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320KB ,
资源ID:718252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1825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R专家)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 1 -贵阳市普通高中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学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貴族垄断的王官之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貴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

2、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貴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

3、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志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 ,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

4、,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 2 -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 ,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乖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 “经”是文化极本, “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

5、 “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B. 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C. 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惠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求的代表著作都是诸子之学。D. 相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6、而言,儒学更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这是其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B. 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出于王官” ,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C. 文章第三段从儒学起源的角度,论证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D. 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 3 -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 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 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D. 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

8、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错误,文章第一段说“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由此可知可知, “学者们都认为”的说法绝对。C 项, “都是诸子之学”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 “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 。D 项, “儒学更注重”错误,材料三第三段中说“一方面另一方面” ,由此可知儒学两

9、方面都重视。- 4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知识的把握,同时也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 项, “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章第三段“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可知,儒学的形成是“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相结合” ,但并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10、,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 “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知,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 5 -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11、王开岭“故乡” ,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 “鲁迅故居” ,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

12、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 的“香格里拉” ,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 “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

13、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 “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 “产权” “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 6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

14、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 ,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

15、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的“新人” ,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

16、到故乡, ”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 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 ,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 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

17、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B. 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C.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 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5.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 “毁容” “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

18、简要分析。6. 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A 5. “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下葬”是指一且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 6. 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

19、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一项”还是“两项” 。本题中,A 项, “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 , “不仅仅”意思是“不止这一个” ,此处“地址和空间”包含在“故乡”的定义之中,并不是说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 毁容 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词语的含义。应先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语境意。 “整容” ,字

20、典义是“修饰容貌,特指为面部有缺陷的人施行手术,使美观” , “毁容”字典义是“毁坏容貌” , “下葬”字典义是“处理安葬尸体” ;回归文本,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 “它”指的是“故- 8 -乡” ,上文写到“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可见“整容”是说城市建设,经过这种千篇一律的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变成一种模样,这是外观上的美化;“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由此可知“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这是文化上的失守;而“下葬” “葬”的不

21、是人的尸体,而是故乡,是有关故乡的记忆,有关故乡的文化,一旦文化失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置上的那个“故乡” ,我们失去的是心灵的栖息地, “故乡”就消逝了。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设题。首先理解标题的含义,从文中来看,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中的“消逝”不是说故乡从地球消失了,而是说每个故乡因为现代化千篇一律的建设改造而失去了它原本的风格、原来的记忆、原有的容颜,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再理解这一标题中隐含的情感,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故乡消逝了,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路标,

22、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现代人失去了故乡这一灵魂栖息地,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因而没有了精神的寄托,也不知存在的意义, “都”一词说明这是普通现象,这就警醒人们要直面这一共同的悲剧,呼吁要留住故乡,留住精神的家园,留住自己的根。此类题目一般先理解其含义,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之一标题在结构上、主旨上的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 ”从 2009 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的带动下,8 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

23、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合肥在线 ) 材料二: 近期, “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 ,分别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和 90 年代初,- 9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 “八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 2008 年“千人计

24、划” 【注】 启动以来,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方法。图 1:第三次“归国潮”回流率统计 图 2:2013-2016 年出国留学与回国人员统计 除了回流率,2010 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 2016 年出现了“逆转” 。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 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 海外人才就业分

25、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 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报告显示,2017 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 60 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7 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三: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 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

26、 ,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 2007 年到现在这 10 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 ,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 ,同时,- 10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 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 2011 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27、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 87%。 ”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 ,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学录

28、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注】 “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各种优惠和鼓

29、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高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04 年至 2016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 2013 年至 2016 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 “归国潮”已显现。B. 2004 年至 2010 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基本呈小幅上涨趋势,其每年涨幅在 10 个百分点以内,如 2005 年比 2004 年提高了近 8 个百分点。C. 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 2013 年的回流率达到历史最高值,与 2012 年相比,提高了接近 20 个百分点。- 11 -D. 在回流

30、率提高的同时,回国人员的增长率与出国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在 2016 年甚至出现了二者之间增长率的“逆转”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是指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等人回国从事科研的故事,促使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形势。B. 虽然有国家出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可国内的科研环境仍然有可能比不上国外,科学家们的不计名利、克服困难的精神尤显可贵。C. 从 2007 年到现在 10 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从“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 ,二是出国留学人员呈低龄化。D. 虽然留

