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到岭南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广东文化。广东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去广东旅游的时候在机场和广东的很多街道上看到的岭南文化的宣传海报,特别是一下飞机看到的一张山水画上印着岭南文化四个大字。当时我心里就想要是广西也有这样的宣传海报那我肯定就很有归属感了。广西文化之前陆赟已经有过简单的介绍了,今天我发言的重点是向大家介绍广西的汉族文化,为什么说要重点介绍广西的汉族文化呢?首先我本身就不是少数民族,我也是迁徙来的汉族;其次虽然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但是广西其实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行政区域,60%以上是汉族,另外有壮、苗瑶、侗、回、京、毛南、么老等 11 个少数民族。广西古为百越人居住地,壮族及其先
2、人是广西的土著。汉族是自秦汉以后由中原各地陆续大量迁入广西的。这股庞大的人流对岭南社会的冲击是空前的,其影响亦是深远的,它极大的改变了岭南地区的人口、经济与文化生态结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得岭南土著文化产生巨大的变化。 ”47岭南地区古代第一次大移民浪潮是春秋时代越(国)楚(国)争霸,越国战败解体,一部分“越王子孙避入”岭南,他们很快就融入了岭南社会,成为岭南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岭南地区古代第二次大移民浪潮是战国时代秦国兼并楚国,部分楚人避徙岭南。他们也很快为岭南社会融化,成为岭南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岭南地区古代第三次大移民浪潮是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派出 50 万大军“略南越地” ,修灵渠,沟
3、通湘漓水道。50 万人马在当时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战事结束,有十数万人马戍边岭南。从地理上看,广西自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在今广西境内设置桂林郡、象郡,标志着广西纳入了中央王朝的政区版图。但是从汉代到唐代中前期,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广西长期隶属于其他高层政区。直到唐后期设置岭南西道,广西才第一次以高层政区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政区版图上,由此也开始了广西政治中心的选择过程。岭南西道的治所位于邕州(今南宁),但历时短暂。从北宋至清末的近一千年时间里,广西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桂林,而桂林偏居广西东北一隅,与西部、南部地区相隔遥远。李孝聪先生指出:“历史上, 桂林长期作为广西地区的首府,南宁的兴起只是最近百
4、年间的事情。如果以桂林为首府,位置偏北,有利于与北方内地的联系,适于进退,但是不便于对桂南的经略。南宁位置居中,选作首府,更有利于对广西全境的管理。 ”1 1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宋代将广西的政治中心首次设置于桂林,开启了近一千年来桂林作为广西政治中心的历史。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 1地理门中记载:“本朝皇祐中,置安抚经略使于桂州,西道帅府始于此。 ”广西安抚经略使属于边帅,其职责重大:“既内兼西南数十州之重,外镇夷蛮凡数百族, 事权不得不重矣。广西诸郡,凡有边事, 不申宪漕,唯申经略司 ,此昔日陕西制也。 ”4元代在广西西部广设土司,朝廷对广西非汉民族聚
5、居区的控制策略也由羁縻制转变为土司制,但土司地方仍不是朝廷实际控制的有效区域。因此,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后,治所仍选择在静江(今桂林) 。明代继续对广西西部的非汉民族实行土司制,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好 ,有明一代广西各民族的反抗斗争旷日持久,而将省会继续设于桂林当在情理之中。降至清代,由于改土归流, 极大地削弱了土司的势力,广西非汉民族对清政府的统治已经不构成什么威胁,但是清朝仍沿袭明代的做法,将广西的省会设于桂林。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唐代以前,今广西境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高层政区,而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秦代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广西东部属于
