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腾讯儒学明德讲堂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今天我要跟大家开始讲“为学大要”。其实“为学大要”,可以说是在近思录这一部经典里头分量最多、最重的。大家想想看,整个近思录总共是 622 条,分成十四卷,平均来讲,大概一卷就四十几条,但是光光“为学大要”就占了 111 条。我们今天首先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周敦颐在“为学大要”收录的两条,这两条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说我们要先跟大家介绍。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他说:“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这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把我们读书人分成三级。我在这儿打个比方,像中庸里面都已经提到了,生知安行的就是圣人,学知利行的就是贤人,然后再来,困之勉行的就是学者,所以学者就是初
2、学的人,我们一般人都是初学的人。然后,德行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称为贤人,贤人更上去一层就叫做圣人。圣人已经是最顶级了,在儒学里面的最高的典型就是圣人了。所以濂溪先生一开始就讲,这个“圣希天”,也就是圣人期待自己能够像天一样,什么叫“天”?了无私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与大道完全融混为一,就是“圣希天”圣人都期待自己能像天地一般。然后“贤希圣”,也就是贤人总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成为圣人。而学者“士希贤”学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人。所以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清明扫墓,我就跟父亲骑着自行车,我们要到墓园去。我在路上就问我父亲,说:“爸爸,读书要干什么?”我爸爸只告诉我一句话:“读书就是要成为圣贤!”这就是“
3、士希贤,贤希圣”的意思。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讲,濂溪先生讲“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士就是学者的意思。然后他接着讲说:“伊尹、颜渊,大贤也。”说伊尹跟颜渊是两位大贤人。伊尹是谁?大家知道,伊尹就是辅佐商汤的贤相。商汤,大家知道夏、商、周那个商汤,他把夏桀拉下台,建立了商朝。伊尹就是商汤的贤相。那颜渊,大家知道,颜渊是孔子最疼爱的弟子,智慧最高,孔子一讲他就马上知道的,这就是颜渊。他说“伊尹、颜渊,大贤也”,说伊尹跟颜渊是两位大贤人,他在这里讲什么?大家要知道,伊尹得志。为什么叫“得志”?因为得到好的领导,好的领导刚好是天子,所以伊尹可以好好地发挥他的所长。那颜渊是在乱世,在那个时候他只能“一箪食
4、,一瓢饮,居陋巷”,所以说颜渊是不得志。但读书人不得志,你就要好好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说“伊尹、颜渊,大贤也”。他接着说:“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他怎么说呢?他说,伊尹要是他的君上,也就是商汤,如果不能像尧舜这样的话,他就觉得很可耻。大家看看商汤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叫太甲。太甲上任之后无道,就被伊尹流放三年。流放三年之后,他又悔改,伊尹再把他接回来,大家看看,这就是伊尹!所以说伊尹以他的君上不能像尧舜那样的圣君,而引以为奇耻大辱。“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好的安排,不能人尽其才,他就好像被人家在菜市场公开鞭挞一样的难过。这代表什么
5、?你作为一代的贤相,上要能够辅助君王,下要能提拔这些俊秀之士。对不对?你看看很多人当宰相,皇帝做错事也不敢讲,下面老是用一些会拍马屁的人,这都是不入流的。你要真正向伊尹学习,如果他的国君不能做到像尧、舜那样,他就要想方设法来劝他的国君,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你下面有人才不能得其位的话,那就是你的最大的不对,宰相就是要能够提拔人才嘛!然后,濂溪先生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什么叫“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对张三发脾气的时候,我不会把对张三的那种怒气牵扯到李四去,这叫迁怒,迁就是转移。大家想想看,有的人常常在家里心情不好,出来讲话,就迁怒别人,这就是修养不好。这叫“不迁怒”。大家要记住,你一容易迁
6、怒,就容易得罪人,然后对自己伤德很厉害,所以说不迁怒。第二个叫“不贰过”。什么叫“不贰过”?也就是说已经犯过的错误,不会再重复。我们讲句实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既然有过错,知道之后,就不再重复,这叫不贰过。接着,“颜渊三月不违仁”,孔子称赞颜渊三月不违仁。什么叫“三月不违仁”?因为孔子其他的弟子能做到不违仁,就只有日或月而已。什么叫“日或月”?一天不违仁就不错了,能够做到一个月不违背仁德,那就更好了。像颜渊三月不违仁,三月就表示很久很久都不违背仁德,这就值得我们来效法了。然后濂溪先生说:“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大家记住,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志气,就要以这种伊尹的志向作为我们自己的志
