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83KB ,
资源ID:70629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0629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哲学导论课程讲义.doc)为本站会员(kpmy5893)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doc

1、哲学导论(一) 9202002 这堂课只是导论。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 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

2、,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 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 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哲学和哲学史是

3、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 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哲学的这种情形颇像艺术史,古希腊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

4、剧、高乃依的悲剧都是互相不可替代的;音乐上只听现代的音乐而不听贝多芬是不行的;文学上,只读郭沫若而不读李白杜甫也是不行的。 哲学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这说明哲学虽然涵盖很广,但恰恰又是最有个性的。“哲学是要署名的“。它虽然研究的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但又像艺术品一样是个人的作品。因此,哲学离不开哲学史,正如艺术离不开艺术史一样,大艺术家为艺术立榜样,张载也曾说“我为天地立心“ 。而哲学则要 “我“为哲学立则,我署名我负责。 艺术强调感情,而哲学是理论性的,恰是这种理论的体系充满了个性。这就是历史,哲学是时间性的学问,时间即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一般的科学技术的检测标准是可重复性,同样的图纸可

5、以在不同的地方盖相同的房子,但哲学不能重复,完全一样的楼房仍有存在的价值,但在哲学上完全一样的著作、理论则没有意义,不可重复就是有个性的。哲学是历史性、时间性、不可重复、最有个性、要署名的科学。哲学要不断创新,不可重复只能创造。这样的哲学和哲学史再基础上是完全一致的,一部哲学史就是哲学。 在现代社会,不养二、三流的艺术家,由于交通、通信技术的限制,以前模仿也是有意义的,毕竟聊胜于无,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保存了大艺术家的声音图象,人们可以随时听音看影。 哲学也有同样的情况,大哲学家的经典也是这样。现代印刷技术使得原著不再像以前那样难得,如康德的著作,以前中国的译本很难得到,现在则有很多译本,也能得到

6、康德的德语原著,这就是为什么要抓原著,原著是哲学历史的里程碑。 那么最初的里程碑从何而来? 在这里介绍三个观念:闲暇、好奇、(精神)自由。 哲学需要这三个条件,对这三个条件的提出在古希腊就有。 闲暇并不是日常生活上的有空,从日常来讲悠闲并不一定是好事,古希腊讲“悠闲出智慧“,但现代希腊的懒散悠闲导致了效率低和落后,可见悠闲未必出智慧。但从精神自由上讲,就不是这样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讲“人们对超乎寻常的技术的赞赏不仅是因为它的实用,而是因为它体现了非同寻常的智慧,经验技术的积累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必需,有的则是为了休闲。休闲的技能在智慧上比必需的技能要高,因为它不是为了有用而是必须有人在有闲的

7、时候来做这样的工作“。所以为什么古埃及出现了数学,因为那里有神职人员,他们享有闲暇。当然,当后来闲暇变成一部分人的特权后就出现了许多问题,但闲暇也保证了时间不用在必需的技能上而是用在了智慧上。中国的清谈也是类似的情况。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知识源于好奇“亚里士多德的好奇即 wonder。心理学对好奇的理解是很浅的,好奇在深层上体现了人的自由的精神,追求和主动的态度,精神主动创造和追求的力量。纯粹主动的活动能力就是好奇。为衣食所迫的人少有好奇心。因此在古代好奇实际上是奢侈品,是有闲的人才有的,而不是普遍的心理状态,而是有闲人的积极活动,当然也并不一定有钱才如此。但理论上只有如此才能维护精神上的主动

8、自由,才能享有好奇的福分。 在古希腊哲学家当然也关心诸如民主制等社会问题,但他们本质上不是面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被称为“望天者“ ,他们抬头仰望天空,感叹于人世间的纷争无度,但天体却能合规律的运行,他们想一定有一个最高的智慧在调节,这就是最早的怀疑。对于最早的哲学家来说,世界存在不是问题,但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世界是一个问题,原因是最重要、最奇怪的。 这三个观念归根到底是精神的自由与主动性。 哲学一向强调主动性的彻底,恩格斯说“ 德国的哲学家有彻底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自由与主动的体系经过两千多年,运行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的时候在德国专业化了,成为了 major,地位稳固了,专业

