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 :科学内涵: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 历史地位: 第一,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第二,在实践上,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在精神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答 :历史地位 :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3、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 答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内容 1948 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4、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
5、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现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
6、中国革命具体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在发刊词 总结了三大法宝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史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
7、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2)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8、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4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
9、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
10、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
11、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平
12、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阻碍依然存在。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3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文明”是思想
13、文化领域 目标和要求。 第二,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4、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主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
15、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16、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如何理解分“分三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
17、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发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步战略的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 1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 10 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家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
18、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3)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
19、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全体同学的鼎力支持和团结奋斗共同完成!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
20、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答:1.重大意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21、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22、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 3.怎样理解必须全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答: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领导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人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改革、发展、稳定
23、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
24、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 、 “四位一体” ,再到“五位一体” ,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
25、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对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公有制经济包括什么?教材 148 页; 第二,公有制
26、经济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教材 148 页 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 教材 149 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教材 149-150 3、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27、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 教材 159-160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1)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相互关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28、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十八大首次提出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材 168 页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
29、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材 169-170 7.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教材 173 -176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答: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
30、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政治领域: 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要发挥党强大的动员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执政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建立党总揽生态文明大局、全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建设氛围。加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作为党中央决策的重大问题,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生态文明建
31、设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协对生态文明工作的监督职能,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局面,促进政协在组织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会议和活动上发挥积极作用。 (2)经济领域: 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
32、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制定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培育和引导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将环保产业作为促进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3 )社会领域: 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第一,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并在相关条文中具体规定,对包括环境使用权、环
33、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请求权等具体内容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第二,完善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第三,健全环境立法听证制度。第四,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五,建立和发展我国非政府环境保护团体的制度。同时,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和权利意识教育,使环境意识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4)文化领域: 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加强环境文化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环境文化发展机制;加强媒
34、体宣传机制,创造环境文化社会氛围;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环境文化建设;借鉴西方环境文化理念,加强国际环境文化交流与合作。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生态消费意识。规范绿色产品标准,鼓励企业绿色生产,为消费者绿色消费提供更大的绿色市场。 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
35、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党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答: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6、。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答:1 )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第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2)重要意义: 第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第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答: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