7、向。伊尹的志向是什么?如果他的君上没有做到像尧、舜这样的话,他就引以为耻。只要有人才不能为国家所用,他就认为那个都是他自己的过错,这叫“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也就是说颜渊学什么我们就要学什么。颜渊到底是学什么?大家记住,在论语里面有记载,就是颜渊问仁,孔子就告诉他“克己复礼”。那颜渊就问他,“请问其目”,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说这叫“学颜子之所学”。所以这样大家大概就清楚了,在“为学大要”,开宗明义第一条告诉我们,我们学,学是要学什么?要学颜子之所学,那志向要像伊尹那样的志向。也就是说,讲句实话,在古代读书人最高就做到宰相,不得志的话你就是在野
8、。你最高就是做到宰相,那你做到宰相,你就要担心说我的君上不能像尧舜那样,所以说如果你当到宰相,你的君上不如尧舜,你还继续做,你没有跟他劝谏,那你就应该不要做,否则坐在那里是丢脸、失职的。所以学颜子之所学,要学到像颜渊这样,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这是为学大要的开宗明义。好,我们继续来看第二条。第二条写得太好了!这是濂溪先生讲的,他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什么意思?濂溪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什么叫做圣人之道?也就是圣人所遵循的、所依循的那个大道,叫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绝对是没有私心的,一定是把仁、义、礼、智这种天生的善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纯
9、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才叫圣人之道。所以濂溪先生在这儿告诉我们,这个圣人之道,你要“入乎耳,存乎心”。也就你一听到圣人之道,你就要好好地听进你的耳朵,不要讲出来,干嘛?要存在你的心坎里头,要存乎心。很多人就入耳出口,圣人之道才刚刚进来,又从嘴巴出去了,都没有存在你心中,那有什么用?所以他讲圣人之道要“入乎耳,存乎心”,为什么?心是我们身体百骸的主宰,你只要把圣人之道能够存乎心,你自然而然就能够“蕴之为德行”。什么叫“蕴之为德行”?蕴就是蕴蓄的意思。蕴,蕴含,蓄就是积蓄,把你所听来的圣人之道,既然已经存在你的心里头,你就要以圣人之道来指导你的立身行事,自然而然就会积蓄成为你的德行。什么叫“
10、德行”?德,“实有得于己”叫做“德”,行是见诸于外。所以他说,德行德行,如果我们只讲德性,德性是比较偏内的,德行就有德有行,德是在内,行是在外。接着,“行之为事业”。什么叫“行之为事业”?不是表现在外而已,而且还推广到天下万民,成就功业,能够化育百姓,移风易俗。所以说大家看看,濂溪先生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很清楚:入乎耳你不要入耳出口,要存乎心;然后你蕴之为德行蕴蓄在里面就成为自己的德行;行之为事业发挥在外,就要能造福天下百姓。他说:“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大家想想看,很多人他在读书,不重视圣人之道,他只在乎怎么把这个辞章写得华丽一点,讲得好听一点,
11、写得好看一点,用这样来炫耀自己,他说这实在是很简陋。大家要记住,读书,重要的是要能够使自己的德行越来越好,而不是在这种知识、技能上面,去拿这些来炫耀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在为学大要一开篇就是濂溪先生讲的,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圣人之道,要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你不要以文辞为重,也就是德行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社会多急功近利,很多人很强调什么?IQ,看他的智商。很多人智商很高,书读得很好,但是为什么没有什么成就?人家说,哎呀,这是 EQ 的问题!EQ 叫做情商“情绪商数”,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跟人家虚与委蛇。后来发现说智
12、商高、情商高还是不行,现在发现什么最重要?现在有人提出一个叫“德行商数”,说德行最重要。你有好的德行,做什么都好;你没有好的德行,你智商再高、情商再高,也没有用。所以没有德商,你智商、情商都没有用,所以德商是最重要。德商不是靠天赋,其实每个人生下来,老天都给你同样的,有仁、义、礼、智的善性,就看你自己会不会去珍惜,把它就像濂溪先生所讲的,把“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大家看看,孔子是不是这样?孔子从小就“入乎耳,存乎心”,他删述六经,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以这些前古圣王来做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说濂溪先生在这里特别不一下子讲尧舜很多人一听到