9、化的标准就是以下这些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批判力批判康德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小逻辑黑格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现象学胡塞尔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古希腊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它是包罗万象的。而当其专业化后(也就是可以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后)也会面临脱离实际,越来越精致,概念化的问题,至今仍有这些问题。当然没有专业也可以有思想,但专业的好处就在于学科化和系统化。只有念了上面这些书心里才能比较清楚哲学这个概念,就像只有念了莎士比亚的悲剧才知古人之所谓的悲剧。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我们以此为秤时,会发现只有极少数人是在真正研究哲学。因此,读这些书较之念哲学史是更好的办法或者说是“捷径“ 。

10、 (二)9.27.2002 哲学来自好奇,而所谓好奇就是一种缺乏、一种需要,也就是欲求。欲求是意志的作用。在实用范围内,意志是被动的,是一种出于需要的饥饿的意志,而哲学上的意志是被吸引、是主动的,哲学的好奇是理性本身的好奇,是充满的意志。出于实用的小好奇是有限的,而哲学意义上的大好奇则是无限的、自由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现实的对象能够涵盖哲学的追求。 哲学不是去迎接挑战,而是主动去挑战,是理性主动的去挑战一切有限的知识。哲学就是把本来很稳定坚实的东西都变成了问题,哲学就是提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个大怀疑主义,理性主动向一切有限的世界提出问题,认为它不完满不完善有问题。哲学的探索是这样一种精神,

11、精神的基础方面的不同于有限知识的在于,在有限知识方面,理性是受外界世界的支配,是受限制的,不是自由的。要根据你的问题、你的特性即根据现实的问题、现实的情况去解决问题,不能脱离现实,蛮来就是唯心主义就是主观主义,理性就会受损。这是经验知识里必须遵守的前提,这样理性是有限的。 但理性本身可以不受这样的限制,是本不受这样限制的。在哲学的层面,它不接受有限知识的挑战,而是它主动去挑战有限的知识,任何的对象,任何的实际问题不能限制它它体现了理性纯主动的精神,它提出的问题不是客观世界提出的,而是理性本身提出来的问题。 这种理性主动性是潜藏在任何有理性者之中的,但理性主动精神的出现不是每个人,每个民族在同等

12、程度上出现的,那么它是在何种情况下触发的?如何提出哲学问题的? 提出哲学问题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个大事,并不是每个个都会提出哲学问题,不一定是每个人都会对哲学有浓厚的追求力量,也不是只有学哲学的人才会提出哲学问题,很多人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专业来研究哲学,这是把它作为小知识来研究的,他的思想深处还没有开出哲学问题。普通人也可以提出深刻的哲学问题。 许多普通人在生活的某个阶段,特别是危机阶段才有了哲学问题,有了大问题了,因此哲学在某个意义上将并不代表着好事。日常的好,平稳不代表你的满足,哲学让人不满足于此。危机并不一定是真的有危机,而是一种危机感,对有限世界充满危机感,存在主义体现了这一点。哲学

13、不让人安心,危机感让人产生大问题,危机不是天灾人祸,对于天灾人祸人类有应付的办法。但对于此那些聪明而敏感的人会想到更大的事情,哲学问题也就此诞生。有限的世界的充满了不可理解充满了危机,这就促使你在大事情无限的事情上去理解它,这就是哲学。 哲学为什么也是知识?哲学的知识就是在大好奇心驱使下的理性主动挑战、主动提出问题的一种结果,也是对大事情的一种的系统的回答。对于自由对于无限的理解就是哲学的问题。 也有人认为,哲学要求对一切荒诞的东西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都受到了这样的批判。这种批判最早来自尼采,他是一个否定一切传统,否定对大事要有根本的理解的哲学家,一个先知,他真正在根子里动了哲