31、学人员回流率和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都在稳步提高,但是回国人员的结构比例仍然不平衡,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E. 受教育者应该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理性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毕竟,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评价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9. 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答案】7. A 8. BD 9. 问题:回国人员的结构不平衡,精英人才滞留海外的比例较高。一部分“海归”水土不服” ,回国后缺乏竞争力。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像“千人计划”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发展。留学人员不要盲目出国,要做好出国留学规划,重视能

32、力提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2004 年至2016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错,回归材料二,根据图表可知,回流率在 2006 年到 2007 年、2013 年到 2015 年间均略有回落。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 “两项” 。A 项, “促使他们回国

33、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形势”错误,主要原因分析不准确,材料一中说“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知,促使王俊峰等人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C 项, “从精英留学转- 12 -变为大众化留学 ”不准确,材料三第二段说“从 2007 年到现在这 10 年间,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 ,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 ”,由此可知,这 10 年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 ,又有“大众化留学” 。E 项,“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错误,选项未然变已

34、然,不正确;材料三最后一段说“我国社会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选项忽略了“必将”一词。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即到材料中圈出“归国潮”背后隐含的问题,材料三第四段中说“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 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可见回国人员的结构不平衡,精英人才滞留海外的比例较高;材料三第五段中“此外,部分海归回

35、国后水土不服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可见部分海归人士不适应国内的形势,回国后缺乏竞争力。再看第二个问题建议,应针对前面“归国潮”隐含的问题来提,从前面分析来看, “归国潮”存在的问题主要指向精英人才回归少而归国的人士“水土不服”缺乏竞争力,故可以从如何让精英人士回国和如何让归国的人士能适应国内的竞争形式。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所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如本题, “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题干提出两个问题, “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哪些好的建议” ,而且两个问题之间有关联, “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可

36、见建议应是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而提;然后分析材料,本文三则材料,材料一是写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这一事例,材料二主要是对出国留学与回国人员的统计,材料三从留学结构的变化引出“归国潮”背后隐含的问题,并给出建议,由此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材料三中,接着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概括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 ”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早,祷雨白崖山陆使君- 13 -祠,寻大雨

37、,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 【注】 .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巨,宜不知状, ”太后怒,将罢士逊。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不许及帝自撾尊号逊又请隆官一以签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咋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

38、士逊曰:“此盛德事也, ”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 ,有删节)【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B.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C.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D.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

39、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 “徼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和责备。C.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14 -D. “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 ,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

40、,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郯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B. 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C. 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D. 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早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官位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答案】10. D 11. C 12. A

41、13. (1)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不过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2)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 (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 ,这段

42、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士逊” “汉故事” “帝” “尊号” “帝”等,然后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如”意思是“仿照” “像” ,其宾语是“汉故事” ,故二者不能分开,排除 BC 两项, “帝”是主语, “损”是谓语, “损”的宾语是“尊号” ,主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 15 -十里为一舍”错误, “一舍”应是三十里。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43、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 项, “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 ,意思是“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 (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 , (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 ,由此可知射洪县百姓并不是拦路相送,而是爱戴他,不让他离开。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

44、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A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射洪县令”这一官职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一段,再圈出百姓的表现, “民遮马首不得去” ,可见百姓是爱戴他,不想让他离开,并非是“相送”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

45、徐” ,慢慢;“独” ,只不过;“不肖” ,不成才,没有才华;“为” ,做;“利用大臣”是判断句,意思是“曹利用是朝廷大臣” ;“宜” ,应该;“状” ,情况。第二句中, “党” ,朋党,团体;“第” ,只是,只不过;“尔” ,罢了。参考译文: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约公元 992 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土逊前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 (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 , (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 ,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 ”(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 (先后)担任

46、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土逊撒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 (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 16 -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

47、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 (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 (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

48、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 ”张土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 ”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岭 【宋】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波生濯足呜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注释】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

49、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 66 岁。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这里江南指虔州。毵毵(sn) ,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 “一勺”突出了“甘”之少, “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 17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醉中”对“梦里” ,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C.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D. 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E.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 “鸣” “绕” “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15. 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C 15. 以动衬静,以景结情。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