13、尧舜,说我怎么可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呢?濂溪先生就不讲尧舜也可以,我们就讲,你至少“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总可以吧?我们现在来看第三条。第三条可以说是在近思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条,这一条叫做“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好何学论”,这一条是伊川先生写的。据说当时伊川才 18 岁,因为伊川他是洛阳人,他 18 岁游太学的时候,那时候胡安定先生,也就是胡瑗,在太学主持学政。胡瑗就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就是这个题目颜子所好何学论。伊川就写下了这篇东西。大家想想看,18 岁的小程子就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写了这篇东西之后,胡安定先生一看,大为讶异,马上约见这个 18 岁的年轻人,跟他谈过之后,马上就
14、聘程颐在太学担任学职。颜子所好何学论,有人说他是 18 岁写的,也有人说他是 24 岁才写的。不管 18 岁也好,24 岁也好,这么年轻就能够写出一篇这么好的东西,不得不叫人佩服!也就是说,伊川再晚再晚也不会晚过 24 岁,就写出这篇东西。我们现在来看第三条,他说:“或问”“或问”就是有人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也就是说,有人这样问,孔圣人他的门下有三千个徒弟,就只称赞颜渊好学,到底是为什么?他说,“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问的人就说,诗、书六艺六艺就是诗、书、礼、乐、射、御他说诗、书六艺这些,三千个徒弟没有人不懂,但是孔老夫子只称赞颜渊
15、好学,到底颜渊所好的学是什么学问呢?“伊尹先生曰”刚才讲的这个“或问”,到这里“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这是题目伊川做答,就说伊川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伊川第一句话,就单刀直入,指出来颜渊所喜好的学问跟别人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别人可能是我学着怎么去种田,有的人学着怎么去做生意,有的人比较高一点我学着怎么去当官。颜子,他要学什么?他是要学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圣人。好,伊川就自己问了,可以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吗?他自己设这么一个问题,圣人不是天生的吗?伊川说,当然可以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那他就自己问了,那么怎么样学习才能够成为圣人呢?我们来看看,颜子所好何学论这一篇千古奇文,它就点出,在孔门三千
16、个子弟里面,为什么孔子就只称赞颜渊是好学,不称赞别人好学?就是因为颜渊所喜好的学问跟别人不都不一样,他不是想说我怎么去当官,不是想说我怎么去赚钱,他讲的是说我怎么样才能够经由学习在夫子身边学习,而成为圣人。所以伊川现在就要告诉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圣人经由学习而成为圣人。他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第一句话点出来,他说“天地储精”,也就是说天地之间储存着精华,大家知道天地之间是什么,不就是阴阳五行之气吗?这个阴阳五行之气的精华,在这些精华里面,能够得到五行之秀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先有阴阳,阴阳之后才有五行。为什么阴阳之后有五行?我们放在最后,也就是道体的时候,太极图说里面
17、就告诉我们,怎么由阴阳而成为五行的我们人就得到阴阳、五行的精华,最精华的、最灵秀的才叫做人。天地万物,哪一个不是阴阳五行之气的产物?人却是在这阴阳五行之气所化生出来的万物里面最为灵秀的。大家想想看,你说猴子灵秀不灵秀?猴子灵秀,但是猴子能像人这样思考吗?没办法。你看看,十万年前的猴子现在还是一条猴子,十万年前的人跟现在的人完全不一样,从里到外都不一样,从看得到的到看不到的都不一样,你说是不是?你去看看猴子,猴群一般来讲很少超过两百只。一般来讲猴群几十只就不得了了,猴群最多不会超过两百只。现在的人群在古代,十万年前,人群为了打猎的关系,可能有几十个人现在全世界六、七十个亿,都变成一个群体了。对不
18、对?你看看,以前光溜溜的,现在化妆化得那么多,连头发都变了,器官也可以移植,上面还穿着衣服,猴子到现在还没穿衣服。里面在想的都不一样,是吧?所以从看得见的到看不见的,从外表到内里,从看得到的群体都大大不一样,这就是人,“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就是人,所以可以说,天地之间的精华都聚集在人身上。接着伊川说:“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大家来看看,他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非常地真诚而宁静,“真而静”。“其未发也”,这个所谓“未发”是指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情绪还没表露出来的时候,“五性具焉”,也就是说他的情感还没表露出来以前,已经有人“仁、义、礼、智、信”这五性了。大家知道,