14、学的要害之处,他的理由也是在哲学层面的(在有限知识的层面是动摇不了哲学的)。他在自由的层面动摇它的基础,他根本不赞成有什么大好奇,人理解的目的是什么,建立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求得安心。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找不出理由为其辩护,世界的不合理是合理的一个过程,有限的世界外还有个无限的理想的世界,现实世界是理想世界的一个影子,此时此刻不合理,若长远来想就合理的了,把现实和理想分离开来,那么现实世界的任何不合理都是可理解的了,尼采认为哲学是让人作奴隶的。他看到了哲学重要的一面,马克思也说我们的问题不是要理解这个世界而是要改造这个世界,从前面的观点理解来看就是可以理解了,他所谓的理解就是对大事情的

15、理解。哲学不是要让这个世界变的可以理解了,让这个世界的不公也成为可以理解的,大家都变成顺民,而是要创造,要创造我的价值,不是要安心。 我们从自由知识出发有很多路可走,尼采的想法是其中一条,有很大的冲击力量。 我们前面讲的是做哲学的准备思路,但最后可能还是这些问题,这些是不断提的问题。这是初阶段但道理决不浅,哲学没有 ABC,哲学就在深层次,贺麟说过所谓老人格(得?)言,同样的话老人讲就不一样,那是有他一辈子的经验的。哲学就是讲大白话,最不愿用名词概念吓人,哲学是专业名词最少的学科。哲学是原始的语言,远古的语言,它没有什么特殊的对象,哲学讲的都是借用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因为它是老人格(得?)言,虽

16、然讲的是 ABC,但要有一整套的体系维护它,例如存在,being ,Sein ,这是 ABC,到了哲学里最难的就是这些。对于汉语都不知道如何翻译。dasein 在黑格尔那时还没有特殊用法,但到了海德格尔那却成了问题,难就难在要有一整套思想来维护它,甚至于要整个哲学系统来支持它。所以哲学的 ABC 不是 ABC,以后还会回到这些个问题上来,但已经不是现在这水平了,并不是读遍哲学史的所有书才能懂这个概念,实际上读了海德格尔的书某种意义上等于读了哲学史,因为哲学史上的问题他都重新考虑过。不能忽略前人,要把前人想过的问题你也要再想一遍。海德格尔未必把所有的书都念过了,不可能全念过,这不影响他的辉煌成绩

17、,但念过几本后哲学史上的问题已经过了几遍了,所以我只开了那几本书,尤其要大家注意康德的几本书。康德是我们了解哲学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途径。 哲学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没有牛顿自然会有其他人来完成,但哲学、文学、艺术不一样,莎士比亚不是非有不可,梅兰芳不是非有不可,但一旦出现就会启迪这一艺术,学科。康德也一样,康德很难懂,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切可以说的都可以说清楚,海德格尔还说,一般人觉得真理难懂不是因为它太复杂而是因为它太简单。大家生活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习惯于复杂思维,不是原始的想问题,不好懂是因为想的是边沿问题,而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话很深刻,所以我建议大家读康德,不必要为了读康德去读其他很多东西

18、,这样很难提上日程。康德的三个批判包括了全部哲学史。黑格尔也如此,你与其到黑格尔的哲学史里去学哲学,不如到他的精神现象学,小逻辑里去学哲学。这些书同样包含了全部哲学史。所以康德著作的重要性不但是哲学入门的教科书,还是因为它是我们理解当代哲学的关键,如果没有康德的基础,德里达,胡塞尔等人的著作你就不会懂。从康德、黑格尔到存在主义到解释学这是一个过程。(这中间我们越过了叔本华,尼采等,他们是哲学中的艺术)哲学有感人的地方,大哲学家的境界让你欣赏、感动。解释学也是从康德、黑格尔来的。 三个批判中,纯粹理性批判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难读,最让人易于理解的是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的部分,但很多人的理解是急功近利

19、的,不是哲学的。所以不念最基础的部分,只念美学部分,这都是浮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入门的书,是划清哲学和经验知识的界限的必读书。它最尖锐的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界限,当别人再提出什么是哲学时,你心中就可以清楚了有所体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书尽管形式上好读,但它们不直接,问题是慢慢切入的。而康德的著作则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哲学与自然知识、经验知识的区别所在。他提出了最重要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科学知识何以可能。哲学就是要找出科学知识最后的根据,因为它也是可以不可能的(英国的经验主义对此提出过怀疑)。 (三)10112002 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

20、,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 ,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 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

