-纳流控细胞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建立集成化、微型化的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应用于临床分析。三、资助年限 4 年四
10、、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五、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化学科学部、信息科学部联合提出,由化学科学部受理申请。中国人群若干群体的基因组多态性研究人类个体基因组之间的差异大约在千分之一左右,这种差异的全部组成便构成了基因组的多态性,正是这千分之一造成了不同个体对于特定环境适应能力、对于药物的敏感性和对于复杂疾病的易感性等的差异。研究还表明,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差异往往具有群体的特征性,使得同一人群具有某些共同的4或相近的遗传表型。因此开展特定群体的基因组多态性研究,将加深对该人群的遗传组成和特点的了解,为疾病防治、药物研发等提供分子水平的可靠依据。 虽然国际单体型计划(The Internationa
11、l HapMap Project, HapMap)已在亚非欧三个代表人群中绘制完成了数百万个多态性位点的多态性图谱,还发现大量的 DNA 序列的拷贝数多态、插入缺失多态、染色体重排多态和倒位多态等。该图谱不但确定了 DNA 序列上能够稳定遗传(紧密连锁)的单体型结构“板块”(block),而且推算出每一“板块” 的标记性多态核苷酸(tagSNPs)。但是,由于样本数有限,这一结果无法系统地认识中国人群遗传多态的特征。中国人群的基因组多态特征研究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完成。该项目的目的是在 HapMap 计划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优势和我国科学家建立的相关技术平台,针对中国人群中若干
12、个特定群体的基因组多态性(包括单碱基多态、拷贝数多态和倒位多态等)开展研究,以了解特定人群基因组多态性组成的特点,同时发展适合中国人群的 SNPs 分子标记,并开展相关研究;开展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与功能的研究。一、研究内容1中国人群若干群体基因组多态性组成研究选择中国人群的若干个群体(如蒙古人群、西藏人群、海南黎族人群和汉族人群等),针对其基因组多态性(包括单碱基多态、拷贝数多态和倒位多态等)开展研究,以了解其组成的特点及可能的生物学意义。2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及相关研究基于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的组成特点,发展适合中国人群的经过遗传分析验证的 SNPs 分子标记,用于相关性状的基因
13、定位和鉴定,确保在遗传背景、分辨率、准确度、操作通量等方面超过目前使用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使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3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与功能的研究发展整合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与不同“组学”(omics)数据的新方法,从基因组多态性标记、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网络等各个层面出发, 以“组学”数据信息为分析研究基础,研究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态性与相关性状间关系。二、注意事项本重大项目只设置 34 个子课题,联合申请项目中单位总数不超过 4 个。三、资助年限 4 年四、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五、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生命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提出,由生命科学部受理申请。5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
14、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糖、脂代谢调控是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基本问题。其代谢的异常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但迄今为止,糖、脂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阐释这一重要的基本生理问题,并进一步揭示代谢异常发生的分子机制,是深入研究相关疾病发病机理、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的基础。代谢性核受体(Metabolic nuclear receptors)是一组与糖、脂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核受体通称。其在糖、脂代谢、胰岛素分泌及其信号转导、氧化应激、炎症、细胞生长与分化等重要生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代谢性核受体在体内都可通过影响其各自的靶基因谱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特别是葡萄糖和脂质内环境
15、稳定。代谢性核受体作为转录因子,严格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诸多参与糖、脂氧化还原的酶以及细胞内主要的抗氧化系统。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氧化还原系统通过修饰蛋白和小分子物质影响代谢性核受体本身的功能。代谢性核受体调控功能异常也可能成为多种、但密切相关的一组重大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因此,研究代谢性核受体调控细胞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一、主要科学问题1代谢性核受体与靶分子以及与配体分子的相互作用确定代谢性核受体的组织特异性基因、蛋白和代谢产物;研究代谢性核受体对糖、脂代谢途径和分子信号通路的网络调控。发现新的配体和调节物,并研究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2代谢性核
16、受体调控细胞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代谢性核受体及其配体在细胞糖、脂合成、转运、代谢环节中的转录调控机制。3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异常及相关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代谢性核受体及其配体在不同组织的糖、脂代谢紊乱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病理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二、注意事项本重大项目只设置 34 个子课题,联合申请项目中单位总数不超过 4 个。三、资助年限 4 年四、资助经费 1000 万五、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生命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联合提出,由生命科学部受理申请。中国地区树轮及千年气候变化研究6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可能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愈来愈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
17、。1988 年世界气象组织(WMO)与联合国环境总署(UNEP)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世界近千名科学家先后组织编写了四次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及对策的科学评估报告。2007 年 IPCC 编写的第四次气候变化科学报告再次肯定, 20 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76,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近 20 厘米,并且预估 21 世纪全球还将继续升温 1.84.0。这一结论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于 2007 年 6 月正式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其中,对气候变化的成因以及未来气候变化