19、什么叫仁?恻隐之心,这就是仁之端。有是非之心,这就是智之端。义就是羞恶之心。礼就是谦让之心。智就是是非之心。信,信是什么?实有其事,就是信。仁义礼智信,这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大家想想看,哪个人生下来没有一个慈悲的心?这个都不用教育,你就自己知道的。所以说仁义礼智信,在你还没有情绪宣泄的时候,早就都已经有了。然后他说:“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我在这儿告诉大家,人麻烦的地方就在这里。就是有了这个躯体,你有了这个躯体就有这个需求。有了这个躯体,你就要吃东西。你不吃东西会饿,你不把饿解决掉,你就饿死掉了,对不对?然后你一吃东西就会渐渐成长,成长到一个程度,成熟了,你就有性的需求。你如果性的
20、需求没有解决的话,你怎么繁衍后代?所以“食色性也”,就是这样。也就是当人有这个躯壳之后,外面的事物一接触到我们的躯体,就会触动我们的性情。因为有了这个躯体,我饿了,饿了就难过,我就要解决这个难过,对不对?是一样的道理。他说,“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也就是说,当你的“其中动”,这个“中”就是你的心动了,受到外在的刺激心动了,然后七情就流露出来了。哪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喜,就是欢喜;怒,就是生气;哀,哀伤;惧,恐惧;爱,喜爱;恶,是厌恶;欲,就是欲求。这些全部都出来了。五性,就是仁义礼智信。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讲五性、七情,五性是天
21、生就有的,七情就是因为受到外物的刺激,然后怎么样?就会宣泄出来。他说:“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他说我们的七情越来越炽热,越来越流荡,这样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就受到伤害了。“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他说,这个明觉的人,他就会去约束他的情绪,使它合于中。什么叫合于中?就是不要太过,也不要过及。“正其心,养其性”,也就端正他的心思,涵养他的性情。但是愚蠢的人就不懂得去节制他的情绪了,就“纵其情”放纵他的情绪,以至于乱七八糟。到最后,就桎梏了他的本性到最后,所作所为都跟他的本性背道而驰。你去看那些犯罪的人。犯罪的人,他本来
22、不也都是人吗?怎么会干那些大家难以想象的事?这就是因为自制力比较差。像在贫民窟,贫民窟出来的小孩大部分都去当小偷,但自制力高的人贫民窟也出现过伟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自制力高,他能够自我节制。所以说,在这里,伊川先生讲:“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说那种自制力高的人,也就是明觉的人,他懂得去节制,他懂得去约制他自己的情绪,使他合于中道,正其心而养其性。那愚者不知道去节制,就会放纵他的情绪,以至于无所不至,到最后作奸犯科。好,那伊川继续讲说:“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你想要学得变成圣人,要把自己修养变成圣人,必先明诸心,也
23、就是你首先要把你想要学习圣人、以圣人作为我们楷模这点,你要明诸心,自己很清楚,我要学的就是圣人。“知所往”,你知道我要往哪个趋向去走,然后你就很努力地往这方面去做,以求达到那里,这就是中庸所谓的“自明诚”“自明而诚”的意思。好,“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也就是说,你怎么样让你的心智能够那么真诚地一心向上、一心向善、一心向圣呢?那就是因为你笃信大道的关系,只要你笃信大道非常地诚恳,那你去做,就会非常地果断,是吧?你去实行非常果断的话,你就能固守这个方向,到最后你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他在这里告诉我们得很清楚:你先要以圣人作为我的目标,我很清楚我要去学圣人;然后我要去学圣人,什么叫圣人?圣人就
24、是跟大道融混为一体的叫圣人,所以说你要先笃信大道;你笃信大道很确实了,然后你力行才会果断;你力行果断才能够固守,固守得非常地完整。所以,他说:“仁义忠信,不离乎心”。也就是仁义忠信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仁义”两个字,你就讲“仁”就对了,“仁”就包含“义”在里头了,其实“仁义”也意味着“仁义礼智”所以说,仁义就是仁,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的善性;还有忠信忠,尽己叫做忠。信,什么叫做信呢?也就是说,我是很诚信的,说了是算数的,是吧?所以说“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也就是什么意思呢?仁义忠信,随时我都信守不渝,就算在慌乱之中,在颠沛流离当中,仁义忠信也不会离开我。我
25、出来当官,也是信守仁义忠信;退而在野,也是仁义忠信;我讲话,也是仁义忠信;我不说,也是信守仁义忠信。他说:“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什么意思?他说,如果你能够这样,仁义忠信随时都谨记在心的话,持久这样,没有片刻会偏离仁义忠信,这样你在平居的时候就非常地安然,你在跟人家交往,动容周旋也都能够合乎礼节,在这种情形之下,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无从而生了。所以,“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大家看到没有,他这儿说,颜子他所