21、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哲学就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可以这么说,但根据何在,什么叫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把握?或者说是最一般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什么叫最一般的,最普遍的 ,什么叫概念式的,这样日常给我们的观念就远远不够了。只有到了康德对哲学所谓概念,普遍这一类的话才有了一个专门的理解。他们了解的、想的要比一般人多。我告诉

22、你们什么叫哲学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你们自己去读书。在形成我们自己“什么叫哲学 “的观念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念书去,不带偏见,踏下心来念他们的书。这时才明白什么叫哲学。哲学有自身的训练有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就大概介绍一下从康德到黑格尔都说了什么,为什么说他们囊括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了哲学的基本历史。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A 版 1781,B 版 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89)。三本书中,纯粹理性批判是个纲领,是奠基著作,但比较难。三本书有不同侧重,(实践理性批判侧重道德,判断力批判侧重美学)但就哲学来讲,三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要一起读,所谓康德的批

23、判哲学,就是它们都在审核理性的作用,康德是理性主义者,纯粹理性批判奠定了他批判哲学的纲领 这本书代表着一种变革,他把做哲学的人的视角、立场有一个变革。他自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涉及了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过去占主流的一个哲学态度:把握世界首先要认知世界,认识世界要首先通过感觉,然后从感觉概括、综合、分析、提炼、然后总结出规律来,把握世界就是要把握这些规律,学知识就是把握客观对象的规律 law。有了规律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规律有普遍性,但普遍从哪来?从感觉来,所以需要试验,再分析、综合、概括这才能出现一个普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规则 law。规则成了体系,成了科学。哲学就是告诉我们知识

24、一定是来自感觉,所谓科学就是从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所以知识的基础就在于此,要通过积累经验概括出经验,理论和规则。 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颠倒了这一切,这些知识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是建立在沙子上的。从古希腊就提出了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是会骗人的,感觉是会变的,感觉不可能提供靠得住的经验。最有名的就是关于运动感觉不可靠的命题,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有限的时间内怎么通过无限多个点,感觉上是动的没问题,但如何从理论上去证明。感觉提供的是个客体,理论是主体,把主客体分开是希腊人的功劳。按常识,主体是围着客体转的,认识要符合客体实际,但是到了哲学层面就有了问题,你无法证明所有的经验,所有从感觉得来的东西是

25、可靠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了一个变革,他让客体感觉围绕着主体转,这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 。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就像蜜蜂采蜜,通过酝酿就产生知识。我们有了材料后要通过人的加工才成为知识。按这个想法实际上知识是没有可靠的基础,是找不到最后的理由的。是没有理论上的保障的。只有常识上经验上的可靠性。从培根下来,到英国的休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切不过是约定俗成,是习惯。这样建立的科学大厦是不牢固的。没办法从理路上证明推导出一定会“如此“ 。休谟是康德直接面对的一个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针对这种疑问的。从感觉出不来推理。要无限次的经验才可以推理,少一次都不可以。现在要让变化围着推理

26、转。 康德的另外一个目标,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科学得有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提出了改造形式逻辑,现在讲的知识论不是形式逻辑而是科学逻辑,不只研究形式的必然性,也要把内容接纳进来,内容从经验感觉来。这两个东西要综合起来,单独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经验主义者正是在怀疑经验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因为逻辑是可靠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恰恰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注生活的价值。康德认为从感觉经验出不来逻辑,逻辑只管必然性,即 a priori 从前件来,不管内容,从推论来的。这个 a priori 不依靠经验,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哲学需要经验,但不能要求学哲学的人穷尽

27、一切经验后才能来学哲学。哲学里面考虑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不是不要经验)。康德的革命不是要去掉经验和逻辑的任何一方,科学必须要经验。康德的纯粹要解决的就是我的科学内容是经验的,但是又是推理而来的,有经验内容的必然的知识是建立在超验上的。哲学就是要讲我们的科学有必然性,是建立在推理上的,而不是像休谟讲的那样只是习惯。康德在这里是在为科学的伟大,必然性做辩护的。指出科学是有方向,有根据的。知识的基础是超验的,不从经验中来,但又是有内容的,不是纯粹的逻辑。 哥白尼革命就是指理性能够接纳进来的感性的东西是可以推论的,这个推论是不以具体的感性经验为转移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有超验的基础。这里理性掌握着主动权,