18、趋势的科学预估给予高度重视。 综观古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地球气候有史以来就经历着冷暖交替与干湿变易的自然变化,多次出现过气候比 20 世纪更为温暖的时期。因此,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是否为近百年气候变暖的全部原因,还是自然因子也有重大作用? 未来气候是继续变暖,还是同样如历史上的冷暖交替? 这仍然是当前充满争议的前沿科学问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20052015 年战略框架地球系统的协调观测和预报(COPES)中的特定目标之一就是研究气候系统对自然和人类引发强迫的敏感性,并以此估计由特定扰动影响产生的变化。为此,本重大项目拟从建立中国典型气候区域的树轮气候网络入手,重建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
19、非线性分析诊断、建立千年气候变化动态模型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试验; 揭示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规律与机理;分辨 20 世纪人类活动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过程; 提出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更为科学的预估,为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一、科学目标构建中国典型气候区域近千年树轮时间序列,重建中国典型气候区域千年气候变化序列。综合利用树轮气候资料,现代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诊断研究,揭示中国典型气候区域千年气候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构建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变化动态模型。开展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变化数值模拟试验,与树轮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变
20、化的机理。综合分析树轮气候序列延伸、千年气候变化动态模型以及千年气候变化数值模拟的结果,对中国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特别是年代际气候变化趋势提出预估,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二、主要研究内容1. 分析中国现代气象观测网气候资料,确定中国典型气候区域树木年轮采样点的优化分布。集成已有树轮气候资料,加强树轮对气候与水文过程响应的研究,突破中国季风区树轮气候研究,构建中国典型气候区域树轮时间序列,重建千年气候变化序列。 2. 综合树轮气候资料和现代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诊断研究,揭示中国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规律。73. 以地表特征(冰雪与土地利用)、火山活动与太阳辐射等千年
21、变化资料为时变外驱动力,考虑太阳辐射的随机扰动变化,运用先进的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试验结果与千年树轮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国地区千年气候变化的机理。4. 应用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综合树轮气候及现代气候资料,构建中国典型区域气候变化动态模型。5. 综合树轮气候序列延长、气候变化动态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提出预估。三、资助年限 4 年四、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五、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地球科学部和生命科学部联合提出,由地球科学部受理申请。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半导体材料作为信息科学技术物质基础的主体,
22、半个多世纪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信息光电技术向可再生、超快响应、超高容量和高集成度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突显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对发展高效光电、电光转换半导体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对半导体材料及相关器件的制造过程提出了简化工艺、降低能耗等方面的要求。但现有半导体材料已难以胜任。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通过结构复合、功能复合而兼具了有机材料的设计多样性、柔性、易加工性和无机材料的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稳定性两者的优点,并往往产生协同优化效应,是一类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有机和无机组份并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新型复合功能材料,成为信息和能源未来
23、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而由复合带来的新现象、新结构、新效应等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以推动材料科学自身的发展。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具有大跨度的多学科交叉特点,是材料科学中最活跃、最具创新潜力和发展空间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很强的前瞻性,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 发展规划中优先发展的信息、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应实施大跨度多学科实质性交叉,力争实现如下科学目标:在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复合原理、复合界面结构与特性、光电转换过程、载流子在有机/ 无机复合材料中的传输机理和结构稳定化等相关理论问
24、题上有重要创新,注重有机/无机复合而产生的新现象、新结构、新效应的发现;在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实现途径与低成本可控制备等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注重新原理、新功能、新机制的探索;在具有重大应用背景的薄膜晶体管、非染料敏化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获得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一、研究内容1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设计与结构可控的简易制备加工:研究设计、制备过程中材料微结构的调控。鼓励引入创新性的复合手段及其简易制备与加工方法。82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性质研究:结合理论计算模拟,研究复合体系表面与界面结构与特性、光电转换过程,以及载流子在不同界面、界面过渡层及
25、体相中的注入、输运规律等等。3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结构稳定性研究:研究有机/ 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在光、热等外场作用下结构的演化与控制以及稳定化途径。4高载流子迁移率的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研究有机/ 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结构与载流子长程输运性能的关系以及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实现途径。注重新原理、新功能、新机制的探索。5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研究有机/ 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薄膜的形态结构和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探明其工作原理以及器件设计与制造的主要工艺。鼓励研究材料与器件一体化的设计与制造。二、资助年限 4 年三、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四、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工程与材料