26、做的事情就是:不合于礼的我就不看,不合于礼的我就不听,不合于礼的我就不讲,不合于礼的我就不做。孔子就称赞他说:“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渊只要听到有一件善德,他就很诚心地去服膺它,去做它,就不会偏离它。又称赞他“不迁怒,不贰过”。刚才我们讲过了,也就不会迁怒到不相干的人,已经犯过的错误绝对不会再犯。“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也就是说自己所作所为,如果有哪里偏离仁义忠信,他不曾不知道很多人做错事不知道颜渊非常谨慎,只要有什么地方背离了大道,他马上就知道;只要一知道,就不会再做,这就“不贰过”了。所以他说,孔子已经告诉我们,颜渊可贵就在这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7、。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善德,一定要马上把它学过来,不再丢掉它,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颜渊对于要学成为圣人是这么样地努力学习,他学习的方法就是这样的。好,他接着说:“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什么意思?他说,像孔圣人这样,他就“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什么意思?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圣人是这样他是不必去思考就能够得到,这叫“不思而得”;不必去勉强,他所做的就自然而然恰到好处,一点都不勉强。然后颜渊他一定要经过思虑之后才能够得到,一定要勉强自己之后才不会有过与不及,所以颜渊跟圣人比起来还差那么一点点,这叫什么?也就是圣人是从容
28、不迫,自然而然,所作所为都符合大道,自然而然一点都不勉强。颜渊他是有为法,孔子是已经达到无为法,自然而然,他动容周旋无不中礼。那颜渊一定要思之后才能得道,一定要勉强之后才能够得中,这一点还是跟圣人差一点点。之所以差哪一点,他说他是“守之”,而不是“化之”。什么叫“守之”?刻意去这样去做,因为刻意这样做,所以说你还不是圣人。那像孔子自然而然,无不中礼,那就已经达到无为法了。所以说在这里,结论的时候,伊川这样说:“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说按照颜渊这么好学来看,只要再给他几年,很快,也可以达到化境。好,结论他是这样说:“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已而求
29、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什么意思?他说,后来的人不了解,以为圣人是生而知之,所以你怎么学我反正不是圣人,不必去学圣人了,所以就没有人去认真思考怎么样经由学习才能够成为圣人。所以说,因为这样,他就不反求诸己了,却是到外面去求了。到外面去求,去求一些什么?就以博闻强记,也就能记很多典故,记很多历史,背很多东西,还有巧文丽辞,把文章写得好,辞章写得华丽,用这样来炫耀自己。我问你,你这些,你记得再多,这个巧文丽辞做得再好,对于你能不能成为圣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啊!他说这样,哪里能达到大道呢?所以“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学异矣”,那就是现在所谓的学,
30、跟颜子所好的学大大地不一样了。所以我在这儿就要告诉大家,这个颜子所好何学论在讲什么?大家仔细来看,颜子所好何学论它一开始就说,我们人是得到天地储精,得到五行之秀,才是人。当我们人一开始的时候是真而静,所以仁、义、礼、智、信这五性善良的本性都已经完备了。但是因为我们人一生下来就有这个形体,有这个形体自然就会跟外物接触。一跟外物接触,就会扰乱我们的心思。心思一受到扰乱,七情就出来了,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就出来了。一出来,如果你不能自我节制的话,七情一泛滥,就伤害了我们善良的本性,再怎么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全部都做出来了。所以我们怎么样能够来克服这个呢?怎么来学成圣人?他就告诉我们,很简单
31、,你一定随时要把仁义忠信放在心里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随时随地,统统都是仁义忠信不离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大家想想看,当你这样的话,只要你仁义忠信随时都放在心坎里头,自然而然就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了,就不会迁怒,就不会贰过。当这些你都弄了,因为这还是有为法,只要你能够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无为法,也就是像圣人一样非常地从容不迫,不勉强而所作所为无不合于礼,无不合于中道。这就是学以至圣人之道。所以我在这里就要告诉大家,这一篇很重要,尤其他到最后讲,说后面的人以为说圣人是不能学的,圣人是生下来就是圣人,其实真的有生下来就是圣人吗?你去看看孔子生下来就是圣人吗?