28、理性是立法者。理性有不接纳的东西,就是物自身。进来的都是现象和表象,是人的感官能接受的。这些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在经验的王国树立理性的权威,这是哲学的任务。康德维护了理性的立法权,接纳愿意遵从理性的经验,形成一个知识的王国。这里都是可以推论的,都是可靠的。 理性的主动性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上,还表现在道德,目的论上。这就是在物自身的这个领域康德所要做的。康德也说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下余地。这就是在他后两个批判中所做的事。 (四)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来源、可能性以及对象问题,实际就是讲知识论、讲什么是科学。从康德开始,哲学由存在论(也就是本体论)转向了知识论,由客体转向了主体。因为康德讲的

29、本质、本体是指事物自身,而事物自身是不可知的,没有一门科学可以去研究怎么认识本质、本体,康德用很多办法揭示过去的种种想要认识本质的努力都是白费,想认识一个不可认识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将本质论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线。 在第一批判中,康德提出了“ 科学知识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对于前者,康德认为知识是有其必然性的,而对于后者,康德认为在知识这个方面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知识都是指现象界,与本质是有原则区别的,而不是程度上的区别。时空范畴都是知识论里的,本体是不能进入的,现象能在时空显示出来,而本质是不能在时空内开显的。在可感世界里,本质没有相应的对象 Object,范畴只能规整由现象提供的

30、材料。现象界的东西都可有其对象,都是可对象化的,而本体不可对象化,不能进入时空,就是纯概念(pure concept)。时空管直观,也就是存在。在知识论的意义上,本体是纯思想性的,不是诸存在者中的一个,不是万物之一。本体的不可知不等于它没有意义,虽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但从古希腊以来的本体论都是哲学里要思考的。我们要把具体的存在和本体的存在划清界线,本体的存在不是存在者的相加,而是从存在者中排斥出去的,不能显现就不要进入知识的领域。Phenomeno 现象者和 nowmeno 思想者区分,实际思想者就是本体,康德论证了本体理论的恰当地位。 知识论就是讲知识的理论结构,科学的哲学原理的。第一批判

31、分为分析篇和辨证篇。分析篇讲的是经验概念;辨证篇讲的则是没有直观的概念,所以是要出幻象的。古希腊所谓的辨证法就是幻象的逻辑,所以是没有检验的标准的,本体没有时空,理性不能僭越,否则就是要出幻象,出矛盾的(理论理性在直观的范围内是明辨是非的,虽然有对有错,但可以避免矛盾),谁也不能证明对错,除非上帝或神,而这就涉及到了关于上帝和神的证明。 经验科学是狭义的知识,日常的经验对哲学来讲恰恰不是其领域。哲学家就是思想者,也就是有理性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纯思想。理论理性面对的是经验世界,它要为科学鸣锣开道,而纯粹理性不可能成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直接面对的是本体。在康德看来,知识论只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引言,

32、理解、分析、把握理性的第一步是为了导向更高层次的哲学。在知识论范围内有效的理性,能管的就是知识的范围。理论理性在本体领域没有功能,不能用理性规则。在中国,理性原先被译成“知性“ ,实际上理性和知性是有区别的,知性只管知识科学,而理性在知识范围内是理解力的问题,在时空范畴中讲必然性,理性是不自由的,它得接受一些东西,也就是时空所给予的直观。在本体范围内理性就是思想性,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物自体,事物自身就是自由,理性是不听命于感性的指挥的,而是感性受理性的支配。理性自身不是概括出来的,而是自身的觉醒,理性是有能动作用的。 (五)为什么说理性是第一性的原则?我们哲学避免独断,就要问为什么理性是第一。

33、从科学上讲,人类意识的产生、起源不是我们哲学的任务,科学可以无穷无尽的做下去。哲学是要区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经验的起源,一个是理论上的起源。理论上必须要有一个立足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反对不确定(经验科学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人类第一个意识不能确定的告诉某时某刻意识诞生)。哲学就是追根寻源,所以我们在理论上必须要讲第一。为什么古典哲学要把理性当做第一原则,大家要把经验起源和理论根源做一区分,这是哲学最基本的区分。哲学在理路上有自己的系统。 从康德开始理性作为第一原则的地位得到确定。科学的推论是一切经验科学的基础,而不用穷尽一切经验。道理何在?英国的怀疑论者认为科学不能在逻辑上必然推出(除了数