6、桂林郡管辖,而西部则隶属于象郡。汉代今广西境内设置有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零陵郡,其中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隶属于交阯(东汉改为交州) 刺史部,东北部的零陵郡则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三国吴时期,今广西大部隶属于交州,东北部隶属于荆州。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大部隶属于广州, 而东北部隶属于荆州(后改为湘州)。可见,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广西大部长期隶属于岭南的高层政区交阯(交州) 和广州, 尚未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高层政区。唐代中前期,广西仍隶属于以番禺(今广州) 为政治中心的岭南道。直到唐后期,广西才第一次成为高层政区,而其地缘政治背景,正是岭南道西部地区的民族问题。咸通二年(861),朝廷将岭南道
7、一分为二,在今广西境内设置岭南西道。唐懿宗在分岭南为东西道敕中说:“邕州西接南蛮,深据黄洞,投两江之犷俗,居数道之游民。比以委人太轻,军威不振,境连内地, 不并海南。宜分岭南为东、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以广州为岭南东道,邕州为岭南西道,别择良吏,付以节旄。 ”2可见唐末岭南西道的设立是出于加强控驭广西西南部非汉民族的需要,而道治设于邕州( 今南宁), 正是因为邕州毗邻左、右两江蛮峒,设镇于此,有利于就近控制。严格地说,岭南西道所管辖的范围并未涵盖今广西全境,而且存在的时间短暂,但其政治意义重大, 这是广西第一次以独立的高层政区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广西汉族的源流及族群分支+ 汉族整
8、体文化。+ 汉族饮食文化习俗的发展+广西汉族的特殊节日+宗教信仰广西之有书院之名起于南宋,南宋广西共建书院 11 所,其中最早的书院是在绍兴年间建于柳州的驾鹤书院和建于容县的勾漏书院。柳州驾鹤书院为广西第一所书院,宋赵师邈三相亭碑记中记载:“绍兴初,三丞相暂驻水南僧寺,因观岩石并立,上有空洞数处,遂建芳庭二所,曰:驾鹤书院,曰:三相亭。 ”驾鹤书院之名始见于此24。2003 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和柳州市文物考古队在柳州驾鹤山南麓发现一批铺设整齐的青砖,经文物专家鉴定,初步推测为宋代著名的“驾鹤书院”的遗址26。确认了广西最早的书院驾鹤书院的存在。在南宋建于广西的书院中,以全州的清湘书院和桂林的宣
9、成书院最为著名。据文献通考载,南宋全国各地奏请理宗皇帝赐匾额的共有十九所,清湘书院、宣成书院均获御书赐额25,这说明广西的书院在当时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书院的创建上,元代,广西仅有书院三所。除兴复宋代的宣成书院和清湘书院外,新建立的书院仅全州恩乡的璜溪书院 1 所。明代历时 277 年,在广西建书院 70 所,占广西自南宋至民国所建书院 305 所的23,是广西建书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其中最有名的是王阳明在南宁办的敷文书院。有“诞敷文德” 、 “以远来人”的涵义。自其创设“敷文”后,邻县风从,影响甚大。嘉靖六年(1527 年) ,王阳明以两广总督兼巡抚来到广西镇压思恩、田州苗民起义和黔江流域
10、的大滕峡瑶民起义。起义镇压下去后,王阳明认为必须兴教育,用文德来感化,才能巩固对广西的统治,于是他创办了敷文书院。他在敷文书院记中说:“宋仁谒往事师,勿以兵歼,其以德绥,逌班师撤,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凡乱之起,由学不明,人失其心,肆恶纵情,遂相侵暴,荐成叛逆,中土且然,而况夷狄。 ”26王阳明不仅过问敷文书院的经费、山长、课程讲授外,还亲自多次上讲堂宣扬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清代广西书院的创建达到了全盛的时期,清代,在广西建立书院 221 所,差不多平均每年建 1 所,占南宋至民国广西建书院 305 所的 72.4%,其中桂林的宣成书院和新建立的秀峰书院还得到了雍正帝的赐银。在历时近