32、孔子也是很努力的,圣人都那么努力了,我们天赋如果不如圣人,能够不比他更加努力,那我们不就糟糕了吗?所以说,后面的人以为说圣人是学不到的,所以说他就不反求诸己了,不在自己的仁义忠信上面下工夫,不在自己的身上下工夫,不在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上面下工夫,而去对外面下工夫。对外面怎么去博闻强记,怎么去巧文丽辞,弄得外面讲出来人模人样,却内心一点点都不合于大道。所以颜子所用的,都是向我们的内里。“向我们的内里”是什么?就是向我们这一颗心,心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让仁义忠信不离乎心,这是最重要的。仁义忠信不能离乎心,随时随地都是仁义忠信,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无时无
33、处必于是,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而然就跟大道融会为一,这就是学以至圣人之道。谢谢收看。讲者简介朱高正,1954 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 26 代孙。1977 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 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 年 9 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导读第二完整版上一集我们提到近思录也是新儒学的纲领。要讲这个之前,我想起我念高中的时候
34、,那时候很喜欢读梁启超的东西。梁启超为当代的中国读书人开出了一长串的书单,在那一份书单里,梁启超要求当代的中国的读书人,不管你是学理工的、学医农的、还是学文科的,通通要读。我看到那一份书单我头就晕了。有一次我寒假的时候,我有一个学长,那时候正在念文科博士,我就问他说:“学长,这一串书单你看过几本书?”他看了一下,他说:“大概看不到 10”。我就知道梁启超开的这个书单太不切实际了。那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我看到钱穆先生写的书,他提到:“当代中国读书人最少最少也要读七部经典。”我觉得说七部就比较实际一点。哪七部经典呢?大家听听看。先秦的有四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四本,分别代表儒家跟道家的经典。然后
35、,第五本是唐朝的六祖法宝坛经。大家知道,六祖法宝坛经这是六祖慧能不是他写的,是他讲的,人家记下来的。坛经是唯一一部原著是汉语的佛经,竟然是由一个不识字的六祖慧能所写的,大家想想看这很有意思。那我在这里就是要跟大家讲,论、孟、老、庄、坛经,第六本就是近思录,第七本就是传习录。这七本经典里头,近思录在这七本经典里边代表着承先启后的角色。怎么说呢?大家看看,因为近思录作为新儒学的纲领,它一方面是把论孟老庄以及坛经的精华统统吸收在近思录里头了。然后传习录是站在朱子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说近思录它就是在这一点意义上面,它就扮演了承先启后的角色。我们先从后面讲起,很多人读传习录没有读近思录。我在这儿可
36、以告诉大家,我高三的时候就把传习录读了三次了,觉得读传习录容易懂,近思录不好读。那讲句实话,你如果没有朱子学的基础,你就去读传习录,结果是怎么样?你自以为你懂,其实是不懂的。因为什么?因为阳明学他是从朱子学发展出来的,你没有朱子学做基础,你光一开始就讲阳明学,我可以告诉大家,你自以为你懂,其实是不懂的,所以说近思录在这里就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像我是研究康德的专家,你搞西方哲学,绕得过康德吗?绕不过的。同样的道理,你研究中国的儒学,绕得过朱子吗?我举最有名的一句话给大家听好了。英国 20 世纪很有名的一个哲学家叫做罗素,罗素在哲学流派上是属于逻辑实证论的,立场跟康德是完全不一样的,但罗素讲过
37、一句名言,他怎么说?他说:“超过康德有好哲学,略过康德只有坏哲学。”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如果超越了康德,也就是你有更高的境界了,那是好哲学;你如果忽略了康德,绕过了康德,那只有坏哲学,为什么?因为康德代表着在西方哲学史上,他把经验主义跟理性主义调和了,也就是说经验主义哪些主张有效,理性主义哪些主张过头、哪些才有效,他已经把它摆平了。你如果绕过康德,你再从头来,你不会处理得比康德好一点。所以我在这儿就要告诉大家,朱熹所编的近思录也有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近思录是新儒学的纲领?大家要知道这个的话,我们就要从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来了解一下。其实人家西方人研究中国文化有时候也有他们的特色,我打个比方