34、学和逻辑),只是习俗,习惯。康德就是要纠正这一点,他认为存在一个理性(a priori),科学里的关系都是必然的,可以推论的关系,有坚实的理性作基础,若从感性出发就不能有 Law,就没有推论。康德认为经验科学在理论上是必然的,不是约定俗成,所以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解决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经验哲学家只讲数学逻辑,因为他们认为经验不可靠,康德讲的则是经验科学的条件,分析是逻辑的,有必然性,大家怀疑的是综合如何有必然性,而只是要靠推广和积累的,而分析是无法做到推广的。感性是如何综合进 a priori 的?感觉材料如何成为可以推理的,综合进来的后天的东西如何具有推理性,有纯粹性,经验科学如何可能

35、,换句话说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经验科学的只是不是纯粹经验也不是纯粹形式,而是二者的结合,经验知识的基础不依赖于经验,而是靠理性。这是康德在知识论里的重要想法,即知识在基础上有不依赖经验的东西,因此我的知识是有可靠性的,理性在这里是轴心,起主导作用。 康德的目标就是沟通感性和理性,他认为二者的沟通经过两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空。我们感觉到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在我们之外,是因为有空间;我们所有可感的世界全在变,是因为有时间,理性这样看就变成被动的了,就像镜子一样,那么理性如何区分真假?从变的眼光看,没有什么存在不存在等等问题,那怎么能进入必然的知识? 对于时空,同样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感觉的

36、层面,也有纯粹的一面,康德说时空就我们能达到的知识来说是一种把握方式,时空本身并不可知的,时空本身是什么不是科学研究的东西,时空是直观的形式,不依靠经验,是先天的直观的形式。这是我们进入科学的第一步,我们 经验科学所能研究的对象都在时空之中,感觉材料进入科学的领域首先要面对时空,凡是能直观的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物自身是进不来的,时空本身的研究是哲学问题,它不能直观它本身,时空本身是不知的。我们知道的都是经过时空的,可感觉的。感觉之外的不可知,不是知识的对象。知识的对象就是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对象,也就是经验的对象就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对象,也就是可以直观的。 科学不可能穷尽一切,在哲学的理性面前,

37、科学有个界限,康德一方面针对怀疑主义为科学辩护,时空是经验可能的条件。先天直观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科学面对的是可经验的东西,不能直观的是物自体,进来的只是表象(向感官可以显现的),表象背后的物自体就不是科学的对象,不可知不表示科学的无能,而是原则上不可行,物自体不在科学的范围之内,这时理性就具有了立法的功能,不符合理性所立的法的,就不能进入科学领域。康德一方面为科学的必然性辩护,强调理性的立法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无法介入物自身的领域,所谓批判就是审核理性的职权范围,在经验范围内理性是作为科学知识的立法者是有权立法的,但立法权不能越位,用科学知识认识不了宗教等领域的问题。人的理性往往是要越位的

38、,这是人的理性的本性。在知识之外的非感性的超越的世界,理性也不是不可理解,它可以去思想。这恰恰也是我们哲学要眼研究的,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讲的这个问题,面对的就是物自身,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身的思考。纯粹理性批判有人叫做“纯粹理论理性批判“ ,但康德之所以没有用“理论“就是为了强调理性有越位的可能。(六)2002 年 11 月 1 日 我们现在已经从知识论进入到伦理学,这是一个很不相同的境界。知识论(中国传统上称之为知)、道德论(意)、情感论(情),我们常常将人的意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即三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分法古来就有。 在知识论上讲理性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容易把后两者归为感性。在康德