26、科学部、化学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和数理科学部联合提出,由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受理申请。多维度微波成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微波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能力,已成为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和灾害评估的重要手段。随着微波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求的推动,数据获取方式由单波段、单极化、单角度等发展到多尺度、多频率、多极化、多角度和多时相等综合获取方式。相应地,被观测目标的散射机理及其在微波图像中的表征呈现复杂特性,直接影响了对观测对象的认知和理解。被观测目标的科学客观描述,需要从分辨率、波段、极化、角度、时相等多个不同维度进行系统研究。本项目拟与国家 “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 重大专项计划密切衔接,形成基础理
27、论研究与高技术研发的互动发展。鼓励国内在多维度微波成像基本理论和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具有优势的研究所和大学联合申请,共同开展多维度微波成像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一、研究目标研究多维度微波成像散射机理、发展多维度微波成像信号处理方法、探索多维度微波成像机制,建立多维度微波成像的理论框架,构建创新性实验平台,实现多维度微波成像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为高分辨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需求和我国未来微波成像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通过开展多维度微波成像典型应用实验研究,为解决复杂地形的高精度测绘、海洋立体探测、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要素的定量监测等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应用方面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二、研究内容1. 多维度
28、微波散射机理与成像机制9研究多角度微波成像散射机理、时变空变复杂场景散射机理、高分辨跨波段微波成像散射机理、体散射极化特性等。研究多维度探测下目标表征方法,研究极化干涉微波成像机制、多频多相位中心微波成像机制、多角度微波成像机制、多维度微波成像信息获取机制。2. 多维度微波成像信号处理研究研究多角度微波成像信号建模与处理、复杂场景微波成像信号建模与处理、空时频极化域微波成像多维信号建模与处理、高分辨跨波段信号建模与处理。3. 多维度微波成像实验研究研究多维度微波成像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多模态微波成像信息采集方式,构建科学实验平台,开展多维度微波成像典型实验,验证多维度微波成像理论、模型、方法和机
29、制的有效性。4. 多维度微波成像的海洋遥感应用面向典型应用,研究海洋多维度微波响应特征,建立多维度微波成像海洋遥感探测模型,研究参数反演方法与微波成像多维度组合优化方案。5. 多维度微波成像的陆地遥感应用研究基于多维度微波成像信息的高精度测图和地形测量、地物高精度分类、森林等植被垂直结构参数反演、植被覆盖下土壤湿度反演的模型和方法,研究典型陆地遥感应用的微波成像多维度组合优化方案。本项目为信息科学部、地球科学部联合建议交叉重大项目,由信息科学部负责申请的受理工作。项目研究期限为 4 年,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提交的申请须覆盖本指南的全部研究内容。只涉及某些方面研究内容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30、三、资助年限 4 年四、拟资助经费 1000 万元。五、受理科学部 本项目由信息科学部和地球科学部联合提出,由信息科学部受理申请。新兴电子商务重大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在国民经济中显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步伴随着服务经济形态在全球扩张、市场需求多样化、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等社会经济巨大变革,使电子商务的移动性(泛在性)、虚拟性、极端数据、个性化、社会性等新兴特征在中国表现得十分突出。如今,电子商务能力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更关乎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因而,各个国家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高度重视对电子商务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国电
31、子商务发展特点,深入研究新兴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性规律,将不仅创新人类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知识,并且将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高电子商务活动效能、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提供科学依据。10一、科学目标针对移动性(泛在性)、虚拟性、极端数据、个性化以及社会性等电子商务新特征,围绕商业交易活动环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从参与者行为规律、微观市场机制与演化机理、关键支撑技术原理三个方面提升人们对于新型兴电子商务基础运行规律的认识;建立电子商务实验研究平台以提升研究的技术手段和效率,并通过合作示范工程验证理论成果。二、主要科学问题1. 电子商务参与者行为规律研究主要研究新兴电子商务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网络
32、消费者、企业/组织的认知特征与行为规律以及交易信任机制。主要内容可包括:移动/在线消费者搜索、浏览与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网络消费者效用模型及满意度测量,不安全条件下网络消费者行为规律,线上与线下交易行为的互相作用机理;企业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规律,新兴电子商务在组织中的扩散规律,电子商务的价值产生机理及其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基于 Internet 的服务外包决策及其影响,网上信誉和信任测度及评价方法,新型网络信任机制与模型建立等科学问题。2. 微观市场结构与商业模式研究研究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商业模式创新规律。主要内容可包括:不同市场结构中买卖双方的收益模型,电子交易中的复杂
33、性动态定价机理,拍卖双方的招投标策略与新型拍卖模型,电子市场微观交易机制设计与优化,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传播和演化规律,新兴技术对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网上/下的多渠道协调和资源优化原理与模型等具体科学问题。3. 面向服务的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方法结合新兴电子商务的特征与精确营销、比较购物、供应链/配送优化等现实需求,研究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与智能生成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可包括:具有移动特征的商务知识表达与数据挖掘方法,分布式智能商务节点的数据采集与知识集成,非结构化信息中的知识获取技术,网页数据有效变量的提取与实时动态分析技术,移动(泛在)网络的实时决策支持理论和方法,个性化网上推荐技术
34、的理论基础,基于自然语言的新型智能化匹配方法及其原理等具体科学问题。4. 市场复杂性与电子商务社会实验平台研制研究新兴电子商务市场的复杂性演化规律及风险管理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实验研究技术平台。主要内容可包括:不同网络通信环境下市场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市场参与者结构变化的复杂性规律,网络商业社区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规律;新型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识别和认证技术基础;电子商务参与者社会实验技术平台设计原理与开发,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交互环境下的特定分析工具(如针对参与者行为、定价与信用机制、商务模式评价、网络安全等),探索电子商务标准计算实验方法等具体科学问题。三、资助年限 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