38、,像 Christian Wolff,这个是十八世纪欧洲一等一的大哲学家沃尔夫。他在 1721 年在哈勒大学他那时候当哈勒大学校长做了一场报告,就是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他在那里面讲了一段话非常有意思,他说为什么我不说孔子的实践哲学,我为什么要说中国人的实践哲学?他说:因为孔子的实践哲学不是孔子自己创造的,是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远古的圣王,孔子是把他们这些圣王的教诲把它集合起来的,用我们的话来讲是什么?就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什么意思?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讲,他是“述而不作”。孔子没有创作新东西,他只不过是把前古圣王所讲过的话把它整理出来而已。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孔子最
39、推崇的是谁?不就是二帝三王吗?也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以孔子他编纂六经,什么叫做书经?书经最早就是尧典、舜典,然后接着就是夏书、商书、周书,所以孔子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是干嘛?没有一个是孔子自己做的,孔子他做些什么事情?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孔子他自己“删诗书”,什么叫“删诗书”?听说孔子在世的时候,流行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但是这三千多首里头有很多是重复的,有很多是有错误的因为传抄的关系,有些是不文雅的,孔子把它删到剩下 305 首,这个叫删诗。什么叫书?书就是我们现在讲“书本”那个书经,也就是孔子把历代以来重要的文献把它汇总起来,就变成了尚书了。大家想想看,当年尧要
40、把天下禅让给舜的时候讲了些什么话,舜要把天下让给禹的时候讲了些什么话,像商汤要讨伐夏桀的时候他讲了些什么话,像武王要讨伐纣王的时候他发了个什么誓,把这些收集起来。也就是说,足以垂范后世,让我们后人来学习仿效该怎么样来治国平天下,这汇总起来就叫书经。至于“礼乐”最清楚了,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所作的礼乐离孔子这时候已经有 500 多年了,有很多不合时宜了,所以这个礼乐也要删定一下,要修改一下。然后赞周易、作春秋。周易这个卦爻辞就是文王、周公父子写的,孔子就作了十翼来解释这些卦爻辞,解释易经。最后春秋。春秋是孔子按照那时候鲁国的史书叫春秋,把它稍微删改一下,重新整理,这个叫春秋经。所以说大家看看,孔子
41、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没有一个是孔子原创的,都是述而不作。但是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因为孔子删述六经的结果,这样就把中国古代文明智慧的结晶给保存下来了。我们要学就学最好的东西,有一些不好的你留下来干嘛?把这些好的东西萃取起来,所以孔子伟大的地方,就是他把中国古代文明最精华的(部分)透过他的删述六经把它保留下来了。孔子删述六经,他这个理想要到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复古更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真真正正让儒家成为治国的纲领的就是董仲舒,功劳了不起!也就是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以后,中国历代向来是以儒为主。当然,有的人说是“儒表法里”,不管,至
42、少儒已经坐上了正统的位置。其实在这里面,因为那时候设置五经博士的时候,都有家法。打个比方,易经就有四个博士官,每个博士官都有自己的家法。像讲诗经,诗经就有三种,像毛诗、韩诗他们都有他们的家法。当学术定于一尊之后就有麻烦的地方,有什么麻烦呢?当学术定于一尊,常常是懂得的人来讲,因为定于一尊,搞到最后连不懂得的人也来讲。我打个比方给大家听,像 19 世纪初期,当黑格尔哲学成为那时候普鲁士的官方哲学之后就麻烦了,为什么?懂黑格尔的人来教黑格尔,因为它是必修课,搞到最后不懂得黑格尔的人也来讲黑格尔,那就完了,是不是?像台湾以前都要学三民主义,(本该)真正由衷信仰三民主义的人来教,结果有的只是为了混一口
43、饭吃的人也来教,那怎么可能教得好呢?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当学术一定于一尊,都会有这些毛病的。当董仲舒设置五经博士以后,以后你跟哪个博士官学哪个经典都有一套路数,结果是怎么样?在注解经典的时候真的是令你头大,常常为了注解经典的一个字,动不动就是几千字去解一个字,最荒唐的最高记录,为了要解释经文中的一个字,注解的就两万多字。这就搞得支离破碎了!所以那时候有人感叹说“皓首穷经”,什么叫“皓首穷经”?读到头发都白了,经都还没读完。当你这样的话,你在了解经书的时候,你就不能抓住它的微言大义,变成了钻到牛角尖去了,这就注定了经学的没落。尤其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动荡 400 年。黄巾起义之后,董卓之