39、思想里整个的知情意都有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在知识论里,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是理性立法,感性通过时空进入理论体系,所以知识论的问题是理论上如何与感性世界打交道,如何使我们的知识可靠,理性的功能是受到限制的,受到通过时空给予你的感性世界的限制,感性世界是给定的,理性只能接受它,但理性可以立法,不能通过时空的进不来,时空之外的是物自体。物自体实际上不在感觉世界里,用时空的眼光来看,它不存在。理性功能与物自体的关系不可能通过时空,因果性的,不能由此来把握物自体,而是实践性的,也就是创造,是活动。 这样就从知识论过度到道德论,但二者的区别不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恰恰不是这样一种关系。在知识论,感性制约着理性。在

40、道德论则不是这样,在道德领域里理性是什么功能,理性能否为道德立法?(理性可以为知识立法)实践是能动的,从知识的角度看,实际的东西虽然限制我们的知识,但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理念,因此理念永远得不到实践,这意味着我们有做事的可能,在这里,理念引发出我们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做事,而不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这里理念本身就有动力的作用。在道德论里就有一个问题,在这里恰恰不是感性的世界,而是纯粹理性世界,纯粹理性本身就有实践功能,理性在这个层面里的意义就在于怎么理解意志,意志意味着一个理想,目的。我们做事就是要现实符合意志的要求。那么意志受什么支配?我们往往将它与感性的欲求、需要相联系

41、,要不是内在需要,要不是外在需要。这种欲望不是我们道德哲学所考虑的,所以要严格划开感性的欲求和理性的意志的区别。这种欲望不是纯主动的是被动的,是被驱使的,是内外的感觉所驱使的,因此是属于经验科学范围的。就好象我们的知识学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一样,道德哲学也是如此,有两个层次。经验科学上要取得社会的和谐要有一套规则,是因时因地而变的,不是绝对的。伦理学有这样经验的一面。目前我们讲的伦理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还在经验层面,虽然也很重要,但还没有进入哲学的层面,只是人间的法律,也就是权宜之计。 理性在知识范围内不可能全知全能,感觉的需要和欲求不是意志的动力,意志按本性讲也是理性的,理性本身也有原目的,其目的

42、本身是动的,就是创造。意志的创造不是根据感性的需要来的,意志要做自主的创造的活动,意志本身就是自己的第一原因。也就是说理性自身有能动性,就是要保持住意志的自由,即使是受感性欲望的支配的时候,意志本身也是自由的,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意味着都不能抵消意志是自由的。 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对其负责。(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里康德专门讨论了职责问题)伦理学做为经验科学它的基础就在这,也就是是在基础上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自由的,自由者之间要在经验层面有个限制。这意味着在超越的层面上是自由的,都在经验层面是没有道德,没有伦理的,因为你可以对任何事情都不负责,都可以让欲望来负责。我们之所以能有道德问题就在于我们

43、无论怎样都是自由的,是有理性的。我们所知的血缘等问题只是伦理学在经验层面的一个方面。我们有理性,意味我们是自由的,这是我们产生伦理观念的基础原因。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础,责任在今天看来很普通,但最初之所以会提出责任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是自由的。理性人就是自由人,就要负责,别人不能为你分担责任,当然在经验层面,如法律,是可以有量刑大小的。这种自由是先验的,没有这种自由的话,那么经验的道德规则就不扎实了。中国从儒家开始讲礼,使得经验世界和谐,但其中缺少点什么东西。缺少一个环节就是自由,我们所有的是具体的规范,而不是自由的创造,还停留在必然性的基础上。从无到有才是真正的创造,不是受必然性支配的。自由者是

44、必然的根本,无是有的根本。无意味着不要经验的,自由(Free)就摆脱了经验世界,不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意义上摆脱,而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讲的,这样才能考虑纯粹理性不受引诱的功能,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有一种生活是纯自由的,只是可以证明你是自由的,你必须承认你是自由的,注定要自由的。一切行为都可以推出来你是自由的。也就是说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排除你不做的可能性,任何事没有任何条件说你非做不可。任何条件下,任何有理性者都可以对你说“你本可以不这样做的 “,这不是在你能力之外的,这是不要经验就可以证明的,因此这就说明了你是个自由者,因此道德的责任不是经验层面可以协商、契约的事。因此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在知识的