11、 800 年,广西各城乡建的 300 多所书院中,以清湘书院、宣成书院、敷文书院、秀峰书院、榕湖书院、桂山书院这六所书院最为有名,其中宣成书院、秀峰书院、榕湖书院、桂山书院还被称为“桂林四大书院”书院资料:清湘书院:宋嘉定八年(1215 年) ,郡守林岊创建于全州城北柳山,原为全州刺史柳开读书讲学的故址,故又名“柳山书院” 。林岊常到书院“日偕诸生讲明道学,勉敦实行” 。27宝庆元年(1225 年) ,因书院办学成绩显著,经郡守程榆奏请,理宗皇帝赐“清湘书院”匾额 28。宝庆三年(1227 年) ,郡守赵必愿扩建书院,于柳候祠北建“率性堂” 、 “燕居楼” 。著名理学家魏了翁作率性堂记 ,记述
12、赵守“尊经崇儒,表彰性命之学”的用意。清湘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宋德佑二年(1276 年) ,由于战火,除七先生(柳开、周敦颐、10 程颢、程颐、张载、张栻、朱熹)画像外,房屋尽毁。元初书院田产并入路学,书院废。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 ,诏谕恢复各处书院,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聘孔子五十四世孙孔思坦为山长,清湘书院恢复讲学活动。元贞二年(1296 年) ,总管耿大节奉命于旧址重新修建,后毁。元统元年(1333 年) ,州守柳宗监修复,书院规模有所扩大,计房屋 158 间,建有应门、重廊、燕居堂、明伦堂、率性堂,有斋有舍。明初,书院学田资产尽付地方官员,清湘书院名存实亡。永乐九年(
13、1411 年) 、宣德八年(1433 年) 、天顺八年(1464 年)先后修复燕居堂、明伦堂、率性堂以及亭台斋舍,恢复书院教学活动。成化年间,州守汪庸重修。正德九年(1514 年) ,知州顾璘增建斋舍亭懈,规模宏大,注意依山水林泉之胜布局建筑,环境清幽秀美,时人有诗赞:“谁谓江南无好景,清湘仿佛小蓬莱。 ”29顾璘为此作柳山清湘书院记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 ,知州崔廷瑜就故址重修,改名“柳山书院” 。乾隆初,书院又荒废,直到乾隆五十年(1875 年) ,知州陈肇铬迁建书院于城北隅,复“清湘书院”名,有讲堂、学舍、门庑、厨房等共 750 间,置学田 200 余亩,并立书院条规。光绪二
14、十五年(1899 年) ,邑人赵炳麟、唐三景等捐资将书院迁于宾兴局(今全州政府大院内)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改为州立两等小学堂。旧址在今全州县内燃机配件厂后半山腰。宣成书院:南宋景定三年(1262 年) ,知府兼经略使朱祀孙为纪念张栻、吕祖谦两大理学家并以张、吕谥号“宣” 、 “成”为名创设书院。初建于桂林府治北,有张、吕二先生祠、藏奎阁、明新堂、斋舍等建筑物,后加建有戟门、东西明道、止善二斋和栖凤亭。设祭器、学粮,经费具备,规制完备。理宗赐“宣成书院”匾额30,是南宋有名的书院之一。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 ,书院毁于战火。元贞二年(1296 年) 、至正三年(1343 年
15、)重修。明初,废宣成书院,改为临桂县学。正统五年(1440 年) ,复建宣成书院于县学西。弘治十七年(1504 年) ,书院移建于府学、县学之间(今桂林中学西侧) 。正德年间(15061521)重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 ,书院又移建于府治南谯楼右线伯花园旧址(今榕湖小学后面) ,改名为华掌书院。雍正二年(1724 年) ,复名宣成书院。以后递有修葺。同治十年(1871 年)广西巡抚布政司使臣康国器奏请谕书“道德陶钧”匾31。书院专招童生,设正课生 25 名,外课生 8 名,附课生 20 名。正课生和额外正课生发给膏火费。书院山长总理院务。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裁撤宣成书院
16、。三十一年,改建为临桂两等小学堂,民国间沿办小学。旧址今为市公安局。敷文书院:明嘉靖七年(1528 年)王守仁率兵镇压桂西少数民族起义,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王守仁撰敷文书院记 ,并手书匾额“以宣扬至仁,诞敷文德” ,故名敷文。日与诸生讲学,宣扬“致良知”学说,以期达到破“心中贼”的目的。命其徒季本为山长,季本撰修敷文书院修德息兵序 ,请福建莆田儒学生员陈大章为书院生徒讲仪礼 。后人对他的文德武功甚为赞赏,历代名人多有评述诗咏。如“南极文星耀,西荒武库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32;“岭外有文能止武,堂上习礼致精禋”33;“奕世一儒宗,功名着鼎钟,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勋庸,异地犹观感,谁人