44、乱。接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接着就三国。三国之后,在公元 280 年,晋篡的位,晋最后把吴灭掉。西晋的时候,我把它算一算,西晋统一不到 20 年,为什么?不到 20 年就发生八王之乱了,八王之乱弄的结果就是五胡十六国,就南北朝。大家看看,也就是说到隋统一天下,从公元 180 年到 589 年这 400 多年里面,天下统一才 20 年。天下这么乱,五胡乱华,朝廷换来换去,搞得像走马灯一样,结果是怎么样?人心慌忽不定。那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了,很多士大夫为了求安宁起见,都去信佛了。道教起来跟它对抗,不信佛就去信道了,谁还去管你儒学啊?没有人去管你儒学。后来隋朝出了个隋炀帝,很快垮掉了。唐朝以后,最重
45、要的一件事情干嘛?就是编纂五经正义在唐太宗的时候,让孔颖达来编五经正义。为什么要编五经正义?因为天下分裂得这么厉害,那么久,有关经书的解释,南方跟北方都不一样,各个地方都不一样,其实当初朝廷要孔颖达来编五经正义也有要统一思想的意思,但结果是怎么样?孔颖达他在五经正义所采用的注经的方法基本上还是离不开汉儒注经的格局,也就是说,还是在钻牛角尖,不是以义理为主。所以说在唐朝中叶,先出现一个韩愈,接着就出现李翱。韩愈跟李翱的关系亦师亦友,像李翱的复性书对后来北宋都有很大的影响。那等到北宋早期,像出现孙复、石介、胡瑗、范仲淹、欧阳修,包括王安石,这些都是前期的。真正成为大儒的就这五位大儒周敦颐、程颢、程
46、颐、张载跟邵雍。这五位大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我在这儿跟大家讲一下,这五位大儒每一个都有易经方面的专著。周敦颐他有通书,太极图说就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了。两位程夫子,周易程氏传,我们现在一般来讲称为伊川易传,其实我告诉大家,叫伊川易传其实不是很公平,为什么呢?因为伊川跟他哥哥两个人差一岁而已,其实两个人从小感情就特别好,但是哥哥程颢 54 岁就死了,弟弟活到 75 岁,也就是说程颢死了之后,程颐还活了 22 年,他就有很充裕的时间,可以把他们兄弟共学所得整理出来,所以说伊川易传我认为也是明道跟伊川共学所得。张载他有横渠易说,邵雍那就更不用讲了,他就是易经数学派的高人。所以说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
47、五位大儒都通通有易经的专著。那这五位大儒为什么叫大儒啊?他们这五位大儒都把五经读得滚瓜烂熟,而且他们那时候特别强调易传的重要性,凸显大学、中庸的重要性,为什么?大家要知道,从东汉佛教传进中国之后,儒学就一再地在被边缘化。那儒学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言性命天道”。在那 400 多年动荡期间,人家佛教进来,告诉你前生来世,让你心里有个寄托。道教也起来跟它对抗,儒学讲的治国平天下,怎么治国平天下?天下分裂得一塌糊涂,五胡十六国,你还讲什么治国平天下?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为了要弥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易传里面就有很多讲阴阳消息盈虚、鬼神之道的都在这里头,中庸
48、讲形而上的,大学是讲规模的,所以在北宋五子里头,他们很自觉地(认为)按照传统的孔孟的讲法是不够的,他们要凸显大学、中庸和易传的重要性,也要合理地吸收人家佛、道两家的长处。我打个比方给大家看,像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大家知道,太极图本来是在道教界里头流传的修真练气图,但是经过周敦颐引用易传,引用中庸,引用儒家的经典重新解释之后,它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了。大家看看,我们整个东亚文明圈最近这一千年来,我们的宇宙观、价值观是离不开太极图说的,是不是?所以说,在这一点,大家要理解,经过周敦颐引用儒家的经典重新解释过之后的太极图说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了。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给大家看,大家都听过“月印万川”的典故,这是佛教里面的一个说法。脸盆里面有个月亮,池塘里面有个月亮,河流里面有个月亮,天底下几万个月亮其实只有一个月亮而已。月印万川的典故来到伊川这里,就变成“理一分殊”了。其实我告诉大家,“理一分殊”,最早是伊川拿来评价张载的西铭才引用到,他讲出理一分殊;后来到了杨时那里,就把“理一分殊”广泛地应用;到了朱熹那里,“理一分殊”就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个重要范畴了,什么都是理一分殊。所以求同而存异都是理一分殊。经过这北宋五子的努力,他们是怎么样努力的?其实北宋五子他们就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