45、范围内是没有无条件者的。道德里的理性是不受限制的。在知识论里,已经开创了理性独立自主的一个方面,但仍要受经验限制,不能没有内容,还要有时空直观。而在道德领域,它是没有内容的,意志作为动机是纯形式的,不讲内容,是纯形式的创造,经验的动机都是可知的,但纯形式的动机是不可知的。 (七)我们传统的哲学都涉及知识论、道德论和审美论。我们还要继续区别什么是经验感性的、什么是理性的,进一步划清后天和先天的界限。道德论里区分经验和理性有一个问题,我们的道德论不是从道德情感、道德情操推出道德的规律和规则的,而是我们之所以有道德情操是因为我们有道德律,我们道德哲学中很强调这个关系。就像在知识论里我们强调不是从感觉

46、经验中抽象出理论的。我们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因为社会条件来总结一些道德规律,也应该做,但这不是我们道德哲学所要研究的,所以它就不是一切道德的最后的根据,我们之所以对道德情感,情操有一种信仰,不是从道德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是因为道德律,我们一定要遵守的道德律不是从感觉经验中总结出的,而是理性的自身的一种能力。所以道德律在道德这个领域中,一个最基础的观念叫自律,理性自己立的法。这是道德律的一个基础。我们之所以有那些经验的道德规范(一经确立,就要遵守)就因为这个普遍的,人人都有的理性有自律性,也就是它可以给自己立法。道德律建立在道德的自律上。 什么叫道德律的自律?就是实践的能动性。在道德里讲的行动不是被

47、动的,是自由的。 道德里最重要的环节是自由,自由是因为理性本身就有实践的能力,理性不是一面镜子,而是要行动的,是纯主动的。所以自由是理性本身的实践能力产生出的。在知识领域内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熟能生巧的自由,是知识性的,是古典式、技术性的自由,也就是掌握了一些必然性。这个自由是有范围的,不是无限的,要受感性材料的限制。到了实践领域则是完全的理性的自由,完全不要经验,是纯理性的。这个理性不需其他东西,自己就有实践的能力。理性就是自由是否吻合自由的意义呢?以前对自由的理解都是从否定来讲,但是还有从肯定方面来讲的自由。确实在道德哲学里“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是成立的(在知识里是不敢说这

48、样的话的,没有权利这样说),“ 能“是指能力“想“ 在这里不是知识性的东西,而是意志,这里意志与能力是同一的,都出自自律的实践的理性。自由的意志是不受经验限制的,本身就是有能力的,意志就是能力,就是力,在道德哲学问题上只能承认有了意志一定就有能力,也就是说道德是不能推卸的。理性自己就有实践的能力意味着不能推卸有可能的后果,不能说“我没有能力去做“ 。在实践领域内一切都在你的意志范围内,一切都是在你的选择范围内,没有什么是无可选择的。道德是自觉的,没权利说自己是不自由的。有结果就有原因,这个原因不是先天综合的,你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在古希腊有时候“归因于 “就是“归罪于“,也就是肇事,你是原因你就

49、有责任,原因在这里不全是中性的意思。“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这是自由的积极意义, “你有能力不做这件事“也是这样的意思。自由律是不可推卸的。这是非常深入的道德律。 理性的实践能力不受感性制约,是纯形式的,那么道德是不是就是讲逻辑形式?道德绝对命令常常也被批评为软弱无力。道德律是绝对命令,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遵守道德律,那它也是生效的。这和协商来的权宜之计不同,权宜之计是无关道德的。 绝对命令从康德的意义上讲不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命令没有内容,只是告诉你你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有内容,就又回到了古希腊的理念论了,任何东西都有一个理念存在。道德哲学里不讲内容,因此我们在通常意义上和道德意义上理解“人“ 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但是这样形式的命令却不是空洞的,不是逻辑的。而是同样有感性的能力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我们讲实践理性不涉及理论理性,先把它存而不论。区分道德的语言和日常的语言,日常的好坏和道德的善恶不是一个东西。道德讲自律,而知识论讲他律。没有内容是否就是空洞?为什么还说它是有能力的,除了实践的意志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活动,说它不涉及内容是说它不涉及知识的理论内容,没有概念范畴内容,不涉及经验对象,不是根据我们的对象来定我们的方案。意志不是需要,严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