17、不景从,后来同志者,11 莫使若云封”34。万历七年(1579 年) ,诏毁天下书院,敷文书院改为别署。万历十一年(1583 年)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修复,规模宏伟,规制完备。前为大门,中为仪门,又中为大堂,两廊各有精舍 18 间,后为后堂,立王守仁石像,以资纪念(现石像仍存于人民公园古炮台处) 。明末毁于兵。清康熙九年(1670 年)重建。此后几经修葺,民国初年还存在。敷文书院为明代广西著名书院,这不仅因为是王守仁所建,曾在此“敷文降虏” ,而且是广西宣扬王守仁“知行合一” 、 “知良知”学说的基地。此后广西各地有数所以“敷文” 、 “阳明”命名的书院相继建立,还有不少书院讲授王守仁的“
18、心学” ,对广西书院的创建与理学的传播有着较大的影响。旧址今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物资管理局,即今南宁市北宁街 421 号。秀峰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 ,朝廷令在桂林城东建秀峰书院,赐银 1000 两作开办费。 “傅叠彩、面秀峰”而得名。秀峰书院规模宏伟,前讲堂 5 间,中书厅 5 间,东西厢学舍各 15 间。雍正十三年起拨道库余银每年 1692 两,米 77 石,与宣成书院共用。嘉庆四年(1799 年) ,御赐书千卷。嘉庆五年巡抚谢启昆扩建书院,加修寝室 5 间,东西厢房各 3 间,立汉经师司空南阁祭酒陈元木主于书厅之中,旨在“通经致用” ,以为生徒效法。七年、二十五年重修。道光四
19、年(1824 年)增建学舍。同治十年(1871 年)重修,广西巡抚布政司使臣康国器奏请钦颁“书岩津逮”匾额35 。书院面向全省招收生员,设正课生员 50 名,额外正课生员 15 名,附课生员无定额,以应乡试。光绪十六年(1890 年) ,巡抚马丕瑶于书院西斋设桂垣书局,中有藏书楼、读书堂,可供书院生徒读书其中。光绪十九年巡抚张联桂于书院内增设“逊业堂课” ,招收生徒 60人,治经史,分内外课,以经世致用为主。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裁书院,改为育才馆。光绪三十一年改办广西政法讲习所。后并入广西大学堂,现为广西师大的一部分。榕湖书院: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 ,广西巡抚布政使郑祖琛于
20、桂林丽泽门内孔庙东侧(今桂林中学校内)创建榕湖书院,又名经古书院、榕湖精舍。因书院专课“经古文辞” ,地址接近桂林名胜榕湖,因而以“榕湖”和“经古”来命名。精舍建有讲堂 3 间,宿舍 17 间,其西 3 间,其南 14 间,又按类别分为 28 舍,以聚众生。同治十年(1871 年)重修,广西巡抚布政司使臣康国器奏请谕书“经明行修”匾额悬院内36。十一年(1872 年) ,迁到桂山书院内一起办学。榕湖精舍以培植生员为主,兼教童生。光绪末年唐景崧任院长时,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设算术和时务两科。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停办。清末改为桂林工学。1927 年修建为广西省立第三中学,后为桂林中学。
21、桂山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 年) ,广西巡抚刘长佑于桂林城定粤寺东桂山(即叠彩山)脚下建桂山书院。桂山书院专课举人,设孝廉课,故又名孝廉书院。书院面向全省招生,是广西省最高级的书院。孝廉课始于道光间巡抚郑祖琛创设,后因战乱停止,此时创建桂山书院恢复孝廉课。桂山书院建筑为五间四进式,建有头门 5 间,二门 5 间,讲堂 5 间,东西学舍各 10 余间,圣人堂 5 间,东西二院上下各 3 间,另建有东西厢房多间。光绪七年,巡抚杨重雅添设“字课” ,侧重书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书院停办。三十 12 年,改为工艺厂。辛亥革命后,相继为广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广西振坤法政女子学校、桂山中学校。后改设为广西省立医院,今为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工人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